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组织中生存有道,工于心计(包拯)
​        在波澜诡谲的官场,包拯那种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廉洁公正的做事风格竟然会不出事,不但没事,还一路官运亨通,活到了寿终正寝,真是生前风光、死后更风光。难道大家不觉得奇怪吗?历史上很多清官的命运都很悲惨。看看同为清官敢骂人的海瑞受了多少苦?再看看,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于谦又是什么下场,更别说比干挖心、伍子胥抛尸,啧啧!血淋淋的惨哪!别跟我说宋仁宗比明嘉靖帝要好,宋朝还有好皇帝?那么老包的防身秘诀是什么?当然、一定,以及肯定,他是比他们聪明会变通的!
        其实,包拯不是一开始直接就是包青天、龙图阁直学士的,他也需要一步步地往上爬,而且还爬了很久,直到58岁,包拯才当上了开封府尹。他是怎样升迁的?
        包拯的防身秘诀:心理防御机制
        28岁时,官二代包拯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顺利地考中,并被授予大理评事,光荣地加入了中央法院的队伍,前途一片光明。不过,没几天,他就被外放到建昌县出任知县。其实,做一名地方基层领导也是不错的历练机会。
        但包拯另有打算。他说,工作的事先放一放,我是独生子女,老爹老妈身体不好,需要我照顾。以人为本的领导同志相信了,考虑到他家的情况,将他调到了离家近的地方。他还嫌远,索性辞职回了家照顾父母,当起了宅男。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又在双亲的墓旁守孝3年。奇怪的是,直到守丧期满,他还是磨磨唧唧不去上班,又在家待了两年。算一算,他这宅男总共当了10年,再继续下去,恐怕老包夫妇要从坟里爬出来了!终于,故事里永不缺场的我们敬爱的父老乡亲看不下去了,在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那一年他39岁,对古人来说已是中老年。当时人对这件事的评价是大大的好!就连他的死对头欧阳修也夸赞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可是,除了法律规定的守丧3年以外,他一个有志大龄青年在家宅了10年,合理吗?说他淡泊名利吧,那还考什么科举?说他壮志未酬吧,又左请右劝的不出门。以包拯的才干以及他后来的所为来看,他肯定是个有理想抱负、胸怀天下的人。非常不合理!
        要突破包拯的心理防线,必须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说起。包拯考中进士那年,皇帝宋仁宗才17岁,朝廷的实权掌握在刘太后手里。这时,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撤帘还政派和晏殊为代表的垂帘听政派,正斗得欢实。昨天还在中央的包拯,今天就被调到了地方,短短的时间,小干部包拯感受到了官场的莫测和可怕。他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也不想加入任何一派,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于是便以尽孝的名义回家自保,伪装了真正的动机,同时还能减轻自己初到官场的挫折感,转移壮志难酬的痛苦,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几年后,刘太后病逝,包拯父母也随后去世,但派系之争并未结束。极能折腾的范仲淹,这回又当起了保后派,拼命与废后派掐架。时值包拯守孝期间,他又一次合理地避开了危机。最终老范被贬,世界安静了。然后,宋仁宗集权,朝堂稳定,包拯便在“邻里相劝下”复出了。
        心理防御机制中最理性的一种就是升华,个人在遇到挫折后,能够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包拯在出道之初就有意识地运用了升华的防御机制,他在通过心理防御缓解压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等待时机。虽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包拯这10年到底是怎么过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包拯做宅男的那几年,绝对不是在家里举着美女画报浮想联翩。
        有人说,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我们看看包拯即将复出时自己写的诗《书端州郡斋壁》,白话是:“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准则。好的树木最后一定能成为栋梁,而好钢不会被用作弯曲的铁钩。粮仓满了,老鼠和麻雀就会高兴;草没有了,狐狸和兔子就会发愁(没处藏身了)。古代的典籍中已经有很多的教训了,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被历史嘲弄的人。”这诗的前半部分说的正是胸怀大志,不甘归隐生活的真正心声。而且他有自信,怀才必有可用之时。诗的后半部分,却是对他归隐期间党系之争者的讽刺。由此可见,包拯就是个有着超强心理防御机制的人,他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保全了自己,这正是源于他不做白白牺牲的智慧。
        防御机制过强也是他一生鲜有朋友的原因。一个你永远不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的人,怎么做朋友?你看他工作严谨,为人民服务数十年如一日,还没有一点生活作风问题。人至清则无徒,所以,虽然有那么多清流名士,如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却没有一个是他的朋友。
        包拯的职场绝招:印象管理
