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节 筋伤的治法(一) (转载)

一、筋伤的治疗原则    

(一)筋骨并重 

筋与骨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肝主筋,肾主骨,故有“肝肾同源”之说。筋伤与骨伤可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发生,并能相互影响。 

例如,筋的损伤性痉挛可使骨关节处于交锁或错位,反之,骨关节错位也可改变筋的正常生理位置而使筋受损伤。日常所见的长期姿势不正确或用力不当,可致肌肉、韧带和筋膜损伤,如老年腰椎间盘退变缩小、椎间隙狭窄、韧带松弛、椎体失稳,轻微的外力可使椎间关节突关节产生移位而产生各种下腰痛症状。因此,临床治疗应注重“筋骨并重”的原则,弄清筋与骨关节间的病理变化,既要治疗筋的损伤,又要治疗骨关节的损伤,这样便可事半功倍,此即为“筋柔才骨正,骨正才筋柔”。

(二)内外兼治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无论是跌打损伤,还是外邪侵袭,损伤筋骨,经络受累,将使气血运行紊乱,严重者消耗津液,伤及脏腑。若脏腑气血受伤,可导致经络失调,加重外伤病情。所以,外伤与内损密切相关,彼此影响。在筋伤治疗中需要把握“内外兼顾”的原则,既要外治筋骨、皮肉损伤,又要内治脏腑、气血的病变。临床上可根据损伤的病理变化,或以外治为主,或以内治为主,或内、外治并重,灵活运用。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尽量做到内外兼顾。这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巩固疗效,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三)急慢各异 

筋伤临床上有急、慢性损伤之分,急性筋伤因暴力所致,气滞血瘀,肿痛明显,慢性筋伤常因反复损伤或治疗不当,迁延日久,缠绵难愈,脏腑、气血虚弱,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四肢拘挛,活动不能。两者病因病机上的区别,决定了它们在治法上的差异。急性筋伤多以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为主,慢性筋伤则宜补益扶正,兼祛除外邪。由于急性筋伤可因失治、误治而成慢性,慢性筋伤也可由外力诱因而急性发作,临床上常可见病证实中夹虚,虚中夹实,虚实夹杂,变证多端。故治疗之法,应重视辨证,具体分析,“病无常形,治无常法,医无常方,药无常品”,绝不能拘泥于一方一法。 

(四)保健与治疗结合 

一部分筋伤是因人们缺乏足够的自我预防保健知识所引起的,特别是慢性筋伤,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功能恢复缓慢或留有后遗症。所以,应将治疗与预防、保健密切结合起来,其目的就是尽快促使组织愈合,功能恢复。保健应当是积极的,除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休息外,还可采取药物调补和功能锻炼等方法。实践证明,功能锻炼对于筋伤恢复确有良效,《吕氏春秋》有“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记载。合理的肢体关节活动和全身锻炼,能推动气血流通,促进祛瘀生新,使筋骨关节得到滋养,有利于慢性筋伤的修复。但是,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效果。 

二、筋伤的手法治疗    

所谓手法治疗,主要是指用医者的双手治疗筋伤疾患的方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种。 

手法治疗筋伤疾患的方法由来已久,早在《内经》中已有按摩疗法的记载,并成为当时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到了秦汉时代,手法治疗已成为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汉书·艺文志》曾记载有《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自唐代以后,按摩已自成一科,设置于“太医署”中。 

当时“正骨”也包括其中,并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按摩十分盛行,如《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备急千金要方》不仅记载了老子按摩法,而且还记载了天竺国按摩法,并把手法归纳为擦、捻、抱、推、搌、打、顿、捺等八法。最晚从唐代开始,按摩疗法相继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在国外已有相当影响。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将各类正骨、治筋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后世又在此基础上,对理筋手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发展,成为现在的十二法、二十四法等。手法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筋伤学科的发展,丰富了治疗筋伤疾病的方法。我国理筋手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深受国内外患者的赞誉。 

手法治疗筋伤疾病的方法独特,效果良好,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不仅适用于各种急性软组织损伤,而且适用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它可以通过医者施加的外力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损伤部位,并通过医者的力量和技巧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手法治疗的作用 

1.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对于损伤性疾患,无论是急性筋伤还是慢性筋伤,肿胀、疼痛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由于损伤,脉络受损,血离经隧,瘀血留滞,经气闭阻,不通则痛。离经之血瘀于肉腠,则为肿,逆于皮下则为青紫瘀血斑。理筋手法可有效地缓解组织痉挛,改善损伤局部的血液和淋巴的循环状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促进局部瘀血的消散吸收,痉挛解除,肿胀减退,则疼痛自可缓解。另外,手法治疗可有效地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疼痛减轻则痉挛亦缓解,自可使气血畅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郁结之肿,其患可愈。” 

