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东名家”牌匾与谢复署之谜

“江东名家”牌匾与谢复署之谜

谢燕颉

(一)

宁远北路白鲢塘谢家(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镇谢家村),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戊子宝树堂梓《谢氏族谱》载,始祖太保公、陈留郡人也,源居河南花人县大井脚水车弄,始祖大保蒙大宋帝,封开宝之职。太宝生一子,名舜德。舜德年方二十岁,乾道帝敕封二品都御司、尚书。舜德生二子,长子变,次子朗,寓居会籍,双齐高卧东山。谢朗为西蜀国,作号领军,嘉泰帝即封西大司马之职;谢变谋略深远、大量宽宏、因秦兵作乱、自愿大破秦兵,帝封谢变太师之位。朗生二子,长名更一郎,次名更二郎;变生一子,名更三郎,配李氏六娘,生二子,长名正八郎,次名正九郎,配夏氏、夫妻自花人县逃散,移于江西大井塘,公元1351年元末农民大起义(谱记为江西红巾军作乱),正九郎夫妻转入鹅井塘,又遭连年饥荒,各去逃生。正九郎所生三子,长子庆远太六郎,次子庆寿太七郎,三子庆成太八郎,配柏氏萃娘,夫妻移入湖南永州府宁远县延塘,不幸又移于西乡野牛塘、梁木塘二处,以至不逐,即从居白鲢塘桂溪蓝田腹(即今宁远县柏家坪镇谢家村、故庆成公为本村开基始祖)。

虽然河南并没有花人县,然而属开封市商水县却有大井脚水车弄。开宝不是职务,而是宋太祖赵匡的第三个年号。

由此可知,该村谢氏始祖谢大保,郡望陈留,祖居河南开封商水县大井脚水车弄,北宋太祖开宝(969976)年间,即已出仕为官。谢太宝生有一子,名叫谢舜德。

从时间上可以看出,谢太宝并不是谢大保,因为从北宋开宝到南宋乾隆道,已相隔近二百年。

谢舜德二十岁时,于南宋宋孝宗赵昚于乾道(11651173)年间,封都御史(御史中丞,从二品)、尚书(从二品)。我们知道,乾道年间谢氏担任过御史中丞的只有谢深甫。]

谢舜德生二子,长子谢变,次子谢朗,寄地居会稽,均隐居东山。谢朗为西川领军将军,南宋宁帝赵扩嘉泰(12011204)年间,封西大司马之职。谢变谋略深远,大量宽宏,封太师。

谢深甫有四个儿子,谢采伯、谢渠伯、谢棐伯、谢彙伯。谢渠伯,字元石,号南山,官至朝奉大夫通判澧州,谢皇后道清即其女,卒后追封太师、卫王,谥恭简。谢渠伯有二个儿子:谢奕昌官至少师、保宁军节度使,卒后赠太师,封惠王;谢奕礼至少保、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秦国公,后又追封润王。

嘉泰年间没有什么秦兵作乱,而只有金国侵宋。嘉泰四年(1204),宋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

谢朗生二子,长子名谢更一郎,次子名谢更二郎;谢变生一子,名谢更三郎。谢更三郎配李六娘,生二子,长子名谢正八郎,次子名谢正九郎。

谢正九郎配夏氏。夫妻自商水县逃散,移徙江西大井塘。然而江西并没有大井塘,只有广西灌阳有大井塘。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红巾军农民大起义,谢正九郎、夏氏夫妻辗转来到江西泰和鹅井塘,后来又遭连年饥荒,各去逃生。

谢正九郎所生三子,长子谢庆远(太六郎),次子谢庆寿(太七郎),三子谢庆成(太八郎)。谢庆成配柏萃娘。夫妻迁移湖南永州府宁远县延塘,后又迁移于西乡野牛塘、梁木塘二处,不久即卜居白鲢塘桂溪蓝田腹,即今宁远县柏家坪镇谢家村。

