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叔晖与他的西厢记

  

志号:T82M 创作(设计者):刘硕仁 (雕刻)孙鸿年 发行日期: 1983-2-21 影雕套印 齿数:11.5 邮票规格:31*52 小型张规格:130*80mm 面值:2元发行量:94.1万枚

 

情系西厢

谈到画家王叔晖先生,很多人可能一下就想到1983年2月发行的邮票《西厢记》。而她的第一部《西厢记》(彩色)连环画,是在1954年画的。前后历时近30年之久。

1953年,人美把创作《西厢记》连环画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当时大概任何人都没有料到,一年后问世的这部连环画,竟成了载入新中国美术史册的佳作。

 1957年,王叔晖再次提笔,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西厢记》。 1983年第1期《中国画报》将16幅本的工笔连环画《西厢记》全部刊出。

            


 惊 艳

 对王叔晖先生,画家、理论家潘契兹是这样评价的: “王叔晖是老一辈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工笔重彩形成从事连环画创作对连环画艺术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位。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和这部代表作品。”

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邮票设计家刘硕仁代表邮票设计发行局长到王叔晖,提出设计《西厢记》邮票的想法。自建国至此30年间,我国发行的邮票还没有以古典文学作品为题材的,此后先于《西厢记》邮票问世的《西游记》、《红楼梦》邮票,都是那段时间里同时约稿、设计的。虽然仍是画仕女,但专为邮票而画,王叔晖还从未画过。她考虑了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答应在次年年底之前完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980年,王叔晖未能按预定的计划进行《红楼梦》人物画的创作,但在这年年末,画完了4幅《西厢记》邮票图稿。 4幅画的尺寸是一样的,大约为2×1.5,分别名为“惊艳”、“听琴”、“佳期”、“长亭”,这4个场景在原来的16幅《西厢记》中都出现过,考虑到邮票篇幅的局限,人们都尽量放大,占了画面上的主要位置,同时舍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场景。曾有一位音乐行家向王叔晖指出:16幅本《西厢记》中“听琴”一幅有个小小的错误,张生弹琴右手用了食指拨弦,其实应该用中指。这一提醒,王叔晖在心里记了多年。

 1983年2月21日。特种纪念邮票《西厢记》发行,那一年,王叔晖已71岁高龄。

五天以后,邮票发行局的人才带着邮票出现在王先生家。先生提出:邮票已出,能否将原画退还?对方答曰:所有的原稿按规定一律存档,不可能破例。

那套原作——4幅《西厢记》工笔人物画,付给王叔晖的稿酬是:每幅80元。

 一个月后,3月24日出版的英国《集邮周刊》,以全套《西厢记》邮票作为该期的封面;5月号的英国《外国邮票》月刊在封面显著位置刊登了“听琴”这枚邮票,评价文章认为:这套邮票无论构图、色彩还是印刷,都是成功的。邮票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不仅仅是邮票,而且是精美艺术品。

 一年之后,国内的“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将这套邮票评为1983年最佳特种邮票。日本的集邮杂志将其评为1983年中国最佳邮票。

 集邮爱好者寄来请签名的明信片、纪念封络绎不绝,无以计数。王叔晖的画日常很少展出,一般人极难看到原作,所以,一个简单的签名就已使很多喜爱她作品的人感到满足,视为艺术珍品而藏之了。

 邮票《西厢记》使王叔晖获得了更高的声誉,拥有了更多的读者。



 听 琴

红楼未竟

1977年年末的一天晚上,人美几位负责人敲开了王叔晖家的门,他们来的目的一是给王叔晖拜年,二是动员她考虑画一组《红楼梦》人物画。这个建议确实触动了王叔晖的心,因为她太喜爱《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了。

 1957年,王叔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创作了工笔画《晴雯补裘》。这一动人的情节出自《红楼梦》第52回。画面上晴雯坐在床上,抱病为宝玉缝补孔雀裘,麝月在一旁拈线帮忙。画家真实地再现了“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狠命咬牙捱着”的晴雯形象,连一些细节性的用具都按着原著描写画去,如晴雯杯口大小的竹弓绷子和身后的绣枕等。朱砂色画花、染就的大红色帐子,表面看去既增加了作品的年画效果,更衬托了晴雯火一般的鲜明性格。

