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相思的诗词趣味表达

相思的诗词趣味表达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当然也生发如春雨般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唐诗宋词中,很闪耀的便是这些闺怨诗,春怨诗词。是否仅仅因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而引起更深沉的思念?与之对应的就有羁旅行愁的诗词。大抵是因为战争和男人须求取功名而造成的。征夫远在他乡征战,生死未卜,常常并不会写诗,也难有生还的机会诉说相思之苦。奇怪的是,这些闺怨诗基本都是男诗人所作。
除了他们具有为女子代言,具有所谓的“女权主义”思想基调,也更愿意将自己换位到女性的地位写其所思,想其所想。为什么容易换位,也更乐意以闺中的思妇角度去写诗呢?大抵是男女相思之情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最能表现这种依附关系。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对男子的发自肺腑的相思之情,也传达了忠贞坚定的不二意志。这也是男权最好的表现形式,不仅有完全的外在控制力,在思想、情感上也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掌控力。
其实在男子社会中,有一种关系是类似于夫妻之间、男女之间的,那就是君臣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君对臣的绝对控制权,臣对君的绝对服从,无限向往亲近与靠近,使得这种关系虽然不平等,但是有太多挑战而更具吸引力。但是,作为要在社会安身立命的士人来说,取得皇帝的信任、上级的赏识,是必须而且完全心甘情愿的一种行为。那么反复以女子的真诚、痴念作为自己内心的独白,也成了内心愿望的一种委曲婉转表达。
唐代的闺怨大家,有王建、王昌龄、刘方平等人。但是,最有趣味,历代被人赞颂的有一首五绝金昌绪《春怨》。这首词非常短小,但是却以别致的意趣、紧凑的结构而打动了无数人。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历代好评如潮。如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打起黄莺儿……”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另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语音一何脆!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他们都总结出《春怨》的这首小诗其语意高妙以及结构表现的一气呵成,从而营造出不同节奏感的余味。那么从语意的角度分析这首诗,以梦记思念,是最常见的关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以梦不成来记思念,就加入了自己的无限遗憾,意思更深一层;这首诗的别趣之处在于梦不成以后不是陷入无限愁苦的自怨自艾之中,而是将内心的怨气发泄到枝头啼叫的黄莺儿身上。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说,整首诗以倒叙法的方式层层设置悬念。“打起黄莺儿”这个无理之举,将读者的心紧紧抓住,然后步步紧扣,回答其“为什么”的问题。以结果先呈现,逐层深入如剥洋葱般深入到思妇的内心,那个最柔软、最深情的地方。当我们读到“不得到辽西”这么具体的独白时,我们的情感由对这个女子的胡闹、狠心或者疑惑各种情绪,一下子转变为对她深深的感染,也很不得打一下歌喉靓丽的黄莺儿,啼得真不是时候。这就是诗词的带入感,将所写的主人、读者的心完全能带到那个场景中,感同身受。
而结构中的“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非常有节奏感。以“打起”这个斩钉截铁的动作,似乎展示了骄横不讲理的女子形象,而且可以隐约看到其怒气冲冲的模样。而二、三句变得柔和,像与黄莺儿对话,可以看到其内心似乎不忍,“莫教”,有一种恳切地味道,后面以顶针地形式,“啼时”以非常婉转的口气似乎在寻求对方的原谅,“梦”是自己与丈夫唯一可以相见的媒介,更何况,无限遥远的“辽西”,自己不是经常有梦,即使有梦也难以到达。那么好不易自己快梦到“辽西”,却被这不识趣的黄莺儿打断,自然要恼怒。作者用“辽西”的具体方位,目的地,将“梦”赋予了现实的意义,比所有“虚化”的梦意象诗歌,更有切身的体验感。
但是,透过这么决绝的一“打”,反映的是内心的凄苦。这种凄苦之情背后又看到了思妇内心的深情,以及对美好情感、美好生活的渴望。如果心如死灰,便不会产生想梦中相会的愿望,更不会努力拼命如在现实的场景中一样,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努力想见上一面。这么平常的愿望都无法实现,给读者的感觉是更加凄苦而沉重的。以轻松的口吻灌注万千笔力。
同时,“打起”的“起”字也体现了女主人公的细腻和温情。虽然心中恼怒,但是,却不忍心真打,只是有如自家的淘气孩子,把手高高扬起,却轻轻落下,只是赶走黄莺儿。这里包含着一丝的嗔怪和无限爱意。因为,整首诗里,只有两个生命体,黄莺儿的啼叫也是呼唤春天,呼唤美好;思妇的梦也是同样的目的。他们是二而为一的。在平常无数个日子里,就是这样带来春天期待的“黄莺儿”“燕子”春花春草,才勾起这个思妇内心深处的期待,内心深处的不敢想却又时时存在的渴望。“黄莺儿”也是思妇的化身,是生命热情的代言人,也是陪伴者。
这首诗,很多人模仿其意,而成新篇。比如岑参《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以时间短及梦行之远的“数千里”虚数代替“辽西”的实指。
唐代方干的《思江南》:“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方干又从做梦的时间不够到达桐庐角度来翻出意趣。
从这些仿作中,可以看出其意脉想梦却梦不到目的地的意境以及倒装的精巧构思,是历代所认同的。但是无论怎样仿作,点石成金,金昌绪的诗歌中“不得到辽西”的“辽西”战争所带来的深重沉痛之感,是其他诗作难以企及的。这首诗是从一个弱小的留守女士角度写战争对自己的影响,属于平民眼中的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普通人的所感所想,其背后更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也给普通读者心中的强烈共鸣。
在古人的春怨诗中,除了幽怨、遗恨,更多的读到了深情,木心在《从前慢》中写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这种深情是现代人缺乏的。是否因为一辈子的寿命变化?还是因为现代更快餐式的感情取用方式,让可以如月色般朦胧高远,如大海般深沉的感情变得如暴风骤雨般急切而短暂,没有余味?
而深情的余味,不仅浸润了当事人的岁月,也以美好的诗词留存在中国文化的记忆空间,成为了历代人仰望的。

END

图源pexel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人只一首诗存世,全篇仅20字,却为何成功入选《唐诗三百首》
古典诗词中隐蔽的心理描写
诗词创作怪谈之二
【有所思】诗词日历|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唐朝一首“闺怨”诗,明写怨情、暗写战争,读之触目惊心
唐朝一位小诗人,一生传世一首诗,通篇4句20字,字字都是精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