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庭芝: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韦明铧

    李家屋梁上

    生出一朵灵芝

    扬州有孤忠史可法,还有双忠李庭芝与姜才。双忠祠原在东圈门三祝庵附近,现已不存,只留下一个大照壁。少年时代就听说过李庭芝的名字,但是事迹不详。有两部戏,一部叫做《碧血扬州》,一部叫做《烈火扬州》,一直弄不清哪一部是写史可法,哪一部是写李庭芝。李庭芝与史可法,一个生在南宋,一个生在南明,一个死于元兵,一个死于清兵,时代虽然不同,遭遇极其相似。

    李庭芝(1219-1276),字祥甫,湖北随州人,祖籍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家世居一堂,忠信节义,世代习武,人称“义门李氏”。相传李庭芝出生时,李家屋梁上生出一朵灵芝,乡人聚观,以为吉兆,于是给他起名庭芝。李庭芝少年时表现出了超常的天分,可以日诵数千言。青年时,随州贪官跋扈专制,百姓痛恨至极,他预料必有大乱,建议全家到德州避难。李家离开不到十日,随州果然发生动乱,百姓死伤无数。嘉熙末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下,南宋长江沿线防务十分紧急。李庭芝虽然已中乡举,但面对危局,忧心社稷,毅然放弃仕途,投奔荆州名帅孟珙帐下。孟珙善于识人,见李庭芝相貌魁伟,谈吐不凡,知道他是难得的人才,当下收留他,并说:“以后他的名位肯定会超过我。”

    李庭芝才干出众,朝廷命他镇守两淮。两淮是南宋防御前线,李庭芝为加强防务,在清河五河口设置栅栏,在淮南增设烽火台百余处。接着,李庭芝出任亳州知州,在荆山筑城以保卫淮南。开庆初年,贾似道任京湖宣抚使,留李庭芝管理扬州。不久,蒙古军队进攻四川,李庭芝上奏朝廷请求担任峡州知州,以扼守蜀东江口。后因母亲去世,李庭芝回家守孝。朝廷重选扬州官员时,理宗说:“无人能比李庭芝。”于是命李庭芝停止守丧,赶赴两淮。

    李庭芝初到扬州时,扬州刚遭兵燹,烽火连天,哀鸿遍地。扬州以盐业出名,但因战争不断,盐商逃到城外,市面逐渐萧条。为了恢复经济,李庭芝下令免除百姓所欠赋税,同时借钱给百姓重建家园。一年之后,扬州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不久,李庭芝又下令开凿航道,沟通盐河,便利运输,扬州城重现生机。

    李庭芝:“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

    李庭芝在扬州时,重视人才,招徕志士。他听说盐城进士陆秀夫很有才华,就把他招为幕僚,主管机要文件。陆秀夫性情沉静,不易接近,李庭芝依然器重他。当时人甚至说,得士最多者,数淮南第一,犹如小朝廷。

    扬州城外的平山堂,地势高峻,可以俯瞰全城,一览无余。如果被蒙古军队占领,会构筑炮楼,架设车弩,威胁城中。为克服此弊,李庭芝派人筑城守护平山堂,同时以两万流民守卫扬州城,号为武锐军。

    李庭芝守卫扬州时,每遇水旱之灾,就发放官粟,不足部分拿自己的积蓄赈民。扬州百姓感激至极,交口称赞。他还大兴学校,倡导诗礼,祭祀圣哲,与士子一道学习射猎之礼。

    咸淳年间,战争形势发生变化。在宋廷叛臣的建议下,忽必烈大举进攻襄阳和樊城。李庭芝受命增援襄阳,他尽力而为,在襄阳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并出重赏招募勇士,结果有三千人投奔而来。不久,又募得智勇双全的张顺和张贵两位大将,深得士兵佩服。可惜后来因宋军内部配合不当,致使襄樊失陷,李庭芝被罢官。

    蒙古军队攻破襄阳后,乘胜追击,势如破竹,大举进攻两淮和四川。蒙古军队包围扬州,朝廷起用李庭芝任两淮安抚制置使。李庭芝为集中力量应付淮东局势,请求让夏贵负责淮西。此时蒙古军队步步逼进,南宋军队节节败退,而李庭芝所辖将领多能坚守城垣。然而蒙古军队势不可当,扬州形势日紧。蒙古军队派人劝降,被李庭芝杀死。又有降将持招降书来,李庭芝焚其书,将来人在街头斩首示众。同时,李庭芝调派苗再成率部战于城南,许文德率部战于城北,姜才、施忠则率部转战于城中。为了激励士气,李庭芝时常发放金帛牛酒犒赏将士,因而人人愿意奋死拼杀。朝廷也送来钱款慰劳,并加封李庭芝为参知政事。朝廷欲以知枢密院事之职调李庭芝进京,让夏贵镇守扬州,但夏贵不来,只好作罢。

