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今年什么时候出伏天气还会热吗?
userphoto

2023.08.12 山西

关注

农谚,话讲百姓生活经验,反映先辈生活风貌。几分对错今人说,回望祖辈脚印莫忘本,莫负生活,不忘初心,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处暑不出伏',很多人对此类俗语似懂非懂。关注百姓话题,探寻先辈生活。


【1】处暑的概念

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处',有'终止'和'潜藏'之意。'处暑',通俗点说就是'出暑',表示暑热离去,气温下行,凉爽将到。白居易有诗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诗说初秋处暑。


古人把处暑分三候(阶段)

一候'鹰祭鸟',气温下降,动物备食。

二候'天地肃',天地渐凉,万物凋敝。

三候'禾乃登',五谷丰登,喜迎丰收。


处暑到,意味着炎热熬到头了,但是短期回热想象常见,就是我们说的'秋老虎',原因是南退的副热带高压又短期回归。

处暑是热冷交替的过渡阶段,气温和雨水差异较大,又赶上农忙季节。因此,处暑期间老百姓很关注天气变化。衣食、冷暖和庄稼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主旋律。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有着较为固定的日期,即每年阳历8月23日前后(22~24日,取决于太阳到达黄经150°的时间)。今年处暑时间就在阳历8月23日。

处暑多见民俗活动,反映百姓的祈福和感恩心理,拜土地公、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吃鸭子等,各地风俗不同,满满的烟火画面。


【2】出伏的概念

'伏',隐藏、蛰伏之意,阴气受阳气压制而藏伏地下。《淮南子》云'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说的就是这种阴阳关系。

伏天分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伏天以庚日计算,'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启头伏(初伏),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启末伏。初伏和末伏周期均为固定10天,中伏或10天,或20天(5个庚日,比如今年)。'出伏',自然指伏天结束。

2022年,末伏周期为8月15日~8月24日,那么,出伏时间就是8月25日。


可见,处暑和末暑都是热凉天气的转折点,但前者日期较固定,后者不确定。

'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害'。老话说如果处暑时,还没出伏,庄稼将减产,将遇灾年。这经验怎么总结出来的,有没道理呢?


【3】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害

农谚来自农耕经验和古老理论认知。我们看看这说法怎么来的,有没科学依据。

2022年立秋在8月7日,8月25日出伏,而处暑在8月23日,还在末伏里,情况不妙?


①农耕经验

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先秦·《管子说》

管子说,秋来阳气渐收,阴气上扬,万物收获。所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处暑不出伏,炎热天气延长,意味着庄稼晚熟。处暑到来,天气转凉爽带来雨水增加。此时还是庄稼(如玉米)成熟的关键阶段。作物饱满度易受影响,甚至出现发霉问题。

农民还要晒秋粮。作物大丰收,接着碰上连阴雨,粮食不得晒很容易发霉,一季也是白忙乎。小时看守晒粮,只顾跑去玩了,玉米被雨淋了,小编曾因此挨过几次揍。


②五行和四季说

易经说法,春木生夏火,夏火生秋金,秋金生冬水,冬水生春木。如此循环,相生相克。大地为母,土孕育金木水火,斡旋春夏秋冬。

夏秋更替是火和金的交替,金气为凉爽之气,主宰秋季。火生金,金则藏。如果暑期过长,意味着强火压金而不利。就是说,立秋后的伏天太长(超过十五天)不利作物收成。伏天长,也就意味着处暑不出伏。

换句话说,人们认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鲜明对农业有利,若该热不热,该凉不凉,对农作物不利,易出灾荒。


③出伏和处暑与秋收的联系

天气本来就像女人的情绪小孩的脸,变化莫测。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各不同,节点气候变化迥异。一句'处暑不出伏遇灾害'很难客观概括节气和秋收的关系。

古人的感性认知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和理性支撑。人们认为,某些现象的发生具有重复性,则视为规律。老话说'处暑有雨万人愁',遇见得多了,就认为是处暑和出伏的问题。

如今,农业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在变小,科技手段应用于现代化农业,农民种收都是雷霆手段,只是天气预报时常不准。俺妈说,天气预报比天气还不靠谱……


结语

不能站在先辈的境况下看问题,我们就没资格论古人对错。时代催生相应的文化,老百姓最关注简单的衣食住行和收成。认知未必合理,经验未必完美,但老百姓在思考总结。

百姓老俗话,生活大舞台。老话反映那些时代的生活风貌。很多老话里透着幽默,那是艰苦中的乐观精神。了解祖辈的生活,探寻祖辈的足迹,心怀感恩不忘本,砥砺前行,这才是老话的价值所在。


夏日缤纷,大家也要注意防暑防水,尤其是假期的学生娃。各位夏安吉祥!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今年啥时候出伏?

