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性修为:心自降伏,则邪魔自退;气自驭平,则外横不侵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明]洪应明

《菜根谭》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思想精华的汇集。汇人生感悟之精粹,聚生活智慧之精妙,可谓处世立世之宝鉴,修身养心之真经。

网上,对《菜根谭》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但大都过分拘泥于字面的解释,而不能站在中华文化基因和思想融贯体系的坐标上,作以追根溯源上的诠释和理解。这样的解说,往往难以把握其中的思想真谛和精神实质,有时不免出现与本意相背的误解。我的诠释理解,仅限于学术上的探讨和心得上的交流。

围绕《菜根谭》“心伏则群魔退听和“气平则外横不侵”论说,下面谈一谈人生之心气修养的价值课题。心中有妖魔邪恶,则要修心、治心,降服内心则群邪退听;身会遭受外侵戾气,则要养气、平气,平治其气则戾气不侵。

从字面意义上看,说的是:要想制服行为中的邪恶,必先制服自己内心的邪念。一旦制服自己内心的邪念,则一切邪恶自然都不能发出;要想控制外在横逆事件的侵扰,必先控制自己内心的情绪。心绪一旦调适、安宁,则外来的侵扰自然不会无故而至。

从原文深刻的价值内涵上言,旨在揭示这样的人生哲理:降伏心魔,乃在于自胜者强。战胜自己,是战胜自己内心的邪恶冲动、阴暗心理和不良习性。驾驭外横,乃在于自控者强。控制自己,是控制自己内在的血气冲动,提高抗压心理和处变不惊能力。

降心魔者,当先降自心;邪念降伏,则群魔退听。

“降魔”者,是降伏心魔。心魔,泛指一切邪恶和负面心理,包括贪念、妄念、执念、怨念、痴念等心思,和仇恨、嫉妒、忌怨等心理情态,以及诋毁、中伤等心意取向。

“降魔者先降自心”的思想论说,体现了“自胜者强”(《老子》)的人生哲理价值意旨。“自胜”之人生修为,既是克制私欲私情的负面欲求心理,又是克制凿智杂念和妄作枉为之意。

心中的贪欲、妄念和凿识,一旦为心思或良知之理性、警觉和操持所降伏,则心中的众多邪念、妄欲都会退后顺从。“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心中有志向、信念之主宰、主一,则一切负面心理都会被克制、压服。

“心伏则群魔退听”的思想论说,体现了“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的价值意旨。心思之职能,在于发挥立志、立定之主体作用,亦即是“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的“尚志”。

在早期儒家思想看来,“心伏”要在“尚志”。志立,则一于仁义而已。人生若能“居仁由义”(《孟子·尽心上》),就能择善固执。见“杀一无罪”而非仁,则不为;知“非其有而取之”而非义,则不取。

在明代儒家学者薛瑄看来,“心一操而群邪退听,一放而群邪并兴。”(《读书录》)心一操,是操持仁义之本心;心一放,是放其本心而不知求。理义做主,动循理义,则私欲必然退听,而不良心理也皆能冻解冰释。

在人的心理机制中,体认仁义礼之道理,使之作为真主常在,则邪恶之魔贼自然退听。一念保持纯正、中正,亦即是心发挥主宰的主人翁作用, 便能惺惺敬慎而畏惧收敛,必不为习俗欲念之贼所惑。

对于人的情欲来说,之所以易发生躁动而恒不得以节制,就缘于无有主一和敬畏之心,或者说是放其良心而不知求,失去了心思的主职能为。有了主一和敬畏之心,就能内尊道义之性而不敢放失,外惧物欲之患而先意预防。我们完全可以藉由涵养道德之本源,始终做到忠敬而循理,而使私欲情贪自然退听、让路。

驭外横者,当先驭心气;心气平和,则外横不侵。

“横”的字面意思是:或为以威力相威胁,或是不顺理而行。“外横”的价值意旨,意味着外来人物或势力的横暴冲击、侵扰。“外横不侵”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对待外在“横逆”行为的价值态度和修为工夫。

在“外横”的解说上,有的释为蛮横之人或外来暴力,有的释为横逆之事、外来之患。实则,“外横”的价值意蕴乃是人们对待自己、自外而来的不逊态度和粗暴行为。

孔子弟子曾参提出了“犯而不校”(《论语·泰伯》)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便道出了如何看待和处置侵扰外来、骄横外至的修为工夫。“犯而不校”的人生修为,正是人生修养的学问得力之工夫,亦即是不可过分计较外在的横逆之为。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做到“犯而不校”,就在于注重自身修为,以仁义待人,而不可侵犯于人。“颜子得屡空之学,常自立于无过之地,惟务自反,未尝得罪于人而人自犯之,故曰'犯而不校’。”(王畿集·自讼问答》)颜子大勇,在于勇以行义,对侵犯自己者总是采取以礼义化解的心态。

