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2022年了,为什么阴间还是古代的样子?

如果你参加过传统丧葬礼俗,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都2022年了,为什么阴间好像还是停留在古代的样子?

从花圈挽联,纸人车马,到香案供桌,包括给逝者到阴间用的路引文书,其中提及的神鬼官差,无不昭示着一点——另一个次元的地下世界,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管理制度,都还处于我国古代的样子。

金童玉女

路引文书

逝者已矣,或许在场者无暇关注这些,但是偶尔在纸扎品里出现一些新潮的玩意——汽车、电子产品、化妆品等,却会反而引起别人的惊奇。为什么会这样呢?

纸扎手机

在我老家有位出名的大先生(专门主持丧葬礼俗,指导家属办丧事的人),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死人的事都是活人的事,我深以为然,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在活人身上找。

首先要搞清,阴间什么样。

阴间的样子,是由阳间的官方、民间、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因素,仿照阳间的样子,共同建立起来的虚拟的社会系统,阳间社会在发展,阴间也是。

传统葬礼:出殡

人是唯一具有“丧葬”概念的生物,我们不忍同类曝尸于野,会妥善安置逝者遗体,这是有考古证据证实,40,000年前就在发生的事。其后至今的4万年中,丧葬习俗一直在发展、变化,到了夏代,中华大地最初确立了鬼神体系,形成了今天阴间体系的雏形(当然与后世有巨大不同)。

这是由官方倡导的第一次丧葬发展,目的是使人心安定,巩固统治。此时,人们坚信去世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生活,至于另一个世界什么样,当时还不太具体。

出土的原始墓葬

三代以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儒家文化形成发展的时代,《荀子·礼论》中提出“事死如事生”,这就给了大家一个信号:另一个世界的事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上不得台面的谈资,而是生死大事,需要人们正视起来。

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一些文献,例如《尚书》、《礼记》、《诗经》、《列子》、《庄子》、《诗经》、《楚辞》等,不约而同地对另一个世界有了想象与描述。这不是巧合,是社会发展中水到渠成的事。

传统门神:郁垒神荼[yù lǜ shēn shū]

此时的阴间世界,如果有人加以全面描述,那么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更古老的形态,并且对现代人是完全陌生的。或许你会在洪荒流的网络小说里见到他们的名字和事迹。

楚文化中的司命主——出自屈原《九歌》,掌管人生死寿数

宗教的发展,特别是佛教道教的发展,对丧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像。

超度

宗教从诞生起,注定大多数时间无法与执政者抢夺现实世界,那么想要生存,精神世界就成了必争之地,尤其是死后的世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说儒释道三教,不仅影响着中国的现实社会,还重构了中国的神话体系,深度参与了''另一个世界’’的构建。

至此,官方的提倡,宗教的推动,人民的精神需求,共同建立了阴间世界。

极乐世界,阴司狱判,西方接引,十殿阎罗,他们诞生的土壤已然具备。

地藏王菩萨

天师钟馗

判官

牛头马面

于是,民间一些影响巨大的文学作品,开始参与另一个世界的构建。《幽冥录》、《聊斋志异》、《搜神记》、《子不语》、《山海经》、《西游记》、《封神演义》乃至后期的《玉历宝钞》,都为中国阴间的构建不同程度的提供了养料。

描述阴间的《玉历宝钞》

经历了殉葬制度,火葬出现,厚葬、薄葬之风,时间来到唐宋,风水说开始盛兴,死人能影响活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人死了,闭眼还不算完,要讲究“入土为安”。

袁天罡与李淳风共同为武则天寻找风水宝穴的故事至今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风水之术

到了明清,人们的生死观进一步发展。如果老人高龄离世,得以寿终正寝,则不再是悲伤的事,而是“喜丧”,红白喜事之说深入人心。

至此,中国近代的丧葬传统逐渐成型。如果写一部《阴间大观》,将是阳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死观的发展史大杂烩。

阴曹地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各地风俗有不同,各个民族之间同样有很大差异,笔者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中华大地阴间依然是汉族文化为主的样子,即使偶有少数民族文化主导的阴间,也并未形成主流。除了影视剧中的清朝僵尸,你见过梳着金钱鼠尾,穿马褂的判官形象吗?

僵尸

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同时到来的还有西方文化,同样冲击着这片古老的文化土地。

西方丧葬形式的流入,一方面丰富了中国得丧葬文化,另一方面,也令一些进步人士开始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丧葬文化。

从此时开始,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已经停止了发展,我们今日所沿袭的,正是这个时期的习俗。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做减法。

民国奢华葬礼

新中国破旧立新,人民群众逐渐接受火葬、公墓,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丧葬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随着十年浩劫,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真正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众多丧葬形式再一次进入我们的生活——海葬,树葬,花坛葬,遗体捐献…可以说,第一次革命性的改变是被西方列强强势输入。第二次改变则是经济发展后,我们主动的选择。

海葬被越来越多人选择

在这个背景下,加上官方提倡厚养薄葬,支撑传统丧葬文化继续发展的“精神养料”不复存在。

在个人层面,生与死是中国人最讳莫如深的话题,历来是求稳的,没人敢于、愿意在这些方面大胆创新,毕竟这类创新都社会巨大变革或是带着官方背景的改革家们大刀阔斧破旧立新才得以成功的。

说回为什么阴间依然是古代的样子,那是因为传统的丧葬形式在近代就已经“死了”,虽然它还在占据着主流,但是有继承,没发展。像一个停止更新的网络游戏,玩家众多,却没人维护更新。

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一百多年前,它最辉煌时的样子。

现阶段,国人对生与死的认知有了新的高度,我们的丧葬文化依然在发展,只不过方向不再是传统层面,而是更多元,更合理。或许你没意识到,我们正身处变革之中,或许若干年后,中国丧葬文化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你对阴间还是古代的样子有过诧异吗?如果有那么一天。你希望自己的葬礼是什么样?欢迎留言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文化丧葬择日逝者死去的时间不知道可以用这个口诀
民间习俗(一)
亲人去世之后的头七,三七,五七,七七,谁来烧纸祭祀,有何讲究
寿衣买大不买小,亲人离世三年内不能贴红对联,于此你知道多少?
鄂州民间关于“头七”的祭祀习俗
古人去世后,为啥脸上盖一块白布?老祖宗的智慧值得一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