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春了!中国人坚守了3000年的诗意生命美学,又回来了
一到立春,相关话题总是会如约登上热搜第一的位置。

传统观念中,立春又称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有吉祥之义,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其实早在201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之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从科学上肯定,也从文化的意义上肯定了二十四节气,认为这是: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而在现代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地位也非常崇高,被认定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所以,二十四节气背后,究竟蕴藏了怎么样的智慧?

今天,就趁着“立春”节气,阿信为你推荐一本筹划了好几年的精美新书——《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两位作者,徐立京是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冬冬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创建了中国抽象绘画流派,一位负责撰文,一位负责书中百余幅插图的创作。

这是第一本用中国抽象绘画的语言来描述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书,用抽象绘画语言亲近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

另外,书中还特别请来了王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等一众专家学者,从文学、科学、哲学等不同维度阐发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意义与影响。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品味天地之大美,感悟四季与生命,在中国人独有的诗意生命美学中进行一场内心的修行……

用抽象绘画来诠释
“立春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描述立春节气与初候东风解冻”:

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 ;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 :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


意思是说,天地阴阳之气的继往开来由立春开始,春木之气,也就是消融冰冻、催生万物的阳气,由此开始主宰天地。


如果说北国立春的气息隐藏在冰雪融解的伊始之中,隐含在草木返青的等待之中,那么,立春时节的岭南已是无限春光 :桃花红得娇艳,俏立在青山绿水之间 ;玉兰朵朵,盛放在蓝天丽日之下 ;气温回升之快令人猝不及防。

这些急剧发生的变化,其原因和本质,都在于天地之气发生了根本的转换。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 315 度时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徐冬冬

在画家徐冬冬笔下,冬的色彩具有了春的气韵,并赋予天地极其剧烈的动感,春木之气那破冰融雪、改天换地的气势,以一种特别的美感呈现出来,塑造出立春在二十四节气中独一无二的内在气质。

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释立春二候蛰虫始振”:

蛰,藏也 ;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


意思是说,伏藏在地里的虫儿们感受到了春之阳气的到来,开始活动起来了。

《立春二候蛰虫始振》,徐冬冬

奇异的画面在这里展开 :像古老瓷器的冰裂纹,又比那稀世的青瓷开片色彩更丰富、变化更多端 ;像戈壁深处的筋脉石,而其变幻的纹理、绚丽的颜色,又比那受亿万年风雨侵蚀的奇石更细腻更灵异……

这样的艺术境界,观者或许不知其所起,画者却是有心而为之。

唐代王起写有一篇《蛰虫始振赋》,甚妙。他写道:“跂行喙息,负日月之融光;蠕动蠉飞,得天地之仁气。”小小蛰虫是敏感的,又是幸运的,你看,当初春的气息最早降临时,它们便灵敏地感知到了。

它们钻来钻去,从地下伸出头来快活地呼吸着被春阳丽日熏暖的空气,而春天是多么仁爱啊,她刚到世间就把自己的和暖投向了藏伏在地里的不起眼的蛰虫,春之阳气不正是天地之仁气吗?

天地之仁气,正是立春二候“蛰虫始振”时节天地之气的本质,是春之阳气的本质

《立春三候鱼陟负冰》,徐冬冬

从“东风解冻”到“蛰虫始振”,再到“鱼陟负冰”,可以明显看到,春天的阳和之气在迅速地改变着宇宙天地。

“鱼陟负冰”,融尽阴寒而育万物。初春之美,在于阳和之气化泽万物,万物皆是春意!

用一幅画纸画出万物春意,这才是对立春的绝妙抒发。徐冬冬画的,正是心中所感春之天地气息,而非眼中所见具体一事一物。

只有用心、用灵魂去体会初春的天地气息,才能真正感悟到立春作为“春之建始”、二十四节气之首的内涵

用心去感悟立春,不唯冰之状,而有东风消融坚冰之震动;不见虫之具,而有春阳苏醒蛰虫之萌动;不限鱼之形,而有春意化解阴寒之灵动,正所谓不着万物一形一色,而俱得万物之春也。

立春开启新的春天之旅、四季之旅,灵魂的舞动也引领我们开启新的生命之旅、问道之旅。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是一种科学体系

