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因。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呢

人迟迟晚晚几乎都是要患病的,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讲,则主要同不良的生活方式相关。早在2014年7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就严正指出:中囯正面临着巨大的慢性病风险。由其导致的危害,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迫切需要干预的时刻。

何谓慢性病?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是相对于历史上曾猖獗千百年的急性传染病而提出的。在医学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肥胖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和大部分的恶性肿瘤,有人将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痛风和某些精神心理障碍等疾病也列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我囯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三大主要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79.4%。

慢性病的危险在于会造成心、脑、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具有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不愈和病程长、难治愈的特点。其对人的危害除死亡率高外,还在于它是造成人口失能和病残的最主要因素。

人类患有的疾病与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大量的流行病调查研究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隨着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富裕程度而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低下,物质生活贫困,食物匮乏,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和男耕女织的生活,简单、缓慢、规律而无所奢求。在古代,人的健康和生命主要受急性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症困扰。近二三十年来,一方面,急性传染病(如正在肆虐的新冠病毒肺炎)还时而发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仅仅在一代人之间,生活环境和方式便发生了急剧改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急剧高发。现今70岁以上老年人近二三十年与以往数十年比较,生活方式(特别饮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隨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病呈现了'井喷'式的快速增长。有人估测,现今的中国老年人,有2/3患有3.1种以上的慢性病。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所以,有人又将它称作生活方式病。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衣、食、住、行、劳动、休息、娱乐、消遣、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行为举止,它与长久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有关。不良生活方式又称不健康生活方式,就是指对人健康有不利影响的方式。兹将国人现今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列举如下:

1. 不吃早餐或早餐凑合

早晨起床后什么也不吃,或胡乱塞几口,一些老人就赶着去公园晨练。中青年上班族则往往是因为起得迟,来不及做早餐,有时就在路上买快餐对付。不少青年妇女,则是认为不吃早餐,能令身材苗条。农村人常一日两餐,早餐在九十点钟才吃。

2. 吃肉多

猪、牛、羊等畜肉摄食量越来越多。从小延续下来的意识和社会上的传闻,以为肉类食物比蔬菜好,不只好吃,还营养好。猪肉是中国人传统的肉食,不少人还特别嗜好吃肥肉,错误的认为,多吃肥肉能补脑。

