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雅流韵三百年

    清代扬州文化的振兴,王渔洋是第一功臣。他主政扬州,如“白、苏之官杭,风流欲绝”。他死后,扬州人把他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并列,建“三贤祠”以资纪念。王渔洋是清代“神韵说”的倡导者,是主持风雅的人物。康熙年间,他主盟诗坛达五十年。康熙年间的两次红桥修禊为扬州文化作出了贡献,其后的卢见曾、曾燠、伊秉绶等人的红桥修禊,乃至臧谷的冶春后社,都是王渔洋的余波影响。

    清初名家对王渔洋的红桥修禊都推崇备至,一时追随者众多。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李丹著《顺康之际广陵词坛研究》附录的《广陵词坛词人小传》记载,广陵词坛汇聚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川、北直隶、河南、江西、福建、山西、广东、山西等地共计159位词人,广陵词坛人物几乎遍及全国。

    冶春诗社,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序幕

    冶春后社内供王渔洋栗主,悬文简遗像,春秋祀之。冶春后社的中期盟主孔庆镕藏孔子、王渔洋、臧谷画像,每逢祀辰集社,必悬挂之。因此王渔洋是冶春后社的“精神领袖”。

    冶春诗社是一个文学流派,是以王渔洋为核心,吴绮、宗元鼎、刘梁嵩、徐石麒、徐元端、杜浚、孙默、王士禄、邹祗等一大批创作活跃的本土与客籍诗人、词人参与的文学社团,文学史上又称“广陵词派”。广陵词派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序幕,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应在清词史上大书一笔。而这一切都从“冶春”而起。

    王渔洋(1634-1711),名士禛,字贻上,一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死后因避雍正胤禛讳,改称士正。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山东新城人。自顺治十七年(1660)起,至康熙四年(1665),前后五年任扬州推官。他在扬州期间,“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昼了公事,夜接词人”,“与诸名士游无虚日”,“如白、苏之官杭,风流欲绝”,是一位主持风雅的人物。他在扬州先后组织过两次大型诗酒盛会,开“红桥雅集”的先河。康熙元年(1662)春,他与杜浚、邱象随、袁于令、蒋阶、朱克生、张养重、刘梁嵩、陈允衡、陈维崧10人第一次修禊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此次修禊,王渔洋作《浣溪沙》二首和《红桥游记》。其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有:“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众人争相和韵赋诗,为一时之佳话。后来他和程村从这些词中选出十首辑为《倚声初集》,有注云:“红桥词即席赓唱,兴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时胜事。当使红桥与兰亭桥并传耳。”康熙三年(1664)春,王渔洋再次与林茂之、孙枝蔚、张纲孙等名士于红桥修禊,当时他一口气作《冶春绝句》十二首,众人纷纷唱和。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事后,人们评论这一扬州文坛盛事时,击节赞赏,称羡不已,称雅集“香清茶熟,绢素横飞”“采明珠,耀桂旗,丽矣!”也有人说:“五月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后编成《红桥唱和集》三卷。近代词人朱孝臧题词说:“消魂极,绝代阮亭诗。见说绿杨城郭畔,游人争唱冶春词,把笔尽凄迷。”王渔洋以其大雅之才,不仅给扬州留下了千古佳句,而且为清代扬州开创地方官员与文人诗酒宴集的“红桥雅集”文化现象的形成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使“红桥雅集”与东晋“兰亭雅集”相媲美。

    自王渔洋创建冶春诗社后,相继者有孔尚任、卢见曾、曾宾谷等人,可以说,他们把冶春诗社的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当推卢见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举行的红桥修禊。李斗《画舫录》记载:“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这一时期,正处康乾盛世,王渔洋及其后继者举行的诗社活动,反映了扬州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大好景象。

    明清时期,扬州文坛上的“雅集”,时有精彩篇章。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最盛。其他著名的有郑元勋影园,王渔洋红桥,孔尚任秘园,卢见曾苏亭、红桥,曾燠南园等等,出现了“一时文宴盛于江南”的空前盛况。

    清代,扬州诗人之多,诗风之盛,诗词作品之宏富,均前所未有。诗人集会、集社活动比较频繁,诗社有闲闲社、富江社、邗江社、冶春社等。诗会名目更多,以王渔洋在康熙初年两次红桥修禊与卢见曾在乾隆年间再度的红桥修禊规模最大。

    冶春后社活动不仅仅限于文事,后社成员纷纷把创作和研究方向,扩展到书法、骈文、绘画、教育、灯谜、对联、园林、医学、箫琴、弈棋、收藏、烹饪等方方面面,且皆有成就,丰富和充实了扬州文化宝库,留下了大量的遗产。

