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房地产的核心是政策,并不是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任泽平是房地产业的网红,其总结的三句话: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近几年房地产从业人员的分析框架,也成为房地产投资人员的理论指南。

上述三句话从10-20年的时段来看,没毛病。但从中国房地产业的整体发展来看,决定房地产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政策,是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态度。人口、土地、金融,只是政策的表现手段而已。

从大的时段来划分,整体房地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住房福利阶段(1997年以前),第二个阶段是住房市场化阶段(1987-2017年),第三个阶段是以保障为主、市场为辅阶段。

下面我就按三个阶段分而述之,并附述家庭资产配置的策略建议。

第一个阶段是住房福利阶段,1997年以前都属于这个阶段

50岁以上的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20岁以上,基本已经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赶上了福利分房的尾巴。

如果是在体制内,就面临结婚分房问题。那个时候还是单位分房,不过要论资排辈。如果和父母在同单位,那就沾光了,可以住父母的房子,然后父母再重新排队。父母再重新排队的理由,是家庭人口增多,不够住了。啃老是有道理的。老资格在论资排辈的年代,永远胜出。

楼梯房,源于网络

那时,单位自己盖房,然后给员工分配住房,是福利分房,员工不花钱。在1997年以后住房市场化后,员工福利房社会化,员工交一定费用后,就算是商品房了,有了房产证。

福利分房年代,单位小的、效益不好的,没有能力盖房,员工就只能到房管局租房。房管局的房子是哪里来的?一部分是公私合营时期没收的、充公的住房,一部分是国家投放资金建设的。

那个时期也有私人住房,就是公私合营时期留给有房阶层自己住的房子,多余的已经充公。

效益好的企业福利分房阶段,都是楼梯房,最高6层。一梯三户,建筑面积在60-80平方之间,两室或三室。那个时候计划生育,都是一个孩子 ,三人之家,两室就够住了。所以两室分给一般员工,三室分给单位领导。那个时候,领导们的住房也不能想多大就多大,按级别有住房标准。

上世纪90年代,也有少部分的商品房了。因为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延缓了住房建设的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完全靠国家包下来,实行福利分配的路子走不通了。于是就有了“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的住房制度改革。

如果只是在体制内上班,是买不起商品房的。当时我有同事,离职下海,几年时间就买了商品房,120平,三室两厅,特别羡慕他们。

福利房,只能解决居住,虽然分到福利房自己不花钱,但想改善居住品质,全款买,在单位上班还是不行。

改革开放后,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老百姓需要追求美好生活。这个时期,就全面进入了住房社会化,货币化分房新时代。

二、第二个阶段是住房市场化阶段,从1998年到2017年都属于这个阶段

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全面进入到住房市场化阶段,经过了长达20年的探索时间。1978-1988年是逐步探索和试点,从1988-1997年在全国逐步推开和深化。直至1998年全面铺开。

我了解到深圳对政策敏感的人士,从1990年代就开始贷款买房了,这意识有多超前。深圳毗邻香港,香港的房产投资理念,还是给了深圳从商人士以启发和借鉴。深圳这个城市的发展受益香港,深圳人的财富观念也受益香港。虽然香港的土地财政模式最终走向了瓶颈,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但对于发展前期的深圳及中国的快速建设,还是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下来就是要看如何破解香港土地财政进入瓶颈模式不在内陆重演。

全国住房市场化大幕拉开是从深圳1987年12月中国第一场公开的土地拍卖会开始的。住房市场化首先是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破冰之旅。

但之后的进程是比较缓慢的,虽然海南1992-1993年经历了房地产热,泡沫也破裂过,但全国总体进程并不快。

住房市场化快速发展还是在1998年及以后。这一年,银行系统开始大力增加个人住房信贷业务。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随后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

但在那个时候,贷款买房不符合中国人不借钱消费的传统消费观念,用贷款买房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是攒够了钱才买房。贷款还要给银行利息,总感觉不划算。

可是深圳那个时候贷款买房的人多。因为看到了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样的资金量,贷款可以买多套,房价上涨的金额远远超过银行利息。深圳人财富意识觉醒比较早,受香港及海外华侨影响比较大,较早接受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观念。