在对待“外横”的境遇上,《孟子》给出的修为方略是:“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离娄下》)

遇见有人以强横无理待我,我则自反自修,反省自身做得不到之处,然后藉由修身达致仁、礼、忠之品质和行为,以化解他人对自己的敌意。若还不能达遂所愿,让人放弃横逆之为,就足以证明对方的无礼和难以理喻。对待禽兽之小人,就要运用法治的惩治。

在儒家思想看来,驾驭“外横”的侵犯,要在自控者强。控制自己,控制血气冲动和盲动,提高抗压的镇定心理,坚持以道德修为提升处变不惊能力,此便是对待“外横”的最佳心态和办法。

控制血气冲动和盲动,是“先驭此气”,制服报复冲动、以怨报怨之怒气、怨气;提高抗压心理,非是无谓的忍让,而是在抗压中保持冷静、镇定。以道德修为提升处变不惊能力,是“自反”的人生修为,亦即是藉由反身而诚的心性修养,达致胸襟的宽广,有容人之量,而不计较人们的一时冲动,要在依靠人格的魅力和力量征服别人。

“气平则外横不侵”的思想论说,非是说绝对地让“外横”不存在,则自己就会不受到侵犯了,而是说虽有外来的侵扰,然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和处置之,强大内心而不受之挠扰。

在“气平”的心境上,一方面是对来犯者的无礼、冲动不予过分计较,坚定采取“以德报怨”(《老子》)的应对之策,而非是直来直去的一报还一报;一方面是基于强大的内心和高贵的品格,来以理服人,以情感化人,化解对方的怨恨和无礼侵犯。

“气平则外横不侵”的人生哲理,既揭示了“外横”之侵的生成缘由,又道出了人格力量在化解“外横”之侵上的作用。前者说的是:我无理、无礼待人,则人必反而如此待我;后者说的是:心平气和待人,既可减少“外横”之侵,又可化解“外横”之犯。

降伏心念、平和心气,则是群魔退听,外横不侵。

“群魔退听”意旨,是内心的制服邪念妄欲,降伏负面心理,无疑为内心强大的一种体现。“外横不侵”,是降伏外来人物或势力的侵犯和干扰,同样是内心强大的重要体现。在内心强大上,前者降伏的是迷执心念,后者驾驭的是习情心气。

不论是降伏迷执的心念,还是驾驭习情的心气,都在于提高心性的修为,增强理性的自控能力,提升道德意志、理想信念在人心中的定海神针作用和主人翁的主导能力。

在人生修为上,心性的分定和主宰,关键在于存心养性。“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君子之修为,道德立定于心,就能够“心伏则群魔退听”和“气平则外横不侵”。其中的要义,是存心养性而养气的主宰意志坚定。

藉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的存心养性,则心中道德分定,意志坚定,而邪恶、妄念的妖魔必然顺服而退去;藉由志坚而帅气,则平心和气,而不为外来侵扰所左右。只要如此,便能有礼节地理性处置“外横”,达致令之自化而不侵的目的。

在心性的意志坚定上,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思想论说,已然道出了心志的强大和主宰力量。志不可夺,威武不能屈,镇定冷静,岂能不化解“外横”之侵?

南朝学者萧统曾提出“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同泰僧正讲诗》)的论说,道出了佛学的思想主张。佛教突出人生解脱,而解脱的关键内涵是去除心中的邪念和迷执的心魔。可见,“降魔者先降自心”,是儒、道和释三家学说的共有思维。

宋代儒家学者张载指出,“挤人者,人挤之;侮人者,人侮之。'出乎尔者反乎尔’,理也;势不得反,亦理也。”(《正蒙·有德》)以“出尔反尔”为理,旨在警戒挤人侮人之侵,做到我不犯人;以“势不得反”为理,旨在教诲受挤侮者“横逆不报”,做到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方是解决“外横不侵”的最佳方略。

对于人生的心性修为而言,降服心魔之本,在于“先降自心”。一旦心发挥主人翁作用而得以主宰节制,则心中邪念、负面心理等群魔必然顺从而隐去。

对于人生的品德修为而言,驾驭外横之本,在于“先驭此气”。一旦经由以志帅气的养气,达致心平气和,则面临外在的干扰、骄凌和侵犯都会冷静镇定,藉由通情达理以化解之。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哲理(小不忍则乱大谋)
八字日柱直断法!!!
(1)身经通考肺臟虚实横逆
恬淡自适
性命双修炼丹法 (文生心)
不同日柱的个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