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锋与浪漫:电影美术师林木创作研究
userphoto

2024.03.27 越南

关注

电影美术师林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电影美术设计专业学习。一定程度上,在新生代美术师之中,他经历了相对专业化,体系化的绘画训练,具备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21世纪初,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与影视广告市场的召唤下,林木开始投身于广告美术创作,通过毕业后不断积累的广告美术设计经验,以先锋、新颖的造型强调新生代创作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后,他以美术指导身份进入电影创作,明晰了“电影美术最终为塑造人物而服务”的创作观念,并在不同题材的美术设计中以感性的思考,追寻电影艺术的浪漫化特质。

本文选取林木作为美术指导参与的三类电影题材,通过对代表作品中,影像造型与审美特征的提炼与分析,思考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创作与生产层面所呈现出的多元美学特质与审美特征。某种意义而言,以林木为代表的新生代美术师创作群体,他们天然携带着媒介融合背景下平面化、碎片化的造型手段方式,在丰富影像画面的同时,呼应了以观众体验为核心的电影美术设计。并以先锋、多元,彰显自身艺术个性的造型手段,融入至电影的叙事表意之中。

一·都市题材中的消费景观与文化思考

林木自大学毕业后,先后参与了《双食记》(2008)、《杜拉拉升职记》(2010)、《脱轨时代》(2014)、《北京爱情故事》(2014)这四部以城市空间为主要场景的都市题材片,在场景造型层面,围绕新世纪以来我国都市景观的现代化面貌进行架构。值得一提的是,与国有电影制片厂时期开始创作的前辈美术师们,从美术助理、副美术、联合美术再至主美术这样一种电影制片厂内相对明晰的“晋升”路径不同,林木作为美术指导参与的《双食记》实则是他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电影作品,而此机遇正是因为林木在广告、宣传片、MV领域进行美术设计时与导演赵天宇相识,并促成了这次合作。这一时期,林木称之为“换代”【1】。

 

美术指导林木(左)与他早期参与的都市题材影片(右)

所谓“换代”,一方面,伴随着新世纪以降,本土社会的经济文化转型与重组,大众审美文化的崛起冲击了传统民族电影中,稳定与精英化并存的身份认同与审美意蕴,创作者逐渐以更加更元的视角,呈现出自我趣味导向下的叙事命题。另一方面,在个体成长层面,林木接受了学院体系化的美术理论教育,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上,走向了一条涵盖电影、广告、MV在内的多元美术设计之路。以影视广告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介开始吸纳了大批电影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并不断在“短频快”的传播及制作方式中先在地影响了林木对于影像造型的实践模式,带来了“一种冒险和猎奇的吸引力和快节奏的拍摄模式”。

《双食记》与《杜拉拉升职记》两部作品既有相同的主题元素——爱情,但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觉基调。前者将爱情元素与悬疑糅合,利用空间场景中的色调变化,呈现出一对男女之间不同的情绪状态。电影以“食”为线,开篇选择将高级明亮的西餐厅作为二人约会的场所,在这一空间中明亮的光线氛围辅以长焦镜头虚化下的室内植物景观与简约的色彩搭配,交代了二人见面的环境。餐桌上摆放着的高脚杯、置于杯内的餐布已经指向了男人的阶层身份,而女人通过男人对“胡椒”“鱼露”的需求,得出男人懂吃这一结论。在影片中,将这一物件有效转化为判断其持有者身份的视觉符号。其后,美术师更直接通过空间造型的对比反差,交代了男女之间的身份差距。coco与挚友在吃饭时的大排档,空间内的陈设杂乱密集,以星星点点的灯光装饰烘托一种朴素热闹之感,烟火气十足。为大众百姓惯常出现的场所,桌子上摆放着的啤酒瓶与玻璃杯更直接与第一幕西餐厅内的餐具形成强烈反差。影片中以菜寓情,在coco与男人家中吃饭时的场景,以珠链做前景进行了摄制,通过空间呈现的前后景关系,隐喻二人游离、隐晦的情感。在影片前半部分,二人情感的每一次贴近,多呈现于具有消费意味的空间内,如西餐厅、球场、电梯,这些与都市密切相关的消费空间,最终指向了在消费裹挟下男女情感的危机。