深圳的房地产市场化领先于内陆,所以,过去20年间,房地产上涨行情的启动,都是源于深圳,并不是一些北京人说的深圳是政策宽松。

正是源于房地产的市场化,以及个人住房贷款的推进,房地产经过了20年的上涨态势。虽然其中有曲折,上涨快了抑制,然后库存增加,土地流拍,然后再放松,再上涨,再抑制的循环往复。而且由于贷款运用越来越多,杠杆逐渐增大,房地产的泡沫也越来越大,房价上涨越来越快速。以至于2015年-2016年一年涨幅就达到100%,而且还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得有些恐惧,有些焦虑。很多人感慨,一年不买房,十年又白忙。

这个时期的住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居住属性。金融属性的强化,让更多住房开始空转,买来就是为了涨价后卖出。几个来回的加价倒卖,再加上宽松的货币资金助力,房价就噌噌往上涨。

也正是因为商品房带来的巨大利益,城市层面没有建设保障房的动力,开发商更是将建设保障房视为负担。在20年的房地产市场化进程中,保障房一直是缺位的。甚至有的城市将单位团购房列为保障房,滥竽充数。有的城市把安居房分配给开豪车的人。本来保障房就不到位,还进行这样的操作,可见保障房基本没有起到保障的作用。将应该得到保障的人赶到了商品房市场,加剧了一线城市商品房供应的短缺,使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

房价涨幅太快,保障房跟不上,牵涉民生,国家层面焦虑;房价涨幅太快,利益驱动杠杆太高,涉及金融安全,金融监管高层焦虑;房价涨幅太快,房租也跟着上涨,实体店铺焦虑;房价涨幅太快,手中房子少,家庭资产相对贬值,也焦虑;刚需眼看着上不了车,买房难度越来越大,更焦虑。

如果在公园溜弯,遇到10个人,其中有至少3组人在谈论房子。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在房子上,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不是什么好现象。

房价涨幅太快,利好的是手中房子多的,土地受益者,开发商,高杠杆炒房者。还由此衍生了“上班不能财务自由”“劳动不能致富”“人人皆可买房,人人皆可实现财务自由”的非主流价值观,这对于一向以勤劳著称的中华民族来说,是多么大的讽刺。

住房市场化,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百姓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这是必须要肯定的。但是高房价带来的弊端,如抽血实体经济,影响年轻人的创新热情,以及引发的次生危机,如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大不愿结婚不愿生孩子,新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也是必须要重视的。#专家:中国年出生人口或将跌破千万#

住房福利分房的路子走不通,市场化为主的路子现在也遇到了瓶颈,必须到了要解决的时候了。

于是,住房改革的第三个时代来临。

三,第三个阶段以保障为主、市场为辅的阶段,从2017年开始至以后

这个阶段,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开始。

这个定位的提出,最早是在2016年12月中旬。“要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是这一定位的核心要点。

为什么说这个阶段以保障为主呢?一是当前住房的主要矛盾是保障房不到位的问题。保障缺位的现象要补上来。过去大力发展住房市场化,已经做到了,或者已经过了。现在进行纠偏,当然保障是最重要的。二是国家层面的要求“租售并举”,租放在售的前面,租就是保障体系,比售商品房重要。三是住房的金融属性增强,民间开始有组织的炒房,业主报团涨价,深房理事件的爆出,炒房是多么的疯狂。四是住房关系民生,民生无小事,保障体系就是解决民生问题。

更何况,解决贫富差距,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租售同权”来保障租房也能享受正常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以此抹平贫富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鸿沟。

如深圳方面,近两年将保障房的建设,放在了商品房的前面。深圳住房市场最大的变化,是处处可见人才安居房的建设现场。

深圳人才安居房

2018年,深圳调整住房结构,人才住房、安居房及公租房占新增供应60%。2018年至2035年,全市新增建设筹集各类住房共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

可见,在未来的住房建设中,深圳将保障房放在了第一位。

房住不炒提出来有四年多的时间了,落实最好的城市群是京津冀。因为雄安新区从成立那天起,就提出了不走土地财政的老路子。鉴于雄安新区的定位,这就给京津冀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定了调。

