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证主义的源起与发展

时间:2009年11月19日

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

主持人:张宏博士

参加者:张宏博士、李伟博士、张晶老师、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

主题:实证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主讲人:任仙仙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其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神学。他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法则”。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孔德的实证主义虽然有其不足和缺陷,甚至其学说之间互相矛盾之处,但对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与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讲人首先以康德的简介和实证主义定义为开始,陈述了实证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影响,逻辑实证主义简介,作者对诸多问题的反思等。

实证主义的源起与发展

1. 孔德简介

1.1奥古斯特·孔德 AugusteComte,1798~1857年,是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他是社会学的创始人,最先提出并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力图把它建成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在孔德的学说中,实证主义原则指导了大部分的社会学研究,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1.2 孔德与实证主义

“实证”是孔德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全部内容的基石。

实证主义在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40年代出现于英国。

“实证的哲学(positivephilosophy)”,最早由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提出,而使它成为一种哲学的是他的学生和他的秘书孔德。(圣西门在他的著作中说过:过去是“神学时代”,现在是“实证时代”,孔德的实证一词就直接来源于圣西门之书。)

“实证”的含义:

——“实证”一词来自拉丁文positivus,意为“确实的”。实证主义既是社会学上的一个主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哲学上的一大流派。

——孔德把实证解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有机”、“相对”[1](p.30-31),它摒弃一切虚妄、无用、不确定、绝对的东西,摒弃一切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因此,孔德的实证主义一开始就以反对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科学哲学的面目出现。

1.3 孔德的主要思想

孔德认为,人的感觉经验是实在的、有用的、确定的和精确的,因此是是实证的。反之,理性的东西不是实在的,无法证明其是否正确可靠,因而是非实证的。另外,由于“实证主义”是实证知识的体系(其只描述现象,不研究本质和原因;只叙述事实,而不说明事实;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所以它能够摆脱以往“形而上学”的困境,克服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并把二者废弃,成为真正的新的哲学。他主张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和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的方法,探讨和构筑科学知识体系。

1.4 孔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划分:

a.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

       b.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

       c.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2.实证主义

2.1. 产生和发展

2.1.1古希腊时期的实证主义思想萌芽

   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种传统,“实证主义”通常是指关于人类知识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态度:

·       斯多亚学派的现象主义观点。

     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Stoics)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

·       罗杰尔·培根和奥卡姆的观点。

     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卡姆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卡姆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卡姆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

2.1.2实证主义产生的背景

a) 社会历史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促使19世纪的许多西方思想家致力于将自然科学的成功经验引进到社会研究领域。在社会需要方面,当时整个法国处于动乱中,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复辟与反复辟、帝制与共和制的争斗,思想极端混乱,社会问题逐渐增多,人们要求尽快建立新的秩序;在科学研究方面,19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潮:理性意味着科学,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日益控制实在和进步,认为社会科学只有以自然科学为模式才能取得和自然科学同样的发展和进步。

b) 思想根源

   孔德继承了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贝克莱、休谟的主观经验论和牛顿的机械论哲学。

·        可以说,孔德的实证主义是贝克莱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与牛顿的机械论哲学的结合。贝克莱、休谟和牛顿都强调把人的知识限制在可直接观察的范围以内的认识论,他们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实证精神,直接影响了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哲学。

·        正是在这种经验主义传统的启发下,孔德创立了其实证主义哲学。他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这正是各种形态的实证主义哲学都必须遵守的实证原则。

2.2 实证哲学的主要思想:

a)孔德的实证原则

 所谓“实证原则”,就是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和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的方法,探讨和构筑科学知识的体系。这一原则是孔德建立其实证主义新哲学的工具。(略)

b) 穆勒的实证主义。

·        英国的穆勒是19世纪下半叶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们通常认识的概念并非实在的和绝对的,而是现象世界内的相对概念。他主张将知识限定在经验的范围内,并认为只有借助实证科学才能获得知识。

·        同孔德等法国实证主义者一样,穆勒把自己的哲学同形而上学对立起来,反对从一般概念出发的认识论,强凋包括物理科学和道德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知识均起源于经验,一切人类知识均应以经验范围为限。而哲学应当成为研究经验事实和科学方法的理论。

c) 斯宾塞的实证主义。

·        斯宾塞与孔德一样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的任务在于抛开绝对的东西,研究现象的东西。一切哲学和科学都不能超越经验的范围,都应当以认识经验的现象的东西为己任。