从本村开基始祖谢庆成卜居本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据宁远县柏家坪镇谢家村族谱载,是为谢夷吾之三十四世孙,谢能轩第三子谢望后裔。

(二)

谢家村,风景秀丽,广阔而平坦。村前一口大水塘,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长天倒影其中,天水相连,水天共色,蔚然大观。该村又三面环山,俗称七个苞子(七座山峰)连绵十里,云天起伏,波澜翻滚,美不胜收。

该村又交通方便,四通八达,人文荟萃,地灵人杰。得天独厚,

谢姓,为宁远北路“阳郑李谢柏黄”六大姓中位居第四。村中央“谢氏宗祠”挂有“翰林院”、“进士”、“文魁”、“经魁”、“会魁”等牌匾。该村谢氏族谱载有山东巡抚谢赐履、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进士谢明经等谢氏名人。看这块牌匾的气势,应当大有来历,非同一般。

村中有一幢青砖瓦舍,大厅上方悬挂着一块长2.5,宽1古牌匾,上面书写着笔力猷劲、气势恢宏的“江东名家”四个大字。然而牌匾的题识、落款却已被人刻意地铲削殆尽,只留下左下角一颗金印的痕迹仍依稀可辨。

江东,又称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名家,即世家,指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江东六郡,即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这个村子全都姓谢,当然是指会稽谢氏。

据说,“江东名家”牌匾为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所赐,该村谢复署家住谢家村“谢氏宗祠”左侧,十五虚岁就参加太平天国起义。

(三)

谢复署(18331862),小名“四眼狗”,因双眼下方各有一颗大黑痣而得名,出生在永州宁远北路白鲢塘谢家,生于清道光十三年癸已八月初十日未时,东汉谢夷吾五十八世孙、谢能轩二十四世孙、谢庆成十五世孙,谢泰兰之子。

谢复署参加太平军后,曾率部下与同乡顺道回白链塘谢家看望父母。为了慰劳这些起义将士,乡亲便送来不少“裉毛鸭子”。

所谓“裉毛鸭子”,是正在换毛的鸭子。鸭毛又短又细,怎么也拔不干净,这让太平军厨子急坏了。这时村中一位老人建议,不妨先把鸭肉切成小块,下锅炒好焖烂后,将鸭血倒进鸭肉里“勾芡”,这样一来,鸭肉上的细毛就自然看不见了。

厨子将信将疑地照这样做了,开宴的时间,一碗碗香喷喷的鸭肉端上了饭桌。“真有味道,这是道什么菜?”这时有人问。厨子自然答不上来,让头冒冷汗,这时一个本村的将士说,这叫“宁远血鸭”。

让没想到的是,发源地宁远县柏家坪镇谢家村的“宁远血鸭”从此出了大名。“宁远血鸭”,现称“永州血鸭”或“九嶷山血鸭”。

会餐后,所有的起义将士都对这一道名菜均念念不忘。返回军中后,经常要求厨子做“宁远血鸭”。就是连公主洪宣娇吃了以后,也对这道菜赞不绝口,还推荐给哥哥洪秀全。

洪秀全吃后,也对“宁远血鸭”也赞不绝口。从此“宁远血鸭”随太平天国起义军传遍了大江南北。

当洪秀全得知“宁远血鸭”来自谢复署的家乡,一问而得知道其家族从江左迁徙而来。想起小小年纪的谢复署,十五岁就跟随自己打天下,而且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回村之后还大力宣传洪秀全“报不共戴天之仇,共立勤王之勋”,“务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思想理念,让村中几十位乡亲踊跃参加了太平军,还从本县其它地方带走一大批青壮年,于是便提笔御书“江东名家”四个大字,并制成牌匾,赐给谢复署家族。

说起“血鸭”,其实更早的是“莲花血鸭”。话说南宋文天祥勤王,各路英雄聚集江西莲花,开帅旗,饮血酒,因当时缺鸡,遂以鸭血代之。当时伙头军里厨师刘德林,一不小心将没喝完的血酒当成辣酱,倒了进了烧好的鸭肉。但没想到,所炒出的鸭肉味道非常鲜美,文丞相也赞口不绝。从此,“血鸭”这道名菜美名远扬,也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同是“血鸭”承载着不同的不平凡故事。

