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省历史文化名村——苍南县碗窑村【转载】
碗窑古村落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桥墩镇,距苍南县城约20千米。明万历三年(1575年),福建汀州府连城县巫人(传称'黑人老')开始在此建窑制瓷,至清中后期鼎盛时,有龙窑18条、作坊数百间,人口上万人。1958年因为建造水库,大部分村民移民桥墩。2010年位于保护区范围内的有40户、76人。碗窑古村落依山傍水,融明清民居、古庙、古戏台于一体,并保存有较完整的古陶瓷生产线,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制瓷的活博物馆”。
2006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街区。
一、历史沿革
碗窑古村落的创始人是巫人(传称'黑人老',1542~?)、巫仕锋、巫仕侨三兄弟。据桥墩碗窑《巫氏宗谱》等记载:巫氏先祖巫暹,西晋永嘉之乱时由山西平阳郡夏县(今山西临汾市)避乱到山东兖州,后迁福建南平。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后裔巫罗俊随父再迁居宁化。巫人、巫仕锋、巫仕侨系巫罗俊第37世孙,明万历三年(1575年)因为地震灾害,由福建汀州府连城县姑田里迁浙江瓯昆蕉滩(今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定居。巫人与弟巫仕锋、巫仕侨3兄弟在连城本是陶工窑匠,相中蕉滩水、土(高岭土)、柴兼备,适宜制碗烧瓷之生态环境,遂在田腰(上窑上部)拓荒伐木,凿圳引水,建窑制瓷,为开山始祖。被后人尊为“窑祖爷”。
碗窑夏姓 据碗窑半岭《夏姓宗谱》等记载:夏盖山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宁波慈溪从军至平阳县金乡卫抗倭。碗窑始祖夏克秀,系夏盖山后裔,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因陈仓农民军围攻金乡卫城,在战乱中由金乡城内迁碗窑定居。
碗窑朱姓 始迁祖朱文孝于明末清初由福建转徙桥墩云山大厝基,旋迁莒溪蕉滩(今名碗窑)定居。
碗窑余氏 据碗窑《余姓宗谱》等记载:始迁祖余应盛、应举、应华、应进、应珠、应环昆仲6人,原籍福建连城县姑田溪口村,因连城全县饥荒,疫病蔓延,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入迁来此定居。
碗窑巫氏 据《平阳郡巫氏宗谱》载:“迁平(阳)始祖巫志益,系福建始祖巫罗俊第44世孙,巫志益、巫志沂兄弟和表亲华、江(始迁祖江钊)、胡等姓人,于清乾隆初期由汀州府连城县姑田里迁居平阳县三十七都蕉滩碗窑。”这是姑田里巫氏第二批迁入碗窑。
至清中后期鼎盛时,碗窑共有近50姓聚居,18条阶级窑(又名龙窑)烧制瓷器,作坊车间数百间,水碓、泥寮数十座。每条窑约容纳200个工匠,加上原材料、燃料提供者、运输业者、采购商、商业服务人员、手工业者等,全村聚居人口达上万人。清末,碗窑生产工艺辐射拓展上至下洋、碇步头,下至桥墩园角。
据《平阳县志.食货志》(1919年版)载:“烧造之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蕉滩,清雍正年间夏、施、巫3姓首创为之,有十二窑,产值约银圆八万。”“货之种类,曰盌曰盘,盌有大斗、二斗、三斗、四斗、可二、可三、大水、中水诸目,盘有五寸、六寸、尺盘诸目,惟制法粗疏,仅资民间常用,不能如赣省精致。焦滩近年略仿赣制,先以紫泥为匣,置盌其中烧之,白洁胜常瓷,然仅有大斗、二斗、六寸盘而已。出口销路,温属而外,浙则宁波、乍浦;苏则江阴、南通州、泰兴;皖则淮安,鄂则长江,以及山东牛庄,台湾诸处。”
民国30年(1941年),由朱芬为首集资387股2600银元创办平阳县碇步瓷器生产合作社,生产碗、盏、杯、盆等家用陶瓷。至民国37年,合作社解体为私人作坊。
1954年11月,蕉滩、碗窑、碇步头、下垟各村私营碗窑联合组成蕉滩碗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月,改名为蕉滩瓷器厂。1958年因为建造桥墩水库,以全村陶瓷手工业者为骨干移民桥墩镇,创办原平阳县陶瓷总厂,三分之二碗窑工房废弃,下窑建筑全部拆除。至20世纪90年代初,碗窑日用粗瓷也因市场萎縮,逐渐停工熄火,村民大部迁居桥墩定居。