3. 摄油量过多

喜欢吃油炸食品和用油炒菜。一盘炒菜用油量可高达50克或更多,又如,早餐时不少地方的人习惯吃油条、油饼。

4. 晚餐过于丰盛,

5. 少吃主食,多吃副食

粮谷物主食的摄食量越来越少。有些妇女少吃米面主食,则出于错误的观念:吃谷物能增令人长胖。

6. 吃精米精面越来越多,粗杂粮消费量越来越少

7、在外就餐的机会多

经常到饭店吃饭。吃南北大餐、中外美食,一味追求口福,什么高档吃什么,什么名贵吃什么。

8. 食无规律

饥一顿饱一顿。平日凑付,周未或外出就餐,饭菜格外丰盛,就大嚼一顿。有些职业人群(如出租车司机)在一日之间,食无规律的人非常普遍。

9. 吃预包装食品和加工食品太多

市售的预包装食品和加工食品包括方便面、火腿汤、罐头、果脯、点心等,也包括各式饮料。一些人年轻人特别喜欢加工食品的风味,将其视作时尚。

10. 吃豆制品越来越少

以为豆腐是国人以往生活困难时期吃的食品。现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必再吃了。

11. 吃薯类食物少

以为红薯、土豆是困难年月的粗食陋食,档次低,故在餐桌上日渐少见。

12. 吃水果少

不少人把水果当作奢侈品,只在生病时吃,平时不舍得吃。

13. 习惯喝浓茶。

14. 习惯吃腌渍和薰制食品

腌渍和薰制食品有酸菜、腊肉、咸鱼等。不少中老年人对这类食品特别钟爱。一些年轻人对烧烤则十分青睐。烧烤是很有害的一种食物加工方式。

15. 没有经常饮水的习惯

不到渴时不喝水。这在妇女中较为多见。

16. 口重

自幼时便养成了吃高盐膳食的习惯。菜里少放盐,就吃不下饭。喜欢用咸菜、虾醤、腐乳、咸鸭蛋佐餐。

17. 不喝奶或喝奶少。

18. 体力消耗越来越少

现代人越来越多地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过去,人们是要终生劳动的,只要能活动,老人都没有休息时间。现在,60岁退休后,不用按照钟点上班,农村老人也多不必靠自已劳动媒生。活动越来越少,体力消耗也就日渐减少。白领上班族以车代步极为普遍,既使在办公楼里,也以电梯代步。

缺乏体育锻炼

20. 过份依赖保健品与补品

盲目跟着广告走和听信社会上的不良宣传的忽悠,对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和各式补品特别依赖。把保健品视做治病的灵丹妙药。看到别人买,自已也跟着买。有人嫌鸡蛋、牛奶贵,不舍得吃,却肯慷慨的每月花几千元钱买保健品。

21.以胖有福

对体重超重和肥胖不在意。

22.用力排便

不在意经常发生的大便秘结。即便便不出,也用力强解。

23. 通宵打麻将、打牌

沉溺于麻将和朴克,久坐少动,除非上厕所,轻易不站起来。

24.生活懒散

一些空巢老人和独居的中青年人,缺少动力,无兴趣爱好,有强烈的枯燥无聊感,'三饱一倒'的混日子。周未长时间看电视,不到'再见'不关机。

25.少与人交流

有事放不下,解不开,放不下,闷在心里,性格孤癖,缺朋少友。

26.吃饭速度快

吃饭狼呑虎咽,囫囵呑枣,没有细嚼慢咽的习惯。

27 . 吃剩饭剩菜

过于节俭,剩饭剩菜,舍不得倒掉,将自已的胃当做垃圾桶。或者,为图省事,做一次饭吃三顿,甚至吃几天。

28. 嗜食甜食

很多人(特别是妇女)习惯吃甜食。甜食包括月饼、元宵等传统食品,更多见的是市售的添加蔗糖的面包、点心、八宝粥等。家庭里自制的加有白糖、红糖或沙糖的红豆沙、绿豆汤、银耳羹等,也屬于甜食。

29. 吃素

不吃肉,甚至杜绝所有的动物性食物。原因可能是出于宗教信仰(不杀生)或误以为吃素最有益健康。

30. 食物品种少

到市场采购,总买自已习惯吃的少数种类的食物。食物品种少,饭菜加工品式也单调。

31. 过度锻炼

不依据自已的身体状况选择锻炼项目,盲目增加运动量。可能是呈能和补偿的心理做怪,不少老人退休前缺少时间锻炼,退休后该大显身手了,下雨坏天,也出门锻炼。患了伤风感冒,也不停歇。

32. 不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健康知识

不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保健和养生知识,却对离奇古怪的养生流言和所谓'祖传秘方'感兴趣。缺乏辬识伪科学的能力,是许多人科学素养低的一个典型表现。

33. 缺少主动体检

对健康体检缺乏认识,不主动体检。不少农村居民根本谈不上健康检查,许多人终生没有测量过血压。就是条件好的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也不重视体检,对体检结果漠然处之。

34. 看病找名医

发现患了癌症或疑似癌症等大病,不在本地诊治,想方设法,一定要到北京、上海找名医看。过分追求和相信名医和大医院,以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35. 吸烟和酗酒。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烟酒不分家',将吸烟和喝酒视作人生的享受。