2.整复骨错缝、筋滑脱 在外力作用下,可动关节或微动关节可发生微细开错离位,肌腱也可发生偏离其原来的解剖位置,出现筋歪筋走,肌腱滑脱,导致关节功能障碍。恰当的手法可有效地整复骨错缝,筋滑脱,恢复关节功能。 

3.解痉止痛,活络除痹 痹者闭也,即闭阻不通之义也。风寒湿邪三气杂合而为痹,痹邪留滞,闭阻经气,不通则痛。《素问·痹论》篇指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又云:痹“留连筋骨间者痛久……”。现代研究表明,痹痛者多有组织痉挛,而组织痉挛者又常因组织代谢障碍加重疼痛。手法循经取穴,迎随补泻,除痹通络,并有效打破疼痛与痉挛的恶性循环链,起到解痉止痛、活络除痹的功效。 

4.松解粘连,通利关节 损伤后期,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瘢痕挛缩等病理变化,而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也可因组织充血、渗出、水肿、肥厚而最终形成粘连,使关节活动功能受限。恰当的手法一方面可直接将力作用于损伤局部,改善局部的循环状态,另一方面又可用被动运动手法,剥离或撕脱粘连,从而达到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5.迎随补泻,防治废痿,加速组织修复 由于长期外固定、卧床或神经损伤等原因,皆可导致气血循行迟滞,血不荣筋,筋骨萎软无力,受损伤的组织恢复缓慢。理筋手法可以循经取穴,并施以补泻手法,直接加速气血循行,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肌肉、筋脉的营养状态,并可通过手法起到协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废痿,促进组织修复的功效。 

(二)手法操作的原则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中指出:“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这就要求医者施行手法时必须遵从以下原则: 

1.明确诊断 这是施行手法的前提,即《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谓“手摸心会”,“知其体相,识其部位”,这就要求每个施法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病情,明确诊断并熟练掌握局部的解剖关系。即所谓“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2.对手法治疗步骤做出计划 如患者需要什么样的体位,先使用什么手法,后使用什么手法等。理筋手法临床操作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选用一些具有行气活血、镇静止痛的轻柔手法,使患者放松紧张情绪,适应手法需要,以达到松弛肌肉、关节,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的作用,如按法、〓法、揉法等。为第二阶段手法做准备。 

第二阶段:在轻柔手法的基础上,适当加重用力,给损伤局部以适当重的刺激,如拨络法、弹筋法等,并可根据患者病情,针对病症选用手法,如旋转屈伸手法及扳动类手法等。 

第三阶段:经第二阶段治疗,患者往往有一些施法后的刺激反应,此时运用一些较缓和的舒筋手法,以减缓局部反应刺激,从而起到整理收功的作用,如捋顺手法及抖、散、拍打手法等。 

3.熟练掌握各种手法 病有轻重缓急,手法也有轻重巧拙、得法与不得法。所以,这就要求每个施法者必须心明手巧,助勤学苦练,熟练掌握各种手法。 

4.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关系及骨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这是正确整复关节错缝,恢复关节功能,避免损伤脏腑及重要神经、血管的关键。 

5.根据施法部位不同,恰当安排选择体位 一方面能够使患者感到舒适,便于患部肌肉放松,另一方面也便于医者进行手法操作。 

6.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状态,选择好手法的轻重程度 一般局部用力应先轻后重,对局部损伤肿胀者手法宜轻,对慢性劳损者手法可重,并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随时调整手法强度。关节被动活动时,活动范围应由小渐大。 

7.施法时应思想集中,从容沉着 

8.正确掌握手法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三)手法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手法治疗的适应证 筋伤手法治疗的范围相当广泛,关键在于掌握施法原则,并能熟练、巧妙地运用手法。有些疑难病症常可随着耐心与技巧而得以治愈。所以,下列适应证仅供参考。 