·        他吸收了康德关于“自在之物”理论,提出“力”的概念,认为现象背后有一种力的存在。这种“力”是事物普遍进化的推动力,具有不可知性;是经验之外的东西,因而是非实证的、无法认识的。“力”只能假设其存在,经验无法证明。

2.3 历史演变

     实证主义       马赫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20年代

2.4 实证主义的影响

2.4.1 对定量型研究的影响

·        定量型研究以数据为基础,用数字进行论证,其哲学取向是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借鉴,在很多领域移植了定量型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形成了一种确立的研究范式。

·        从语言学主流看,真正的定量型研究不多,语言学中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采用的是语料,数字类数据用得少。

·        语言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定量型研究常用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等

2.4.2 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影响

·       实证主义哲学的产生促成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

·       实证科学的本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其目标就是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们的数目压缩到最低限度。历史比较语言学把实证主义的这种确立的规律看作整个科学中最高的和唯一的合法目的,并且认为这些规律对于研究词源学和谱系学具有重要意义。

·       另外,实证主义的比较法(观察和实验通常采用的方法)和社会学的历史法被借鉴到语言研究中,促使人们对各种语言的历史以及各种语言的语音、词的构成和句法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       实证主义深刻地影响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从而使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研究朝科学的方向推进了一步。

2.4.3对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其他描写语言学家的影响

·       由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龙菲尔德。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1887---1949)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奠定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他除了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之外,也同时受到了实证主义哲学观的影响。

·       实证主义在19世纪末传到美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布龙菲尔德作为语言学界集大成者,把实证主义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描写主义语言学派在对语言现象进行描写时,排斥语义因素,就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意义太复杂,是目前人们把握不住的、不可知的东西。

·       由于实证主义的影响,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侧重于语言现象的描写,而在解释方面做得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描写语言学派的进步和发展。

2.4.4   对现代哲学的语义分析的影响

·        现代哲学的语义分析是从实证主义开始的。

·       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宣称要对传统哲学进行彻底批判。它们批判的武器就是对语句进行逻辑分析,即从分析语句的意义入手,证明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误。他们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所说的“世界是物质的”或“世界是精神的”等句子,它们既不能被经验所证实,也不能被逻辑所证明,因而是没有意义的。

·       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相信了他们的这一理论,因而逻辑实证主义在20 世纪20—30年代成为横跨欧美并影响世界的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

2.4.5   对法国的比较文学的影响

·       比较文学建立之际,正值实证主义哲学在欧洲大陆如日中天之时。实证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解决的,哲学只能研究实证的事实、知识。

·       实证主义哲学哺育了19世纪法国文学史研究的品格,其典范就是产生巨大影响的泰纳(Hippolyte AdolpheTaine,1828—1893)的《艺术哲学》)。

泰纳可以说是孔德的实证哲学在文学史(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信徒。泰纳认为,精神科学可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以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来研究艺术,要“实证”和“确实的事实”。因此,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法国学派的囿于事实的、甚至有点烦琐的考据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合法化”也许是必须的和迫不得已的。

3.逻辑实证主义

3.1 逻辑实证主义简介

·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positivism)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       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从1923年“维也纳小组”成立到1929年“维也纳学派”诞生,标志着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形成。

·       主要代表人物是石里克(Schlick)、卡尔纳普(Carnap)、

  莱辛巴赫(Reichenbach)、塔尔斯基(Tarski)、亨佩尔(Hempel)、艾耶尔(Ayer)等。这一流派深受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弗雷格(Friedrich  Frege)、罗素(Bertrand Russell)等的影响。

3.2  基本思想

·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命题的意义在于其证实方法。

·        逻辑实证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它继承了自休谟以来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并把它与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创立的现代逻辑结合起来。同时相对论的产生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展则为其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即对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目的是澄清概念和命题的意义,清除无意义的概念和命题。

3.3 对语义学的影响

a) 意义证实论(Verification Theory)

·       逻辑实证主义者尝试用逻辑实证主义来解释语义,强调一个命题的意义在于其经验成分,它要得到经验的证实才有意义,它的意义就等同于证实它的方法。简言之,一个命题如果得到证实就有意义,得不到证实就没有意义。

