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识<维基百科>
意识[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意识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人在思考时或象感受图像一样感受到自己的所思所想亦是人的意识,亦无法通过语言准确的描述。一般认为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科学家并不能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1],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例如,某人觉察到了什么、某人觉察到了自我。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目前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现代对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意识这个问题涉及到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
目录
[隐藏]
1 意识的概念 1.1 意识层面 1.2 心理学特性 1.3 意识广义易于研究的方面 1.4 意识狭义难以研究的方面
2 研究意识的历史 3 参见 4 影片 5 参考文献
意识的概念[编辑]
意识是动物的神经反应,当动物或人出生时意识就与生命同在,是一种自我感受、自我存在感与对外界感受的综合体现,意识的基础是个体具有自我意识与对自身认知能力、对自身行使能力的认可的综合。因此产生一个疑问:“我认为我的意识存在,我就是有意识,我认为我的意识不存在或未必存在,我就没有意识吗?”;由于人类意识产生于神经系统,因此不论自身是否感知到,无论自身是否认可,意识均存在。如何界定意识是否存在呢?能够分别了知,具有自我内省能力和行使能力,意识主要的功能即是感知与分析、思维、计划、整理、记忆都属于意识,都是意识心的功能,意识涵盖甚广,意识的出现必须要有功能健全的大脑与眼、耳、鼻、舌、身等去感知相对应的色、声、味、触等产生出意识。在熟睡或闷绝或死亡的时候,意识亦无法生成,意识亦是中断的,因此无觉无知,什么都不知道。由此可见意识亦会中断。
“备注:意识研究,以往的视角,在于对象化。比如,意识,相对于物质的存在。意识,还有一个研究视角,那就是自我意识。这也是意识的概念,可以进一步清晰的原由。意识,是人的主体,是人有意识的核心。意识的概念,具有存在的本体性,也具有人有意识的个体性,更具有人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的主体性。”
意识层面[编辑]
意识的层面是人在意识过程中所察觉的不同感受,这里没有用层次来表述是因为其具有的等级的概念。因为意识本身并没有区别,而仅仅是我们感觉上的区别。意识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我们几乎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具有意识的人的种属,却缺乏对它的了解。意识到底是什么,意识究竟从哪里来,我们与意识又有什么关系呢?所有的这些问题似乎都并不难,因为意识就在我们身体里,大脑中,可是这样吗?我们的每一个问题似乎都会产生新的问题,而我们对所依赖于思想的意识却依然一无所知。我们会逐渐地揭开意识的面纱,尽管我们看到的也许并不是真相,可我们毕竟开始了这一步。 我们首先从非意识开始,非意识就是物质,这是基于物质与意识的二元论的。非意识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对于物质而言非意识就是没有意识。我们用“非”而不是“无”来描述物质没有意识的状态,是因为无意识已经被使用在意识的一种特定的状态中。非意识我们用英文nonconscious来表示,而无意识用unconscious来表示,non-表示“非、无、不(是)”之义,这里表示没有。这有些蹩脚,没有和无在我们的结构语言中是一样的,而我们在这里必须给一个不同的范畴。非意识不同于无意识,或者说非意识是与意识对立面物质的状态;而无意识是意识的内在状态,是没有意识到,是一种意识本能。 其次我们将无意识与有意识进行区分,无意识是unconscious,那么有意识又是什么呢?有意识是我们意识到什么,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或者想什么。意识我们就用conscious来表示,它的名词形式是consciousness。英文conscious是con- 带有 + sci 知道 + -ous,有意识的、神志清醒的、了解的、察觉的意思。无意识是一种有意识但没有被察觉的过程,它不是没有意识,是意识到之前的一种状态。无意识,即有意识而没有意识到,只是一个双重的概念,是一种本能的状态。 我们再将有意识或者意识到分为意识的外在与内在的部分。外在的部分就是对带有意识目的的外在实现的察觉,我们用consciously来表示,consciously是有意识地, 自觉地的意思。consciously是一个副词,通常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这样正好用来表达意识的实现的过程。内在部分是对意识自身的认识,我们通常称为自我意识,用self-conscious来表示。自我意识察觉的是意识的内在动机,是对意识自我的察觉。有意识或意识到我们称为意识,是意识清醒的状态,也是意识控制的基本状态。自我意识往往意味着对意识外在目的的察觉,或者说自我意识是建立在意识基础上的,因此我们通常用意识conscious来表达consciously的状态,用自我意识来表达整个有意识的状态,即consciously+self-conscious的状态。 这样的三个层面,从物质非意识到无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从意识到自我意识,就可以说明意识的基本层面了。意识是一个多层面的状态,以及后面要介绍的其它的意识概念,我们统称为意识[consciousness]。consciousness是意识,知觉,感觉的意思,它是一个包括意识内在所有状态的总体的概念,是相对于物质的整体概念。 下面我介绍一个压抑的概念,压抑[inhibit]的表现是一种情绪、感情低落,inhibit有抑制(行动、感情等)、约束、禁止、阻止的意思。压抑是基于意识的过程或状态,是对意识表现或实现的压抑,这种压抑通常来自外在的因素,但必须转化为内在自我意识才会形成压抑。压抑是自我意识体系建立的一个非常重要机制,也只有对意识的压抑过程才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内在自由的欲望。意识的层面是一个类似于控制系统中的开环控制,它没有反馈补偿的部分;而自我意识的层面类似于闭环控制,它具有反馈补偿的部分,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压抑的过程还形成了另外一个意识的概念,即潜意识[latent-consciousness],latent是潜在的、潜伏性的、隐藏的意思。潜意识是意识被压抑的结果,它并不是无意识的状态,而是一种被压抑的状态。潜意识通常表现为无意识的状态,与无意识不同的是一旦压抑的因素失去,潜意识即可转化为意识,而无意识必须通过意识来察觉。潜意识,是有意识而无法察觉的或者压抑了的意识,通常会转化为梦的意识,成为梦形成的一个意识核心。 潜意识是基于空间的意识概念,还一个基于时间的意识概念是下意识[subconscious],subconscious是sub-表示“下、在下、次于、副、亚”之义+ conscious有意识的。下意识是一种意识的反应状态,或者说是意识的条件反射,就象膝跳反射是神经性的一样,直接成为意识的行为。下意识通常是一种意识的习惯,是由于时间上的不断重复实践后形成的意识直觉。