(四)

谢复署,从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但生性好动,点子很多。小时候帮家里放鸭、放牛、打猪草、砍柴和抓鱼捞虾外,也经常在宗祠内、古树下、腊树脚、石鼓前、凉亭中、槽门口等地方,聆听村中老人常讲“八月十五枕头棕,内藏竹刀互传送、月饼含信来联络,腊月三十杀鞑子”,“谢安、谢玄叔侄俩,以弱胜强的淝水战役”,“李自成隐姓改名,起义反贪官,杀富济贫当闯王”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当然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八月十五吃月饼,杀鞑子”的故事,。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民众起义反抗,就连百姓日常生活所用的菜刀也集中控制。十户人家才允许共同使用一把,并且将此刀用铁链套在一个集中的地方,让人们排队使用,老百姓完全失去了自由。

为了推翻元鞑子的统治,反元志士利用过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亲朋好友之间互送月饼的机会,把写着“腊月三十,大家动手、竹片为刀、共杀鞑子”的纸条藏在月饼里,又将用竹片做成的小刀藏在包成枕头状的糯米棕粑中,互相传递,互相联络。

这年腊月大年三十晚上,“大家动手杀鞑子”的口号声响彻全国,起义民众就是用这小小的竹片小刀,把元“鞑子”一齐杀掉了。

为了祝贺这一伟大的胜利,从此普天之下家家户户中秋吃月饼以庆祝,一直传统流传至今。

(五)

这些故事给了谢复署很大的启发,并指引他成长。他学着带领村中少年,经常与相邻村孩童打群架,不胜不归。其父亲谢泰兰为了让他成为有用之才,便与村中几户有钱人家合伙,请来了私熟先生。

私熟先生对这个小学生有点偏爱,因为他的作业总是做得又快又好,所提出的问题也总是不同凡响。但也有点嫌他,因为他个性好动,鬼点子多,提出问题出人意外,时常闹得先生也下不了台。特别是在先生不注意的情况下,谢复署总是偷偷跑出去游玩或打群架。

有一次他在上课时,与邻坐的同学玩小动作,先生要处罚他们,要求他们中午放学时,把刚学的一篇课文背下来才准回家。其它的同学都支支吾吾,而谢复署却立即全部背了出来。

有一天课间休息时,谢复署又背着先生,带领同学跑到二里以外的柏家坪圩场上赶集去了。在圩场上与别村的孩子又打起了群架。回来后,先生除了拿出竹片打他们的手掌外,还要求他们把这两二天所学的两篇课文全部背下来。其他的同学拿书温习后才能背出,而谢复署总是比不拿书就顺利地全部背出来了。

又有一次先生上完课,让学生休息一下。在先生上厕所小便时,谢复署又带领同学一留烟工夫跑了。先生找来找去,到处找也找不到人。原来谢复署带领同学和村中小孩,到南面山上和邻村小孩子去打群架去了。等他和同伴取得胜利归来时,先生非常生气,想好好修理整一下带头的谢复署。于是便取来纳鞋底的锥子,狠狠地往教课本上一扎,责令谢复署明早就得把扎穿的部分课文全背下来,否则不准上学。可是第二天一早,谢复署就来到先生面前,把要求背的课文一字不漏全都背了出来,让先生惊诧不已!

私熟先生为了进一步检验一下谢复署的阅读能力,便拿来《三国演义》、《水浒传》两本大书交给他,要求他三天看完。结果第二天他就来还书了。原来他他早已看过,有的章节还滚瓜烂熟。先生所提到书中内容,谢复署不但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还对个中情节叙述得绘声绘色。对此,先生不禁击掌叫好:“奇才!简直是奇才!”

