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少游坎坷一生揭秘

    2016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扬州诗词接连亮相,秦少游的《鹊桥仙》数次入题,“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引起人们共鸣,为人们相互传颂,妇孺皆知,竟成为文化的通用密码。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少游),现在人们谈论的秦少游,实在是雾里看花,云里探山。这位“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的文艺大家,在戏说之下,成了“悲情王子”“情歌王子”“风流才子”“情圣”,而他一生坎坷遭遇及其政治上的作为,却不为更多人所知。

    戒妇预为黍,呼儿随掩门

    ——结发之妻徐文美与秦观相濡以沫

    秦观真正的结发之妻是潭州宁乡主簿徐成甫的长女——徐文美。清钱泳《履园丛话》记苏小妹条称:“余适修《高邮州志》,翻阅《淮海集》,乃知少游之夫人姓徐氏,为里中富人徐天德之女。”

    徐文美出身世家大族,其父不但是个理财高手,“金钱邸第甲于一乡,且有志于读书仕进”“聚书几万卷”。秦观的父亲早逝,祖父、叔父在外为官,母亲体弱需要人照顾,而秦观喜好冶游,常常累月经年在外。因为性格原因,偶尔在家遇到人事纷扰,他便感到难以对付。徐文美在秦家是长房媳妇,家庭的重负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别无选择,以勤劳善良的性格,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 

    徐文美的生平事迹流传不多,但是从秦观的诗词文章中可拾得一鳞半爪。他的《淮海集》有《徐君主簿行状》记述:“君姓徐氏,字成甫……女三人,曰文美、文英、文柔……又以文美妻余,如其志云。”徐成甫对子女要求很严格,称“子当读书,女必嫁士人”。所以秦少游称其岳父“如其志”矣。秦观19岁迎娶徐文美,婚后二人情投意合。元丰六年(1083),少游第二次落第,闲居在家时写了一篇《蚕书》,序文中说:“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可见,二人过着普通农家男耕女织的生活。在《田居四首》中,秦观写自己闲居在家、参与农事,诗中再次提及徐文美,其一云:“鸡号四邻起,结束赴中原。戒妇预为黍,呼儿随掩门。”鸡鸣就起身,一边穿衣准备赴田间劳作,一边关照妻子准备好午饭,很有一点普通农家夫唱妇随的生活情调。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载:“少游夫妇不减赵明诚,固应深谙茶味于赌茗之乐。”夫妇还是很有生活情调的,少游与友朋饮茶论诗,回到家中,虽然夜阑人静,但余兴未尽,与尚未入睡的妻子继续着论诗、茶的话题。时人认为少游夫妇在诗、茶的知识和兴致方面,应该不会输于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家中论诗、茶,当是家常情理。 

    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

    ——苏小妹三难新郎无据,是小说家言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之所以被世人所重,与苏轼的悉心提携密不可分。苏轼曾在《答李昭玘书》中说:“如黄庭坚鲁真,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也。”可见是他最先发现了秦观。他曾对秦观说:“文章之任,亦在名世之士相与主盟,则其道不坠。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与某,故不敢不勉。异时文章盟主,贵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他是把秦观等作为第三代文坛盟主培养的。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金陵,拜访了王安石,向他举荐秦观。不久,苏轼专门到高邮看望秦观,当时苏轼在政界、文界很负盛名,能屈尊降贵,远道造访,实难能可贵。秦观喜不自胜,在东岳庙后高丘上,每日觥筹交错,唱和应答,流连累月,到年底,苏秦才洒泪而别。州守命人依丘筑殿,定名为文游台。从此台以人名,成为淮东名胜。而今,大明寺“淮东第一观”的石刻即从秦观“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诗句而来。

    正是因为苏、秦情同诗友,因此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附会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说秦少游与苏小妹成婚之日,在前厅筵宴已毕,方欲进房,只见房门紧闭,庭中摆着小小一张桌儿,桌上排列纸墨笔砚,三个封儿,三个盏儿,出三个题目,三试俱中式,方准进房。 