·       石里克是意义证实论的主要倡导者,他指出:“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就等于陈述使用这个句子的规则,也就是陈述证实(或否定)这个句子的方式。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2]p.39”

·       后来卡尔纳普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意义标准:可验证性原则(Principle ofConformability)。他认为当且仅当一个语句在逻辑上有可能通过归纳方法得到验证时,这个语句才有意义。

·       艾耶尔也提出了一个较为缓和的方案,将证实性分为实践的可证实性和原则的可证实性,前者指人们通过经验观察可以在事实上加以证实的情况,后者指不能用实际的情况加以证实、但从原则上说是可以证实的情况。

b) 意义真值论 (Truth-value Theory)

·       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在30年代提出真值条件语义论(Truth-conditional Theory ofMeaning),认为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一组能使其成真的条件,如他的一句名言:“Snow is white” is true ifand only if “snow is white”。

·       塔尔斯基关于真值条件的学说可以由以下公式表示:S is true if and only ifP。S代表句子,P代表描写S的真值条件的一组命题,该公式的意思是:只有在P条件下S才真实。因此,P就代表S的句义。

3.4 存在的问题

 a) 过分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       意义证实论、真值论试图用实证的方法来描写意义,但过分地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在真值条件和意义之间不能划等号,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真值条件。

·       另外,疑问句的真值条件如何描写?人们确定语句条件成真的能力是有限的,也是有差异的,并且人类语言中还有许多不能被判断的语句。因此,证实论和真值论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批判。

b) “可证实性原则”自身存在问题。

·       按照他们的标准,可证实性原则本身是否能被证实?是否是有意义的命题?

·       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各种回答难以令人满意。艾耶尔曾这样回答:“当然,它不是可证实的,它并不打算要被证实。它是作为一条定义提出来的,而不是作为对事实的经验的描述。但它不是一个任意的定义。它的用意在于提出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实际上支配着我们去接受并真正地理解常识和科学的陈述。”[3](P.59)

·       根据艾耶尔的解释,这个原则本身就应属于形而上学。虽然“证实原则”本身不可证实,但它毕竟对于解释和说明世界是有意义的,这样一来,他也就承认了形而上学的有意义性。

c)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导致可证实原则的虚伪性。

·       可证实性原则本身的问题而引起了逻辑实证主义内部的争议。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能被经验直接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但有人批评说,有些命题即使今天不能被证实,不等于将来也不能被证实,例如对于“月亮的背面有一座环形火山”这样的命题,当时的科学无法证实,但将来条件成熟时是完全可以证实的。于是,逻辑实证主义把“直接证实”改为“间接证实”,即“逻辑上的可证实性”。

·       不过,这一修改仍然受到批评:科学命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全称命题,而经验观察命题是个别陈述句,个别陈述再多也还是不能上升为普遍命题。逻辑实证主义只好再一次修改其“可证实性原则”,将“逻辑上的可证实性”改为“确证度”。“确证度”概念的发明不仅推翻了实证主义最早标榜的“确定”、“精确”的许诺,而且预示着所谓的“确证”与科学命题之间乃是一种归纳关系,并无必然的联系。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原则已经岌岌可危了。

·       后来,英国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了证伪主义,认为千万次的“证实”尚不能确定命题,而一次否证却可以证伪命题。“凡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命题,即使被经验重复证实了几千年、证实了亿万次,但并不能说明它就是真理;而一旦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这一命题就被证伪了。逻辑实证主义不得已提出“部分证实”或“弱证实”来作为自己理论的最后底线。这样一来,他们离他们要求的“确定”和“精确”目标就越来越远,根本无法触及。

由此可以看出,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可证实性原则的直接证实—间接证实—确证度—部分证实/弱证实。即使这样,也没有使其达到完美的解释效果,反而使其变得虚妄和遥不可及了。

5.反思

1)科学理论产生的逻辑方法是什么?归纳与演绎到底孰轻孰重?还是二者都不可偏废?