第二天先生找到谢复署的父亲并对他说:“你孩子的智识和领悟能力,均已超过了我,我已不配再做他的先生了,另请高明吧!”这是先生的肺腑之言,却让这个十一岁的谢复署从此辍学了。

(六)

辍学之后,谢复署闲在家里,除了继续帮家里看鸭子、放牛、寻猪草、砍柴和抓鱼捞虾外,其余时间,都尽在外面与伙伴玩游戏、打群架,提笼捉鸟,漫无边际。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无钱送他外出求学深造。

谢复署十二岁那年,宁远北路平田村召开“阳郑李谢柏黄”等十甲会议时,由于当时大部分农村人没有文化,要书写出公告很难。按照惯例,所有与会者可能会被推举一个来书写公告。谢家村当时在宁远北路来说,是比较有名的才子之村,故大部分年份均选谢家人代写。

当时谢家村派出的代表名叫谢复利(17921859),外号“瞎眼光棍”,他虽然一字不识,但口才极好,又有胆识,谋略也十分了得。他去开会前,早就料到会选他来代书写公告。为了不给谢家人丢脸,便在头一天就安排好了,叫谢复署在开会那天云平田洞抓鱼捕虾,以静候召唤。

果然在第二天开会时,大家真的一致推举谢家村代表谢复利书写公告。谢复利当年已五十三岁了,就以年老眼花为由谢绝。几经推让,见实在推不掉的时,便说:“我现确实已老了,眼睛不行了,既然大家看得起我们村,我也就不再推辞,让我去田洞里看看,我有一兄弟能写会算,经常到这里抓鱼捞虾,看看他今天来了没有,如果来了,就让他代笔如何?”大家认为,一时是难以找到合适的人书写,既然谢家这个小子会写,那就试试吧。

不一会儿瞎眼光棍来到田洞里,就把头戴篼笠,身披蓑衣,腰别竹篓的谢复署找来了。谢复署放下身上的行头提起笔来,按照大家所说的写了起来。

说得多快,就写得多快,这让所有与会者暗暗称奇。心里不禁发出感叹,谢家人真是了不得,一个十一二岁抓鱼捞虾的小孩子都有这等能力,真是了不起啊。谢复署的声名,远播在宁远北路各个村落。

在这次协会中,谢家村被推举为第一甲,此事柏家普济凉亭的石刻上有记载。

(七)

在谢复署辍学期间,因山林之争,谢家村经常与邻村发生械斗。

有一次,精壮男人都拿着枪械出队去了,只留下老人和小孩。谢复署发现村西北方向有邻村老人和小孩在放牛,防守薄弱,便来了个声东击西,带领村中的娘子童子军迅速出击,谢复署他们牵回了四头大水牛,大男人们却无功而返。

虽然这次战斗只打了个平手,但还是开了庆功会。全村老少对谢复署赞誉有加,说他少年老成,深有韬略,胆识过人,日后必成大器!对自己不经意的行为,谢复暑也是得意洋洋,决心日后为国为民,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道光二十七年(1847),谢复署虚岁刚满十五岁,因为又一次在外寻衅闹事之后,被父母痛打一顿。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谢复署,便跑到村后山中藏了起来。后来又悄悄地尾随本村挑盐的大人,跟着了广州玩耍。

谢复署与该村其它几个青年一起上街,碰巧遇了洪秀全和洪仁玕,从而加入了拜上帝会。后来他又毅然跟随洪秀全,参加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八)

清咸丰二年(1852),谢复署与乡亲随太平军一道,从广西永安出发北上东征,一路上英勇善战,击败清军,攻占了永明(今江永县),江华、道州(今道县)和宁远。

这是因为谢复署部下增加了不少族人乡亲,经过刻苦训练,如虎添翼。由于正确指挥,打起仗来又能同心协力,当然是势如破竹,无敌可挡。

太平军兵临武昌城下,他与几个亲兵前往侦察,不幸被清军发现,陷入包围。看看情况危急,他大呼一声:“谁敢挡我?”便跃马挥枪,象旋风一般出击。他们来回冲杀,遭遇他的敌骑兵,纷纷落马。当他冲出重围之后,发现自己的黄色战袍,被敌人的鲜血染得通红。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谢复署因功提升为左四军正典圣粮,位同监军,负责掌握掌管粮食事物。