    冶春后社诗人刘介春于1955年撰诗《扬州艺坛点将录》提及当时扬州艺坛共计112人中,有冶春后社成员21人:钱松斋、严贯公、王景琦、陈含光、潘栋臣、黄师鲁……他们中有诗人、词家、书画家、医家、篆刻家、评话艺人等。

    冶春后社,倔强成长的文艺百花

    冶春后社大概于1891年或之前成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陷城,再加上由于社友先后故去,或远赴他乡,诗社被迫停顿一二年。然而在1939年左右得到恢复,后又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直至1963年冶春新社成立,冶春后社宣告结束。

    冶春后社始于光绪初年,由臧谷发起。根据现有的资料:冶春后社约创立于光绪十七年(1891)或之前。因为在该年,冶春后社诗友李豫曾作《隋堤柳,同社赋此用芜城春游韵,属余和之》,在此之前没有类似的社友活动记载。

    臧谷欣羡当年王渔洋红桥修禊、结冶春诗社的盛举,赋诗云“人影衣香又一时,渔洋以后久无诗”,要再行盛举,当再结诗社。赋《扬州竹枝词》一百首,云:“竹西歌吹由来久,结社联吟岂待言?”冶春后社初创时,仅有十余人。  

    冶春后社社员们的觞咏之会多聚集在臧谷的桥西花墅内,地址在市区的府东街。臧谷去世后,群龙无首,“风雅歇绝者十余年”。冶春后社诗人平时召集诗会,多在县东街社友萧丙章家的萧斋。

    民国初年唱和最盛时期,人才踵起,勾心斗角,亦复蔚然可观。这一时期社友活动多集于城内左卫街(今广陵路)花局巷之风来堂、教场之惜余春茶社及南门城楼。此时主持冶春后社的是孔庆镕。

    据民国王振世所著《扬州览胜录》记载:民国四年(1915),瘦西湖为徐宝山建徐园,诗人乃请于园主,“建冶春后社于园内,精室三间,极为幽敞”,由杨丙炎监督营造。吉亮工书、题曰“冶春后社”与联云:“社名仍号冶春,何必改作;来者都为游夏,可与言诗。”民国七年(1918),李豫曾作诗《冶春后社落成,有诗和萧无畏》。陈懋森撰《冶春后社记》,陈含光书,郑桐勒石,嵌于瘦西湖徐园春草池塘吟榭西侧冶春后社壁间,今已不存。民国十年(1921),康有为第二次路过扬州,来游瘦西湖,小住冶春后社,见冶春后社诗人吉亮工所书联极为称赏,赋七言律诗一首《康南海先生辛酉六月再游扬州感赋》。

    曾出任民国国会代议长的凌仁山,于民国十一年(1922)回扬州不参与政治,以诗酒为乐,并一度主持冶春后社。1930-1931年间,以惜余春歇业为标志,冶春后社结束了鼎盛期而进入了衰败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易君左在《闲话扬州》的《扬州风景(下)》一文的“徐园”中提到了冶春后社,对冶春后社周边的环境大加赞赏:“徐园的牡丹芍药是有名的,慕王渔洋而起的‘冶春后社’的诗社招牌挂在一间幽房画槛里,这里最清俏!”

    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14日,日军侵占扬州,这座秀丽的城市陷入一场噩梦。冶春后社的社员纷纷离开扬州,迁移他乡以避难。

    冶春后社几起几落,直至民国二十六年日军侵占扬州才被迫暂停了一两年。以前绝大多数扬州学者认为冶春后社此时已停摆,但最近挖掘出来的一些资料表明,冶春后社在日据期间并没有停止。民国三十一年(1942),董玉书作《寄怀冶春后社同人》,次年又作《寄怀冶春后社诸子》。其中云:“幸有冶春遗韵在,重开吟社续风骚。”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后,冶春后社又进入到重振阶段,社友间的雅集逐渐增多。赵芝山在《谏果轩听琴图征求题咏》中写道:“甲午花朝,邗上冶春后社诸老:关笠亭、张羽屏等十余人,共聚小轩,为群芳寿,俄而刘君少椿亦抱琴至,花前一曲,古趣盎然,因以‘谏果轩听琴’为题,人各一篇,有诗有词、有古风、有近体,各抒幽怀。蔚为韵事,并由啸园吴老绘图,玉墀题首,装成手卷,藉以观摩。”

    刘梅先在1965年油印的《息庐诗存近稿·上卷·归岫集》前序中云:“时国运更新,旧雨新知,咸有赓唱。冶春后社尚在,亦间预焉。”1963年,扬州政协成立冶春新社。至此,冶春后社当告结束。

