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后无中国:重文抑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连岳飞都无力反抗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和科技高度发达的朝代,但是军事实力却十分的虚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宋朝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让当时的武将非常难混。

杨家将、岳家军、水浒英雄好汉等,这些家喻户晓的英雄事迹都是发生在宋朝。然而杨家将、岳家将、水浒英雄多以悲剧收场。

杨家将是高级军官,但结局很是凄惨,血战金沙滩、十二寡妇征西、太行山隐居等等。杨家将总算是战死沙场,岳家军干脆是被自己人搞垮的。《水浒传》中108将中很多是朝廷中下层武官。

武官为匪,表明当时的社会有不正常的地方。

一、武将须读书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就曾经提倡武将要读书。

宋太祖对侍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结果,“左右不知所对”。这句话对宋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寓示着:太祖当时希望通过读书改善武臣参与治国的方式。

在五代时期,节度使和高级将领篡夺皇位的情况经常发生,宋太祖自己就是以用这种方式取代后周的。因此,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宋太祖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家法。

他在太庙寝殿里立下一条家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人”

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朕欲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比不上一个武人。”

所以,在他看来,任用文人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像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因此,宋太祖对于“读书以通治道”的认识及倡导,在当时的社会上激起了从上至下的积极反响,对官员有着明显的宣示与警劝作用,整个宋代社会都盛行读书风气。

二、两次削兵权

宋代的两次削兵权。第一次是众所周知的“杯酒释兵权”。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一方面要求武将读书,明白上下尊卑;另一方面抓紧削兵。

宋太祖听从赵普的建议,明白要“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

他先罢免了掌握禁军的武将,把禁军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久又演出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免去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的禁军职务。

第二次削兵发生在南宋初年。

南宋政权刚成立的时候,对外要应付南侵的金军,对内要平定流寇集团和流民叛乱。而其军事力量已被女真铁骑摧毁殆尽,仅剩的几万兵力,难以支撑这种危局。

因此,宋高宗对当时承认其正统地位的武将,是极力支持和鼓励他们招兵扩军。这一时期,朝廷倚重武将,给了他们一定的权力。

当时的武将有很大权力,主要表现在:(1)财政权,地方财政的一些收入可以自由支配。(2)人事权,所管辖地区的地方官由镇抚使任免。(3)军权,节制辖区州县官兵,战时可以便宜从事。(4)司法权,在辖区有一定的司法权。(5)身份保障权:爵位可以世袭。

南宋初年,武将的军事权力、社会地位和经济权力都有所提高,武将拥有了较多的军事指挥权和较固定的地盘。

当时的武将不仅在政治上是新贵,而且在经济上是地道的暴发户。刘光世、张俊、韩世忠、杨存中等将领拥有大量田产。此外武将还凭借自己的实力地位,干预朝廷决策。

比如,岳飞就对朝廷立储提出自己的意见,而立储一向被认为是皇帝的家事;在对金和战问题上,武将们有很大的发言权,从绍兴八年到十年,拥兵大将反对和议的呼声很高,对朝廷造成很大压力。

第二次削兵权,始于绍兴七年罢刘光世兵柄,终于绍兴十二年罢张俊枢密使,前后将近六年,经历了三个阶段,张浚、赵鼎、秦桧分别辅助高宗进行。

第二次削兵权完成之后,南宋初年武将骄悍跋扈、拥兵自重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南宋政权的格局重新回归重文轻武,以文抑武的旧轨。

几百年来,后世普遍认为,第二次削兵权是投降派为了和议的政治需要而策划的丑剧;岳飞之死是第二次削兵权必然导致的悲剧;兵权削,岳飞死,绍兴和议才告成立,从时间顺序上也可看出民族投降是第二次削兵权的根本原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削兵权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妥协投降和宋金和议,而是赵宋家法与武将势力的矛盾。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岳飞之死有其“必然性”。

三、以文制武

宋太祖提倡武将要读书,主要是为了提高武将的素质;削兵权,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藩镇割据现象。但是到了宋太宗时代,抑制武将已经发展成为家法。

宋代统治者利用文臣制约武人的努力,促使了两个集团的分离,并且加深了彼此的相互排斥。

由于朝中职位的任命越来越多的同科举挂钩,军人被任命为高级文官变得非常罕见。当宋孝宗皇帝对武臣表现出一丝的同情和尊敬时,丞相史浩的脸马上变得铁青,他劝诚道:“夫二帝三皇之道,固不寄于长枪大剑之人,必讲于圆冠方履之士。”