   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归纳主义方法,认为科学理论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然而,单纯的归纳得不出必然性的结论,前提真,结论未必真。正如波普尔证伪方法一样,演绎主义也有其作用范围。在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不可分的,它们是一个思维过程的两种不可或缺的方法。单纯的归纳和单纯的演绎都不能产生科学理论,强调任何一方而否定另一方都是片面的。实证主义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一味地坚持一种逻辑方法而忽视另一种,最终难以产生自洽的科学理论。

2)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几经改动,最后他们标榜的“ 科学”还是成为了泡影。

  科学所要求的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而他们最终的弱证实原则使人们得到的充其量不过是存在许多疑问和不确定因素的具有某种或然性的东西。他们原来所要求的“确定”、“真实”、“精确”成了幻影,科学所追求的“真理”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实证主义在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也把科学本身弄到了令人怀疑的地步。

3)科学并不是中性的事业,他无处不渗透着人的价值和主观因素。因而逻辑实证主义所坚持的绝对、严格的经验证实原则是不符合科学事业本身发展的。

  他们理论的前提预设就是: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可以被统一的。但是这个预设不正是一个彻底的形而上学问题吗?因为作为科学主要研究对象的自然界,它的可知性和统一性是无法用经验证实原则来确认的。从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不难看出,正是科学预设和形而上学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对自然界的探索的步伐永无止境的迈下去。

4)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知识必须要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才具有真值,错误的根基就在于忽略了语言大于现实( the word islarger than the world )这一特性。

  语言能够表述现实中不存在的、不合理的事件或概念。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被表征的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被表征,但又不能被穷尽,正是这种言尽意和言不尽意的张力,构成了我们语言的魅力。而语言学转向后的哲学企图对语言进行清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语言是否能够被清理?(受2007年下半年川外学坛讨论启发)

5)实证主义站在形而上学的对立面以批判的面目发展它的理论,但是它可以彻底拒斥形而上学吗?它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归纳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靠性吗?以从感官和现象上总结出的“规律”否定事物背后蕴藏着的规律,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对终极因的追求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与宿命。逻辑实证主义,包括西方哲学史上的任何一位哲学家、任何一个流派、任何一种思潮要彻底地反对形而上学都是不可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部分

  任仙仙同学陈述结束后,张宏老师对任仙仙的陈述和讲解做了充分肯定,他说在实证主义方面,作为外行,他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并对任仙仙表达了感谢。张老师接着说,哲学就是爱智慧,大家坐在这里就是爱智慧的表现,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感想跟任仙仙同学交流一下。

叶友珍同学首先发言。首先她说道,实证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语言学转向以来,其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随后她谈到了自己的两点看法。首先是关于前面提到的,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先是神学阶段又称虚构阶段,再到形而上学阶段又称抽象阶段,最后发展高级阶段,即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她认为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来说,似乎这个图倒过来更合理,即首先是科学阶段进行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然后进入形而上学阶段反过来对自下而上的研究进行指导或导向,最后是神学阶段对人类的终极目的或终极因的探索。另外她认为实证主义在19世纪30到50年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之后其对语言研究的影响被过分夸大了。其意义并不在语言,而在孔德主要从事的社会学研究领域。

  任仙仙对叶的看法表示赞同,她说道孔德提出实证主义并不是要用来解决语言问题,而是要用于社会学研究。她解释说这只是孔德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发展到当时的水平应经很科学了。第二点她谈到,我们在探讨实证主义对语言学的影响方面,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实证主义发展的高峰期,但它对语言学的影响却有过分夸大之嫌,在社会学上的贡献也许会更大一些,但在语言学上,他并不能解决语言学的相关问题。在这一点上任仙仙同学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接着,研一的呙明君同学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实证主义只是能作为一个总结而存在,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去认识事物,利用事物,但它似乎排斥和否定了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实证主义只能运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而实证主义是先预设一个假设,然后通过经验去证实,那规律是什么却是不能证实的。任仙仙解释说实证主义就是觉得规律是不可认识的,所以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它没有首先进行假设,而只是通过经验去证实规律。呙明君又问经验自身又是什么东西?他还谈到,不同意实证主义中的“无法证明就无需证明”,在历史中许多事情是不能证明的,但我们还是需要去证明的。比方说,语言学现在的许多研究都是无法证明的,但我们还是要去试图证明,我们正是在追求证明它的这个目的。任仙仙说明这正是这次PPT的目的,就像叶友珍刚刚说的,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还是需要形而上学作为指导的。

