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诊法丨舌诊之秘(二)
上一篇跟大家了解了各种舌象的科普,也讲述了望舌可推断病情进退,结合所有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望舌的目的不是为了分舌象,而是为了查正邪的盛衰深浅,换言之,是为了查胃气的盛衰强弱!“扶阳中土论”论的就是人身正气与邪气的关系,因此,“扶阳中土论”就得到了一个执简驭繁的舌诊方法,即抓住胃气就抓住了舌象变化的本质。

阅读重点:

1、望舌的目的不是为了分舌象,而是为了查正邪的盛衰深浅,换言之,是为了查胃气的盛衰强弱!

2、舌象的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无非寒、热、正、邪的变化,而“寒热”里的“热”的本质也是“寒”,但在临床中,很多人恰恰习惯沉浸于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的变化,而忽视了“正邪”的问题。

3、握住了舌诊的根本,那么在处方用药上也就变得清晰而简单,无非是“温中扶阳”。

4、了解文中出现的舌象示例。

执简驭繁舌诊法

既然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那么,通过观察舌苔的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可以了解胃及其他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正如胃气充足,受纳腐熟功能健旺,则舌苔薄白,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若湿邪或饮邪停胃,胃气遏阻,则出现白腻苔和白滑苔;如热邪或火邪犯胃,则出现黄苔或黄糙苔起芒刺;若食积停胃,浊气上升,则出现厚腐苔;若胃阴不足,不能蒸液生苔,则见舌光干无苔等等。

舌苔薄白

白苔、湿浊痰饮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

食积停胃 厚腐苔

既然我们知道了舌象的变化都是缘起于胃气的变化,那么辨证施治的抓手即在中焦、在胃气,辨证的结果离不开中焦虚寒、脾胃虚寒,对应的处方自然是温中扶阳。比如舌胎厚腻的是中焦虚寒不能运化水湿;青舌、紫舌是中焦虚寒导致寒凝血瘀;嫩舌水滑是中焦虚寒、胃气不足而呈现的阳虚的征象;舌苔干燥是中焦虚寒导致津液不能上承所致;黄厚腻的也是因中焦虚寒、脾胃虚寒导致津液不能蒸腾而产生的火象。当然也有人认为舌黄厚腻是肝胆湿热,需要清湿清热,其实细想一下,人体的湿热是怎么产生的?因寒而生!生活中,洗澡堂子和汗蒸房里是最湿热的地方,当温度降下来的时候,屋子四壁全是水珠,出现了寒和湿的征象,当温度再升起来后,寒没了,湿也不见了。中医的医理都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因此治疗湿热时需要重剂温中,湿热才能下去,所以当看到舌胎黄厚腻的时候,即使你认为是湿热的表现,也不能去清湿清热,而是要温中扶阳,这才是真正治疗湿热的方法。

紫舌

综上所述,舌象的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无非寒、热、正、邪的变化,而“寒热”里的“热”的本质也是“寒”,但在临床中,很多人恰恰习惯沉浸于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的变化,而忽视了“正邪”的问题。如果从正邪的角度去分析,任何舌质、舌苔的变化都是在告诉你这名患者现在的正气处于什么样的水平、病邪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只要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就把握住了舌诊的根本。那么在处方用药上也就变得清晰而简单,无非是“温中扶阳”。

但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舌象分了这么多,只用“温中扶阳”这一个治法是不是不科学?那么从西医来看,比如各种炎症,结膜炎、脑炎、复发性口腔炎、咽喉炎以及皮肤的炎症、脾胃炎症、肠道的炎症、下焦泌尿系统感染的炎症等等,这么多炎症,名称不一样,概念不一样,表现不一样,但是治法都一样,消炎、消炎、消炎,此理中西医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中医的治法是温中、温中、温中。

在笔者看来,万病因寒生,用纯正温中的方法一温到底,是解决疾病的最佳方案,因为温中之法是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符合“治病求本”的理念,另外更重要是,温中之法不会损伤人身的正气、阳气,它是在扶阳抗邪,当然,温中之法只是“中医八法”里的一种治法,笔者强调温中治法并不代表否定其他治法,但是笔者认为在运用其他治法的时候,都应该先让温中治法打前站,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他治法的效果,比如白苔、黑苔都是寒象,但有人在辨证时,将黑苔辨为热,认为燥屎内结,辨证为阳明症,处方多用承气汤,此方见效很快,一通,黑苔很快下去,所以有些人将承气汤做为清热的药来使用,实际承气汤是攻下之药,作用于承接阳明之气,因此用承气汤是“中医八法”中的“下”法。阳明之气是往下降的,当人体中焦受寒,气机阻滞,阳明之气无法向下降的时候,用承气汤通一下,立马见效,但攻邪就会伤正,所以用承气汤时点到即止,不可过量,而且用完承气汤后立马用温中之法善后,这样更加安全。