 

 《杜拉拉升职记》剧照

在《杜拉拉升职记》中,影片第一个镜头便是北京城市面貌的大全景,但具有极强的选择意识。林木勘景时规避了古朴传统的街巷胡同景观,而是选择了高楼林立并明显带有北京标志性地标建筑的角度进行展现。而后,呈现出不同景别下的钢化玻璃大楼,强调故事的发生背景是被工业化包裹的一线城市。美术对于高楼的选择多为冷色调,以一种冷冽的质感强调,这种视觉选择的价值预设,实则蕴含人们对工业、城市快速扩张,所导致存在其中的大众产生人际社交异化这一问题。

 

《杜拉拉升职记》中出现的高楼场景

对于杜拉拉的展现,美术师利用时尚杂志、键盘、鼠标,以及求职页面这几个关键道具与元素,塑造除杜拉拉这一求职单身职场女性的身份。在杜拉拉求职成功后告知朋友时,美术师林木将场景选在了酒吧。实则酒吧这一场景的出现并未在叙事层面起到衔接作用。但此场景的选择,却典型地展现了这一时期城市生活中的新兴生活空间,这一场所指涉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反叛与僭越,是基于物质消费、情感宣泄、狂欢迷醉下发泄直接快感,酒吧这一碎片化场景的呈现,实则暗含了美术师对于社会变化以及青年人迷茫内心的观照。                      

回顾影片的社会背景,新世纪以来,影像造型的真实性被“爆炸式”的商品、符号与影像消解,甚至于以往需要通过传统视听语言传递的叙事信息,在《杜拉拉升职记》中便可以直接通过在物品上标注的方式推进叙事,比如穿着“No办公恋情”半袖的路人,以及“要不怕FIGHTING坚持到底!”的搬家纸箱,这些道具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打破了电影的客观纪录感,强调出创作者的主观审视态度。这些承载叙事功能的道具既表达电影美术师在“拥抱”电影商业市场的同时,对于传统以再现现实为主要场景塑造的影像观的消解,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中荒谬、随意、戏谑的审美范式。

 
 
影片中“替代”台词出现的叙事道具

“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与离奇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不是他人感到满足的时候,表现的是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2】也即是说,通过电影中华丽、饱和度高、繁复的视觉元素叠加,反映了这一时期青年人浮躁、追寻自我认同、不安全感、反叛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氛围,视觉形象也成为了大众包裹自我、寻求认同的途径之一。杜拉拉的职位升级伴随着人物造型“升级”得以呈现,从最初宽松的T恤,再至之后紧身包裹的连衣裙,服饰成为进行阶层跨越最为直观的展现方式,以视觉影像的呈现映射了人物成长,并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到杜拉拉的职场区域——办公室。美术师通过隔间、过道、条纹元素的墙面及窗户设计将职场进行重新划分,但是,这样一种强调都市华丽造型感的空间造型,却缺少透视关系以及与叙事相符的生活化道具,使得办公室这一重要场景的呈现具有模式化的倾向。

反观这部电影的美术设计,虽通过场景造型强化了此类影片中难以回避的对于时尚影像的迷恋,但不免走向了将美术置于为表现华丽景观的背景,遮蔽了城市空间内与浮华共存的真实景观。也是在这部影片创作结束之后,“林木开始逐渐明晰广告美术与电影美术的差异并进行了自我审视,反思了被广告美术形塑下的形式感的过度追求”【3】,将剧作的重要性以及电影美术对于剧本的再生产价值的思考代入至之后的创作中。

二·反叛与悬浮:超现实主义场景的设计与主题呈现

《杀生》是林木继现实主义城市题材后的全新尝试,于他而言,这部寓言式电影,架空了时代背景与地域,是一个悬浮于真实时空外的故事。因此,可以打破他固有的设计思维惯性,带来全新的挑战与突破。一定程度上,影片呈现着极强的“对抗”意识,是个体自由与集体意识的抗争,以一种黑色幽默的笔触将那些荒诞且超现实的场景空间徐徐展开。