桥墩地区原属于平阳县地域。1981年6月18日,析平阳县江南南港地置苍南县。桥墩地区属于苍南县地域。
唐宋以来,桥墩称为松山。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温州府志》载:“归仁乡在平阳县西南五十里,有松山等9个旧里。”隆庆年间(1567~1572年)《平阳县志》载:“归仁乡三十七都下有松山、分水村。”
民国元年(1912年),平阳县三十七都地域有桥墩、碇步头、焦滩、小玉沙等16个村。碗窑原名“焦滩”第一次以村名见于史料。民国21年,改村里制为乡镇制,平阳县共有6个区,192乡、21镇。南港区有桥墩等6镇和玉蕉乡(玉苍蕉滩)等36个乡。玉蕉乡第一次以乡名见于史料。民国24年,平阳213个乡镇合并为94乡、9镇,玉蕉乡并入玉苍乡。民国29年(1940年),玉苍、碇步两乡合并为腾步乡,碗窑成为腾步乡下属7个村之一,碗窑第一次以村名见于史料。民国35年,莒溪乡与腾步乡合并为莒腾乡。
1952年6月,桥墩区增设碗窑乡。1958年11月,成立桥墩公社,辖碗窑等10生产大队。1961年9月,恢复桥墩区公所,碗窑等10生产大队改为公社。1981年6月,苍南建县,桥墩区隶属苍南县,桥墩区辖桥墩、碗窑等10个公社。1992年,撤乡扩镇并乡,碗窑乡并入桥墩镇。至2010年底,行政区划未变。
二、古村格局与历史风貌
图95-7-6-1 碗窑古村落 黄正瑞 摄于2010年
碗窑古村落地处玉苍山脉南麓雷石湖山和车水贡山之间,村落坐北朝南,前临碧水盈盈的桥墩水库—玉龙湖,山光水色,景色迷人。西首三折瀑布气势恢宏,飞流直泻。
碗窑古村落以水作为陶瓷生产动力,沿山势山涧而筑,形成“山、水、村”的聚落格局。引水渠自上而下流水淙淙、曲折穿梭,流经各民居、水碓作坊,供村民生产、生活、消防三用。
碗窑古村落原分顶窑、下窑、半岭三部分,下窑因解放后建造桥墩水库而淹没。
碗窑古村落由传统民居、庙宇、祠堂、作坊、龙窑、古窑址和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组成。2010年村落中尚保存陶瓷烧制作坊30余座300多间5000多平方米。沿村落中央块石铺设的路面拾级而上,古民居和作坊、水碓房错落有致,交相辉映。
碗窑古村落是一部研究浙南乡土文化、乡土建筑和陶瓷发展史的活教材,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文物古迹
碗窑古戏台 碗窑古戏台位于碗窑村上窑三官庙前,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纯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建筑十分精致,是清代以来碗窑村民和商客观看社戏的地方。戏台单间,用平面四角柱,各用夹柱石固定,下用方形柱础,台基高1.54米,用木板铺设,通高7.26米,面阔4.28米,进深5.85米。后楼木构2层,面阔3间,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为社戏演出人员休息、化妆的场所。歇山顶,盖青瓦,屋脊雕塑福禄寿三星。藻井彩绘有《红楼梦》、《白蛇传》等199幅戏曲人物故事图案,是研究南戏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5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单位。
图95-7-6-2 碗窑古戏台(黄正瑞 摄于2010年)
图95-7-6-3上图戏台藻井,下图彩绘(黄正瑞2010年摄)
(二)历史建筑
碗窑村乡土建筑由顶窑、半岭两部分组成,村落里传统民居、作坊、水圳等建筑至今保持较好,现村中尚保持陶瓷烧制作坊5000多平方米,明清传统民居尚保存30余座300多间。碗窑村乡土建筑2011年1月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古村落
三官宫 三官宫同戏台相对而筑,中间相隔天井,两处建筑组成古村落一处完整的社戏演出及祭祀场所,供奉天官、地官、水官,是碗窑先民祈求神灵保佑制瓷业生存发展的祭拜处。三官宫同古戏台一样,是村落中保存完整的一处清代木构建筑,由月台和正殿组成,面阔3间共9.6米,进深3间共6.8米,前、后间各置有圆形、菱形藻井,后部置神龛,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庙前有石墩木杆的天灯,天灯在电灯发明之前是夜间引路的照明光源,每晚点燃灯芯后,用绳索拉上,高高悬起。石墩上镌刻着“咸丰元年”4个字。