提起二十四节气,大家印象中更多地感受到这是一种传统,是一种审美。

但事实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著名天气与气候学家、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看来,背后蕴含着一种“大思维、大科学”。

丁一汇


在二十四节气里面,四个“立”是最关键的,因为它们代表了季节的更替,春夏秋冬的更替。

然后在春夏秋冬更替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才有五天或者六天这种候的变化,在这里面看花,看树,看河冰,看飞禽,看大雁。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据传起源于山西临汾地区的一个县城,最早产生于夏朝,历经夏商周,在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这一带逐渐发展。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诞生地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在山西、陕西、河南这些黄河文明诞生的地方。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基本上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


我们的祖先观察气候变化,第一个是天时,就是我们所谓的“天文”。第二个是物候。开花、结果、树木发芽、河水结冰等,看的是这些大自然的现象。第三个是农业和天时物候的配合。

所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实际上是一种大思维、大科学,并且和农业密切相关,并不是对一个个现象简单的描述与记载。

《雨水初候獭祭鱼》,徐冬冬

这种大科学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包含了天文、地理、农业等知识,是将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这个诞生于农耕时代的文明成果,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所包含的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是正确的,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完全准确的。

其中,天文的要素变得很少,因为宇宙本身是以 1 万年、10万年、几十万年为尺度变化的。

变的主要是物候。物候随着气候而变,譬如在冷期和暖期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树立的这个坐标、这个标准来判定的。

这个坐标和标准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现有的气候和这个标准偏离了,我们就认为气候变冷了或者变暖了。

节气和物候的变化是一个平均的变化,用科学的语言来讲,所谓“历法”应该叫“平均气候”。平均气候就是非常长的时段内气候的平均情况。

《雨水二候候雁北》,徐冬冬

“七九河开”,那河就开了 ;“八九雁来”,那雁就来了,很准的。这就是平均气候在物候、天象上的反映。

我们今天所说的平均气候,通常是指 30 年或 50 年内的平均气候状态。别的国家还真没有类似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样的科学体系,没有这么完整的经过 3000 多年一代一代积累的对平均气候的观察总结。

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气象学界才会将二十四节气认定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天地境界

几千年来,中华历法的发展、调整、完善,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大的贡献。

王蒙看来,中华文化对宇宙世界的认识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系统出发,从整体出发,从包罗万象的宇宙世界中找出万事万物最本质的联系。

正因如此,谈中华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离不开中华文化传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王蒙

王蒙说,如果光看阿拉伯数字的年月日,我们不会在瞬间对四季变化产生那么强烈的自然反应和丰富联想,但是一读二十四节气就不同了,马上就对季节更替有了最直观最生动的感受。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历法对四时变化的概括,也是一首简明、纯真、亲切、充满生活气息的对于天地、对于中华民族、对于先祖、对于重农亲农的先民生活的颂歌、情歌。

而作为动物学、植物学与气象学的图表来说,七十二候的说法或有瑕疵,但七十二候,是天文观,是以黄河流域为依据的地理观,是季节与气候的时间观,又是农业生产、农业文明观。


更是中国人的生命观,是自然观,是世界观,是宇宙观,是自古弥留的乡愁乡情,是对于神州大地的赞美与亲近,是对各种生命现象的关注、兴味、好奇、想象与富有好生之德的价值观。

家喻户晓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节气与季候的文学性的显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


这些诗句虽然不是直接写节气季候,但都出自中华历的时序感与岁月感、天地感。更有趣的是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令人不能不想到阳历九月初的白露节气与大体在十月份的中秋节。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

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我们简单列举四个“立”字头节气的谚语,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雨水三候草木萌动》,徐冬冬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在所有的农谚中,我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皆当传承,皆应发扬

探寻二十四节气诞生的精神源头
呈现七十二候的精妙体系


-End-

2022.2.4

编辑:楚旂 | 审核:Yoyo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节气中的文化时空
天文历法寓阴阳 ----试论阴阳思想的形成机制
24节气
张景明系列讲座《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医智慧》已正式上线
(18)黄帝内经顺时养生·时气与节气、节日和物候的关系
《水懂气味,更懂你》第二章:什么是天地之气候相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