当时,很多人并没有重视这个变化。

近几年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城市的房价变化是一致的。北京从2017年调整以来,到去年底成交量才有回暖,除了学区房,房价与2017年最高点还有差距。天津、河北一直是阴跌状态,特别是环京,房价已经腰斩。很多人分析认为,是北方环保要求,很多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是北方的经济不活跃形成的。其实,还是政策原因,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调子变了。京津冀城市群的房地产市场最能体现这个变化。

在政策风向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就是标杆。

珠三角、长三角的房地产调子,一定是要向京津冀看齐的。

去年,深圳房地产调控开始向长沙取经,就说明了已经开始转变了。过去,深圳房地产的问题,都是去香港取经的。长沙取经回来后,就有了二手房指导价,从根本上遏制住了二手房的炒作。

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没错是这样,但是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市场的就不能归市场。所以,几乎全国范围内的热点城市,一手房公正摇号,向刚需倾斜。二手房执行指导价。虽然当前指导价是银行贷款发放参照的标准,因为首付增加,市场转冷,二手房价会向指导价靠拢的。这样国家就控制住了二手房价未来的走势。

很多人会说,二手商品房就应该放开交易,不应该有计划的成分。但是,住房关系到民生,在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的国家调控也是应有之义。

估计以保障为主,市场为辅的阶段,不少于15年。当像新加坡那样保障体系建立起来后,就是保障、市场并重的阶段。那时,市场化的商品房价格再高,因为民生得到了保障,也不会出现任何社会问题。反过来说,民生得到了保障,商品房也不会再大肆炒作,因为接盘的人没有那么多。

所以,对于中国房地产来说,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就是政策,而不是人口、土地、金融。。

四、家庭资产配置,要减少房产增加金融资产

对于投资来说,有专家分析,中国房地产经过了黄金时代的发展,现在进入了白银时代。这基本上是错误的认知。政策决定成色。

对于大众来说,1997年之前,是铁锈时代;1998-2016年,是黄金时代;2017年以后,是青铜时代。

一个国家的发展,看大的机制体制;一个城市的发展看产业结构和改造升级的能力;一个行业的发展看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态度,也就是国家意志。从个人投资角度来说,无论是创业还是财产性投资,都要首选国家大力支持扶持的行业。

很明显,房地产行业已经不是大力支持和扶持的行业。从雄安新区的发展路径(不走土地财政老路)到疫情期间的经济振兴举措(短期不以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房地产行业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未来房地产行业也不是不重要了,是其重要的点发生变化了。从过去刺激经济增长到了保障民生方面。

现在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资产,基本上全是房产。房地产经过20年的大发展,拥有一套商品房的是大多数,不少家庭拥有两套商品房或更多。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新时代,持有的房产除了自住外,要么出租实现住的功能,要么离场寻求其它增值通道。

有一项研究表明,十四五期间,居民有将房产部分转变为金融资产的现实需求和动力。因为房地产本身的属性,总额高,流动性差,交易成本高,一年之内房价不涨5%,就覆盖不了持有成本,不涨10%,交易就会亏损。

深圳现在的房产市场,一手房限价公证摇号,二手房指导价,买房难度越来越高,需求会减弱。贷款成数降低,金融属性变差。分配过程计划的成分越来越多。即使人再多,地再少,但有效需求减少(严格购房资格、增加保障房),房地产市场也掀不起大浪来。

关于金融资产,我是不赞成普遍老百姓买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的。原因不多说,因为绝大多数散户都是当韭菜的。看看这些话题#今年清盘基金已达57只 激增近150%#,就知道股票或基金市场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参与的。

其实市场上是有收益不错的金融类产品的。本文不做探讨。

国家层面也在开辟适合老百姓实现保值增值的通道,如不动产信托方面,等等。值得关注和研究。

总之,对于有投资需求的群体来说,房地产已经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这是政策决定的,政策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论长期人口增长不增长,中期土地供应多不多,短期金融宽松不宽松,政策决定成色,政策决定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如何?
平新乔: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模式探讨
房地产不能没有市场 —— 草根论者博客
评论:信贷推动房价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事实
[建筑]房市还会低迷多久
调控越猛购房者越受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