三官宫前殿顶部置有重拱圆形藻井,藻井旋形而上,像个大铜罩,俗称“田螺钻”。旋型由16根龙角形木柱弯旋而上,每根木柱用硬木雕成“斗子”,共265块,连接成龙角型,旋型边4个角雕各有1只大蝴蝶,状似翩翩起舞。每块木板雕有不同花纹,还点缀碧绿色的圆珠。
图95-7-6-4 三官宫(黄正瑞 摄于2010年)
吊脚楼 位于古村落的中央,为当地陈氏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吊脚楼在碗窑村300多间古民居中最具代表性建筑。吊脚楼面阔2开间木构建筑,穿斗式梁架结构,上置阁楼,依山势而筑,平面呈扇形,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2层悬山顶,八面设窗,南侧阁楼置坡面。整座建筑未曾使用一枚钉子,结构严密,风格独特,保存完好,古朴美观,独具匠心,凝聚着清代浙南工匠的技术水平,是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图95-7-6-5 吊脚楼(黄正瑞 摄于2010年)
朱氏故居 位于古村落西侧,始建于清代,后重修,由正屋、厢房、天井、养鱼池、旗杆夹石等组成,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天井铺设鹅卵石,别具一格。正屋面阔11间共40余米,进深12米。左右厢房均为2楼建筑,悬山顶,面宽各4间14米。故居前旗杆夹石为清代贡生朱存诚立,至今(2010年)保存完整。1996年,在朱氏故居内建“碗窑陶瓷博物馆”。
图95-7-6-6 朱氏祖宅(黄正瑞 摄于2010年)
陈氏祖宅 始建于清代,二层木结构,由门台、青石围栏、正房、厢房、地下室组成,占地约630平方米,自成院落,是典型的碗窑古民居。
2.古陶瓷
碗窑当地盛产高岭土,440多年来,碗窑先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开始烧制陶瓷业,留下了老窑场(龙窑)遗址和丰富的古窑址文化堆积层,器物有青花釉色的碗、盏、杯、盆等。
古作坊 主要由作坊、水碓房、淘洗池、沉淀池、拌土坑等组成。手工作坊木构单层,结构较为简单,每坊内均为通道,上置人字型梁架,地面夯实三合土,坊内设置晾晒坯体的木质长板架、制坯转盘,坊内保存着用于手工制作器物胎体的工具有车头盘(木质、即转盘)、车坐椅、脚架、马头椅、泥板、碗板、刮子、茂弓、水罐、画笔等。坊前置晾胎用的石柱架及淘洗池、拌土坑等。
碗窑水碓房 位于古道旁(碗窑古村落2010年保存有4座水碓),清代建筑,木构单层。水碓主要利用水流冲击力来碾碎高岭土,它由水槽、水轮、轮杆(轴)、水碓拔、水碓杆、水碓头、头臼和作坊组成。水槽石质长235厘米,上槽宽71厘米,下槽宽48厘米。水轮轴、水轮为木质,水轮轴两侧直径19厘米,中部直径30厘米,总长342厘米;水轮最宽78厘米,轮直径190厘米。水碓杆木质,长250厘米,宽14厘米,前头25厘米处,以石质头臼上头榫卯相接,另一头96厘米处设一杆台,两侧为接轮轴,以承托轮轴的转动压力。
图95-7-6-7 水锥房(黄正瑞 摄于2010年)
古龙窑 位于古村落顶窑,由王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立,后虽经重修,但原来结构基本不变。老窑场为砖木结构,沿坡而筑,坡度25度,层层叠叠,每层上盖青瓦。老窑场窑头到窑尾长约40米,14柱13间12层,13间每间宽2.5米至4米不等,每级高4米,拱形洞口高1.5米,进深7米。老窑场由窑炉、窑床、窑门、窑墙、窑顶、测火口、窑顶梁架等组成。历经几百年风雨犹存,有着较高的研究保护价值。老窑场是碗窑古村落仅存的一条,1984年熄火停产,2003年又重新点燃,烧制高炉用的耐火砖。2006年因产品滞销停产。
图95-7-6-8 古龙窑(黄正瑞 摄于2010年)
(三)历史环境要素
三折瀑 三叠飞瀑位于石壁脚右侧,瀑布分为3级,每级高30~40米,每级瀑布飞流之下,均是一碧绿龙潭。一级瀑上建有一条石拱桥,站在桥上看三级瀑布,像3副大白布直挂下来。瀑布水量丰富,常年不枯。春夏季阵雨或暴雨过后,山洪暴发,瀑布水流铺天盖地而下,水花远溅数十米,十分壮美。
四、民俗文化与传统技艺
碗窑古村落民风淳朴,传统的文化习俗源远流长,几百年来沿袭不变。较为独特的有:
(一)民俗文化
窑主爷 碗窑村的窑主爷尊称为“窑公爹”。每年开始烧窑,要先祭礼窑公爹,以后每次烧窑要烧香。旧时每年还要做一次“窑福”。