咸丰四年(1854)六月,谢复署随西征军进攻武昌。由于遭到清军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最终他“舍死苦战,攻城陷阵,矫捷先登”,亲率五百亲兵,犹如“天兵缒城而上,以致官兵溃散,遂陷鄂省”。

因为奇袭武昌表现非常勇敢,建立了首功,被洪秀全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位仅在丞相以下。后统领十三军及水营前四军,在西征战场上也屡建奇功。

(九)

这个“四眼狗”非常利害,杀得清军落花流水,而清军也时刻想报复。

清咸丰四年(1854)十二月三十日,谢大年除夕之夜,当全村乡亲都在高高兴兴地在家团圆,意外遭到劫难。

天黑之后,白鲢塘谢家周围突然来了很多清兵,将整个村庄团团包围。子时刚过,正当人们熟睡之时,清兵开始行动。

他们在村前大塘村口燃烧了一堆大火,清兵称为“生门”,而其它各个方向的路口都埋有伏兵,而被称为“死路”。

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清兵悄悄进村,地毯式地逐户抓人,将当夜回家过年的青壮年男人被全部抓走。

咸丰五年(1855)正月初十日,这些被告抓去的村民,在零陵城先后被处极刑。据族谱载,在这不到半个月时间之内,被处以极刑的青壮男人就多达三十多人。

这便是该村父老常常讲起的“甲寅年杀绝十八家”。“甲寅年杀绝十八家”的事件发生后,“江东名家”匾的款识便全部给铲除掉了。

(十)

咸丰六年(1856),谢复署晋升冬宫正丞相。同年,谢复署随燕王秦日纲去解镇江之围。他率领几位亲兵,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坐一叶小舟,舍死直冲到镇江,去和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接着,他与吴如孝会同秦日纲,内外夹击清军,清将吉尔杭阿被杀得大败,遂解镇江之围。

此后,谢复署率部便随秦日纲参战,经过历时四昼夜的激烈战斗,让清军统帅向荣败走丹阳并自缢而死。从而使清军江南大营倾刻土崩瓦解,威胁天京长达三年之久的心腹之患,也至此解除。

在这太平天国达到了军事全盛时期,他的传奇般的作战经历,也已推向了顶峰。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这年九月太平天国上层发生内讧。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相继先后被杀。

“天京事变”之后,国势颓危,或死或走,天朝已无人可用。谢复署以弱冠之年,受命于危乱之际,小小年纪就已成为太平天国的最高军事将领,全面负责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

咸丰七年(1857)五月,翼王石达开又率十万精锐出走,太平天国领导核心彻底解体。为了扭转危局,天王洪秀全只好自任军师,总理国政,着手组建新的领导核心。十月,他封谢复署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从而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力挽危局的杰出的军事领导人之一。  

(十一)

咸丰八年(1858)初,督办江南军务的钦差大臣和春重建江南大营,与前年德兴阿所重建再占扬州的江北大营遥相呼应,围逼天京。

时天京内外交通已阻隔,粮道断绝,使整个这年的下半年,成为太平天国史上最为危急、最艰难的岁月。但是谢复署面对危局,勇担重任,终于使太平天国转危为安,渡过了危机。

一天下午,谢家村后头山出现了四个操外地口音的年轻人,说谢复暑在外地做生意发了财,想接他弟弟谢复援前去见面。寒喧之后,弟弟谢复援才得知哥哥谢复署已在太平天国当了大官,此番派人前来,是想接弟弟前去见上一面,有事情要交待。

当随之到了江西九江之后,谢复援看见近十里长的道路两旁驻扎满了军队,上空飘扬着“真天命太平天国西王陈”的旗帜。军容整齐肃穆,让谢复援感觉手脚有点发软,直到他行至将军台前,看到威风满面的哥哥时,心里才踏实了下来。

十载别离,感慨良多。弹指之间,就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这是何等的风光和荣耀!谢复暑从一个稚气未干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成长为太平太国举止轻重的高级将领。可是眼下太平军因内讧内耗,从而导致景况不佳,连连失利,使谢复暑心情越发沉重起来。

他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太平天国时局危艰,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作为天国的柱石,他怎不感到泰山压顶,责重如山!

