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哥●聊天】“中华民族的生死迁徙”之一:中国人迁徙的历史脚印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总是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纠缠在一起。每当成千上万的人们开始打点行囊、准备远离故土的时候,历史就将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这一组“聊天”,二哥把眼光盯住了“中华民族的生死迁徙”。这注定是一个大话题,也注定是一首宏大的史诗,同时也注定是一组殊不容易写好的专论。

于是,二哥静下心来,静静地翻阅着那一页页中国人的迁徙历史,静静地联想着那一幕幕中国人迁徙的动人情景,静静地倾听着那一个个中国人在迁徙路上跋涉的脚步声……二哥终于慢慢地懂了: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始终走在迁徙的路上,就始终处在“最危险的时候”,就始终保持着一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意志和信念!正是有了这种伟大的“迁徙精神”,中华民族才逐步走向了强大,巍然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中华民族生死迁徙的壮丽史诗,一起来体会中华民族伟大的“迁徙精神”,一起来憧憬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美好未来……

《汉书》里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国人从来都是依恋故土的。然而,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几乎在各朝各代各个时期,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

中国人迁徙的历史情状如何?他们为什么总是走在路上?他们还要走向哪里?了解中国人的迁徙历史,探讨中国人一次次奔忙迁徙的原因和目的,前瞻中国人今后的迁徙趋向,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发展,都很有意义。

从古代中国到当代中国,中国人的迁徙图景是很值得我们描绘一番的。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天灾不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徙始终没有停止过,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几乎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政治变动,都会引起大大小小的战乱,进而引起大大小小的人口南迁,其中规模最大的三次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唐末和五代战乱、北宋嘉康之变这些大动荡时期。

“永嘉之乱”引起的第一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细耕作转变,从而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安史之乱”引起的第二次大规模北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也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靖康之变”引起的第三次大规模北人南迁,使南方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成了“鱼米之乡”,风俗习惯上南北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三次大的南迁,人数甚多,阶层甚广,从皇室贵族到僧尼农民,无所不包。他们分散在湖浙、两广甚至海南等地,四海为“客”又四海为“家”;他们虽然怀恋故土,但在享受到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宽松和平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后,便在南方安下心来,繁衍生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融合与团结,甚至也改善了中国人的遗传基因,使中国很早就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其中,“客家人”是他们的典型代表。今天,当我们看到福建龙岩那标志性的土楼时,就会生出许多历史联想与历史感慨,生出许多对“客家人”的敬佩与敬仰。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最为人们熟知和津津乐道的人口大迁徙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闯关东”以山东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走西口”以山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和河套地区;“下南洋”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开始是不许汉人居住的,怕破坏了龙脉,但关内的山东等地人口稠密、灾害频发,而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于是山东等地的人们就从陆路和海路“闯”禁越过“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到关东去追逐梦想。一部电视剧《闯关东》把100年间“闯关东”的3000万人的“闯”劲描绘得气壮山河,也把今天的13亿中国人看得荡气回肠。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一首山西民歌,一唱就是一两百年,曾经让多少“走西口”的“哥哥”欲走还留,然后又不得不咬着牙挥泪而去,然后逃过“杀虎口”,直奔大草原。如今,那棵象征着出发地点的大槐树已经成了人们永久的记忆。

“走西口”的那棵“大槐树”也许找不到了,但“下南洋”的有些“契约”可能还在东南亚一些华裔的手上留着。当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于是,800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下南洋”,去做“契约华工”,做“卖猪仔”、“当苦力”。后来他们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也打下了东南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东南亚各国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在这一历史时期,除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人口大迁徙外,还有一次大的人口迁徙,人们却很少提及,那就是1949年的200万国民党官兵和他们的一些家人迁往台湾。从此这200万“外省人”与“台湾人”一起,共同打造出了一条“亚洲四小龙”,但也从此把绵绵不绝的“乡愁”堆积在了“一湾浅浅的海峡”上。

在当代中国历史上,中国人迁徙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下来,而且范围更加广泛,规模更加浩大,双脚迈得更宽更大更远。从“三线”建设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三峡移民到海外移民,尤其是农民工进城,当代中国人的迁徙运动风生水起,波澜壮阔。

且不说那几百万“三线”建设者的劳动号子有多么嘹亮,那1600多万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的队伍有多么壮观,那120多万三峡移民的举家迁离有多么感人,那4500万海外侨胞的关系有多么深厚,单就从1978年的15万到如今每年两三亿民工“制造”出来的“春运”,就令全世界的人都叹为观止了。1989年春节过后,北京、广州等交通枢纽城市的火车站突然被来自农村的滚滚人流所淹没。从那以后,每年春节前后一个多月时间,中国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路40天左右要发送旅客20亿人次左右,其规模之浩大,气势之磅礴,古今中外概莫能见。这个奇迹的主角,就是那些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与乡村的亿万民工。没有他们,中国的“春天的故事”就没有那么动听;没有他们,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连想都不敢想。两三亿民工的规模是个什么概念?是美国总人口七八成!接近两个日本的总人口!相当于4个英国或法国的总人口!超过7个加拿大或11个澳大利亚的总人口!但正是这两三亿的民工在中国城乡间的往来迁徙,才蔚成了中外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新移民运动”,才推动了中国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一两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国人迁徙的历史脚印——美哉!壮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历史上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和今天的北漂哪个更不容易
背井离乡闯世界,数百万闽粤人“下南洋”的秘与辛!
简说迀移(三)
海外华人在南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