从师  碗窑窑工从师没有定期,要等学徒所做碗坯被窑主认为合格,可以入窑,才算“满师”。谢师礼是做50支(每只10个)碗坯交给窑主,应得工钱归师傅收受,并送猪腿及线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都100工以后给学徒零用钱,有的300工满师,有的仍为3年。
窑工禁忌 烧窑时忌说“红”,碗烧红了便成次品或废品;也忌说“倒”窑内的碗是一叠叠的,一倒全完了。窑工不穿白裤,碗窑产品是青花、红釉或素面青白釉,一白了便成次品。
祭祀五显大帝 碗窑下窑原建有五显爷庙与戏台,1958年因为建造桥墩水库拆除。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初八,祭祀五显大帝,全村老少一起出动,以祈求人畜安康,瓷业发达。邀请社戏班子于古戏台日夜演出,邻近的泰顺、文成、平阳等地人们前来相拥观看。整个村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祭祀三官大帝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祭祀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祭天官,以求赐福;七月十五中元祭地官,以求消灾;十月十五下元祭水官,以求解厄。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俗称做“福”。上述每次祭祀活动均须筹办三牲(猪、牛、羊)福礼,并主要由当地江、余、华、胡、巫5姓族人操办,沿袭已久。
朱氏故居传说  朱氏三世祖凤儒公的房子原建在碗窑竹篮脚,后被一场大火烧毁。当时,风儒公在碗窑寻找厝基地时来到石壁脚,见原址有旧地基,当夜便睡在原地基上。半夜梦见一衣着明朝金色盔甲之神将,手拿钢鞭,要赶他走开。凤儒公说:“明代属你.清代属我”。随即,金甲神将不见了。醒来时,凤儒公好生奇怪,后通过打听,得知此地明初出过一个六品武官。凤儒公知道此地肯定是个风水宝地,便在此建房安居了。
戏台和三官宫传说 碗窑鼎盛期曾经客商云集,为了留住客人,顶窑集资兴建戏台和三官宫,按惯例二者是应该正对在一条直线上。因为当年戏台对面的地皮是私人宅地不肯出让,只好让殿宇和戏台斜对。由于竞争关系,下窑也集资兴建戏台和五显宫。当时顶窑,下窑二处工程同时开工,师傅都是泰顺人。顶窑戏台和三官宫泰顺师傅年仅24岁,手艺非常好。下窑师傅的手艺不如顶窑师傅。后来顶窑师傅回泰顺探亲,下窑师傅也忙赶回泰顺请教,一连送了3只猪腿,顶窑师傅只管收下却不露面见人。直到第4只猪腿送上门了,顶窑师傅才出来指点,下窑师傅从泰顺回到碗窑也技艺大进。顶窑的三官宫和戏台足足建了3年。完工后,年轻的师傅回到泰顺,大病一场去世了,至今没有留下尊姓大名。下窑戏台和五显宫在1958年建桥墩水库拆除了。只是代代传下一句俗语:碗窑戏台当心看。
(二)传统技艺
碗窑制瓷传统技艺 明万历三年(1575年),福建汀州府连城县巫人(传称'黑人老')开始在此建窑制瓷,说明碗窑制瓷技术来自福建汀州府连城县。据《连城县志》(1993年版)记载,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部往漳州,经过莲城,在隔川驻扎一个多月,在徐屋山教乡民建窑烧制缸、钵、罐、盘、碗等日用器皿,开创了连城陶瓷史。文天祥是江西吉州庐陵(今吉安市)人,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召集赣州及家乡吉州义军万人到临安勤王,部队很多是吉州陶工。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的吉州窑,又称“永和窑”,始于唐代。永和镇在宋代因其陶瓷业发达而成为天下名镇之一。吉州窑在元末衰落,永和镇许多制陶工人去了景德镇。《景德镇录》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时出吉州。”“先有吉州,后有饶州(景德镇)。”“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因此,碗窑制瓷传统技艺源流于是吉州窑,与江西景德镇制瓷技艺同源。
碗窑传统生产工艺可分9个工种:
一是采矿工采矿。
二是舂泥工舂土(利用水碓捣碎高岭土)。
三是洗泥工淘洗、沉沙、晒干(把捣碎的高岭土,铲到粗池辗拌,使沙子下沉,浆水通过水渠注入后面的几个士斗,沉淀后泥浆晾干成陶土)。
四是制碗工制胎、修坯(取适量陶土置于转盘,左手横托坯体,右手竖立上拉,取铁削角定杯体厚薄,摘水渠边遍植的菖蒲叶刮平杯沿,用篾弓将杯体压成碗状,用铜割子从坯体上割下已成形碗,置于碗板。
图95-7-6-9 碗窑制瓷(黄正瑞 摄于2010年)