  魏春燕针对呙明君提到的规律问题谈到她自己的看法,她说道实证主义者们包括孔德到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都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我们对命题的看法必不能得出一个必然性的结果。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个命题“太阳从东方升起”,几千年以来我们都认为这个命题是真的,在英语表达中我们都会选择用来表示客观真理的一般现在时。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就发现这不是真的,太阳并不是从东方升起来的,原因是:第一,东西南北方位的界定问题;第二,它是地球围着太阳旋转的结果。所以说这不是一个必然性的真理。他说认定的必然性的命题是重言式命题,比如“Boysare boys. Girls are girls.”。但这种必然性的真理又有一种弱势的含义,比如说 “小孩子是吵闹的。”因此这样的命题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是没有多少帮助的。所以他们的主要观点就是,对于我们不可感知的事情,都不能得出必然性真理,包括我们用逻辑思维推导出来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不可以被经验证实的,因此他们不承认有某种规律或本质的存在,是作为反对形而上学而出现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她说到刚才谈到的休谟,他是实证主义中比较关键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休谟的怀疑论,就是对传统形而上认识论的一种反叛,认识论的观点是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休谟认为既然人们是通过自由的意识,感官去认识这个世界,那么,我们意识和感官之外的东西就不存在。那我们不可以感官自己,我们说是真的还是假的,就是毫无意义的,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所以,从一个方面来说,他就反对形而上的东西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说,这是椅子,我看到它,摸着它,它就是存在的,但这一种观念,我们无法证实它的存在,所以它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休谟的怀疑论对实证主义的影响。

  接着王明璨同学就叶友珍讲到的人类社会划分顺序的问题讲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他首先要纠正上述发言中的两个错误,一个是叶友珍同学说到的两条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其实西方理性和经验是两条线,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在同时发展。实际上西方哲学并没有所谓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而是同时发展的,二者是两个分离的极端,以经验主义来看,这样的划分就是自下而上的。他们吵了几千年,谁也不能说服谁。然后,他又谈了自己对魏春燕同学提到的休谟的看法。魏春燕说的是休谟告诉我们用感觉去认识什么,其实休谟认为,什么都是不可认识的。休谟的怀疑论是一种彻底的瓦解精神,他并不是宣称,通过他的理论人们就可以找到真理,他是为了反对唯理主义。唯理主义的观点是我们从概念出发,从理性出发,去认识世界。但休谟是不同意的,他为了反对理性主义,就必然进行矫枉过正,从而彻底击败理性主义,但自己也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科学必然性,真理必然性的理论。到最后发展到,他认为任何东西发展到最后,都是不可认识的,比不上一个梦。他认为事物是有关联的,就像刚才提到的“先后关系”,但你又是如何知道这是先后关系呢?我们又是如何认识时间的呢?我们砍倒一棵树,首先是举起斧子,把树砍了,然后树倒下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顺序。但先后关系里面就包含着必然的哲学关联性吗?我说做梦也是有关联的啊,做梦也是很真实的啊,那如何区分现实世界和梦呢?因此,如果我们拿休谟的理论作为科学追求的话,到最后得不到一个必然性的东西。再者,她(魏春燕)的用词也不是很严谨。

  然后,王明璨谈到逻辑实证,首先谈到它产生的原因。他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出现必然有其出现的理由,我们在讲实证主义的时候,要分清两个概念,一个是实证,一个是实证主义,只有在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继续深入。我们学语言学的都是外行,做PPT的时间也有限,所以很多有许多说法缺乏背景和语境。实证本身是好的,作为理性主义者,我们要拿实证说话。实证主义的出现,都有其原因、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流派的出现都是一种范式。比如说牛顿时代之前与之后、确定性不确定性等等都是伴随着一个时代,由某种理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顿力学之后,就按照他的理论做出了一套哲学,到了量子力学,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又发生了改变。牛顿理论产生后,又带动了相关学科,如哲学,科学,社会学的变化。相对论之后,人们的认识又发生了改变。我们又形成了一套认识。这套理论在现在来看,还没有更新的理论来替代,但很可能在将来会有一个理论来替代,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会发生变化。所以在讲实证主义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它背后的框架。理性主义一开始将形而上学分为作为方法的形而上学和作为本质的形而上学,这也应该加以区分。最早的形而上学中的理性主义大概是说我们通过纯粹概念的推理就能把握世界。康德就提出了异议。就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一个是经验的“我”,一个是超验的“我”,这两个“我”没有同一性。对经验世界的把握不能作为超验世界的基础,反之亦然。所以,上帝也是神学,他不能作为科学必然性的基础。对于现在的科学而言,存在两个假设,但这两个假设都显得没有道理,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假设性较小的假设。我们说太阳为什么发光?我们可以说这是燃烧导致的发光反应,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上帝所为。但这两个假设那个假设性更大呢?我们要去那个假设性小的,于是我们就说发光发热,燃烧反应。康德就认为,经验主义和超验主义是彼此不可以切换的,二者不可混淆。不能以经验来把握超验,我们再想想,上帝是不是超验的呢?如果是超验的,他超越你的话,你就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如果你判断他,他又不是上帝,就不是超验的了。这本身就是矛盾,所以康德区分了物自体和本体。我们对本体是不可认识的,我们只能认识物质体,而科学就是对经验世界对现象的一种辨识。所以有人就开始走向实证。

