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时期“以礼来降”运动的先驱——王朗

倘若武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我太祖武皇帝必能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国安民乐,岂不美哉?——王朗

 

【遥想当年意气时】

 

时间回到东汉末年,那时的王朗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与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公子哥不同,寒门出身的王朗知晓,想要攀登到权力的顶峰,自己必须努力入仕。在东汉末年,察举制还是主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如何能够得到官家的青睐和认可呢?王朗选择了当时年轻人普遍采用的方法——研习经学。

 

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之后,经学便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研习经学可以说是古代的高考,而各种经学古籍则是官方指定教材。

 

世居东海之滨的王朗找到了自己的名师,当时官拜太尉的杨赐。杨赐出身“弘农杨氏”,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杨赐自己没有给祖先丢脸,也位列三公之一的太尉。儿子杨彪也给宗族长脸,在汉献帝时历任三公(司空、司徒、太尉)。可惜到了杨赐的孙子那里,历任三公的传统中断了。不过相比曾祖父、祖父和父亲,这位没有当上三公的“鸡肋”杨修,名气可比先祖们要大得多。

 

找到了奋斗方向的王朗此后便在杨赐门下潜心钻研儒家经学。此时的他,心思全部都在儒家经典中,虽然外面爆发了黄巾起义,可是王朗却不以为意。因为他知道,那些农民起义军口中所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并不成立,因为只要有经学在,苍天就不会塌下来。

 

年少时的王朗对武力总是表现得漠不关心。他觉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经学,而不是武力。不过王朗的这种态度,因为恩师杨赐的去世以及军阀割据时代的到来而发生了重大改变。

 

(经学大家王朗)

 

【奸佞在朝叹奈何】

 

中平二年(185年),杨赐在重新担任司空的不久后去世了。他的去世给了王朗很大的打击。

 

“恩师的治世理想还没有实现,怎么就撒手人寰了呢?”“到底是思想重要,还是身体重要?”此刻的王朗已经开始在内心深处对经学的重要性产生了一些怀疑。

 

同一年,前任司徒陈耽的死,加剧了王朗心中经学信念的崩塌。陈耽历任三公,为官清正。当时的太尉许馘、司空张济为了自己的官位,一味地取悦宦官,又收取贿赂,对于宦官子弟贪污都置之不理。更加可恶的是,许馘和张济将大汉王朝边远郡县的二十六个为官清廉的父母官称为民蠹。许多人听闻,都想要进朝为他们诉说冤屈。陈耽当时作为司徒,以此上疏陈说许馘和张济结党营私,好人蒙冤而坏人却逍遥法外。陈耽因为此事得罪了宦官,反被他们诬陷,冤死于狱中。

 

声势浩大的黄巾军起义成为了王朗心中“理想国”破灭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平二年,西及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一带),都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军起义。中原地区有山、黄龙等义军数十股,大者有兵二、三万,小者六、七千。青州黄巾军声势最为浩大,有将近一百万人。另一支黑山军的人数也快到一百万了。这些黄巾军攻打郡县,诛杀官吏,此起彼伏,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

 

“难道苍天真的已经倾覆了么?”王朗觉得,作为“苍天”的经学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也许,武力的“黄天”真的来临了。

 

于是,在杨赐死后,王朗弃官服丧,不再过问经学之事。也正是在这段时间,王朗结识了一位世外高人,并且虚心求教,习得了一身好武艺。

 

服丧期满后的王朗,早已不是年轻时死读经学的文士。此刻的他只想知道,到底是经学重要,还是武力重要。所以,即便是被人推举为孝廉,王朗还是拒绝了。

 

后来,徐州刺史陶谦举荐王朗为茂才。王朗觉得是时候施展自己的抱负了,便答应了他。

 

初平四年(193年),汉献帝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控制,时任徐州治中从事的王朗,与徐州别驾赵昱建议陶谦遣使向献帝进贡,“《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并命赵昱带奏章前往长安。汉献帝接到奏章后,十分赞赏,于是将陶谦升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也就是在会稽这个地方,王朗又一次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

(何为正道?)

