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塑】信手拈来的指尖艺术,一双巧手塑造面中乾坤!

生命因传承而精彩,在“时代记忆·非遗地图”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时代匠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遗传承匠人:左安胜,为“时代记忆·非遗地图”平台合作匠人——

左安胜,山东临沂人,1970年10月出生,男,汉族,临沂市著名面塑艺术家,临沂市非遗项目传承人,左氏面塑第五代传人。

在儿时的记忆里,总少不了那些五颜六色的小面人的影子,那时候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街串巷,在他们的小摊前总会挤满来“凑热闹”的小孩子,叽叽喳喳的,好不热闹。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资料。

在民间还有一个捏面人的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只见他拿起一个小面团,在手中经捏、搓、揉、掀,然后屏气凝视,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姿,最后再披上发饰和衣裳,在片刻之后,一个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便脱手而成了,而左安胜也流露了欣慰的笑容......

心灵手巧的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面塑技艺,在13岁时就能捏出各式各样的面塑作品。从业30多年来,左安胜在原有左氏面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传统面塑作品大多存放一周左右,大部分是孙悟空、猪八戒等戏曲人物形象,不仅存放时间短,也不受消费者的青睐。为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喜好,他不断钻研创新,在原材料面粉和面塑形象上潜心研究,契合临沂这片热土,结合沂蒙山本地特色,深入挖掘反映时代特色的红色主题文化,寓意不忘初心,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加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他所捏制面塑作品柔润鲜明,不裂不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左氏面塑”,深受人们的喜爱,制作的《女子火线桥》、《独轮车支前》、《乳汁救伤员》等红色主题系列面塑工艺作品,不仅形象新颖,存放时间也由按天计算变成了按年计算,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2014年,“左氏面塑”被列入临沂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的工作室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实训基地。

从艺多年的他获奖无数,在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比赛二等奖;2016年8月搜狐网旅游频道刊登《红石寨民间艺人和他的面塑人生》;2016年9月左安胜的面塑人生在临沂日报第四版头条刊发;2017年9月光明网刊登《巧手创作红色主题面塑》

2017年9月大众网报道左安胜巧手捏面塑喜迎十九大;2018年1月视觉中国报道《鸡狗传福》面塑作品;2018年1月左氏面塑传承人亮相年货大集多幅作品在大众网报道......

现在,左安胜不仅希望自己从事面塑技艺相关的创作,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真正地参与进来,热爱上面塑这项中国传统民间非遗艺术!

来源:搜狐 时代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杜培兰专题报道
【虞见·非遗故事1】巧手农民黄乐意的面塑艺术
临沂民俗、非遗、手工艺竟然这么丰富多彩?
永远的沂蒙 永远的“拉魂腔”——临沂市柳琴戏的历史与传承
临沂市第三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山东各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于23日举行
非遗日 论非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