  张老师鼓励大家,在科学的探讨中,其实没有什么初学者和深学者。记得佛教里面有一句话,“不可轻视小龙”。意思是,小龙你看他很小,没有什么威力,但一旦他长大,腾云驾雾,你是无法预见他未来的威力是有多大的。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是初学就不敢提问,往往简单的问题却包含许多道理。

  接着,王玉琴同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实证主义观点认为人类的感觉是精确,语义真值论又说 “Snow is white is true ifand only if snow iswhite.”但是如果我们说“这个女孩很漂亮”,那女孩漂亮的真值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如何界定漂亮呢?任仙仙同学回答说:“当你说出这个女孩很漂亮时,已经包含了自己的感觉,但别人可能觉得这个女孩不漂亮。这个句子在实证主义里是不可实证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接着,王玉琴又说到,那我们可否认为实证主义只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研究,而所有的主观看法和感觉都是没有意义的。那我说今天很冷或很热,别人也许会觉得不冷或不热,这都是没有意义的吗?任仙仙继续解释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但对于天冷天热这类问题,是经过价值判断的。冷热概念的定义与人自己的定义是有差异的,这也不能被证实。假如说我要表达这水很热,在实证主义也是得不到证实的,最多可以表述为水温是怎样的,但不会说很热。

  张瑛同学紧接着发言说,如果人的感觉是错误的,那我们说雪是白的是有意义的,那白的又是怎样界定的呢?任仙仙同学回答说,白是在这个经验世界内,大家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不会把白色说成红色,但这也只是他们自己的观点。但像天的冷热和人漂不漂亮是不能证明的。张瑛继续说,这类似于一种归纳,但不具有代表性,会有反例的存在,比如说色盲。

