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贯解(转至老恕微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论贯解


  古人著书立说莫非是想把自己聪明才智留给世人以作启迪。这就有一个中心,以此为中心纵横驰骋。《伤寒论》是一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庞大学科,是一部研究生命科学的系统论。

  经题就包含了作者的中心点,就是对伤于“寒”的讨论,也就是讨论人体元气和中气和天地宇宙间的关系

  狭义伤寒就是伤于“寒”,寒冷之气,此气肃杀,闭藏万物,寒气太甚,毛窍闭塞,阳气封藏太过,出现发热中气足则壮热,体若燔炭,而此时小便并不热,仅淡黄色或清澈,用麻黄汤开腠理,俾郁热从毛窍而出中气虚则低热恶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温散并用冬之时,腠理空虚之人易于伤风,恶风汗出用桂枝汤补足太阴阳明之气,以热稀粥助药力,令微汗而解

  广义的伤寒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伤了封藏之气封藏之气先天在肾,也就是元气,后天在脾胃,也就是营气,或者叫中气

  六经辩证就是研究人体元气与中气在疾病中变化的系统论述

  在此,要说说中气和元气的关系。正常人体浑然一气与天地相应,元气把后天的精、津、液化成气充盈在脉管之中,随血液循环周流于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伤精初期,阳无所依而外越,出现烦热,躁扰现象,并且会出现饥饿(欲得食,从水谷中化精微以自救)伤精后期阳气外越之后生理之火减少,此时冬天会出现畏寒怕冷现象,夏天会出现怕热(精亏则津液亏)现象阳气不足则真寒(口不渴或欲饮热而不多饮),阳气有余则真热精不足则假热(烦热喜热饮)。

  先天之精来源于天地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需要脾胃来转化。水谷精微经人体五脏六腑传化转化为血液,精血津液互相补充,使人体健康无病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载精。《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

  人所生存的空间在太阳系,以太阳的光(能量)为生存基础,有太阳(阳)则生,无太阳(阳)则死太阳光把地球上的草木植物(甲乙木)从大地(土)中获得养分变成人体必需的食物。这些食物经胃肠协合肝胆脾胰腺消化吸收后成为后天精微物质的来源。后天精微不断来充养先天的“精”,精化气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统属于阴、属水精属元阴、真阴、肾阴,先天来源于父母,后天充养于水谷血乃先天元阴与水谷精微以及自然大气化合之物后天水谷精微中轻清上达的曰津,藏于脏中为精重浊下达旁通的曰液。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须臾不可离也,水火合一气化成精气就是精所化之气,是元气,气的先天来源,也就是阳气阳(火)化阴为气血中有气,气能摄血,血中藏精,精化气则血液得以固摄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被输布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

  由上可知,治病必求于本,本诸阴阳,阴阳者须臾不可离也。阴阳合一则中气充足,饮食自如,二便如常精气亏则元气不足,进而亏及中气,而出现腹胀纳差乏力倦怠世人皆知气虚,而用四君子汤假使舌苔厚白,此是寒湿(精亏湿寒居阴位)所为,可以径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生甘草或炙甘草)加姜半夏、陈皮假使小便清长再加川淡附子,构成附子理中汤加味如再有腰膝痠软之状可再加肉苁蓉、巴戟天温润先天肝肾

  人与天地相应,六合之内,八方之中,五行六气息息相关。整个一部《伤寒论》就是讲了两个字“气化”,六气之中寒气伤人最重,故置篇首,并以伤寒冠名,实际上伤寒的广意就是伤于六淫(六气太过不及为淫)之后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也就是阳气的归藏)而出现的各种病变

  人身气血津液的循环如环无端。脾气升则胃气降;肺气宣通则大肠升清(津液)降浊(糟粕)肝血藏则胆汁出肾精足则阳化精为气,膀胱泌尿出胆汁胰液足则与食糜在小肠(手太阳)化热升于肝散于心布于肺通于脉。五藏六腑精气血津液隶属于六经,手足六经分之为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两两合一周流不休。气机疏泄大于收敛为温病临症见汗出乏力神昏,舌苔少,小便短少口渴饮热气机收敛大于疏泄则为伤寒,发热无汗体痛营血虚则恶风汗出,口和不渴,二便如常,此为伤风收敛与疏泄平衡则为平人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有六藏(五藏加心包络)、六腑、六经(十二经络),天有六气,人体得天地之正气而为人,顺应天地之气的生长化收藏则无病。四季的更替产生了六气:风(温)寒暑湿燥火,也就是厥阴风木(风、温)、少阴君火(火)、太阴湿土(湿)、太阳寒水(寒)、少阳相火(暑)、阳明燥金(燥)。

