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三字经》中的少年楷模

    扬州仪征的造船业,现在依然发达。谁料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里就有官办的大型船厂呢?规划这些大型船厂的设计师,就是唐代著名理财家刘晏。

    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人。刘晏自幼天资颖悟,少年时期十分勤学,才华横溢,名噪当时,被誉为神童。唐玄宗封泰山时,因献颂词,为玄宗赞赏,授秘书省太子正字。玄宗御驾勤政楼,大张鼓乐,罗列教坊,有王大娘者,能顶百尺竿,竿头有山有水,有小儿歌舞。玄宗召刘晏来,问他:“你的官职是正字,正了几个字啊?”刘晏回答:“臣看天下的字都是正的,唯有‘朋’字不正。”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笔画特点,还寓意深长地指出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玄宗不由得暗自赞叹。接着贵妃让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的百戏表演现场作诗。刘晏应声吟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博得玄宗、贵妃的一片赞扬。为此,玄宗赏赐刘晏一个象牙笏和一件黄纹袍,神童刘晏一时名噪京师。后来的《三字经》里有这样的话:“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把他视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但刘晏的仕途也是曲折的。他历任度支、租庸、户部、铸钱、盐铁、转运、铸钱等官职,也曾身居宰相地位,总领全国财赋,并实施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建中元年(780),因杨炎所陷,刘晏被害,家中所抄财物,唯有书两车、麦数石而已。

    恢复经济

    一场安史之乱,致使唐朝经济萧条,财政困难。刘晏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发展生产,开源节流,使形势逐步好转。刘晏主要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改革漕运。广德二年(764),刘晏接办漕运。当时漕运废弛阻塞,关中粮食困难。刘晏果断提出疏浚河道、南粮北调的计划。他疏浚江淮到京师的河道,打造坚固的漕船,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漕运改革后,效率提高,损耗减少,运费降低,江淮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二是改革盐政。唐初食盐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由国家专卖,官府大幅提高盐价,盐务机构庞大,经费开支惊人。刘晏首先大力削减盐务机构,调整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冗官被精简,盐价得到平抑,百姓称颂,朝廷也增收。三是推行常平法。刘晏在全国建立经济情报网,选择勤廉干练的人充当巡院,收集各地雨雪多少、庄稼丰歉的情报,按旬月申报到转运使司,及时准确掌握了全国经济动态,然后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刘晏实行了“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整治漕运

    这些改革措施,多与扬州相关。宝应元年(762),刘晏以宰相衔领河南江淮转运、度支、盐铁、铸钱、租庸、常平使,治所在广陵。刘晏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关中的缺粮问题。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拟出可行方案,发动民工,组织兵丁,疏浚河道。接着改革运输工具,在扬州的扬子县建起十个船场,打造了两千艘大船,每船可装米千石。漕船十艘一队,由军官督运,士兵护送。以往的漕运是直达运输,江南漕船于旧历二月到扬州集中,四月启航,过淮入汴。但这时正是汴河枯水季节,要到六七月份才能到达黄河口。而这时又逢黄河洪水季节,又要等一两个月才能开船。这样一路耽搁,一千多里的路要走大半年。刘晏改行“分段接运法”,把运输全程分为四段,根据各段水情的不同,打造不同的船只,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各段船只有专职船工,河道入口处的扬州、河阴、渭口都设立粮仓,运完一段,将粮食贮藏起来,等到河水适度、气候有利时,再由下一段漕船来装运。刘晏还把原来的散装改为袋装,水浅时可以让人背过去,遇险时可以卸下一部分,更加方便。江淮粮食从汴黄运道源源不断到达长安,一年最少可以运四十万石,多时可达一百多万石。当第一批漕粮运到长安时,军民欢呼,乐队齐奏,市民上街迎接,皇帝派人慰劳,并称赞刘晏说:“爱卿真是朕的萧何啊!”

    江淮的粮食在刘晏的周密运筹和部署下,从运河、汴河、黄河不断运到长安。这不仅恢复了因安史之乱而堵塞的粮道,而且大大改善了民生。之前,民间传言,漕运是“用一斗钱运送一斗米”,可见运费之高。而按照刘晏的新漕运法,费用全由官府承担,不向百姓征用徭役,运输本身的损耗也微乎其微。在刘晏之前,一石米常常要损耗八斗,现在接近于无。粮食一多,京师的米价便很快平下来,关中时逢久旱,物价却并不贵。

    大力造船

    扬州的造船业,在刘晏新政之下得到迅猛发展。刘晏在扬子(今仪征)建了十个船场,出巨资打造载重量为千斛的特大船舶,达到两千艘之多。从此运输漕粮全用官船,这在当时是一大改革。因为在刘晏之前,各州县是让富户督办漕运的,老百姓被无偿派差,承担运调任务,在法定服役期间分文不得,等同服役。漕运是行船走马,本身就十分危险,凡是纤夫由栈道坠死、船工因船沉丧亡,均以逃亡论处,因而累及家室,百姓叫苦不迭。鉴于此情,刘晏把漕运改为官办,派将官负责押送,由兵士担任船工,雇用熟练的舵手、水手,将工钱也定得较为合理,凡运送十次不出事故的有优厚奖励。这些改革和创新避免了扰民,解决了漕运难以解决的运输船舶和人力资源问题,《旧唐书·食货志》认为“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据《资治通鉴》记载,刘晏在扬子造船,每造一艘船,付钱一千缗。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要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应该首先让办事的人私人用度不受窘迫,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才会坚固牢靠。如果现在同这些人在一分一毫上计较,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事实证明,在扬子造的船,比过去造的船要坚固得多。