原剧本定位是在西南的某一个小镇,林木以“反常规”为关键词,希望找寻一个可以脱离大众对于偏僻小镇固有印象的空间,美术在西南地区几乎所有小镇进行了勘景,最终选择汶川附近的一个羌族桃坪(山寨)进行了搭建。

 

羌族古镇实景(左)与影片中的村寨(右)

就整体视觉基调而言,桃坪虽是藏族人民生活区域,但民族风格相对内敛,整体文化氛围及造型感更加含蓄,这里依山而建,类似于原始的群落形态,其羌寨的立体结构和内部错综复杂的通道,契合了林木通过文字剧本所联想到的空间调度关系。另一方面,桃坪本身建筑多为依靠石头垒砌的碉楼,自身便带有一种封闭与寂寥感,与剧本中遗世独立的“长寿镇”气质贴切。在此空间中,人物荒诞的行为可以被“合理化”,群山下孤寂的村镇与石头的大量出现,为观众带来了观看时通过美术塑造呈现“先入为主的荒诞感受”【4】。在这一过程中,实则是美术师通过个体解读对文本进行了抽象概念层面的意义延伸,而不是从具体的形象出发,这种方式可以为创作者们带来更多想法的碰撞。也正是因为场景的选定,实则在后期的创作也在基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动。首先,林木在街道上空增加了增加一座独木桥,一方面为牛结实的行动提供表演支点,桥梁与建筑的联结为牛结实“不走寻常路”的乖戾行动提供了多种动线可能;另一方面又通过错综复杂的道路小巷和高低错落的阁楼层次,形成村寨独特的交通方式和美学风格。

林木手绘气氛图

长寿镇中的“祠堂”作为长寿镇中牛结实的栖身之所,承担着更多的隐喻意味,这一场所本身便携带着强烈的集体性,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凝聚着人民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但很显然,牛结实作为一个异乡人,不仅并未在镇中获得归属感,甚至于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他对于“长寿”的不屑,无疑颠覆了长寿镇的信仰与秩序。祠堂外景为实景改造,选址为原有村委会公社大堂,美术组在此基础上加盖一层,并在大门外增加了镇门石兽,丰富祠堂的造型感,二楼上的棚顶空间自然也成为了牛结实释放天性的场所,自由不羁的天性与村寨百年守成的秩序形成鲜明的冲突。祠堂内的空间,部分是在摄影棚内搭建完成,在美术设计与摄影调度层面形成了互动,首先,美术选择将大佛置于祠堂中心位置,在空间关系层面人物进入后是无法直接看到佛头的,强化神秘感。若想将这样一种体验感受传递给观众,则势必需要美术与摄影在前期进行协调,讨论人物进场后的视角及景别。

 

祠堂 影片截图

牛结实的反叛作为电影不断强化的部分,他的不合群成为了开篇被抛弃的“原罪”。基于视觉层面对于人物个性的呈现,既体现在空间结构上,还不可忽视色彩的塑造价值。在异质景观的呈现上,色调的把握与色彩的选择是营造空间气氛的重要手段。受地貌原因,电影整体色调晦暗、单一、意指人性的灰色地带。“将门窗的色彩进行提纯,用饱和的颜色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抽离感。”【5】

在这部电影中,林木巧妙地将中西文化进行了杂糅与拼贴,兼任美术指导与造型指导。比如医生的造型实则具有强烈的西方元素,如皮衣、机械感的工具箱、长卷发等。据林木讲述,医生的造型实则是他参考巴黎时装周后得到灵感,这样可以为他的造型本身带来更为明显的现代感。事实上,医生的出现象征着外来文明的进入,他同样成为小镇的不稳定因素。而小镇中的傻子造型,灵感来源于林木成长时期喜爱的动漫作品七龙珠中的角色——魔人布欧,将动漫形象中的诙谐与趣味性“嫁接”于这样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之上,并最终通过人物肚皮上的村子地图推动叙事发展。可以看出,“第三代”在成长时期受到的西方文化、流行文化的影响也直接呈现至自身的创作观念中,他们对于造型的思考已经突破了所谓“高雅艺术”的熏陶,而是逐渐在更多元的新兴事物如动漫、游戏、时装中找寻突破口,彰显了新生代创作者的个性与创作力,将自由的、个体化的审美追求发挥之致。

 

 