  王明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答。PPT讲到逻辑实证主义本身就不能被证明,它是作为定义提出的。谈论任何问题的定义,它的背后都是一个公理,基本上是人们都认可的。比如说,什么是直线?我们不能对其定义,于是就产生了非欧几何,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为什么说雪是白的呢?因为逻辑实证是讲逻辑证实,所谓证实要从外部找标准,如果符合了就是真的,不符合就是假的。那么,要是我感觉到热,你感觉到冷,这应该怎么解释?这是一种特例,人的感觉现象是杂多的,但经过综合之后,就必然会产生认识。所以你会说你认为张老师是个胖子,但我认为他是个瘦子。实证主义从经验出发,但其实里面已经包含了先验的东西。你对每个材料的综合,分析和应用,都应用了人的作用,把杂多的无序的现象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牛顿力学是说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验中你会发现物体在没有受外力的作用下,并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候就能够否定牛顿第一定律吗?我们根本无法知道是否还有一个我们没有认识到的力作用在这个物体上。也许在几千年之后,这个力被发现了,被证实了。我们知道实证主义没有必然性,但我们又要运用它,这就是实证和实证主义的区别。没有实证就不能做科学。他说到在实证主义那里,实证主义本身是不能被证实的,它是作为定义而存在的。逻辑实证讲的是逻辑真值,而所谓的逻辑真值是要从外部找的,这是一种符合论,符合的为真,不符合的为假。Hurford在Semantics:ACoursebook中提到,我们研究语义主要研究的是那些陈述为真的句子,只有和外界相符才为真。现象是杂多的零散的,但我们人有一种先天的综合能力,可以做出判断。实证总是从经验出发,但是其已经包含了先验的东西在里面。我们对现象的选择,分析都已经包含了人的主动性,思维处理的必然性在里面。比如牛顿力学的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在没有受力的情况下,物体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在一个未知场里,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有没有一个力存在,没有这个概念的情况下,你会发现这个粒子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也在做变加速运动,难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否认牛顿第一定律吗?显然是不能的。因为我们可能根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粒子有没有受什么外力的作用,只是还没有认识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牛顿错了。我们的经验实证会用到归纳,科学研究也必然会用到归纳的方法,因此一定要把实证和实证主义区分开,并且我们不能说实证没有归纳完所有的材料就否定它,它在相对情况下,在某种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接下来,李伟老师(社科部哲学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肯定了王明璨的水平,肯定了任仙仙同学全面的讲解,但认为有一些概念做的还不是很充分,比如说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到底什么关系呢?任仙仙回答说实证主义应该是对经验主义的一种应用和支持,以经验为工具。李博士说实证主义确实是经验主义,但它又比经验主义多了一点内容,那就是反形而上学。经验主义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产生了很多经验主义哲学家。但那时的经验主义是不反对形而上学的。孔德反形而上学,反神学,但是经验主义的巴克莱却并不是反形而上学反神学的,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主教,是信仰神学的。另外“实证”和“证实”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从中文来看只是两个字调换了顺序,然而从英文来看是两个不同的词,其意义相差非常大。至少在孔德的实证主义中是没有“证实”的概念的。所以,我们在探讨西方哲学时不能太重文化,否则就会引起误导。证实可以是实证主义当中的一种,但它并不是实证主义本身。再就是,逻辑实证主义与语言哲学的产生的关系是怎么样?任仙仙解释说,实证主义对语义学的影响很大,在意义证实方面,语义要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来证实。李博士说逻辑实证主义包含两层意思,即实证主义和逻辑,我们不能只注重后面部分而丢弃了逻辑。逻辑什么意思呢?我们不能说语言哲学是经验主义,我们知道对语言哲学影响很大的人是弗雷格,之所以构成语言哲学,一方面是他发明了现代思维逻辑,语言是先验思想,他反对语言心理。心理主义是理性的经验主义,按照心理主义,逻辑表示人的心理活动,这是典型的一种经验主义。实际上,我们认为语言哲学并非来自经验主义,恰恰是理性主义的影响更大一些,至少它是综合的。任仙仙同学说,语言学上很多人认为逻辑实证主义是语言学的转折点,但逻辑实证主义肯定是受到前面思想家的影响,而不是凭空出来的。李博士讲到,逻辑实证主义本身来自奥地利和德国,而并非在英国。

张博士又向李老师请教了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颜色实际上并不存在,它是一种光的反射,那么根据实证主义,我们依据经验来认识这个世界,而我们的经验恰恰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这个桌子是褐色的,我们看到赤橙黄绿青蓝紫,但颜色并不存在,而是光的反射。实证主义用我们的经验认识世界,但我们的经验并不可靠,我们以为颜色有,但它却不存在。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呢?

  李博士回答说这就是一个意义真值的问题,我们不要把真实等同于真。说到意义真值的问题,在李博士看来,塔尔斯基不是一个语言哲学家,而是一个逻辑学家,意义真值论的说法也不是塔尔斯基提出来的,而是戴维森提出来的,而他探讨的是真值的意义,而不是意义真值,只是后来很多人在他的思想的启发下提出了意义真值论。我们不能把“真值”等同于“真”。逻辑学上的真值既包括“真”也包括“假”。一个命题能够被证实是有意义的,能够被证伪也是有意义的。逻辑实证主义探讨的是意义的问题,而不同于传统哲学探讨什么是“真”的。任仙仙补充到,这就是所谓的证实和否证,证实说明它是有意义的,证伪也说明它是有意义的。李博士接着说到张老师提到的颜色问题涉及到事物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问题。事物分为第一性和第二性,事物的第一性包括事物的形状,大小;事物的第二性包括颜色,味道。按现在哲学的说法,第一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实在的。第二性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它是一种感官,是物体的表面特征。基于现在科学的发现,颜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而是事物表面的形状对光的一种反射产生的,因此颜色来自事物的一种表面特征。张博士又说,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所有的感官都是不可靠的。李老师说,因此这种特征不是实在的。自然科学之所以对事物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分,因为只有第一性质才可以被量化,才是自然科学谈论的对象。我们知道的颜色,气味不能量化,而大小形状却可以量化。但它还是需要人的感官。