    这时,蒙古军队将帅阿朮为扼制淮南宋军,率部驻扎镇江。蒙古军队在扬州城外筑起长围,迫使扬州城粮尽援绝,不攻自破。不久,扬州城中粮食已尽,死者满道。到德祐二年(1276)二月,情况更糟,人们无粮可食,只得竞相去食人肉。不久,南宋谢太后以恭帝名义投降元朝,临安沦陷,南宋名存实亡。谢太后送来诏谕,劝李庭芝投降,李庭芝大义凛然地对来使说:“从来只有奉诏守城,没听说过有诏谕投降的。”拒绝降元。当谢太后与恭帝被押往大都行至瓜洲时,又诏令李庭芝投降,说:“现在太后与皇帝都已臣服了,卿尚为谁守之?”李庭芝仍然不予理睬,下令发弩箭射击来使。李庭芝与姜才召集将士,发誓夺回谢太后和恭帝。姜才出兵与元军激战,未能成功,退回扬州,继续坚守。

    这时,南宋益王赵昰逃到福州,即位后改元景炎。为图抗元复宋之事,小朝廷遥授李庭芝为右丞相,召他速至福州。李庭芝临行前,委托朱焕坚守扬州,与姜才率兵七千赶往福州。当行至泰州时,阿朮追踪而来,将泰州城重重包围。此时扬州守将朱焕投降,又驱使李庭芝将士家属到泰州城下逼降。当时姜才疽发于胁,无法出战,偏将乘机打开泰州城门出降。李庭芝知道事不可为,遂投莲池自杀,但水浅不得死,被叛军所执,押回扬州。姜才因卧病在床,也被元军所获。

    姜才:“不降者,我也”

    姜才(?-1276),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世祖忽必烈以伯颜为统帅大举南侵时,姜才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元军尾随而至,姜才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利。激战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谢太后向元军投降后,端宗任命姜才为保康军承宣使。元将阿朮带着谢太后的诏书到扬州劝降,姜才毫不理会。当姜才获悉被掳宋帝将途经瓜洲时,冒死解救,浴血奋战,杀敌无数。阿朮劝他投降,他厉声拒绝:“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李庭芝与姜才被俘后,阿朮喝问李庭芝为何不投降,姜才抢先回答:“不降者,才也!”继而怒骂不止。阿朮爱其忠勇,不忍杀他,以高官厚禄诱劝姜才归顺元朝,姜严词拒绝:“姜某生来只为宋臣,宁为兰摧玉折,不为瓦砾长存,绝不对元称臣!”阿朮遂押姜才至扬州处死,扬州民众闻者莫不泣下。

    扬州双忠祠

    阿朮对李庭芝、姜才的忠贞非常感佩,但是降将朱焕担心李庭芝与姜才降后于己不利,故劝元军杀害他们。李庭芝、姜才死后,扬州百姓悲痛不已,对天长哭。为了纪念李庭芝与姜才,扬州人建了双忠祠。清人鲍皋有《双忠祠》诗云:

    梅花岭左祀双忠,赫濯姜公并李公。

    昔在长围射使者,更闻开壁斩西戎。

    吴陵兵刃阳阳日,宋国山河草草中。

    晚上平山堂上望,寒鸦飞尽大城空。

    “梅花岭左祀双忠”,是说双忠祠原在梅花岭旁边。抗元名将李庭芝与姜才殉难后,扬州人将他们安葬在广储门外,建双忠祠奉祀。清康熙年间,重建双忠祠,乾隆时重修。咸丰年间祠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年间改建于黄家园,并以双忠祠作巷名。康熙年间重建双忠祠时,厉鹗在《重建扬州双忠祠碑》中赋诗云:“既考新词,酹酒凭吊。我作铭诗,比于双庙。”“双庙”是后人为祭祀唐代御史中丞张巡和睢阳太守许源而在河南商丘建造的祠庙。在安史之乱中,许、张领导的睢阳保卫战,同样有孤城失守、双忠就义的悲壮一幕,所以厉鹗将双忠祠比成“双庙”。

