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奉训大夫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吕,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 ”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吕,“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 代,“三师”为从一吕,“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 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已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吕武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而非实职。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部]“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五品。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官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吕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没有这个称呼。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从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清代为从二品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宣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吕武官。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将军。

  [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我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的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官居职总汇
古代官制品位与官阶
明代官衔
明朝的官阶如何划分?
古代主要官衔、官署、任官、兼代授职名称
〖全套〗明朝各级官职和职能一览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