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痹证的针灸治疗应当如何进行?

痹证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疼痛类疾病,中医的痹证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分,其致病因素各异,临床表现不一,针灸治疗也当各不相同。

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易走窜为特点。以腕、肘、膝、踝、肩为多见,并有关节屈伸不利或寒热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浮。

痛痹——关节疼痛,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其特点,得热则减,遇寒则甚,关节不可屈伸,舌苔白,脉弦紧。

着痹——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为其特点。且转侧不灵,屈伸不利,痛有定处,舌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关节疼痛,痛不可触,痛处灼热红肿,关节肿胀,不可活动,得冷则舒,可发于一个或多个关节,并兼发热恶风,口渴烦躁,舌苔黄燥,脉滑数。

痹证的治疗应从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两方面入手。整体治疗包括祛除邪气(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和扶正(补益肝、脾、肾),局部治疗即取局部腧穴以通经络,经气通畅则风、寒、湿、热诸邪无所依附,疼痛自除。

无论何种痹证,均应根据病变部位分别选取以下腧穴,以疏通局部之经气。

肩部:肩髃、肩井、曲池、外关

肘部:尺泽、曲池、合谷、外关

腕部:阳池、列缺、支沟、液门

手指:合谷、后溪、八邪

腰脊部:身柱、肾俞、委中、昆仑

股部:环跳、委中、阳陵泉

膝部: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

踝部:解溪、昆仑、丘墟透照海

足部:太溪、昆仑、太冲、八风

祛邪:行痹取风池、风府,大椎、膈俞、血海;痛痹取肾俞、关元;着痹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

扶正:无论何种痹证,可根据具体病情配以大杼、阳陵泉、悬钟等穴以扶助正气。

痹证一般可针灸并用,红肿热痛者不灸。

风池、风府为风病之要穴,可治内外之风。行痹以风邪为盛,故取此二穴为最宜。风为阳邪,最易伤人阳位,大椎属督脉,诸阳脉(手足三阴)皆交会于此,故刺大椎可泻诸阳之邪,因此,大椎为祛风之要穴。膈俞为“血会”;血海可调和气血,二穴皆有活血之功,取此二穴意在“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故以上诸穴配合治行痹最宜。

命门火为人身阳气之源,若阳气宣发则阴凝自散,寒气自消。肾俞为肾气转输之所,关元为三焦原气所注之处。痛痹取此二穴,意在益火之源,振奋阳气,以驱邪外出。热痹应以祛湿热为治,大椎可泻诸阳,为“散风泄热”之要穴;曲池,合谷为泻热凉血之要穴。配以功专除湿的阴陵泉、三阴交二穴,可共奏清热,散风,除湿之效。

大抒位于督脉之别络,为八会之骨会,有补督脉、振奋诸阳之功,阳陵泉为筋会,绝骨为髓会,三穴配合可奏强健筋骨,扶正祛邪之效,故可用于各种痹证。

“脾恶湿”,湿邪外袭最易犯肿,脾被湿困则又生内湿,故和脾为治湿之本,也即“脾旺则湿自运”之理。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诸穴合用,有健脾利湿之效,故对湿邪偏盛之着痹最宜。

1.刺络拔罐法——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及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每周至少1~2次。

2.水针注射法——有皮下中药制剂注射和关节腔内注射区分,具体要因人而异,可以参考以前写过的文章。

3.蜂针疗法——是利用蜜蜂的尾针为针具,循经络穴位和病位局部施行的蛰刺,同时自动注入皮内适量的蜂针液,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颇有以毒攻毒的意味,其针后继发局部潮经充血,以兼具温灸效应,是针、药、灸相互结合的复合型刺灸法。

针灸治疗痹证疗效较好,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顽痹范畴,需坚持长期治疗。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属风湿热患者的急性期可应用药物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脏出现损伤。另外也要注意排除骨结核、骨肿瘤等,以免延误病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
痹证
痹证的针灸治疗
痹证(中医学人卫8版)
痹证的分类及特点
痹症及其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