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特级教师王锦飞:成为名师,你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全文长4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精彩导读

什么样的标准可以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尺?现实情况告诉我们,这虽不是个简单问题,但却总是被简单化处理。笔者认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可以从“道”与“术”两个维度加以评判。

为师之道,德品为先,爱生为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要有教育情怀。教育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必然追求技艺、技能的不断长进。

从这个角度看,德艺双馨无疑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追求。而在新时代,一名教师要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上的飞跃乃至成长为德艺双馨的名师,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作者简介

王锦飞,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1

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究竟为了什么?

大凡有一定进取心的教师都有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意愿,但对实现专业发展究竟为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偏差。但不能忘记的是,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们从事的职业服务对象是学生。

因此,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影响到的最重要主体是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最主要目的应该是以自己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这才是教师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教师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去寻求个人专业发展的真正意义,这也是当前师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学生的成长无疑必须是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多年来,我们竭力反对的应试教育,恰恰就在这方面出了大问题。单纯以学生的应试分数来衡量老师及学校的教学及办学业绩的做法,已经把教育带到了危险的边缘。

事实上,在这种应试教育的生态下,教师的所谓专业发展也一定是片面、畸形、不可持续的,实现的学生成长无疑也是片面、畸形的。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锻造全面发展的人等,这些已逐渐成为全体教育人的普遍共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改变过去的旧有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为己任。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只有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才能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尊敬,这是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氛围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终极价值是立德树人,教师专业成长首先在于其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才是具体学科教学技能的提升。

自身素质高的教师可以用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优良的行为品格,为学生做示范,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所谓身正为范。

教学技能高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照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以高超的教学技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所谓学高为师。其中,教师的教育素养是首要因素,教学技能是必要条件。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2

“素养时代”师德建设的着力点是什么?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公布,基于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及以课程标准为总纲而编制的学科教材也将陆续出台,中学教育由此迎来“素养时代”。

“素养时代”的一个显性特质就是要改变过去教育中过分强调应试成绩而忽视教育实效的倾向,要改变教育与教学的“两张皮”现象,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所以提出了要变“教学”为“教育”。

不是不要“教学”,而是要确立“教学”为“教育”服务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忘记教育的根本。在这样的“素养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必然区别于以学生成绩为准的应试教育时代。

过去,我们在优秀骨干教师乃至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的评选中,过分强调应试成绩的做法显然行不通了,那些一味依靠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了。那么,在现在的“素养时代”,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怎样的教师才能成为优秀教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

在笔者看来,师德建设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德行素养。作为教师师魂的德行,一向是促进教师自觉、自由发展的根本要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支撑点,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有德行素养的教师。

育人必先育己,立己方能立人。教师的第一身份首先应该是教育者,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德行素养。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教师德行对学生人格特质与精神品质的塑造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终极价值。

二是彰显学科教学育人价值需要有德行素养的教师。

在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上,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其实只是教学,即所谓的“知识导向”,尽管也发挥教育功能,比如,所谓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极端功利化,教学中的教育几乎荡然无存。

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凸显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科教学”真正升华为“学科教育”,变过去的“知识导向”为“素养导向”,用核心素养去指导、引领、辐射各学科的课程教学,真正彰显出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从而实现“知识核心时代”向“素养时代”的转变。

在转变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的学科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而教师自身的德行素养又是实现学科教育功能的根本所在。

三是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必须以德行素养为基础。

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必须是德行成长。抽去了德行的“技术理性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只能是畸形的发展,其对学生的影响害莫大焉。在教师所有必备素养中,德行素养必然居于统领地位,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首要的就是德行素养的发展,德行素养就是教师素养“大厦”的根基。

基于以上思考,“素养时代”的优秀教师必须是德行素养高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应包含其德行素养的提升。

当然,提高教师的德行素养不应该是师德建设的全部内容,一个不注重自身学科专业技能、信息技术及创新能力等素养提升的教师也是有违师德的。

因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构建为核心素养而教的素养工程,而这个工程必然是全面、系统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必然是全面、系统的,优秀教师也就必然是这个系统工程构筑得相对更为合理且不断处于优化中的教师。

3

教师提高教学技能的服务指向是什么?

如上所述,教师自身的德行是极为重要的,是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素养时代”更是这样,但这并不否认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两者显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说,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也应该是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位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教师也是缺乏师德的。

那么,教师提升教学技能的服务指向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回答。应试教育生态之下,教师提升技能的服务指向主要就是为了学生取得好成绩,即服务于应试,而进入“素养时代”,教师提升技能的服务指向当然必须指向学生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当下,核心素养既有共性的一个总目标、三大块、六个方面、十八个要点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又有更为琳琅满目的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这似乎给教师一种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及不知重点培育哪些素养的选择困难。

从学理高度上讲,笔者十分认同这一素养体系的科学合理性,而在操作层面,笔者更为认同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对核心素养的阐述。

在他看来,人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正确的价值观;二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三是优良的行为品格。

基于余教授对核心素养的这三维理解,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技能的服务指向就比较清晰。

一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一事当前,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就是主要在思想层面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问题;

二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强调让学生具备高阶思维能力,锻造一批能遵循思维规律、具备深度思维能力的优秀学生;

三是落实在具体行动上,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塑造过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彰显出优良的行为品格,成为大写的“人”。

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升只有有了正确的服务指向,才能实现其作为专业发展在“素养时代”的应有价值,否则其技能的所谓提升,就偏离了应有的方向,同样也是师德缺乏的表现。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素养时代”,师德建设尤其是教师自身德行素养的提升,可谓是当务之急。加强师德建设应该有一个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更为深刻的认识与阐述。

与此相关联,就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也应该有一个更为准确的理解与定位。

笔者认为,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正确思考与回答,就是实现对于师德建设深刻认识及专业发展准确定位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现阶段培养与造就更多的德艺双馨教师的必选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道】中小学校长如何引领和支持教师发展|​山栀子
(原创)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暑假研修心得体会
教师个人三年发展目标和计划
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