    《碧血扬州》和《烈火扬州》

    李庭芝、姜才的故事感动了扬州人,扬剧曾编演剧目《碧血扬州》。剧情写南宋末年,元兵攻陷临安,押谢太后及幼主北上。途经瓜洲时,两淮制置使李庭芝率兵救驾。敌首领阿朮绑李妻于扬子桥头,令太后下诏劝降,威逼退兵,并遣李庭芝的堂弟李虎去扬州游说。李庭芝义无反顾,严加驳斥,焚诏斩弟。后因制置副使朱焕投敌,扬州城破,李庭芝威武不屈,壮烈殉国。1957年,江苏省扬剧团首演于南京,后被京、粤、潮、越、豫、锡等剧种移植上演,与《百岁挂帅》《恩仇记》并称为“扬剧三大剧目”。

    另外秦腔有剧目《烈火扬州》,剧情叙南宋末年扬州守将李庭芝母丧归葬时,元兵南下侵犯扬州,李别妻而归,与太守姜才统兵御敌。元将阿朮遣使招降,李庭芝拒之。元兵劫其妻至城下,迫其投降,李女桂英出战救母入城。后宋王下旨,令其投降,李庭芝抗旨不从,与扬州军民奋力抗敌。因部将朱焕等暗降元兵,城破,李庭芝率兵斩除朱焕,破阵突围,兵撤泰州。这是一部文武须生唱做工并重戏。

    通过《碧血扬州》《烈火扬州》两部戏剧,李庭芝、姜才的精神将在碧血中永驻,在烈火中永生。

    【评点】

    学得文武艺,原本是要货与帝王家的。而李庭芝在皇帝的降谕面前,却慷慨激昂:“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是因为他所守的不仅是赵氏皇族之江山,更多的是江淮百姓之性命、中华文化之根本。也因此,方能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死不降。

    李庭芝和姜才的忠烈,为扬州这座古城增添了灼灼热血,赋予了铮铮铁骨。这种气节,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强敌入侵、国土沦陷之时,仍能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家鼎

    【链接】

    ■生平

    李庭芝(1219-1276),字祥甫,随州(今属湖北)人。南宋抗元名将。开庆元年,权扬州。后知峡州,未几,复任淮东制置使。德祐元年,蒙古军南下,李庭芝以总管两淮军务身份与部将姜才坚守扬州。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落,谢太后两次下降诏,他坚决拒绝,并射杀使者。后因城破被执,不降而死。《宋史》卷四二一有传。    

    ■评说

    李庭芝老成谨重,军民安之。

    ——《宋史》本传    

    ■理念

    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

    ■印迹

    开庆元年(1259)后,李庭芝两度总领扬州事,招抚流亡,恢复盐业生产。元兵攻城,固守扬州。后城破被害。扬州建有双忠祠(内祀李庭芝与姜才二人),旧址原在梅花岭畔,清咸丰间毁,同治间于此重建。后移至东圈门,现仅存双忠祠大照壁。扬剧《碧血扬州》和秦腔《烈火扬州》两种戏剧即以李庭芝、姜才二人为原型,将其忠烈之气传唱至今。

    【名词解释】

    制置使

    制置使为唐宋时期的地方军事职官。唐代后期置,为临时军事长官,镇抚地方。北宋不常置,掌沿边军事事务,为临时性的边疆地区军事统帅。南宋沿用,设制置使或安抚制置使,节制地方军事。时扬州为宋金对峙的重镇,抗金前线,两淮制置大使是驻守扬州的最高军事长官,贾似道、李庭芝都曾担任这一职务,同时任扬州知州。

    文天祥逃经扬州

    公元1276年,蒙古军队占领杭州,南宋朝廷投降,丞相文天祥随皇室人员被元兵押解北上。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设法逃出,带领少数随从过江来到扬州。当时扬州军中误传他已投降,因此当他到真州城下时,镇守扬州的宋兵统帅李庭芝命真州守将苗再成捕杀他。文天祥无奈,只好仓皇东逃,经过扬州、高邮、泰州、通州,历尽艰辛,终于乘船从海路到达温州。他写下数十首绝句,名为《出真州》《至扬州》,其中一首写道:“海云渺渺楚天头,满路胡尘不自由。若使一朝俘上去,不如制命死扬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宋两淮地区最后的力量,李庭芝等人坚守孤城,无奈手下开城投降
李庭芝:文盖陆秀夫,武胜张世杰,南宋风雨黄昏中的最后一道亮光
太皇太后问忠臣:我和皇帝都降了,你为谁守城?忠臣怒杀朝廷使者
李庭芝
大奸臣贾似道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 第十七卷宋(四)(附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