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九五七年参军后第一次回家探亲记事(二)

                                  抵崇明了

                                            陆文彬

         我乘坐的轮船,驶过吴淞口、进入长江,约行驶了一小半的行程,然后转向北驶崇明岛,大概到了新开河江面后转向西,沿崇明岛岸线驶向南门港码头。

         抵崇明  轮船靠上南门港码头后,上了岸,一出码头的门口,门前两边站满了接人的人群,以及高举着手招应顾客的车夫,嘴里喊着:“车子要伐?到某某地方(车夫自家附近的地方)的车子(崇明的独轮木手推车)要伐?”当时的个体运输,主要是木制独轮车和“二等车”(即脚踏自行车,在车后载物架上安装一块木板,再铺上垫子,就是载客的“宝座”了)。

       忽然听到有人喊我说:“小彬,车子要伐?”

       我一看,原来是海棋哥,我说:“海棋哥,我现在是一位军人了,坐人力车不合适吧!”从他的眼神里,很想做成一笔生意,但他很理解我,故相互寒暄了几句,就道别了!我小时候,海棋的副业天天割牛草卖给我家,我父亲忙不过来时,还请他到我家的磨房里帮工,吃住都在我家,我还跟着他到湾港的滩涂上放过牛,所以很熟。从记忆中,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随着下船的旅客人群走到汽车站,候车室里已挤满了人。

      当时交通落后,公交车少,在船上相遇的那位同镇的小朋友对我说:“我们走吧,买到车票,也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上车。”

       我想,我的东西不多,就同意了。那条路过去在县城里的崇明中学读书时,从来不是乘车,都是靠走的,说走就走,到了县城的“南门”口时,碰到了我们镇上的一位小姑娘,她与一位老妈妈合叫了一辆木制独轮车。(下图的木制独轮车我参观崇明博物馆时拍摄的)

       我对她说:“小妹妹,能否帮我的旅行袋带到浜镇?”

       我看她一脸迷惑,大概心想:“我不认得你。怎么叫我带东西?”

       我说:“我是某某啊。”

        她笑着说:“噢,是你啊!认不出来了!”她是镇上名龚惠堂叔叔的女儿,她的姐姐是我的同学。那个老妈妈一听我讲的情况后,也说:“我认得你家的,我姓扬。”一讲,她的儿子也是我的同学,在南京读书。扬家,也是我祖母的娘家的同族人。

       车子一步步地向前推行,我们在后面一步步地跟行。道路两傍的庄稼被阳光一晒,显得格外绿油油的诱人。田野地蒸发着土香、土香、土香……

       车子上坐着两个人,“吱呀、吱呀”地发出吃力的响声。车夫戴着一顶鸭舌帽,热气不断地从帽子里散发出来,汗珠从脸颊上淌下来。小姑娘突然从车上下来,车子一下子失去了平衡,向一方歪去,车夫用力把车子平衡好后说:“你怎么这样下来!”

       小姑娘说:“我坐得腰都酸了。”

       老妈妈说:“还是坐车省力。”

        我对车夫说:“你推一个人省力,还是推两个人省力?”

        他笑着说:“当然推一个人省力。”

        我说:“那你就推一个人好了。”这样一来,走路时我可顺便问问小姑娘有关家乡的情况。

        她说:“镇上河南那边的凉棚(店家门前供顾客避雨防晒的走廊)都拆了,现在很凌乱,浜镇河正在疏浚。”

       车子在田间的弯弯小路上吃力地推行,绿油油的麦苗十分可亲可爱,它在微风的吹拂下摇头晃脑,好象在欢迎我们的归来。龚家小姑娘因从上海回来,衣服穿得较鲜艳,所以使我感到与她走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固然不出所料,一些认得扬家老妈妈的就好奇地问她:“这两个人是什么人?”她答:“是亲戚。”问的人很多,就变换着回答说:“邻居”、“朋友”等等。

       车子到了龙王庙向东弯时,那位老妈妈对车夫说:“把这个旅行袋送到浜镇去。”

       我说:“这儿离镇上很近了,旅行袋也不重,我自己拿吧。”随后我拿出两角钱(我昨天住一晚的旅馆费用为一元五角半)对车夫说:“买包烟抽抽吧。”

        车夫笑着说:“现正在过年,同志能否稍微客气点?”

        小姑娘说:“不要给他,车子是我们叫的,车费由我们给你。我的车费是四角钱。”

车夫尴尬地说:“那太少了一点。”

       她坚定地说:“我又没多坐你的车!”

       车夫恳求地说:“你少坐我的车,是体谅我。姑娘,请求再加点吧。”

       小姑娘有点生气地说:“叫你讲好价钱,你不讲,现在来这一套。我给你四角,老妈妈给四角,不是八角?现在他给你两角,不是够客气了吗!”车夫也不讲了,我们拿了东西继续往北向浜镇方向走去。

        我问她:“你怎么与杨家妈妈合要一辆车?她又不到浜镇。”

        她答:“在船上碰到她的,她问我住在什么地方,后来她说,我们合叫一辆车吧。”

        我说:“哦,我当你们是亲眷呢!”

        一位与我们同行的小朋友也说:“我也当她们是亲戚呢!”

         我们说好了,不从街上走,我穿了军装在街上走,认得的人很多,有点不大方便,到了便浜镇小学那边向东走过一条石桥,再向北走向浜镇。

         经母校  浜镇小学是我的母校,走到那边时使我勾起了好多在小学时读书的回忆。1954年我参军走过浜镇小学时,见到墙上的彩色标语“一定要解放台湾”,仍然很醒目,再看看操场等等还是老样子。小龚的话说得很有道理,说:“你才离别两年多一点,那有多大的变化呵!”

   附图左:20世纪40年代末,乘客由南门港海塘石埂、栈桥、趸船上下船;20世纪三十年代的崇明客货轮“天赐”号。(照片摘自网络)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视频丨崇明大新镇上,他用手艺敲打人生!
[转载]触摸经典?借石攻玉:“美文读—赏—仿—评”读写模式3
故乡高桥
崇明城桥镇人力三轮车退出市场 曾是一道亮丽城市风景
新聊斋故事之三十六??————??狗车夫马老板
不是东西的东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