        终于,正式进入官场的包拯要大展拳脚了。事实上,包拯的政绩并不在断案上,这些在史料中少有记载。他的工作主要以弹劾别人为主,类似于今天的纪检委。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包拯火力猛、气势重,越弹越牛,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宗给弹下马来。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还喷了皇帝一脸唾沫星子。这股子牛劲让权臣畏惧,于是有了官场流行语“包弹”。为官清正,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问题来了,在北宋复杂的政治氛围里,包拯的生性耿直、犯颜直谏,似乎与他的官运畅通很矛盾。有台湾学者认为,那是因为老包有福,赶上一个好脾气的老板。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看看那些与包拯同朝的名人,他们的名字亮花了眼:王安石、苏轼、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都是仕途坎坷、屡遭贬逐。
        究其原因,还是包拯猜透了老板的心理,成功地运用了“印象管理机制”。
        “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使这个印象符合自我和他人的期待。简单说是,在组织中,确保别人积极看待自己,并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当需要的印象与个人目标十分密切,或者目标的价值非常大时,个体进行印象管理的动机就越强烈。包拯进行印象管理的动机是非常强烈的,他蛰伏隐忍10年,为的就是要有所作为、为民请命、青史留名。
        那么如何进行印象管理呢?首先,个体会有意识地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然后再决定如何去做。选择哪个印象类型要依据自我概念、个人的现有社会形象、设定的目标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在组织中的道理更简单,即老板需要什么下属,就把自己塑造成什么下属。
        包拯先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皇帝的心理,给自己设定了要建立的印象类型。宋仁宗在位的40年里,一度被太后剥夺的皇权虽然重新回到皇帝手里,但分量却不像原来那样重了。仁宗为了集权,就要对已有势力,即权幸之辈有所打击。他开始重视谏官,顺便扶植朝廷的正气。但他又不希望大臣的势力做大,组成小团伙。包拯以此选择了他的印象类型:无团体、不合群、不为权、只为名,一门心思做事,不惧权贵。
        选择完成后,该如何做呢?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很少涉及人们是如何进行印象管理的。有些人以直接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有些则通过间接的方式,哪种更好尚没有定论。而且,不同的人进行印象建构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总是有些人比别人更善于建构自我形象。比如,有心理学家认为,在存在权力差距的情况下,权力小的个人常表现谦虚,并在无足轻重的小事中表明自己的平庸,甚至自嘲;但在关键事件中表现突出、自我抬高,是非常有效的印象管理手段。
        包拯是这样实施印象管理的。朝廷之上,不论大事、小事他都要弹;做错事弹,不作为也要弹,地位越高他越弹。于是,在皇帝眼里出现了这么个人:他看起来极不合群,甚至傻愣愣的,他不为权钱、只为清名,目的极为单一。皇帝决定将他树立成一个“青天”的形象,用以体现自己的明君之态、治国之道,从而让臣民对自己及朝廷有所期待,以此来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于是,包拯想流芳百世、服务大众的心态,和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做出的政治宣传一拍即合。包拯的印象管理成功了,他成了一个明正的典范、清官的代表(黑脸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举个例子,包拯弹劾外戚张尧佐成功,其实是他迎合了仁宗打压外戚势力的心理。所以,他根本不用担心与皇帝撕破脸皮的风险,因为仁宗最后一定会答应,这就是共同的政治利益。
        现代最时髦的印象管理组织,大概就是有些明星的公关团队了。他们雇水军、拉记者,无所不用其极地忽悠大众,以确保明星的公众形象符合社会期待。当某某嫖娼、某某出轨、某某吸毒事件曝光后,人们还一度“不相信爱情了”“不相信人性了!”其实他们原本一直就是这样,在强大的公关策略和印象管理下,变成了大众偶像,是社会给他们强加上了道德模范的帽子。
        回到包拯这儿,当皇帝对于谏官的态度有变化时,包拯也变化了;老板不想纳谏,他就少谏言。包拯在为官的后期,没能把弹劾精神坚持到底。只因在封建专制社会,皇帝个人的喜怒哀乐始终大于制度,任何个人的进谏都难以始终如一,如果把握不好火候,常常是难以保全其身。包拯知道这一点,随时调整印象管理策略,改变形象,这也是他能善终的原因
        当然,包拯还有其他主要性格特征:刚直、实干,这些是包拯的核心精神,是他一生立身行事的准则。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之中,他都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真正做到了道德人格与政治人格的最大统一,成就了一代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数贤臣七、包拯
大唐第一清官,穷得连皇帝都看不下去,皇帝:你就不能贪点?
包拯是如何清正廉洁的
原来铁面无私并不是真的!包拯凭什么在大宋官场混得如鱼得水?
陈世美、秦香莲、包公及其他
包拯死后,为何展昭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包拯临终前的一语很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