    在臧谷倡导下,冶春后社活动不仅仅限于文事,他带领后社成员把创作和研究方向扩展到书法、骈文、绘画、教育、灯谜、对联、园林、医学、箫琴、弈棋、收藏、烹饪等方方面面,且皆有成就,丰富和充实了扬州文化宝库,留下了大量的遗产。

    冶春后社中有一部分成员在科举制度废除后,进入到新式学校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文化。冶春后社中还有一部分成员远赴日本求学或探求救国良方。冶春后社处于19、20世纪之交,它的活动成了扬州走进大变革交叉口的历史转型记录,折射的是传统诗社不具备的近代色彩。他们是“近代文明的开拓者”。

    当代诗社,接三百年之文风余绪

    新中国成立后,诗兴雅集重兴。与冶春后社一脉相承的有冶春新社与绿杨诗社。近十年来,虹桥诗社、平山诗社与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等相继兴起。

    冶春新社是1963年由扬州政协成立。因旧有冶春诗社与冶春后社,于是改为“冶春新社”。时年78岁的冶春后社成员刘梅先作《冶春新社成立,病蹇未能参加,诗以庆祝》(四首):“冶春诗社始渔洋,三百年来引绪长。今日域中新发展,扬风扢雅益光昌。”“冶春宴集在虹桥,白石红阑一望遥。今日湖山增丽景,诗情画意两堪描。”“冶春修禊在重三,林(古度)杜(于皇)孙(豹人)程(穆倩)托兴酣。今日祓除旧污染,提高意识纵清谭。”“冶春后社庆中兴,春谷嵇庵继典型。今日百花齐怒放,万千红紫发芳馨。”刘梅先后又作《新社成立,有对渔洋发生疑问者,诗以释之》(六首):“渔洋司理在扬州,决谳平反释众囚。五载慎刑完狱百,保全善类孰能俦?”“了完公事接词人,汲引才贤礼隐沦。吾郡文风从此启,知人论世始情真。”“内擢郎曹入翰詹,衡文典试历山川。不将诗笔媚权贵,风节孰能如此贤?”“诗派扬州最正宗,绵延嘉道继余风。衔华佩实崇骚雅,王李钟谭一扫空。”“三贤祠近瘦西湖,栋宇年来迹已芜。信有流风遗爱在,不然安得配欧苏?”“冶春成社甲辰春,屈指明春又甲辰。三百年应行祝典,后人未可薄前人。”又作《冶春新社》呼吁1964年扬州应为冶春诗社举行三百周年纪念典礼,以扩大文坛盛举:“香影廊今署冶春,渔洋诗社亦更新。重修三百年前事,纪念毋忘在甲辰。”

    扬州绿杨诗社成立于1981年8月。李亚如、吴谷泉、梁耀明等作诗祝贺。李亚如作《绿杨诗社成立以作纪盛·用卢见曾红桥修禊韵》:“淡烟笼水泛轻舟,树影山光作小留。画笔重开新阆苑,箫声依旧古扬州。斜阳暮霭情何限,丝管榆钱句未酬。中散风流今又继,绿杨清韵出人头。”绿杨诗社是在结束十年“文革”动乱后最先成立的全国十个民间诗词组织之一。绿杨诗社成章的30多年间在相关领导的关心下,诗词创作佳作频出,成果丰硕,人才辈出。

    2011年秋冬之际,瘦西湖景区曾邀请海内外著名诗人在古虹桥修禊区,举办国际诗人2011蜀冈—瘦西湖雅集虹桥修禊,获得成功。为此,瘦西湖景区决定与诗歌界合作,自2013年起,以每年一届的形式于烟花三月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在扬州古虹桥修禊景区举行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2013年,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邀请了12位国际国内一线诗人,其中国际诗人6位,分别来自英国、德国、美国。2014年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邀请了众多国内外嘉宾诗人到场,比如美国艺术学院院士、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诗人赖特女士和福瑞斯特·甘德,他们与扬州本土诗友群落和广大热心民众共同举行规模浩大的联诗对吟活动。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将敞开诗歌圣殿的大门,让中外诗人、古今诗歌跨越国界、穿越时空,进行一次古今中外诗歌名篇吟诵之旅,一场全民共享的诗的盛宴,激活、酿造千秋歌诗名城扬州的诗性意识、诗化生活与诗性氛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签约作家】袁明秀|一湖秀水 一湖诗文
冶春后社
扬州剪影
扬州慢(十三):扬州好,第一是虹桥
诗词里的扬州
瘦西湖书画朋友圈(十一)乾隆也曾夜游瘦西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