 

【以暴制暴能安良?】

 

王朗在会稽这里开民智,起民心,监察盗贼,守护百姓。在他的治理之下,会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暴力问题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因为这里有一位崇尚以暴制暴的王朗。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号称“小霸王”的军阀子弟孙策从寿春赶来,欺负自己的好基友严白虎。这可让王朗忍不了,自己连忙带兵前去与严白虎汇合,想要教训一下这个“铁头娃”、“愣头青”。

 

在那个时候,王朗还没有形成“以礼来降”的系统思想。在他眼中,只有武力上的暴力,以及语言上的暴力。王朗引兵会合严白虎,与他一同陈兵于山阴之野。两阵对圆,“小霸王”孙策策马横刀,对王朗说道:“我率领着仁义之兵,来安定浙江,你为何前来帮助严白虎这个贼人?”王朗回骂道:“你既已经得了吴郡,为何又来强占我王朗的地界!我今日前来,就是特地与严氏报仇雪恨的!”

 

一言不合之后,孙策方面派出了大将太史慈,而王朗这边则是自己亲自拍马舞刀,上前应战。双方你来我往,鏖战了许多回合。

 

要知道太史慈可是与孙策武力不相上下的一员猛将。经学大师王朗能够与之斗上许多回合,足以显示出王司徒的膂力惊人,武艺非凡。

 

不过,再强的武将,也双拳难敌四手,更何况敌人还是搞偷袭。在与太史慈对战的时候,周瑜和程普引军从刺斜里杀将过来,王朗被前后夹攻,寡不敌众,只好败走。王朗本打算逃到交州,却在出海到东冶时,遭到了孙策的追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王朗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选择战略性投降。

 

不过因为信仰和之前的仇隙,王朗拒绝加入孙吴。而孙策因为敬重王朗并没有加害,让他独自离去了。

 

【以礼来降是正道】

 

兵败的王朗处于一个恍惚的境地之中。“经学重要还是武力重要?”这一问题一直萦绕在王朗的脑中。

 

之后,身在曲阿王朗接受了曹操的征召,当起了曹魏的谏议大夫。魏明帝曹叡时,王朗升任司徒。

 

可能是因为被周瑜和程普偷袭留下了心理阴影,在这次“抄起武器就是干”之后,王司徒再也没有显露出自己足以抵挡太史慈的武力,反倒是成为了三国时期“以礼来降”运动的先导。现在的王朗,排斥武力,妄图将一切干戈化到“以礼来降”的文明行为之中。他认为凡事都可以通过“礼”这一和平方式来解决。王司徒心中的经学思想最终战胜了武力。

 

可惜的是,在那个时代,这种前卫的思想不为人所认同。

 

诸葛亮北伐时期,王司徒为了平息“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的遗留问题,亲自前往两军阵前,希望以自己的一席话语,能够解决这场还未发生的暴力事件,并且希望找到一名继承自己衣钵的人。很明显,他觉得诸葛亮不错。随同出战的郭将军却对此不屑一顾,在都督面前说道:“诸葛亮何等样人,岂能听你瞎扯?”王司徒此时,已经通晓“以礼来降”的奥义,于是放出话:“郭将军不信,明日可到阵前观战,到时,便可自见分晓。”

 

是夜,王司徒已经做好打算,要在阵前好好考量一下诸葛亮,并趁机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他。

 

第二天,两军阵前,王司徒遇见了“饶舌高手”诸葛亮,将自己的“以礼来降”思想融入“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和“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等只言片语中,间接地表述出来。王司徒认为,以诸葛丞相的才智,定能够知晓自己的思想。倘若诸葛亮不能听出其中道理,说明他的才智还不足,继承者还要另找他人。不过放眼当时的人才之中,诸葛亮确实是最佳人选。于是王朗在阵前翘首,对诸葛亮投以期盼的眼光。

 

(或许对面之人能够理解我的思想)

 

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言论,却被对面的诸葛村夫驳斥为“粗鄙之语”、“厚颜无耻之人”。因为自己的走眼,以及开始担心自己的思想没有了继承者,加之年轻时练武所遗留下来的高血压在这一刻发作。王司徒一时气上心头,坠下马去。

 

 

倘若诸葛丞相遇见的是年轻时的王司徒,那个膂力惊人、崇尚暴力的王朗,恐怕不等诸葛亮将“吾从未见过”说完,王司徒就早已挺枪拍马而出,一枪掀翻了诸葛亮的婴儿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汉魏嬗代到魏晋嬗代,荀彧越来越少,王朗越来越多
三国儒生的“文化苦旅”:那些被诸葛亮怼过的王司徒们
诸葛亮真的骂死了王朗吗?王朗:别听罗贯中瞎忽悠,他没恁大本事
别被演义给骗了,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其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伟人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是输了
诸葛亮骂死王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