(1)急性闭合性筋伤,包括骨错缝、肌腱滑脱等。 

(2)慢性筋伤,包括继发性筋伤及慢性劳损性疾患。 

(3)骨折、脱位、筋伤等引起的关节僵直。 

(4)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萎缩。 

(5)退行性骨关节病、痹病等原因所引起的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等。 

2.手法治疗的禁忌证 

(1)肿胀严重者,肿胀局部慎用手法治疗。 

(2)骨折、脱位及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大部或完全撕裂者禁用。 

(3)诊断尚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特别是伴有脊髓损伤体征者禁用。 

(4)伴有严重脑、心、肝、脾、肺、肾疾患者慎用。 

(5)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禁用或慎用。 

(6)施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者慎用。 

(7)肿瘤、骨关节感染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等患者禁用或慎用。 

(8)妊娠妇女及各种传染病、精神病患者及对手法治疗有恐惧心理、不愿合作者慎用。 

(四)常用手法介绍 

1.摆动类手法 

(1)接法:是以手的某个部位作着力点,以腕部灵活摆动或前臂均匀的旋转运动,带动手部〓动的一种手法。手法分化 

①直〓法。手握空拳,以示、中、环、小4指的第1指间关节背侧突出部位着力于治疗部位,以腕部均匀的前后往返摆动,带动拳做一定幅度的来回〓动(图1-9)。 

②斜〓法。第2、3、4、5指自然放松做半屈伸位,以小指的掌指关节或小指、环指的掌指关节背侧作着力点,紧贴于治疗部位的皮肤上,以腕部均匀的前后往返摆动,带动手部做一定幅度的来回〓动(图1-10)。 

③侧〓法。手作休息位,各指自然放松,以小指掌指关节及小鱼际尺侧贴于治疗部位体表上,腕部放松,以前臂均匀一致的往返旋转运动带动手部做一定幅度的〓动(图1-11)。 

④指〓法。悬腕以拇指指端桡侧作着力点,紧贴干治疗部位的皮肤上,其余4指自然放松,或握空拳以腕及前臂灵活地摆动,带动拇指〓动,频率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图1一12)。 

操作要求:施法时,医者应沉肩,坠肘,着力部位应紧贴治疗部位皮肤。一方面使治疗部位深部感到有一定压力,另一方面,〓动时手的着力部位不可离开或摩擦治疗部位皮肤。〓动时腕部应放松,摆动应均匀一致。频率、幅度以及用力的大小应视病情而定。在人体上操作一般应持续5~10分钟,施法时应手法熟练、柔和而有一定力度,使深部组织自觉有节律性压力。 

临床应用:直〓法力度较大,主要适用于肌肉组织丰厚的部位;斜〓法及侧〓法力度相应较小,全身部位均可应用;指〓法多用于皮下组织较少的关节间隙及面部穴位按摩。 

(2)一指禅推法:手握空拳,悬腕,拇指伸直,盖住拳眼,用拇指的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体表上,以腕部的横向往返运动摆动拇指的指间关节做屈伸运动。亦可握拳,以拇指指间关节或第2、第3指的第1指间关节背侧骨突部位作着力点操作(图1-13)。 

指〓法与一指禅推法相似,但前者以拇指端的桡侧作为着力部位,以拇指的前后旋转〓动为特点,而后者则以拇指的指端作为着力点,以拇指的左右横向摆动为特点。 

操作要求:要熟练掌握手法,操作时动作应灵巧,幅度大小要均匀一致,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0~160次,力量以组织深部有沉胀感为度。 

临床应用:一般用于全身穴位按摩及关节间隙局部疼痛病灶的治疗。 

2.挤压类手法 

(1)按法:是以手指、手掌、肘等部位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用力按压的方法。 

手法分化 

①指按法。又称点按法、点穴法等。主要是以第1、2、3手指的指腹或以第2、3指屈曲之近侧指间关节突出部位,按压治疗部位体表的方法。根据临床需要,可用其一指点按,也可双手多指协同点按(图1-14)。 

②掌按法。用手掌或掌根垂直按压治疗部位,按压时根据所需力量的强度,可用单手也可双手相叠按压。操作时可固定于一个部位按压,也可往返反复按压(图1-15)。 

③肘按法。是用肘尖尺骨鹰嘴部着力于治疗部位的一种按法。施用时根据所需力量强度的大小,可用另一手抓住施法手的腕部或按在施法手的拳上,加大用力,使深部组织产生效应(图1-16)。 

操作要求:医者应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按法要求用力方向应垂直于治疗部位体表,力度应由小渐大逐渐用力。操作时应稳定而持续。如用指腹点按,应修剪指甲,不可掐刺伤损局部皮肤。按法应使深部组织有沉胀或胀痛的“得气”感。同时本法可与揉法相结合称揉按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辨位辨因疗腰部筋伤
“筋出槽”,手法可调治
交叉韧带损伤,按此穴可治疗!
传统中医推拿贴敷治疗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具体手法及原理
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这9种常用的正骨手法您在使用吗?
按摩文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