医生造型设计

三·战争题材影片中美术设计的再现与表现

《八佰》是林木与管虎继《杀生》后的二度合作,与《杀生》最大的相异之处在于二者对于真实的呈现手段是大相径庭的。如果说前者是在悬浮的空间中打破现实,在影像时空中进行重构;那么后者则需要在视觉层面有着严谨、细致的历史真实考量。美术组是最初参与《八佰》的部门,彼时对于影片的宏观视觉构想是这样的“希望能还原1937年上海苏州河两岸的民国状态,多视角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6】

“四行仓库”保卫战 气氛图

历史题材影片的视觉化过程,是一个集守正与创新的重要阶段。以《八佰》而言,影片的故事背景为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历史资料相对详实,可考史料完善,在呈现历史的厚重感时则势必需要立足真实事件与人物造型进行呈现,这是故事得以展开的基础。但作为一部故事片,则需要美术与导演经过沟通后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直观的创作意念,这个意念就是想法和创作上的冲动和灵感。“历史感是创作出来的,对创作者和广大观众只是一种对历史的感受而不是历史本身,所以创作影片的历史感是对历史艺术化的过程,并不是复原历史,但必须抓住那一时代的本质特征,艺术地再现历史。”【7】
故事围绕北岸四行仓库的攻守之战展开,在对历史事实的视觉再现层面,林木将整体的视觉构想为“在黎明之下,展现苏州河两岸的全貌,一边是战争的地狱,一边是人间的天堂。隔河观战,形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舞台关系。”【8】具体而论,美术需要厘清全德系装备的正规军,不同制式装备的地方军,以及日本陆海空部队的大量军械资料。此外,还需要呈现南岸租借区的百姓生活氛围。由于地处租界,因此在建筑风格及人物造型上需要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一一对应,进而可以明晰他们的职业身份,并由此强化南北两岸的民生反差,突出战争的残酷氛围。
在传统战争题材创作中,敌我两方的二元对立叙事模式是屡见不鲜的叙事方式。在此观念的“统摄”下,美术设计多以写实为重,重在搭建战场以呈现激烈的厮杀氛围,强调我军的民族品格以及战争发起国的罪恶表现,会给观者带来“非黑即白”的心理感受,也即是说,鲜少呈现宏大叙事下鲜活的个体视角以及对战争和平、邪恶与善良的博弈中,人性的摇摆。在《八佰》中,创作者有意将视点进行了分散,譬如在主创讨论时,林木提出20世纪30年代已经有“齐柏林飞艇”,飞艇的加入可以为战争带来新的视点,或者说是一种上帝视角,它既可以从大全景角度俯瞰战争面貌,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浸入感——日军飞机袭击四行仓库时,记者在飞艇上的互动,摄影机的俯瞰将记者的所见之物显得更加真实,仿若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但如若没有飞艇,只是通过摄影机俯瞰进行展现,首先缺乏了叙述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功能性地展现战争。其次,飞艇的出现使得影片在视觉层面注入一丝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可以说,在这一情节,美术的想法为故事带来了新的叙述视角,更紧密勾连其导摄美三方互动,强化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性。

齐柏林飞艇(图源网络)

影片中的飞艇 剧照

四·结语

在林木的创作历程中,个性与浪漫是他的美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气质。个性,指向其创作中试图不断跳脱出固有的设计思路,而将个体经验中的流行文化元素与西方文艺思潮不断纳入至本土化的造型思考中。浪漫,则代表了他作为视觉创作者,在将文学剧本视觉化的过程中,以一种浪漫的审美风格与艺术构想,在立足影像本体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基于自身个性、大众审美诉求以及社会文化建构下,多元且多维的造型表意策略。


参考文献

【1】系本文作者参与的课题项目:《中国电影美术口述文献整理与理论话语体系研究(1978——2023)》。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3】【4】【5】【6】同【1】。
【7】周登富、王鸿海:《银幕影像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设计理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8】同【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登富
艺考攻略 ‖ 关于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艺考经验和专业日常
美术师杨占家林木郜昂的故事
电影《钢铁意志》美术创作解析
[公开课]屠居华:电影美术设计 文字实录
顶级手稿分享!它们都出自这位82岁国宝级电影美术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