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镀金文献 | 布列松:远离导演同行

布列松影片中的手

本文约1947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布列松身材精瘦,一头白发,在人群中很惹眼,可却是一名孤独者。

他远离导演同行,避免同记者打交道,既不想成为名人,又不愿追逐电影时尚。这位独行者只是慢慢地、细致地寻求自己的电影美学理想,在四十年的电影生涯里仅制作了十三部影片。然而正是这数量有限的影片,确立了他在电影历史中的特殊地位。

01

我们还有什么可谈的呢?

从视觉角度讲,他的影片经常被形容为“纯粹派艺术”,因为他试图把银幕形象减化为一种简单的抽象,剥掉所有的感伤。只要有可能,他便避免使用专业演员,尤其是那些舞台剧出身的演员。用他的话说,他(她)们“太戏剧化”。特吕弗曾这样评价布列松的电影:“他的影片更加靠近绘画而非照相术。”

“你看过我的影片没有?”1983年,他问一位采访者。这位记者马上做出肯定回答。“那么,你已知晓我所做的一切了,”他说,“我们还有什么可谈的呢?”

实际上,1975年,布列松就出版了一本名为《电影书写札记》的书。它既非一本学术研究报告,又非一本电影入门书。书中包含一系列指导作者拍电影的箴言,比如“不是执导别人的问题,而是执导你自己的问题”和“戏剧和电影无法联姻,否则将走向共同毁灭”,或许书中那句最著名的箴言反映了他对于影片内在化的迷恋:“一部影片制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带着眼睛在银幕上走马观花似地散步,而是为了让你进入电影,全神贯注地被它完全吸引。”

布列松的影片暴露了人类复杂的情感和精神问题。他的影片经常直面悲惨的生活和情势,远远地,似乎看到救赎的希望:爱意战胜恨意,仁慈压制罪恶。只不过影片整体感太严厉,影评家巴赞形容为“几乎无法忍受”。

02

通往布列松之路

布列松1901年9月25日生于法国中部的小镇Bromont-Lamothe,父亲是一名军官。他年少时,家庭迁移频繁。很早就痴迷艺术的他当过画家、摄影师,而后在电影编剧领域一试身手。

1934年,他制作完成了第一部电影,讽刺短片《公共事务》(Affaires Publiques)。而后,他参与创作了几个电影期本。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和成千上万的法国士兵一样,他被德国人抓住,在监狱里呆了一年多。

▲《罪恶天使》

直到1943年,布列松的第一部故事片《罪恶天使》(Les Anges du péché)才出炉。该片制作于德军占领期间,讲述一群修女致力于感化曾蹲过监狱的妇女的故事。作为一部受到喝彩的故事片开山之作,该片已经显现出布列松电影拯救主题的峥嵘

▲《布洛涅森林的女人们》

1945年的影片《布洛涅森林的女人们》(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中,复仇和性替代拯救。影评家和电影史学家戴维·汤姆森把这部影片称作“电影史中的一座里程碑”。汤姆森说:“布列松第一次成功地运用抽象摄影拍摄人物。在此,人物的外在形象成为其情感和心智特点的形式外壳。”

▲《乡村牧师日记》

1950年,布列松又回归精神世界,拍摄了影片《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片中,年轻的牧师患癌症即将辞世,可因其拯救灵魂的失败,他的精神却受着更大的折磨。直到他神秘地呈现一种宽容心态,才从苦痛中挣脱出来。这部改编自乔治·贝尔纳诺小说的影片荣获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特吕弗称该片为布列松巅峰之作,说“每一个镜头都像手捧的泥土一样真实”。

布列松的下部影片直至1956年才被制作出来,那便是使他获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死囚越狱》(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该片叙述了一名抵抗组织战士如何逃脱纳粹盖世太保魔掌的故事。

▲《扒手》

1959年,影片《扒手》(Pickpocket)问世,这也是布列松另一部颇受赞誉的影片。年轻扒手的行径让人们与之疏离,可在最后一刻,爱情拯救了他。受布列松影响的美国导演、编剧保罗·施拉德在其影片《美国舞男》(American Gigolo)里仿效了“最后一刻”。

*保罗·约瑟夫·施拉德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导演、电影评论家,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和马丁·斯科赛斯合作的《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施拉德的作品往往是塑造一名自我毁灭的主角,或是接受一项违背自己原则的任务。电影的结尾是主角的救赎,往往加上一个痛苦的牺牲以及宣泄的暴力。

03

精神世界的孤独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布列松的作品未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席卷法国影坛的“新浪潮”的影响。其作品的精神化基调明显招致一些影评家的不快,然而他仍旧按自己的心意继续拍摄影片,比如《圣女贞德的审判》(Procès de Jeanne d'Arc)。影片主人公平静的受审场面,同她所遭受的残酷对待形成鲜明对比。

▲《圣女贞德的审判》

“嫌恶基督教的人不会对《罪恶天使》、《乡村牧师日记》和《圣女贞德的审判》发生兴趣,”罗杰·布西诺的其法文版《电影百科辞典》中写道:“反教士者、唯理论者和超现实主义者也不会错过奚落布列松影迷的机会。”

在1966年影片《驴子巴特萨》(Au hasard Balthazar)中,布列松通过一头受虐的驴子的故事去讽喻人类的残酷和爱。同年,另一部改编自贝尔纳诺小说的影片《穆谢特》(Mouchette)里,一名被逼自杀的年轻乡村女孩的遭遇成为人类苦难的缩影。三年后的1969年,布列松第一部彩色故事影片《温柔女子》(Une femme douce)再一次触及自杀问题,只不过这次的视点是剧中那位愤怒、负疚、依然活在人世间的丈夫。

▲《梦想者四夜》

布列松最后四部影片分别是:《梦想者四夜》(Quatre nuits d'un rêveur)、《武士兰士诺》(Lancelot du Lac)、《很可能是魔鬼》(Le diable probablement)和《钱》(L’argent)。布列松的收山之作反映了他对物质主义的厌恶:一张面值500法郎的伪钞开始时不过是一个男孩的恶作剧,最后竟成为谋杀的催化剂。拍片前,年老体弱的布列松无力筹资,多亏法国文化部长鼎力相助。

布列松控制其作品制作过程的方方面面,且超脱于商业考虑之外。他的影片令人一看便知,“这是布列松的影片”。他拥有一大批仰慕者。让—吕克·戈达尔如此高度称颂布列松:“罗贝尔·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就好比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

-F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布列松:我只是一个喜欢修炼的人
布列松丨直觉从不对你撒谎
吕克贝松《亚特兰蒂斯》
法国电影——《圣女贞德》*
法国老电影《圣女贞德受难记》
午夜剧场,法国限制级艺术电影(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