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期望短视频教育孩子?可歇歇吧
userphoto

2023.03.28 北京

关注
题记:
    《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本期聊聊短视频。短视频真是无奇不有,除了正道的光,还有——教育孩子。


    话说这些短视频,真是爹味十足

    一个中年油腻的大叔,对着一看就毕(肄)业许久的小伙子讲人生道理,最后以孩子大彻大悟痛改前非惭愧地低下了头结尾。


    一开始想,谁会看这些呢?后来发现真有家长似乎找到了教育真经——这么好的嘴替得赶紧得给孩子安排上啊。
    然而,再看弹幕,一个个被逼着看的,那真是尴尬到用脚指头能抠出个两室一厅。


    问题出在哪了呢?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教育届有个著名的陶行知与三块糖:
    一天,陶行知在操场看到一个男孩拿着石头要砸另一个,立即大喝一声“住手”。那学生看见是陶校长,赶紧把石头扔掉,站在那里。
    陶先生跟他讲:“下课以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之后便走了。下课了,那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门口了。
    进到办公室,陶先生先给他一块糖:“奖励你一块糖。”学生不知所措,本以为要被训斥叫家长。陶先生接着说:“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你很尊重我,你是一个尊重老师的好孩子,所以奖励你一块糖。”
    陶先生又拿出来第二块糖:“我再奖励你第二块糖。我叫你下课以后到我办公室来,你就来了,而且比我还早,你是一个守时的孩子,我再奖励你一块糖。”孩子拿着第二块糖特别感动。
    陶先生接着又拿出第三块糖,他说:“奖励你第三块糖。我调查过跟你打架的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规则欺负同学,你是伸张正义,这是奖励你的正义感。”
    学生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校长,我不该打那个同学。我不应该用石头砸人家,如果砸破了,就不得了啊!”
    陶先生点点头:“我的糖发完了,我跟你的谈话也结束了,你回去吧。”
    好家伙,太厉害了,兵不血刃拿下一城。没有一个老师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然而不少老师和我说,这方法不管用:
·有孩子刚拿到糖就嬉皮笑脸塞嘴里了。
·有孩子说自己不吃糖,对牙不好。
·有孩子根本不谈自己的错,一味指责对方。
……
    同样的糖,同样的话,换个人怎么就不香了呢?故事是不是陶行瞎编造的呢?其实这里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重点既不在糖、也不在话,而在人——归根结底是这个人和孩子的关系
    如果孩子打心眼里信服这个人,那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话术;反之,找一个平白无故的人,靠着5毛钱的演技就想完成教育这事,这不是闹呢么。
    如何使孩子信服呢?
    一种是天然权威,就是父母与生俱来的。强化的方式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亲力亲为陪伴,从小给孩子定目标和规划,并且指导孩子的训练。
    李老师常说:家长不会给孩子讲题没关系,讲题可以找老师,家长就抓两件事,一是态度、二是习惯。
    态度就是:知道这事对成长有益就必须做,没有理由和借口;那对成长有害的就必须禁止。
    习惯就是:坚持做对成长有益的事。
    剩下的交给老师和时间就可以了。
    态度和习惯这两件事从学龄前就抓,一直抓到10岁,孩子差不了。相反,这两件事之前没抓,10岁开始孩子会越来越让您头疼。
    说完天然权威,再说另一个人格权威,这个就不强求家长了,因为这需要极强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平,并且能凭借这二者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认可。
    人格权威主要作用于孩子12岁以后,比如家里亲戚有社会届名人,那么其和孩子交流中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
    有家长会说,亲戚中也没啥名人啊,往上三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啊。没关系,有一类书叫“人物传记”,适合12岁以后的孩子。
    总之,在孩子10岁之前,借助天然权威把孩子态度和习惯纠正好,后面家长也不会太操心了——除非您有更高的期望。

教育孩子这事,真不能在短视频找嘴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父为母的忠告与建议(九篇)
想让孩子有出息?家长在这3件事上一定要舍得花钱
别人家的孩子给父母洗脚,我家的孩子洗脑
影响孩子一生的习惯(习惯4:学习中要学会质疑)
教孩子会听课
给家长朋友的一封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