然而自己还有回天之力吗?天国是否气数已尽?此时此刻,谢复暑心里也是一片茫然,他知道,自己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同其它兄弟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力挽狂澜,舍此别无良策!

望着哥哥坚定而又略显忧郁的面孔,谢复援泪水盈眶。他既为自己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同胞感到无比骄傲,又为哥哥和太平天国的命运深表忧虑,当然也为哥哥的深谋远虑而钦佩!

成王败寇,一旦失败,作为头领的他自然是会诛灭九族。甲寅年谢家村因“宁远会党”事件,大年夜被清政府围绞杀绝十八家的事实仍历历在目。幸亏哥哥当时即已改名换姓,是出于自己也对族人的保护。

实际上这也是哥哥卓有远见之举啊!而今天哥哥要自己远道而来与之一叙,又意味着什么呢?谢复署自然对弟弟有一番交代。

  由于战事纷繁,谢复暑也根本抽不出时间来陪弟弟游玩。在九江待了一段时间后谢复援便回家了,回家之后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十二)

咸丰八年(1858八月,谢复暑与李秀成等太平军将领会聚于安徽枞阳,共商解救天京之围。会上制订了集中力量首先打击江北大营,以恢复天京和江北交通的方略。

决定采取统一指挥和联合作战的方针,并具体拟定由谢复暑担任主攻,其它各路紧密配合的作战方案。会后谢复暑率军东征,由安徽潜山过舒城,于当月下旬击败清军,并攻克安徽首府庐州(今合肥);后又北进梁园、界牌,直捣滁州。

九月,在滁州东南的乌衣谢复暑与李秀成部太平军会合,接着把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德兴阿,蒙古都统胜保的马队打得落花流水。随后乘势直下浦口,经各路太平军合力夹攻,歼敌一万余人,彻底击溃了江北大营。

浦口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天京危局。然而就在太平军东下激战之时,湘军李续宾部亦进入安徽,以增援清军,先后占领桐城、舒城等地,并亲自率领主力进攻三河镇。  

三河镇,属庐州府合肥县(今属肥西县),地外合肥、庐江、舒城三县交界,水陆交通发达,是巢湖流域西部粮食、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更是庐州西南的重要屏障,一个军事必争要地。

谢复署离开安徽时,留下吴定规把守三河。因兵力单薄,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湘军主力,吴定规不得不向他告急。

李续宾部虽为湘军精锐,但此时既无后援,又缺粮草;虽然敌人占领了桐城、舒城,但庐江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经过冷静分析,三河才是太平军之腹地。因此他日夜兼程赴援,经巢县、庐江,直趋三河东南白石山,抄湘军后路;同时启奏天王,请调李秀成前来救援;并知会吴定规和捻军张乐行部南下,阻击敌人的舒城援军;实行迂回包抄的战术,对李续宾进行围歼。

十一月十四日,谢复署率太平军发起对李续宾湘军的围歼。经四天激战,湘军李续宾部全军覆没。全歼湘军六余人,李续宾本人也被击毙。

接着谢复署乘胜推进,连克舒城、桐城、潜山、太湖,使进犯安徽的清军腹背受敌,最后撤兵回宿松。  

三河大捷,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歼击战,也是太平天国战史上光辉的一页。通过这一战,沉重打击了湘军的嚣张气焰,正如曾国藩所说:“三河之败,歼我湘人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见《曾文正公全集》)。

(十三)

咸丰九年(1859)六月,谢复署被洪秀全晋封为英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封王的第一人,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名副其实的天国栋梁。此时太平天国的大局也得以稳定,大大改变了天京事变以后清军长驱直入的被动局面。