  王明璨继续解释说人感觉到颜色,比如说看到红色,是因为人的眼球在短时间内激发了大量的红色感应细胞,这是一个感应过程,一个动态变化。当你考虑颜色存不存在时,要看在哪个方面,大家都感觉到这是红色,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但牛和蛇只能看到黑白两种颜色,他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看到的世界肯定不一样。认识世界必然要感知世界,感知世界必然要有感知方式,那就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世界,我们不是向上帝那样全知全能的,我们看到世界是这样的,但它并非一定是这样的,否则我不可能把自己杀死,就认为这个世界是安静的了。不管它是感觉的还是客观的,它都是必然存在的。张老师说,我们在实证主义中说我们获取知识必须借助于我们的经验,那经验对于绝对性的东西还有什么意义呢?王明璨继续解释说,知识还是来自于经验的,比方说,牛是动物,经验在调动时已经是主观的了,来自理性的必然性的解释,比如说我一开开关灯就亮了这一现象,你就知道是开了开关通了电,然后灯才亮了。那为什么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因果呢?主观的意思是人和人之间虽然有差异,但共同点是存在的。就好像说:我是我。我认识到自己是本体,实证主义从经验出发,但还是有主观存在。经验的把握是主观的,但我们对现象的把握是必然性的。

最后,支斌生提出问题,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是否说明它走向了理性的一种推理和逻辑分析。比如说,我们感觉山是不动的,但我们通过逻辑分析,星球本身是转动的,地球在动,这座山在地球上,所以这座山是动的,这是不是抛弃了简单的经验,上升至理性?

  李伟老师回答说,逻辑实证主义基本上是反形而上学,按照它的观点,只有自然科学和经验科学是直接面对经验世界,研究经验世界。逻辑实证主义作为哲学唯一的意义就是反对形而上学。所以,逻辑实证主义它并不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样,他认为这是自然科学家的事情,他只是研究语言的意义问题,而并非是为了达到真理性的知识。逻辑实证主义是以逻辑为工具,但不单单是作为工具,也是一种预设,预设逻辑的东西是位于经验之上的,因而是有效的。

  张老师总结说,听了李博士的讲解,我们知道,在学习哲学时运用概念一定要准确,无论做什么学问,我们都要做到概念的准确,这一点也是值得大家注意的。最后,张老师请李伟老师(社科部哲学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在学习哲学和语言哲学方面给予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

  李博士肯定了发言同学们的见解都很有洞见,也肯定了陈述者所做的细致的梳理工作。李老师谦虚地说,在语言哲学方面他也是外行,接触的第一种哲学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可能大家对哲学的理解有些偏差,哲学,像数学、化学、物理一样,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要想学好哲学,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掌握基本概念,学会它的思维方法,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但对其作一般性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我们现在所说的语言哲学,一般是指英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可以说是西方哲学中最难的一部分。因为要求研究者具有相当好的逻辑功底和分析头脑。这方面的逻辑学家大部分是数学博士,物理博士,哲学的入门非常难,搞语言学的也感兴趣,但差别非常大。个人认为搞语言学并非一定要搞语言哲学,只能说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张宏老师说到,广外钱冠连先生说过,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语言学,但却不知道他与哲学是紧密相关的。我们躺在别人的摇篮里面,却还不知道这个摇篮是谁编的。所以,他非常提倡大家学习语言哲学。

李教授继续说,按照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应该算是实证科学。站在他们的立场,就不必理会逻辑实证主义,它属于形而上学,因而是没意义的。

  最后,教学法方向的一位同学由提了关于实证主义与语言教学的问题。定量研究是不是实证主义,定性研究是不是非实证主义的?李博士说,逻辑实证主义里定性和定量的概念很少见,只是孔德提过一点,定量是通过数量关系,现在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能达到定量研究,只有少数自然科学能做到这一点,像物理学,化学等,但在社会科学,历史科学等等中定量研究还是比较少的。从科学理念来讲,能达到定量研究的科学其科学性是最强的,这是我们的共识,所有的科学都想向这方面看齐,能达到定量研究是最好的研究方法,这是科学性的体现,把一切量化也是科学的一个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量化的东西也随之增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能做到定量研究,比如说人是不能量化的,人的价值,审美,这都是不能量化的。这与哲学立场没有什么关系。

                                                                (整录人:张瑛&王玉琴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证主义
淺談哲學的科學思考 WORD
【库恩哲学系列 Ⅰ 】 人类科学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一)
哲·人│孔德: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实证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