黑苔

再比如温法与补法的互用。人吃了补药或大补的饮食物之后会感觉燥热,甚至“上火”,为什么越补越热、越补越“上火”?正常的人,气机调达,水升火降,不会有火有热,当贪凉饮冷中焦受寒时,气机出现阻滞,火降不下来,上逆而热;水升不上去,下陷而寒。所以,当人吃了补药或大补的饮食物之后感觉燥热、上火的时候,这时人体内真的有热(火)吗?没有!人体热(火)的形成之因都是由于中焦受寒、气机阻滞形成的,所以人体内不存在真热(火),一切热(火)的征象都是虚热(火),这也是为什么人在冬天里更容易上火的原因。到了冬天,天气一寒,身体一寒,汗孔关闭,体内的热不容易往外散,于是体内更容易积火积热,如果这个时候再用党参、黄芪、阿胶、熟地一补,更加滋腻,更加瘀阻,反倒越补越燥,越补“火”越大,这就是补的方向不对,正确的补法应该是“先温后补”,先用纯正的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通的药物温中,中焦得温,肚子一热,汗孔打开,经脉血管打开,气血得以正常循环,体内的积火积热也随之散出,这时才是进补的最佳时机,如果把这个次序搞错了,就会越补越热,越补越上火,也就是人们说的“虚不受补”。因此,先温后补才能达到补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剂量温中如火上浇油,可能会适得其反,重剂温中,才能把体内的湿寒伏邪温通开。这也是为什么说“冬季,舌苔常湿润”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冬季天气冷,汗孔处于关闭状态,导致体内积热散不出去,加之衣服穿得厚一些,屋内温度高一些,滋补品吃得多一些,这时人更容易“上火”,更容易有燥热,所以冬季舌苔往往不湿润。

燥苔

认识舌诊误区

舌苔主六腑,舌质主五脏?

人身各部的对应与分主是中医学的一个特色,比如舌与脏腑的对应与分主关系:心肺居上,所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所以舌中部主脾胃;肾居下焦,所以舌根部主肾;肝胆居躯体之侧,所以舌边主肝胆,左边主肝,右边主胆。这样的分法有它的可用性,但是也不能太机械地运用舌与脏腑的分主理论,不能机械地认为舌根处的舌苔不好,就是肾不好,于是去治肾,我们要进一步思考,肾不好又责之于谁?要责之于脾胃!因为肾气是由胃气化生的,当肾出了问题的时候,并非仅是肾本身出了问题,其根本是“土不生水”,是属土的脾胃出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会揪住“五行生克理论”不放,认为土是克水的,在自然界中可以是这样,但人体是人体,与自然界并不完全一样,在人体的范畴里,人的肾气、肝气、心气、肺气等等都赖于胃气的生化和滋养,所以,“土生万物”理论更适合于医理、适合于人体,机械地套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在中医辨证与临床中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

因此,对于一些医学著作中类似“若推其专义,必当以舌苔主六腑,以舌质主五脏”、“察舌苔可辨六腑之深浅,察舌质可辨五脏之深浅”的论述要辨证地去理解。其实,舌质、舌苔与五脏六腑都有关联。五脏六腑是身体的一部分,当正气亏虚的时候,五脏六腑都有反应。所以,不能狭隘地认为舌质就是辨五脏虚实的,舌苔就是辨六腑虚实的,这样机械地对应很容易在辨证和临床中走进误区。

下期预告:

那么在舌象变化与四季关系的一些论述中,有说法称“夏天暑湿盛,所以舌苔厚腻”这有没有道理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饮食的关系,会对舌苔有什么影响呢?

关注我们,下一期,继续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舌诊之密!

好书推荐

《扶阳中土论》新书火热订购中

中医学的核心是什么?找到中医学的核心,从核心去学,才能做到至简!因此,从至简处学中医的理法方药,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能盲目地迷恋古人的学术学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胃功能失调,这12种解法,你适合哪一种?
舌象分析
“香河火神”解开七种胃病的病理真机
讲稿:(刘克勤)温病学辨证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第43讲:第十篇:腹满病辩证(2)
蒲辅周:60种舌象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