咸丰十年(1860)四月底,谢复署认为上游不守,下游不保。安庆是天京的门户,只有守住安庆,才能确保天京,主张必须先去解救安庆。会后他即率部从天京出发,经江苏宜兴进入浙江。

七月,他连续占领长兴、孝丰、安吉于潜,取得临安。

八月,又从孝丰进占安徽广德。这次行动他为太平军的整个“东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九月,太平军将领再次在天京召开军事会议。会议重新肯定“西进”,攻取湖北武汉、解救安庆的方略,并作出了具体部署。谢复署率部在长江北岸,从安徽进湖北,攻武昌北面;李秀成率部在长江南岸,从江西经湖南岳州,攻武昌西面;李世贤部横渡鄱阳湖,从江西南昌入湖北,攻武昌东面;杨辅清部从江西湖口、九江到湖北,攻南昌东面。太平军在总体上分南北两路,沿长江两岸向西推进,并定于来年四月会师武昌。

九月底,谢复署率部从天京渡江北上,经皖北入鄂东,从长江北岸西进。

由于孤军独进,未能摸清武汉敌情,又遭遇到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参赞巴夏礼的政治讹诈,导致他未能果断及时地进攻武汉。直等到来年四月下旬,风闻安庆危急,于是除留下赖文光部驻守黄州,自己匆匆率大军直接解救安庆去了。  

咸丰十一年(1861)下旬,谢复署离鄂回皖,经宿松、石牌,进驻集贤关,此时其部将叶芸来已困守安庆达九个月之久。于是他随即在安庆东北的菱湖,同曾国荃、杨载福展开激战。此战却未能得手,仅由吴定采率一千多太平军战士突入安庆城,加强了城内防守力量,但始终未能打破敌人对安庆的包围。  

六月,为调集援军保住安庆,他只得亲自到天京请救兵。然而期间清军却加强了进攻其集贤关外据点赤冈岭三垒。

三垒被清军鲍超部攻下,太平军守军李四福等三千余人壮烈牺牲。接着赤冈岭一垒也失守,其得力战将刘玱琳及部下四千多人全部壮烈牺牲,安庆的防御形势进一步恶化。  

八月上旬,谢得署从天京请来除李秀成以外的所有战将,组织了一次三路进援安庆的会战。谢复署、杨辅清自西路太湖东进;林绍璋、吴如孝自北路桐城南下;黄文金自东路绕抵鸡公岭。

经过半个多月苦战,终于攻克集贤关,并在关口构筑营垒。二十七日,谢得署、杨辅清攻破敌军的第一层战壕。但是敌人又很快增修新垒,其时城内的太平军自内向外攻击新垒,猛扑十余次不下,反而损兵折将三千多人。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期被围缺粮,城内太平军战斗力锐减所致。面对危局,他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忍辱负重,力图稳定安徽局势,以固守天京的西北门户。

积聚力量,待机破敌,收复安庆。为此他采取分兵策略,留自己经略皖北;派部将陈得才、赖文光远征西北,“广招兵马”,力求相互呼应。

可惜的是,由于总体上敌我态势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后形势的发展也不遂人愿,远征西北虽有成就,但已成“远水救不了近火”之势,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十四)

同治元年(1862)五月十三日,庐州失守,谢得署被迫率所部四千人北走,并不幸中了叛徒苗沛霖的奸计,而于十五日被擒。

苗沛霖原系友军捻军将领,咸丰十一年就已接受太平天国“奏王”的封号,但是同治元年三月却翻脸反水,接受钦差大臣胜保的招抚。早在庐州局势吃紧之时,他就派人装扮成乞丐,带着用黄缎书信与谢复署联系,竭力表示对英王的“忠诚”,力劝谢复署前去他的驻地寿州。表示愿协助太平军攻打汴州(今河南开封),又说死守庐州孤城并非上策。

庐州陷落时,苗沛霖又派其侄子苗景开前往“迎接”。由于谢复署成对苗沛霖缺乏必要的警惕,以至进入寿州城时,吊桥就被撤走,将其大队人马被截在城外,他只和部将二十多人中了埋伏,全部被擒。 

被诱捕后,苗沛霖不敢见他,只能派其侄儿前去劝降,却遭到严词怒斥:“尔叔真是无赖小人!墙头一颗草,风吹两面倒;龙胜邦龙,虎胜邦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本总裁只可杀,不可辱。势已至此,看你如何发落!”