    其实冯梦龙开宗明义,说编此故事的目的是“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借以说明女中也有豪杰,裙钗不让须眉,不可重男轻女。后人却以为秦少游真有这福分,引出千古公案。清李渔又据此编成传奇《眉山秀》,诸多戏曲纷纷效仿,又将《义娼传》与之合二为一,不胫而走。

    其实苏小妹不是现实中人,而是艺术形象。

    苏洵在《祭亡妻文》说:“我独悲子,身遭百殃。有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今存不亡。”苏洵卒于治平三年(1066),其三女皆已先殁。苏洵卒时,秦少游尚年轻,正在苏北老家“高邮丙舍”埋头苦读,与苏氏素不相识。欧阳修《苏明允墓志》中记述,“生三子,景早卒,轼辙为某官;三女,皆早卒。”又说,“老泉三女皆亡于东坡兄弟未得第之前。”苏轼是嘉祐二年(1057)进士,而秦观及第是元丰八年(1085)37岁时,比苏轼晚了28年,显然在年龄上两方面也构不成婚姻。苏轼在给李方叔柬中提到,“顷年为稠人中骤得张、秦、黄、晁,意谓天不爱宝,其获未艾。”综合以上记载,也就是说,苏洵的另外一个儿子与三个女儿皆先他而卒,是在东坡兄弟发迹之前,而秦少游、黄庭坚都是在苏东坡做官以后在人众中发现,由此推断秦少游根本不可能结识苏小妹,更无缘结为夫妻。

    清袁枚《随园诗话》记载,世传苏小妹之说。他按《墨庄漫录》《菊坡丛话》记载分析,认为“考二书所言,东坡止有二妹,一适柳,一适程也。今俗传为秦少游之妻,误矣!或云:‘今所传苏小妹之诗句对语,见宋林坤《诚斋杂记》’,原属不根之论”。

    砌成此恨无重数,飞红万点愁如海

    ——边朝华生死恋情,秦观南贬忍痛舍情

    秦观爱情的波折应该置放在北宋大的社会背景下考察,才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鹊桥仙》是他代表作之一: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表面看这是一首爱情诗,比之过去的爱情诗,不似“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如胶似漆,白头聚首,而在于心心相印,相知相慰。人赞这一个情字“最能醒人心目”(李攀龙《草堂诗余集》)。其实,这又是肤相之见,黄寥园《寥园词选》说得切,“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不在朝朝暮暮,所谓化臭腐为神奇。凡咏古题,须独出心裁,此固一定之论。少游以坐党被谪,思君臣际会之难,因托双星以写意,而慕君之念,婉侧缠绵,令人意远矣。”这是秦少游壮志难酬的怅恨表露。 

    秦少游叠遭贬谪,命运十分坎坷。

    元祐六年(1091),御史贾易弹劾秦少游,原因是他是苏门六君子中最受苏东坡器重与友爱的,他们针对秦少游是次,针对苏东坡是主,苏东坡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辨贾易弹奏待罪剳子》上奏,为遭诬陷与围攻的秦少游辩冤。元祐八年(1093),19岁的哲宗亲政,苏轼和苏门四学士都成了受迫害打击的对象,在历史上称为“元祐之祸”。绍圣元年(1094),秦少游再次受到监察御史刘拯的弹劾,被排挤出京,出通判杭州,“新党”对他仍不放松,再次弹劾,说他在修《神宗实录》时,恣意篡改,还未到杭州上任又将他再贬为监处州酒税。其后又派使者到处州搜集秦少游的过失,但无所获,继而,竟然把他常与佛寺僧人交往,为寺僧抄写佛经这样的平常小事也列入罪名,再次削秩,徙往郴州,继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这些地方当时人烟稀少,十分荒凉,秦少游过着艰难寂寞的生活。