文臣对王朝事业支配权力的大大强化,将最终扩大文臣与武臣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南宋时期,通常由丞相掌握军事机构的大权,偶尔他们还率领部队投入战斗。像韩侂胄、史嵩之与贾似道都是这种例子,这些不懂军事的文人利用军事去积累个人政治资本,换来的只能是宋朝的加速灭亡。

朝以文抑武的表现有:

(一)文贵武贱

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是武举并没有受到朝廷重视,而且还一度废除。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平均每榜不到25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

在授职时,武举优等初授官职是正九品;而文举进士是正八品。在升迁方面,武将是七年一升迁,而文官是三年或四年一升迁,虽然武将后来改为五年一迁。

(二)不信任武将

宋太祖于“杯酒释兵权”后,任命心腹大将张琼代替其弟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统领御前禁军,并宣布:“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下万人,非琼不能统制。”可是当有人诬陷张琼时,他马上被宋太祖赐死。

后来,又有人密奏殿帅韩重贇“私取亲兵为心腹”。韩重贇是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为拥立太祖立下汗马功劳,但却几乎被一条没有经过证实的罪证害死。

到了南宋时期,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当时诸路盗起。可南宋政权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朝廷中的大多数文臣对武将还是不信任的,不愿意对这些将领授以重兵。

(三)以文抑武

宋朝抑制武将的首先表现为中央兵权机构逐渐被文臣控制。枢密院是北宋的中央掌兵机构,枢密使自后汉开始就基本上由武将担任,到了北宋文官却逐渐控制了枢密院。

南宋的君权基本被控制在以宰相为代表的文官手中,以至于上前线带兵打仗、出谋划策的都是文官。虞允文、贾似道、文天祥就是其中的例子。

四、以文抑武的不良影响

通过对武将的抑制,使藩镇割据不复存在,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这成为以后中国历朝历代奉行的国策,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由于政府采取一系列崇文抑武的政策与措施,使宋朝社会形成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社会心理:认为当文官有出息,当武官没前途。

因此很多人以读书当官为荣,以习武从军为耻。宋朝儿童启蒙读物《神童诗》,一开头就写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等,唯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语则是“做人莫从军,做铁莫做针”。这种风气与唐末五代“及第不必读书,做官何须事业”已截然不同。

在“与土大夫共天下”思想的支配下,科举制度的迅猛发展及其地位的日益显赫,文官队伍不断膨胀,从文也成为世人追求的目标。

诚如宋人所云:“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于是,优秀人才不再愿踏入军营,文臣更不愿改换武职。

宋代武举一改唐代武举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要考武艺,又要考策论,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崇文抑武的倾向。

由于崇文抑武,宋朝史书对武将的记载不多,从一些武将的只言片语中,可以发现武臣对文臣的压制普遍不满。正因为如此,南宋末年守城武将纷纷降元,而殊死抗元为国捐躯,甚至自杀多是文臣。

以文抑武政策还表现在土大夫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的丧失。在汉唐时代,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把建功立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汉代班超虽然是文吏,但希望“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但到了宋朝,由于重文抑武,致使宋代士人在个人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整体转变,立德替代立功成为人生价值的首要选择。

汉朝士大夫投笔从戎与唐代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与精神状态已不复存在。

王安石高呼:“功名如梦幻,气节之士,岂肯摧气节以就功名!”这表明了宋代士大夫对人生价值观的普遍态度。安于现状,不思建功立业的精神与重文轻武的风气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从宋至清,人们对外在功名观的缺失,导致了中国社会缺少尚武之风。梁启超曾形容此:“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以致列强称“中国人是不武之民族,孱弱之病夫”。

宋朝社会出现了不同前代的重大变化,“武”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消退,习武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正如《水浒传》中的史进,“从小不务正业,只爱刺枪弄棒。母亲说他不得,怄气死了。”

所以,从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的军事家。武将叛乱割据的事件少了,虽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治,但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内向化模式,旦出现外在威胁,这种模式就会暴露出极大的弊端。

两宋都是被外族所击败,明朝也是被外族所灭亡,清朝在外敌入侵面前更是不堪一击。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宋朝武将地位的下滑,对宋朝乃至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实施
初中历史北宋的政治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揭秘:宋朝是怎么做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
2016部编版: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
前期有辽、夏,后期有金、蒙,宋朝真的是生不逢时吗?
依靠“祖宗之法”,宋朝成功走出了五代乱世,影响了中国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