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 | 王永利/西便门小学


文/王永利  图/网络


染房胡同向北二百多米有个丁字路口,往东拐是一条土路,印象里没有什么住户。这条路开始是东西方向,走过一段后,便向东南方向一遛斜插下去,能看到经常放风筝的城墙,城墙下有一片住家,记得应该叫“老德馆”(音译),由这里往南,过一条马路进胡同,就到了“小北栅栏”。
为什么提起这一段路?因为这里有我永远忘不掉的一处地方,我的母校:“西便门小学。”那时,我和同院及附近的街坊、伙伴们,基本都是在这里上学。
学校的位置,是由丁字路口向东拐不远,在土路的南北两侧。校区分“本校”和“分校”。“本校”在路北,“分校”在路南。
“分校”,都是低年级的同学。进大门中间是一条主路,东边是教室,西边是一个不算大的操场。就近的几间教室的同学做课间操就在这里。操场南边有几张水泥的乒乓球台,每张台子中间码上一遛砖头当球网,我和我们院同班的吴家及其他同学,下课、放学常在这里打球。
沿着主路往前走,顶头左拐便是第二进院子,有多半个篮球场大,四面都是教室。中间是一块空地,有点像四合院的天井。从一进到二进再到三进之间,曲曲折折,有些小院幽深的感觉。来到第三进,豁然开朗,宽大的操场有差不多半个足球场大,甚至还要大点儿,教室分布在南、西、西北三面,东边紧东头是住户的山墙。
记得刚上学时,我是在第三进南侧中间的一间教室,上学第一天,也不知为了什么还哭了一鼻子,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笑。
我在这三个院子的教室里都上过课。
在“分校”时,有个叫“袁宝珍”的女老师(很抱歉,记不得是不是这个“袁”字)特别受我们欢迎。袁老师爱笑,对每一位同学都很和气,我们这些孩子就喜欢上她的课。有一次袁老师不知为什么很长时间没来,那天来了,刚站在讲台上,所有的同学们都自发鼓掌,欢呼,我看见袁老师受到感染,有些激动,脸色发红。我想,这掌声和欢呼是发自这些幼小心灵的天然的声音,一个老师能得到同学们的如此爱戴,它比任何夸奖赞美都有意义。这也是一种回报,是一种真心付出,不求回报的回报。这应该是一名教师最高的荣誉了。
还有一件事,印象很深,一次搞卫生,我端着一个装有石灰的簸箧回教室,跑到校园一处墙的拐角,那时候年龄小,好动,动不动就跑,不会好好走路。猛地一个同学从拐角的另个方向跑来,我俩撞在一起,那石灰扬起来,扑满了我的身上脸上,连眉毛上都是,整个成了一个雪人,我也一下傻了,不知如何是好。正好袁老师路过,急急的拉着我冲到水池子边,打开水龙头,一通猛冲,猛洗。当时我倒没觉的什么,但把袁老师吓坏了。这件事印象很深,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当年袁老师教我们什么课?现在没有一点儿印象了。



路的北侧是“本校”。“本校”的院子觉得比分校还要大,院子也分三进。一进小一些,全部是老师的办公室。二进院子呈不规则的东、西长方形,东西距离有百十米,院子宽敞,教室分布在各处。第三进是操场,很是宽敞。清楚的记得高年级的同学上体育课扔木柄手榴弹,从操场靠中的位置,能扔到紧东头的厕所和杂物间的位置。学校每年的春、秋运动会,都在这里举行。操场的西北角,设有单杠和双杠等器材,我们常在这里爬上爬下。
记得在本校,哪一年级忘记了,学“自然常识”一门课,我任课代表,负责替老师收、发作业本。至今,常识课关于风的描述的口诀,记得非常清楚:
一级烟柱直冲天
二级清风吹脸面
三级微风红旗展
四级地面飞纸片
五级小树摇
六级举伞难
七级迎风走路不便
八级树枝断
九级屋顶飞瓦片
十级以上抜树倒屋很少见
在热带海洋上,十级以上的风叫台风
几十年过去了,这口诀不敢说丝毫不差,即使有误,但绝差不到一两个字。小时候的记忆力真是好。

一到下课可热闹了,操场上满是踢毽儿的,跳皮筋的,追跑打闹的,干什么的都有。记得有一次因为课间打乒乓球抢台子,跟外号叫“果丹皮”的同学打起来了,把人家的脑袋“开了瓢儿”,被请了家长。
有时放学我们也不走,在这操场上踢球。操场北墙外就是护城河,院墙也就一人多高,我们时常不小心把球踢过院墙,飞到到河里,河水不深,最深处也就到腰部。有一次球又被踢进了进去,外号叫“果丹皮”的同学直接下到河里去捞,回来后挨了老师一顿批评。想想也是,真要出事,老师怎么跟家长交代呀。
放学排队也是一景儿。那时候放学不像现在家长都到校门口去接,那时候每家的孩子少则三、四个,多则五、六个,七、八个的也有。放学时,按照家住的方位排成几队,谁到家,谁就自动离队回家,剩下的继续排队往前走,直到最后一个。我跟我们院的同班吴家同学是一队。
这就是我少年时期的“西便门小学”。
参加工作以后还回去过,学校还在,但已变了模样。那时我们院儿还没拆迁,虽然都长大了,还会童心大开,与同院的街坊及附近熟悉的玩伴儿,到学校的操场踢球,但那操场已不是原来的操场,只是一块围墙围起来的长方形的空地,比原来小的多。操场北边是一栋不知何时盖的教学楼。曾经充满温馨记忆的“分校”、“本校”、以及那些教室,都没了踪迹。再后来,我们院儿拆迁搬走,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不知现在的它,变成了什么样子?
我少年校园的天真和童稚,都留在了我的母校:“西便门小学”。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偶尔独处静思时,忆起那段往事,仍觉甜美,回味绵长!
 作者:王永利 北京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兜兜转转中,命运已待我不薄了
渡边淳一《魂断阿寒》书摘四
西便门小学---童年的乐园
新(作者:7号学生)
内涵建设是吸引学生的根本
挥之不去的记忆(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