    他在处州写《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他在郴州写《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少游误入了官场,总以为从此阳光载途,孰料他的性格与封建官场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七年之中先后被贬官五次,以戴罪之身置身瘴疠荒蛮之地,“飞红万点愁如海”“砌成此恨无重数”就是他处境和心情的写照,哪里还有心情沉湎于男欢女爱。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三说:秦少游侍儿朝华,姓边氏,京师人。元祐癸酉纳之,尝为诗曰:

    天风吹月入栏杆,乌鹊无声子夜阑。

    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

    时朝华19岁。元祐二年(1087)春,时任蔡州教授的秦观,收留了13岁的孤苦女孩边朝华。朝华聪颖标致,除侍奉好秦观母子外,还帮助抄写整理诗文。元祐五年(1090)五月,秦观调京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少游为其择婿成家,可对秦少游一片深情的边朝华,立志非少游不嫁。又过三年,在秦母和苏轼等朋友劝说下,秦观与朝华完婚,“了知身不在人间”就是秦观的新婚感受。谁知好景不长,秦观屡遭贬抑,他不愿让朝华与自己承受颠沛流离的生活,就劝朝华改嫁,可朝华宁死不从。秦少游只好请老岳父暂把朝华领回。舟边哭别时,秦少游作诗相赠:

    月雾茫茫晓柝悲,玉人挥手断肠时。

    不须重向灯前泣,百岁终当一别离。

    《墨庄漫录》载,少游出卒钱塘至淮上,谓朝华曰:“汝不去,吾不得修真矣。”亟使人走京师,呼其父来,朝华哭去。复作诗云:

    玉人前去却重来,此度分携更不回。

    肠断龟山离别处,夕阳孤塔自崔嵬。

    秦少游要修炼成正果的说法是妄语,对朝华体贴,为朝华着想是真情。

    五十岁时秦少游自作挽词愤世,朝华出家为尼,感谢少游之爱。

    他在贬谪中所受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过50岁生日时,竟然祝寿的方式是《自作挽词》:

    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

    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

    藤束木皮棺,槁葬路旁陂。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昔忝柱下史,通籍黄金闺。

    奇祸一朝作,飘零至於斯。

    弱孤未堪事,返骨定何时?

    修途缭山海,岂免从阇维。

    荼毒复荼毒,彼苍那得知。

    岁冕瘴江急,鸟兽鸣声悲。

    空蒙寒雨零,惨淡阴风吹。

    殡宫生苍藓,纸钱挂空枝。

    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

    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

    一个才华横溢,“当世第一”的诗人,年仅五十,便自作挽词,愿与世辞,实在是恨此生无能报国为民,而悲愤作此。

    人们同情他的不幸,一位举人在绍圣某年省试落第,经过少游遭贬处,感慨万分,题诗秦城铺壁上,“我为无名抵死求,有名为累子还忧。南来处处佳山水,随分归休得自由。”这是对秦少游不幸遭际的同情与不平,更是对官场毁灭人才的强烈控诉。

    徽宗立,复宣德郎,放还,元符三年庚辰(1100)秦少游至广西藤州,出游华光寺,为客道梦中长短句《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秦少游走完了他悲情的人生历程,时年仅52岁,死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这“好事近”不知是夜半三更盼天明,还是绝望中的自嘲无奈。苏东坡得到噩耗,见到此词,悲愤难忍,“颂此词至流涕,乃录本,使藏之。”他把秦观所作《踏莎行》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写在扇面上,并发出“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少游不幸死于道路,哀哉,世复有斯人乎”的叹息。黄庭坚也为之哀痛,“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至今惟有贺方回。”而看破红尘、忠贞不二的边朝华就此削发为尼,在玉皇山慈云庵了此残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感趣闻佳话的虚实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二)
爱上秦观的那些女人,一个分手,一个出家,一个殉情……
(3)秦观:五个女人,不一样的情感
苏小妹与秦少游
秦观:又岂在朝朝暮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