五是画花女工画花(调和各色瓷墨,用扎狗毛笔在碗外绘花。绘花基本由女工完成)。
六是上釉工上釉、刮脚(用上好的白坭、粗光灰制成釉水,然后在自制的釉水里上釉,在转盘上放置盾头。再用修脚刀刮饰碗体内底部)。
七是烧窑工将半成品入窑、烧窑、出窑(龙窑长30~40米,分9~13个窑间。龙窑第一间不放碗坯,只烧火,叫火柜,第一间要烧8~9个小时。挨着火柜的窑间最小,然后依次宽大。每个窑间留有“火路”,供投掷柴片;每条窑壁即正屏的下方开有30个左右“火眼”,供火势传递;窑门边上留“火色孔”,供观察火色、成色。 火由火柜开始,直烧到第三个窑间,温度达700~800摄氏度,火柜熄火,封上窑门;第三窑间上火,约至1100摄氏度,熄火;转第四间……每间约需焚烧3~4小时。整窑烧毕需2昼夜。整条窑要冷却2天再出窑。在出窑搬碗时要避冷风,否则会由于热度骤减而引起破裂。
图95-7-6-10 碗窑瓷器产品(黄正瑞 摄于2010年)
八是筒碗工分级、包装(碗窑的碗一般分甲、乙、丙、丁、次品等几种)。九是撑排工外运。
五、历史名人与重要历史事件
(一)历史名人
碗窑所在地桥墩,古称“松山”,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据《温州市志》记载:“鹅峰书院在桥墩松山,创办于宋咸平(998~1003年)年间”,比温州最早的东山书院早61年。
据《桥墩志》,从南宋绍兴八年(1138)至景定三年(1262),124年间松山先后有黄石、林湜、黄褎然、黄中、林孟嘉、黄渊然、徐昕、柳梦周、黄秋火、林孟治、徐俨夫、韩寅翁、柳昱、徐壮猷、黄禹锡、柳培之、许仲权、黄系翁等18人中文武进士,其中:黄褎然武状元,徐俨夫文状元,黄中文探花。
武状元黄褎然(1145—1217)平阳松山人(2010年属苍南县桥墩镇)。黄褎然曾在武学学习,南宋淳熙丙午(1186)上舍释褐(被评为上等上舍生后授官)。淳熙丁未(1187)武科廷对第一。黄褎然夺得武状元后被授予太学武学唯一的武学谕。绍熙中(约1192)升迁为全国武学最高地位的唯一的武学博士,主管架阁文字。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陈傅良(1137—1203)编《止斋集·外制》评:“(黄褎然)博士与范仲任为时所称重”。
文探花黄中,字仲庸,平阳松山人(2010年属苍南县桥墩镇)。黄中少时爱好关洛之学,后师从平阳著名理学家徐谊得其奥妙。黄中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考中文科进士,庭对第三(探花),授福建南安县知县。庆元中(1197年前后)学禁方严,黄中校艺漕闱,发策云:“平居不以利禄入其心,培植涵养,如木有根,水有源,用之则回既倒之狂澜,不用则唱和寂寞之滨,亦足名世,任此责者谁与?”朱子见之,叹曰:“近年此等议论,令人叹服。”嘉定初(1208),授起居郎(起居郎,从六品上,天子御正殿,则起居郎居左,若天子有诏命,起居郎俯陛以听,退而书之,每季终了时交给史官)兼皇帝的待讲。嘉定三年(1210)又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并被派往金国作为祝贺生辰的特使,升起居舍人。宋宁宗赵扩(在位1195-1224)说,朕正赖卿辅佐。黄中尽言纳忠,为当政大臣所忌恨,后离京任泉州知州,死于任上。黄中通籍(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三十年,为官时间却只短短十年,前后陈奏三十余疏,倾心忠梗,无所回挠。南宋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蒲江魏了翁称赞说:黄中是古之遗直也!而《宋元学案》一书中认为:平阳弟子以黄中先生为第一,因此,在永嘉学派中平阳学派别为一宗。黄中妻徐守宁(1175—1237)绍定四年(1231年)寿明皇太后庆典进硕人(三品)。
文状元徐俨夫(1200—1260),字公望,观美桃湖人(2010年属苍南县观美镇)。宋理宗淳祐元年辛丑(1241)进士对策第一。初授某军节度使判官厅公事;秋满,添差浙江绍兴通判;淳祐九年(1249)升校书郎,十年转秘书郎。十一年正月转著作佐郎,十月著作郎兼礼部员外郎,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十二年(1252)正月任秘书丞,再迁礼部郎中。此时,丁大全与闫贵妃、马天骥等在朝廷里应外合,狼狈为奸。民谣:“檐(暗示闫贵妃)马(马天骥)丁(丁大全)当,国势将亡”。宝祐间(1253-1258),徐俨夫因得罪丁大全退职还乡。他是个清官,官囊没有积蓄,有时三餐不继。有人劝他向丁大全谢过,委曲求全以存活。俨夫笑而不答,大书一联于门上云:“一任证龟成白鳖,那能拜狗作乌龙。”开庆元年(1259)十月,蒙古军进逼鄂州,丁大全隐匿军情被弹劾罢相。景定元年(1260),徐俨夫再度起用为抚州知州,未赴任。又召为礼部侍郎,未几,卒于任。