王叔晖在出版社画室画完这张画后,社里一位年轻的女同事兴奋不已,想让其他同事也一睹为快,她拎起画就往外跑。不料刚跑到院里,一阵风吹来,画顿时折成两半,那位女士一下就傻眼了。

不敢说这是什么不吉利的征兆,但王叔晖当时确实是准备着手创作《红楼梦》系列人物的,种种客观原因使她未能如愿。这幅画装裱印刷之后,几经辗转,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1979年,人美专门派人去辽宁拍了此画,收入1980年出版的《王叔晖画辑》。

重画《红楼梦》,首先要画的自然是林黛玉。1978年初,王叔晖开始闭门谢客,潜心琢磨黛玉这一形象。这张画从起稿到完成,大约用了十几天时间,这在王叔晖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

1978年二三月间的一天,王叔晖在家里赶画连环画《杨门女将》封面,中央美院的刘凌沧教授和他的夫人郭慕熙来了。

刘凌沧戴上花镜,认真看了许久,然后连声说:“好画,好画!......”王叔晖点着头说:“......将来我死时,准得有一幅未完成的'杰作’;也许,我就死在这画案边……”

出版社有关同志看到这幅画后,立即决定出版。至此,王叔晖动笔之间顾虑已基本上烟消云散了,她自定目标:10年内一定画完红楼十二钗。

8年间,继黛玉之后,王叔晖陆续画了湘云、宝钗、凤姐、李纨、迎春、元春、惜春等,此外还创作了两幅宝琴立雪。画这两幅画,主要是实验一种画凫魇裘的技法,第一张上的衣服感觉过沉,颜色凝滞,遂又重画。

这组作品画随即出版,大多已作为年画发行。孰料,《惜春作画》竟成绝笔!



 佳 期

绝 响

1985年7月23日,临终前弥留之际的王叔晖没有留下一句遗言。谁也不知道那一瞬间她在想什么。

临终之日,一个学生过来探望,敲了10分钟门,先生才挣扎着从屋里出来开门,然后便说要上厕所,走了几步,突然感觉不对劲,颤抖着说:“来扶扶我,腿好像抽筋了。”急忙扶她进画室,倒在床上时,人已停止了呼吸。

先生40年前教过的老学生费竞闻讯从出版社赶来,大哭一场,为先生擦了身,换上了一件崭新的缎面丝棉袄。这棉袄,是先生解放前结识的一位老裁缝年初刚刚为她做的,从未穿过,派此用场,也算恰当了。当时,先生的遗体被送进积水潭医院太平间。

先生与画,画与先生,不分形影,相伴始终。

出版社里找不到一张王叔晖先生正规的照片,只好从一本名叫《人生》的杂志封面上翻拍了先生的照片,放大挂在这里,照片上的王叔晖先生是在微笑的。



 长 亭

  据说,先生的行政级别不够进骨灰堂的资格。20多年前,先生被评定为文艺6级,此后再未调过级。为了进骨灰堂,出版社专门在办各种手续时为先生调了级,使她勉强够上在这里存放的资格。3年后,骨灰盒在骨灰堂存放到期,移入骨灰堂西侧新修的骨灰墙。密封墓穴的黑色大理石上没有照片,只写着:

                  画家王叔晖之墓:1912—1985年

                                 终身未嫁的她,孤单地生活了一辈子


好有范儿的一代大师(代表作如下)——  
 木兰从军 1950.08 
 孟姜女 1950.12 
 墨子救齐 1951.07 
 飞虎山 1952.03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4.03 
 孔雀东南飞 1954.08  
 马郎和三姑娘 1956.02 
 桑园会 1956.11 
 西厢记 1957.06 
 生死牌 1962 
 杨门女将 197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未了人先去,终身未嫁,一代大家王叔晖孤寂清贫的艺术人生
小巷人家——名师王叔晖心中的怡然
王叔晖的最后一幅画《惜春作画》
我也发几张王叔晖先生的作品
连环画《西厢记》作者罕见底稿曝光
她终生未嫁,崔莺莺、刘兰芝、嫦娥、梅妃、黛玉却都是她的女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