    “质明视事,

    至夜分止”

    刘晏的个人品质也堪称楷模。他任人唯贤,选用了几百名各种实干家,分布在各部门把关。他把精明能干、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作为用人的标准。他雷厉风行,事情无论大小,都当天解决。他高瞻远瞩,认为要成大事不可计较小节,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他廉洁奉公,几十年如一日,上朝时骑在马上心里还在筹算账目,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卷常到秉烛夜分。他饮食简单,不用婢女,死时只留下两车书籍和几斗米。在官吏贪暴的封建社会,一个理财大臣做到如此两袖清风,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新唐书》说他为官“质明视事,至夜分止,虽休浣不废。事无闲剧,即日剖决无留。所居修行里,粗朴庳陋,饮食俭狭,室无媵婢”,就是他人品的写照。

    刘晏懂得,要增加财政收入,前提是发展生产,安定民生。《资治通鉴》称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这是一般官员做不到的。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首先是心中有百姓。增加财政收入,要善于利用商品经济,熟悉市场行情。在他看来,到处都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利用。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也就是收税要顺应民众的需要,不是一味搜刮人民。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所以在盐利上征税,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这一理财思路,被史家赞为“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刘晏传赞》)。在赈济贫民问题上,刘晏也有独特的主张,他不赞成进行无偿的救济,让贫民觉得可以坐等衣食。在发生灾荒时,他除了及时进行减免赋税和必要贷款外,主要是利用常平法在灾区卖粮,同时收购其他的杂货,运往别处出卖或留给官府自用。他认为这样做既不会造成国用的不足,又能使贫民得到实际好处,不至于依赖救济。

    刘晏的经济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因民所急而税之”并不是任意地加价加税,而是通过人们生活必需品的买卖,不分贫富贵贱,使每个人都普遍分担隐蔽着的税金。这种使“人不怨”“人不苦”“人不乏”的理财思想和方法,比单纯以强制性的增税形式来加重人民负担的方式,确实既合理又人性化。

    德厚被恨

    功高遭谗

    几千年来,德厚被恨,功高遭谗,正直的人蒙屈而死,勤政的官屡受中伤,几乎见怪不怪。清廉的理财家刘晏也没有逃脱这一厄运。公元779年,代宗死,德宗即位。德宗性情急躁,猜忌无情,轻举妄动,刚愎自用。他任用杨炎为宰相,而杨炎与刘晏有私仇,便进谗言将刘晏贬出京师。同时捏造刘晏造反,使德宗听信谗言,下诏赐刘晏自尽,部属流放江南。品德优异而又功劳卓著的经济改革家刘晏,就这样含冤死去。刘晏无辜被杀,大家都为他鸣冤叫屈,唐德宗迫于情势杀死了杨炎。

    在一般情况下,谁都愿意做一个贤德的好官。但是,做一个青史留名的贤官是要准备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有时是生前的声誉,有时是当下的利益,有时甚至是唯有一次的生命。刘晏含冤而死,用生命为自己的人生画了圆满的句号。

    【评点】

    《三字经》云,“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是说小小年纪的刘晏,就担任了“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而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之后,刘晏从政以来一直奉行“养民为先”的理念。他改革漕运畅通物流,改革盐政平抑物价,推行常平法调剂有无,为民减负担,为国添赋税。所有这一切,既体现了他的智慧,也体现了他强大的执行能力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其实,刘晏的名声不仅仅在于他是神童,也不仅仅在于他是唐朝的“经济学家”,更在于他的办事公正,清廉自修。正是后者使他百世流芳。

    马家鼎

    【链接】

    ■生平

    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人。唐代理财家。先后任户部侍郎,充度支、铸钱、盐铁等使,理财常以养民为先。疏浚汴水,整顿盐法。后被诬而死。《新唐书》卷一四九有传。    

    ■评说

    质明视事,至夜分止,虽休浣不废。事无闲剧,即日剖决无留。所居修行里,粗朴庳陋,饮食俭狭,室无媵婢。——《新唐书》本传    

    ■理念

    天下无甚贱而物常平,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印迹

    宝应元年(762),刘晏以宰相衔领河南江淮转运、度支、盐铁、铸钱、租庸、常平使,治所在广陵。在扬整治漕运,大力造船。于扬子(今仪征)建十船场,出巨资打造载重量为千斛的特大船舶,多达两千艘。史称,“京师盐暴贵,诏取三万斛以赡关中,自扬州四旬至都,人以为神”。

    【名词解释】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传统蒙学教材,是古代最浅显易懂的国学读本之一。其作者一般认为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三字经》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倡导仁、义、诚、敬、孝的传统道德,阐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格式上,三字一句,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少年时期的刘晏聪明好学,被写入《三字经》,作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盐铁转运使

    盐铁使和转运使是中国古代掌管财经与运输事务的重要职官,唐代中期始设立。唐玄宗开元年间,置江淮转运使,掌东南各道水陆运输。代宗后,转运使常由宰相兼任。盐铁使以管理食盐专卖为主,兼掌银铜铁锡的采冶。有时与转运使并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职责是“以资邦国之用”,刘晏担任的就是这一职务。明清时期设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淮盐运使,驻于扬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字经》中有几句说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说的也是他。刘 晏
治国奇才-刘 晏
由“昏君”变“明君”,唐代宗重用此人,如何为大唐续命150年?
赏析杜甫为如皋蟠溪盐场赋诗
扬州,你为什么不着急?
8岁当官,65岁冤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