胜保亲自审讯谢复署时,首先来了个下马威,责问为何见他不跪?却遭到了无情嘲讽:“尔本吾败将,何向吾作态!”胜保反问:“然则曷为我擒?”他答道;“吾自投罗网,岂尔之力。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尔犹记合肥官亭,尔骑兵二万,与吾战后,有一存者乎?”弄得胜保哑口无言,无话可说,遂以酒席款待,仍劝其降。但谢复署始终不为所动,最后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谢复署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气节!

六月四日,谢复署在被押解赴北京途中,于河南延津被凌迟处死,时年二十九岁。临刑之际仰天长叹一声:“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便去了一半。”

(十五)

至此,有读者一定会说,这不是在说陈玉成么?不错!陈玉成就是谢复署,谢复署就是陈玉成。当年颇有心计的谢复署在加入拜上帝会,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军时,知道自己是在冒着诛灭九族的风险,于是便隐姓改名。取该村家家户户神坛上所供奉的“陈留郡谢氏历代考妣神位”的“陈”字为姓,更名“丕成”。丕,大也!

大成也罢!不成也罢!后由洪秀全赐名“玉成”。天王希望陈玉成能玉成其事,共襄大举,但事与愿违,结果却是玉碎成名。

太平天国历时十四年,悲剧迭出,胜过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南京城破之后,曾国荃为掩盖窃掠的真相,大肆焚毁,南京城成了一片瓦砾,太平天国所有原始资料,也付之一炬。因此太平天国覆亡后,事实上已没有留下任何完整的有价值的资料。

陈玉成的籍贯,一说是广西藤人,一说是桂平人;领他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的,一说是叔父兴国侯陈承熔,一说是堂叔扶王陈德才。

说陈玉成是谢复署,除了有其亲传口授外,还有谢复援的“太君墓”为佐证。“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见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四眼狗”陈玉成并不凶恶丑陋,而是温文尔雅。

据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说:陈玉成“貌甚秀美,绝无杀气”。佚名《陈玉成被擒记》说:“貌极秀美,长不逾中人”。这不正是谢家子弟的真实写照么?陈玉成少年英雄,有儒将风度。

据戴德坚《蓬莱馆尺牍》说:“凶狡杰出,善摧大敌”,“近世罕有其匹”。刀口余生在《被擒纪略》中说:“威名震天地,是天朝第一个好角色”。

就是《清史稿》也说:“玉成凶狠亚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僧格林沁幕僚方玉润在其《星烈日记》中惊呼:“此贼不灭,两湖未能安定”。就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胡林翼说:“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耶!”这不正是谢家子弟具有将帅之才的真实写照么?

陈玉成于咸丰十年(1860)与蒋桂娘结婚,一年后生一儿子天宝。太平天国失败,蒋桂娘带头三岁的儿子,化装逃出天京,来到衡阳,从衡阳到了耒阳,又从耒阳到了永兴。从永兴经过八十多里山路,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县兴宁(今湖南省资兴市),在云盖山庙中一间空房落脚。衡阳毗邻永州,资金兴靠近宁远,这不正好说明陈玉成是湖南人么?

虽然存在诸多终点,但应当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史料解读:安庆保卫战是太平天国衰亡之战?
此战惊天地,曾国藩王牌军覆灭,湘军头号悍将阵亡,咸丰皇帝痛哭
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
天国的回光返照: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撑起了太平天国最后的辉煌
太平天国最辉煌的一百天——从长沙到南京的胜利大进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