(二)重要历史事件
1988年温州市政府命名碗窑乡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乡镇。桥墩镇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乡镇。碗窑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民国26年(1937年)2月5日至7日,由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和红十九师1100多人,面对数倍敌军,在泰顺县峰文奋战3天3夜,震惊国民党当局。战后部队化整为零转移。同年2月19日,省委机关及教导队的100多名战士在鼎平交界地区活动几天后,转移到苍南县玉苍山增瓯休息。20日上午与国民党军十九师遭遇。打了一整天,被四面八方赶来增援的敌军包围在一座孤山上。刘英率部突围时,又遇设伏敌人的攻击,红军十九师师长罗连生中弹负伤被俘,后叛变。但省委教导队的战士们打得灵活勇敢,保卫了省委机关领导。战斗坚持到天黑后,已经负伤的程美兴(浙南游击纵队参谋长)利用夜色指挥突围战斗,进入碗窑西安山,在西安山同国民党部队英勇战斗,其中5名红军战士光荣牺牲。碗窑村民积极支持红军战士勇敢参战。红军牺牲后,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埋葬了红军遗体。1952年在碗窑西安山修建了烈士墓,并由红军老战士陈辉同志(曾任温州市市长)题写了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当地村民及附近群众、学生都前往烈士墓进行纪念活动,成为当地的一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六、保护、利用与管理
1986年,苍南县开展文物复查时,发现碗窑古戏台,县文物部门随即建立基本档案。
1987年,苍南县组织开展文物古建筑专项调查时,又充实了碗窑古村落档案资料。
1988年,苍南县政府公布碗窑古戏台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组织专业力量,对古戏台进行多次保护和安全管理。
1992年,苍南县“滨海-玉苍山”被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碗窑古村落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苍南县政府公布了古戏台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同年,苍南县文物管理部门做好了该文保单位的文字、照片、图纸等档案资料工作。
2000年10月,苍南县人民政府依法公布碗窑古村落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6年6月,碗窑古村落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街区。
2006年10月,苍南县文物管理部门对碗窑古村落受超强台风“桑美”被损坏的古建筑进行修缮。
2010年,碗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由浙江东华规划建筑园林有限公司和杭州华策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编制,由省政府批准并严格按规划要求实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腾讯新闻
【走遍中国】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
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的这个县城,隐藏山林间的古村落比比皆是
这座用碗盖起来的神奇村庄,小到连地图都找不到的秘境
碗窑古村:躲在大山深处的那份恬静
不输乌镇周庄,10个周末必去的不起眼小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