36. 有病能拖就拖

有病不去医院看医生,常自己买药解决,毫不理会身体出现的'小毛病'。对疾病缺乏警觉性,能拖便拖,以致小病拖成大病。这样的人以工作烦忙和处于事业顶峰的中年男子居多。

37. 口腔卫生和保健观念差

没有早晚刷牙和饭后嗽口的习惯;说'人老掉牙,是自然现象',不及时修补。

38. 主观性强

自以为是,固执,脾气大,牢骚多,好激动,凡事看不惯,愤世嫉俗。

39. 学习少

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新闻联播'。

还可以列出很多。

据笔者对大连市市区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结合广东省深圳市沈秀贞等人的报告,发现我国社区老人突出的同健康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在人口中的大致比例是:嗜盐,占80%以上;饮酒,占52%;吸烟,占44%;嗜甜食,占25%;喜吃油炸食品和每日摄油量大,占20左右%;缺少运动,占7%左右;没有经常饮水习惯,占60%以上。从此数据可以看出,在上述笔者列举的不良生活方式中,与饮食和营养相关的因素所占比例最多。

中国人以往历来的观念是,好的食品就是价搭贵的、稀有的、味道好的。人患病就应该吃平常难得吃到的。君不见,经常有人在冬天捧着西瓜到医院探视生病的亲友,相当多的子女常买鸡鸭鱼肉孝敬老人吗很多人年轻人则更是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完全凭着口味安排自已的一日三餐。

'人天天吃饭,谁还不会吃?'在很多人看来,吃饭确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其实,吃饭是大有学问的,饮食营养是一门科学。现今的国人几乎都没有专门学习过饮食营养知识,确实不会吃。

饮食攸关性命。它不仅仅只是为人补充营养,还是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的手段,各种疾病及其不同的阶段对饮食营养都有不同的要求。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痛风等慢性病的人,科学饮食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通过饮食调理能防止病情恶化和发生并发症。合理营养除有助于治疗已患的疾病外,又有益于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有利于防控可能发生的诸如感冒、便秘、贫血、癌症等种种急慢性疾病。科学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还有益于延缓衰老,对前列腺增生、牙齿脱落、骨质疏松症等一些同器官衰老有关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迟发生。

2013年7月25日我国著名医学专家胡大一教授公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现今中国人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是:摄入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食盐和糖过多;缺乏体力活动;嗜烟与饮酒。由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占所有新发病例的2/3,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受慢性病困拢。诚如斯言,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多与饮食习惯有关,表明不合理的饮食已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慢性病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由此可见,面对我国居民慢性病'井喷'式的高发,改变国人不良的饮食习惯,已成当务之急。

勿庸置疑,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是避免慢性病发生的必须措施。日本兵库县曾发起一场全民健康运动,政府倡导'饮食均衡,多吃米饭与大豆食品,减少盐分'。不只家庭执行,酒店饭馆也积极参与。数年后,追踪调查发现,当地民众每日摄盐量平均减少2克,大豆异黄酮摄取量是原来的1.7倍,由此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脑卒中患者的人数降低了三成。日本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视饮食营养的国家。其之所以成为长寿大国,重要原因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幼至老,始终不逾的在全体国民中施行健康饮食。

据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而55-64岁年龄组为4.69%,65-69岁年龄组最低,为3.81%。表明国人(尤其是老年人)是急需普及健康与营养知识的群体。

从吃饱求生存到吃好求营养,必须由科学做保证。科学安排膳食,并不困难,也不费钱,人人都可以做到。重要的是,必须需要有充分的认识。人的年龄大小不同,体质不同、所患病症不同,对饮食营养也有不同的需求。感冒发烧的年轻人吃几片西瓜,未尝不可,如果是血糖高的人,大嚼西瓜便可能有害无益了。食无节制和常吃大鱼大肉、肥甘厚味,无论对青少年人,还是对老人,都可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专家们呼吁:必须尽早在我国大力推行合理营养。而施行合理营养,人们就要纠正自己多年形成的以上列举的种种不良的生话方式和饮食习惯。要通过正规途径学习,了解哪些行为是错的,越早纠正越好。

(图片取之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刘政 主任医师。早年做过十年临床医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留学日本,为我国较早从事现代营养学专家。获省部级与市级研究奖各三项,出版专著九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因。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呢
慢性病重在营养干预重要!
2.6亿,慢性病正在威胁每一个中国人!
健康的饮食是我们不生病的灵丹妙药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康复与调养
很多人上瘾的「超加工食品」要注意!别让健康为错误饮食习惯买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