  六气太过不及就是六淫。十二经脉表里二经经气合一循环无端,元气未伤,中气充足,则不病

  中医就是一个圆,一个中心,一个起点,起点就是终点,离开中心点,气有余真热向外,气不足真寒缩蜷,精亏昏昏然,液亏大便干,津亏口渴思冷饮,中心虽一点,太阴阳明合一圈(点),左升右降不间断,清升不足头昏目眩,口渴咽干,热饮独喜浊降不畅,腹中(“月真”合成一字)胀,逆气连连,口苦不思油腻中气寒则肠鸣飧泄,顽谷不化,中气热多因毛窍闭合肺气不宣寒热杂则泻下臭秽

  自然六气主气厥阴风木(温)、少阴君火(热)、少阳相火(暑)、太阴湿土(湿)、阳明燥金(燥)、太阳寒水(寒)首尾相接,年年不断,客气取之年支先定司天在泉,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顺延,人之六气与自然六气合和则不病变,一气之偏,六经病变。仲景之伤寒,是气化之典范,其处方取之古圣之精方约之为经方流传,伤寒之论病概之以证见,伤寒六经之方临证不过十有八变(成卦之方法),其它大多数处方是为纠正误治之偏。为明六经真义,特将六气之义明显。

  太阴主湿土犹稼穑之良田,燥则地裂不生五谷,涝(太湿)则五谷枯涣在人曰膏梁厚味,溶溶润阳明燥金之源,对应脾与肺藏,经络为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寒与外湿相加则中气气化无源,肠鸣飧泄、乏力病见太阴湿土热盛则黄病出现,其色黄色鲜明如橘,小便短黄可见太阴湿土寒盛如冬之大地冰坚,面色当见晦暗,小便定然清长,温之热之渗之,疾病方可周痊

  阳明主燥金犹田中排水之沟渠,掌控田地之润干在时为秋后阳去阴复在藏为胃与大肠,磨谷与传导功显。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

  少阴主君火犹春后之日光,灼灼热量可见,主宰一年之阳气,升降与潜藏由此可见在人为心藏与肾,血液盈亏由此调节。经络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

  太阳实为诸生灵之光明,寒水乃气之冬现,在人为小肠与膀胱,小肠为人体热能之来源气化于表则为津液与汗气降于肾凝于膀胱为尿之变

  厥阴风木乃余冬之寒气与初春的阳热交替的化现表现的形式是温柔与刚坚,在藏为心包,心之宫墙,肝,筋之使唤。经络为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

  少阳相火犹锅中蒸气,乃君火之辅助在人为胆与胰腺其气降则太阳化源不竭,经络为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经。

  六气、六经义明,病症无越其间。后天禀气于脾胃,这是圆的中心点,《易》曰:“百谷草木丽乎土”,诚斯义也,六经(十二经气)周六(流)于其外,不可有偏,偏则六经病见,推、拿、针、温灸熏熨、按、摩、跷,无药疗法之典范食品、草药药食之斛揽象六兽之形而动,导引之渊源。悦之以话语,动之以情见,调养精神于瞬息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明,方圆随处可见。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为血津液精,阳为君相二火,人食五谷和菜蔬之精微来充养先天之元精,君相二火化之气,气行血中,血藏气后天之精脾胃生,中土气化,心肾交,五脏得养九窍通,四肢百骸得滋养食饮有节脾胃好,起居有常精血充,恬淡虚无养精神,百病难得天年成

  因此《伤寒论》从小者就是研究寒气从皮毛而入的过程对人体精气血津液,五藏六腑,十二经脉、四肢百骸产生的反应从大者是研究人体内部精气血津液的盈亏对自然六气更替所作的应答。这是研究的重点。

  由于《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战乱时期,虽然体系比较完备,但是仍有缺陷,经文有些过于简略,并且由于年代久远传抄错误,导致错简、脱简,因此应结合阴阳辩证方不致南辕北辙

  阴阳辩证有二端先辨元阴(精)之盈亏,再辨津液血盈亏精足神全阳气足,气有余便是火,口渴饮冷,鼻息炙热,大便干结,病属阳证,气不足便是寒,属阴证。形胜能食,则形气有余,口渴饮冷可滋阴,大便秘结可泻火。形胜(身体肥胖超体重)食少,气不足属阴证口渴饮热属精亏,温之以气(厚味药食),小便清长、口不渴、四肢逆冷属阴寒在内,形盛气虚者可用生熟附子、干姜散其大寒,则阳气自复形羸气虚无力,当温润中气,理中辈以复脾胃后天之本

 

《民间师承中医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中医并不难 刘文澄
什么是伤寒论气化学说? ——用气化观点阐释《伤寒论》六经生理病理
用五运六气解读少阳病
郑钦安先生学术思想 | 同有三和中医
临证思考76:李可先生学术思想学习心得
卢崇汉:郑钦安先生学术思想(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