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要到了,温度高、降水多、气压低、湿度大,是这段时间的主要气候特征。到了这个时候不仅南方高温多雨,北方也是一样。而三伏天的长短取决于中伏的天数,也就是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有几个庚日,有四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有五个庚日,中伏就是20天。

什么是庚日呢?

干支纪日法中带“庚”的日子称为庚日,干支纪年法中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还有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十天干”称为“十日”,10天一循环,用来纪日;把“十二支”称为“十二辰”,用来纪月,12个月一循环,也就是一年。

古人就是用一位“天干”搭配一位“地支”的方法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把天干和地支全部对应循环起来,正好是60年。而我们说的“庚”,是十天干中的第七位,两个相邻的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取决中伏有几个“庚日”。

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我们按这个方法来推算就很容易数出哪天入伏,哪天是中伏和末伏了。

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往后数第三个庚日(庚午日)就是7月16日,也就是今年入伏的第一天。7月26日(庚辰日)是中伏的开端,再往下数一个“庚日”是8月5日(庚寅日)。但是,今年这一天“立秋”还没有到来,也就不符合“秋后一庚数末伏”。所以,按古人的算法只能延长一个“庚日”,到8月15日开始数末伏,数十天,也就是8月25日正式出伏了。也就是说今年中伏有两个“庚日”组成,也就是20天,“三伏”加一起也就是40天。

长达40天的“三伏天”,我们也不用担心会很热,因为40天的三伏天太常见了,反而是30天的很少。我们可以查看一下,最近几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也不意味着“三伏天”就会比往年热。

最近几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下雨的天都比较多,就连东北这两天也是大雨不断,有些人家地里都涝了。进入小暑大暑下点雨是好的,有利于庄稼生长,但是雨如果下多可就不好了,特别是在中伏的时候。在农村有一个关于中伏的俗语是这样说的,“中伏时节雨堵门,贞洁寡妇也嫁人”,是什么意思呢?怎么中伏天还和寡妇扯上关系了?下雨不好吗?

家住农村的都知道,现在的房子都是砖房了,无论从保暖还是坚固程度上来看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在过去的农村房子大多数都是土房,特别是在东北的农村,过去土房是非常普遍的。而这着土房最怕的就是下大雨,一些年头久的不仅会往屋里渗水,下暴雨的时候甚至有损坏的风险。

每年到了中伏是下大雨天气最多的时候,如果大雨大到把房门给堵了,农民就要担心了,害怕水把房子给泡坏了。

再有,农村都是靠种地生活的,中伏期间长时间下大雨,地里积水,庄稼生长不好,会影响收成。如果降雨太多,还会出现洪涝灾害。老话“中伏雨涟涟,必定是荒年”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类似的农谚还有“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

另外,在立秋之前庄稼也是正值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温度。像东北的玉米、大豆和水稻,积温达不到,可能就会影响到成熟,籽粒不饱满就会影响产量。并且,雨水大还会引起作物倒伏,就会造成减产,还增加了收割难度和支出。

在作物这个生长关键节点,出现连续的降雨天,就会造成减产。正常人家都很难生活,何况是失去家里主要劳动力的寡妇,会更加艰难。所以,有了“中伏时节雨堵门,贞洁寡妇也嫁人”的说法。不过,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些地方不喜欢中伏下雨,但有些地方却希望中伏下雨,能够缓解干旱。所以,农谚还有“中伏降雨,五谷丰登”的说法。

在农村还有一个关于出伏的农谚是这样说的,“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什么意思呢?

这个说法是古人通过处暑和出伏时间点谁先谁后来判断今年的收成的。刚才我们也数过了,今年的出伏时间是8月25日,处暑是在8月23日,很明显今年处暑是在出伏之前了。

俗语农谚是古人凭着几百上千年通过和自然相处总结得出来的,现在准不准不好说,不过,能够流传这么久,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我们辛苦种的粮食蔬菜能不能获得好的收入,还要取决于行情。就像我种韭菜一样,行情好的时候一斤能够卖到2.5元,行情不好的时候,2毛都没人收,只能割了扔掉。

所以,现在农民种地还是很难的,不仅成本高,即使获得丰收了,还要担忧价格别太低了,“只丰产不丰收”不是农民想要的,您说呢?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老话有理吗?今年什么时候出伏?
2021年末伏不一般,农谚俗语总结出4个特点,预兆秋后是凉是热
2023年入伏时间和出伏时间 今年的伏天是几月几日开始
8月20日出伏,今年出伏不一般,老农总结一个特点,看农谚怎么说?
【天文历法】7月11日入伏,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有三大特点,早知道
马上要入伏,2023年的三伏天不一般,2个好消息1个坏消息,早知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