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说 | 不是所有的别离都能盼来重逢



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孤儿列车》


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曼切斯在一次采访中,曾谈到:“在1932年夏季。美国经济大萧条已经整整3年,赤贫遍野,有200万人在到处流浪。全国的经济已经基本崩溃,失业人数有1500万,中产阶级迅速破落到令人痛心的地步。大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沦落到连寄稿件的邮费都付不起。姑娘们也加入流浪队伍,为了一角钱向同路人出卖肉体。人民一贫如洗,浪迹天涯,悲观绝望的情绪笼罩着美国。”但此时的大资本家却依然享受着奢侈的生活,而“胡佛总统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每天傍晚,打好黑领结走进饭厅,向他的七道菜奋勇进攻”。



美国前总统胡佛和他的警犬“图特国王”


据调查了解,美国的这种窘困,从1854年到1929年就早已萌芽,经济大萧条,实际上是最后的崩盘。19世纪,美国内战使得无数孩子失去了亲属和家庭,他们和非婚生或是母亲难产而死的孩子,都沦为了孤儿。这些没有办法照顾自己的孩子住在纽约大街上,贫穷,无知和孤儿这些充满贬斥的名号被扣在头上。



美国当时的儿童奴隶和一只骡子


在此期间,由美国儿童援助协会发起的“孤儿列车”曾将20多万名失怙、被遗弃和无家可归的孩子从美国东部沿海城市运至中西部供人“收养”,而他们最后通常沦为奴工。该计划的创始人查尔斯·劳瑞·布瑞斯相信勤奋工作、教育及严格但有爱的抚育是唯一能使这些孩子免于堕落和贫穷的方法。美国直到1935年才出现社会保障体系;据估计,当初无论何时,流落纽约街头的儿童均超过一万名。



等待着被领养的孤儿们


最受英美读者喜爱的小说家,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在她的书里详细讲述了这段我们无法亲历的往事——美国二三十年代大规模运送孤儿的事件。一时间成为各大读者俱乐部热门讨论的小说,照亮了美国历史上不为人知的一个黑暗角落。


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成长很痛,对小姑娘薇薇安来说尤其如此。


7岁,她跟着父母漂洋过海从爱尔兰到纽约讨生活,然而美国梦没有照亮这穷苦的一家,父亲依然酗酒,母亲整日焦虑。可此时的她依然是幸福的,至少有属于自己的家。


9岁,一场大火过后,她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亲人一个个离去,她踏上孤儿列车被带往陌生的远方。起初收养她的两个家庭都不曾给予她家庭的温暖,只是关注着她的可利用价值,差使她缝衣服带孩子,甚至男主人对其图谋不轨。


不同的家庭带给她的是相同的境遇,改名换姓,与过去告别,然后继续颠沛流离。薇薇安面对这些开始变得麻木,然而内心却充溢着深深的不安:“在梦魇中,我独自一个人待在火车上,正前往茫茫荒野,找不到出路;不然的话,我便正在大都市的街道上穿行,凝望着每扇窗口的万千灯火,却没有一个是我的家……”再后来,薇薇安终于遇到她的“德国仔“组建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庭之时,二战爆发毁掉了她全部的希望。



一个跟薇薇安踏上列车时一样年龄的小姑娘,跟薇薇安一样,她也靠缝补为生


像薇薇安一样,列车上的许多孩子在年幼时便经历过巨大的伤痛,他们不知道自己将去往何方。孤儿列车会到某站停留,当地市民将聚众进行查验(通常会细察牙齿、眼睛、四肢)以断定某个孩子是否身体强健足以应付农活,或者聪明温柔足以下厨做清洁。最先被挑中的通常是婴儿和健康年长的少年,年长的女孩则通常最后才被挑中。经过一段短暂的试用期后,该儿童将成为寄养家庭的签约劳工。如果未被挑中,该儿童则会返回孤儿列车,到下一站参与挑选。



1924年流浪在纽约街头的孩子,与书中的“德国仔”一样,他也是个擦鞋匠


其中一些儿童受到了新家庭、新城市的热情欢迎,其他人则遭遇殴打、虐待、辱骂或被置之不理。这些孩子失去了一切文化认同感,与兄弟姐妹天各一方,互相之间的联络也遭到阻拦。人们让城市长大的孩子从事艰辛的农活,但孩子们在情感和体质上都难以应付。其中许多人是来自意大利、波兰和爱尔兰的第一代移民,他们因奇怪的口音遭到嘲笑,其中有些连英语也不会讲。新家庭中的互相嫉妒和竞争制造了裂痕,使许多孩子失去了归属感,其中一些辗转于不同家庭,以期找到愿意接纳他们的人;另有许多孩子离家出走。儿童援助协会曾试图与这些孩子保持联系,但因距离太远、记录水平参差不齐而困难重重。



一辆载满孩童的列车在开往堪萨斯的途中停留,像这样的照片被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过去。把眼光放得高远,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同样如此。哪怕当下华灯闪烁,每个人的嘴角都是对未来的祝福。被深埋在历史长河里的记忆,终会呼啸着拂去尘埃,那些陈旧和腐败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摇摆,真相与真理无一不将昭然于日光。当我们摘下“近视”的眼镜,未来才能调和出希望的色彩。


我们不必亲历像薇薇安那样的人生,但同样需要为了生存挺直身躯。历史让我们警醒,也在一则则的故事里,告慰我们,只要足够有勇气,生活仍旧充满善意。这正是阅读的深刻意义,也是历史的真正归属。


作者问答


《孤儿列车》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孤儿列车》的故事来源于美国历史上的一段真实事件,自1854到1929年间,从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这是一部讲述命运成长与友情的作品,虽然小说的主人公是孤儿,但我不想把小说的落脚点集中在苦难上。事实上,不管是生活在当下的孤儿莫莉,还是曾经搭乘孤儿列车的薇薇安,他们在经历了人生的困苦和磨难之后,依然以极大的善意和勇气面对生活。所以,我希望这是一本为读者带来积极信念的作品,是一部温暖心灵的希望之书。


克兰


能谈谈你是如何获得写作本书的灵感吗?

大约十年前,我到北达科他访亲时,偶然发现了一本由西沃德堡历史学会出版的纪实类书籍,书名叫《风云百年1883-1983:詹姆斯敦与斯塔茨门县》,书中有篇文章题为“世人称之为‘孤儿列车’,它如大草原一般可供许多孩子为家”,尤其浓墨重彩地提到了我丈夫的祖父弗兰克·罗伯森及其兄弟姐妹。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孤儿列车,在研究这一家族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尽管孤儿列车确实会在北达科他州的詹姆斯敦停留,孤儿也会在当地接受领养,但其实罗伯森家族来自密苏里。不过,我因此萌生了兴趣,很想了解美国历史上这一鲜为人知的时期。


克兰


孤儿列车这一史实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一点?

我觉得,孤儿列车故事吸引我,部分原因在于我自己的两位祖辈都是孤儿,然而他们鲜少提及他们的早期生活。作为一个小说家,我一直痴迷于人们如何讲述他们的人生,以及这些人生故事如何揭示他们的本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对弦外之音、以缄默掩埋秘密,以及与事实不符的缺失都很感兴趣。

我有爱尔兰血统,所以我决定写个爱尔兰女孩,她对自己登上孤儿列车的往事绝口不提。我想写写无法抗拒的灾祸能以何种方式定义我们的生活。“那些迈过已知世界的门槛、涉足不可思议之地的人们,也随之遭遇如何传达这种体验的问题”,凯瑟琳·哈里森写道。在这部小说中,主角薇薇安对待往事的态度经历了以之为耻到坦然接受,再到最终释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她也获得了直面和讲述自我经历的能力。

跟我之前发表的四部小说一样,《孤儿列车》着力于文化认同和家族史,但我马上意识到本书的视野更为开阔,并需要深入研究。本书可发挥的余地如此之大,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想要拓宽领域。


克兰


你为本书做过什么研究?是否采访过与孤儿火车相关的人?具体情形怎么样?


继上网查找《纽约时报》等报刊文章后,我从孤儿列车乘客、孤儿列车聚会及历史资料等途径阅读了数百篇亲身感言,之后又从纽约公共图书馆发现了一批原版资料。我通读了历史、儿童小说及绘本,并在纽约移民公寓博物馆和埃利斯岛进行了研究,还专程去爱尔兰戈尔韦郡考察了书中角色的爱尔兰背景。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参加了孤儿列车成员在纽约和明尼苏达举办的聚会,采访了一些乘客及其后代。在世的列车乘客已经不多了,全都超过90岁高龄。他们非常渴望互相分享或对我讲述其经历,这让我印象尤深。通过访谈及阅读他们的口述史,我发现他们往往不会浓墨重彩地描述曾面临的巨大苦难,反而将笔墨花在如何感激其子孙和社区上——如果当初没有登上孤儿列车的话,他们将永远不会有这样的生活。我意识到,在小说中,我可以实现一些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设置:我可以将笔墨花在这些经历的细节上,而无需构建救赎型故事。


克兰


你采用了两名不满二十岁的少女作为主角,尽管她们所处的年代相隔久远、处境大异,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你能谈一谈吗?


写小说时,大多数时候你会遵循本能。信不信由你,刚开始着笔写莫莉(她是个拥有佩诺布斯科特族印第安血统、寄养在别人家的十七岁少女)时,我并没有看出她与薇薇安的相似之处(她是个富有的、91岁高龄的寡妇)。但写到后来,我可以看出:除了人物生平上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有早逝的父亲和僵化的母亲;都辗转于不同家庭之间,因文化成见而备受歧视;都珍视家人赠予的护符),这两名角色在心理上也有共通之处。对她们而言,变化是至上之道;她们从年幼时就必须学会适应并启用新身份。她们花了很多心血规避风险、避免各种复杂的纠葛并对往事缄口不提,直到薇薇安开始面对多年前的真相(在面对莫莉尖锐的问题时),她们才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克兰


推荐阅读


《孤儿列车》

蔡康永读后诚意推荐,温暖无数心灵的希望之书


作者以充满同情的笔调,细腻地呈现美国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篇章,并反思当今社会的寄养家庭体系。书中对成长的关注,对友情和人生细致而动人的描述让这部作品成为美国读者疯狂追逐和讨论的热门小说。希望我们都能以爱与勇气去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点击“阅读原文”,查询更多详情:

年中大促,一场奋不顾身的让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国有位106岁的老人去世了,但他的故事却感动了世界
在19世纪的美国,很多无家可归的孤儿,被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美国电影 《末日预言》
恐怖凄惨!伊孤儿院众多全裸儿童受虐奄奄一息
中国对外国人收养中国孩子新规定
今天,这个四岁女孩无家可归的照片在外网刷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