下意识类似于潜意识,但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潜意识是被压抑的结果,下意识是被释放的结果。潜意识是基于空间上的压抑,它通常会表现在空间的行为中,或者梦这样的空间中;下意识是基于时间的惯性[inertia,来自拉丁语inertia<iners 无技巧],它通常表现为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或者习惯。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除非受到某种外力的作用,这物质将保持静止或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运动的任何变化用质心加速度来测量。下意识对于我们具备熟练的技术,而使意识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是非常有益的。 还一个意识的概念需要提及,即前意识[preconscious],preconscious是pre-表示“前、先、预先”之义+conscious有意识的。前意识是无意识与有意识的一个中间状态,潜意识、下意识都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它超越了无意识,但还没有成为有意识。前意识具有无意识的内在动力因素,也具有有意识外在的控制因素,因此它有可能成为我们直觉的重要来源。而这意味着一种更具有活力的意识的存在,那就是超意识,我们用super-conscious来表示,super-conscious是super-表示“在...上,加之”之义+ conscious有意识的。超意识是我们对整个意识或者是心灵的感知,是超我的存在的基础,这将在意识相对论中讨论。 意识层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我们来排列一下,意识[consciousness]从物质非意识[nonconscious]开始包含无意识[unconscious]、潜意识[latent-consciousness]、 前意识[preconscious]、下意识[subconscious]、意识[conscious]、有意识[consciously]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超意识[super-conscious]等状态。其中有些状态属于中间状态,或者也可以说是意识的初始阶段;有些状态属于中庸的阶段,或者可以说是意识的高级阶段。通过对意识的状态的分析,为意识的转化提供了某种过程的迹象,意识的历史也有了大概的脉络。
心理学特性[编辑]
在心理学上,意识具有四个特性:意向性,统一性,选择性和短暂性。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在某个事物物或某件事上集中多长时间。统一性指的是意识很难分开的。例如,当某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此人是不可能在两件事上都有意识。选择性是有关人能注意到某些事情,却没有注意到另外的事情。例如,在一个鸡尾酒会,某个人提到你的名字,当时你和那个人都同时跟不同的人群在聊天,但你却注意到了他(她)提到了你的名字。短暂性,又叫改变的倾向,是威廉詹姆士所描述的意识就像一条小河里的河水。[2]
意识广义易于研究的方面[编辑]
广义易于研究的方面,亦是科学实验易于验证、理解的方面;目前在意识这个问题中,易于研究的方面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集中注意力方面 清醒与睡眠区分的方面 心理状态的可报告的方面 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方面 认知系统对信息整合的方面 理解自身内在状态的方面 对行为控制的方面
意识狭义难以研究的方面[编辑]
意识狭义难以研究的方面亦是不易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在意识这问题里,虽然可以肯定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自我”是如何感觉到“自我”的存在的,也可以说这种“自我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目前很难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科学家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属性太主观了,导致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目前学术界正试图从神经科学、心理认知科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来解释。
研究意识的历史[编辑]
早期心理学属于哲学的一支,此时意识属於哲学讨论的范围。到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独立学门后,心理学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意识研究是早期心理学主要课题。当时冯特使用内省法来研究意识问题,但内省法遭到后来很多心理学家质疑甚至反对,其理由在于内省法并不可靠。他们认为内省法不能准确反映出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也不能让人接触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而且内省法过于依赖复杂的语言,而导致客观性的丧失。虽然心理学家放弃了内省法,但由于找不到其它合适的研究法,因此在很多年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忽略了意识研究。直至五十年代,由于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才又为意识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而使意识回到了心理学主要研究课题之中。尤其在DNA模型创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意识问题成为神经科学研究重要研究对像。虽然意识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现在研究相关领域的多数科学家对意识的前景相当乐观。
参见[编辑]
认知科学 感觉 知觉 意向性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意识上传 前意识 潜意识
影片[编辑]
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Consciousness studies
奥秘意识 Christof Koch, Noam Chomsky, Pat Churchland, David Glanzman, David Chalmers
参考文献[编辑]
^ "Minding the Brain", J.R. Searl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 Nov 2006, p.51 ^ Daniel L. Schacter, Daniel T. Gilbert, Daniel M. Wegner. Psychology. Worth Publishers. 2011. 179.
f. 克里克和c.考克(1990)“论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理论”,(神经科学专题讨论会),2,pp.263-75. f. 克里克(1994)(惊人的假说:对灵魂的科学研究),纽约. b. 巴思(1998)(意识的认识理论),剑桥大学出版社. m.法拉赫(1994):“脑损伤后的视知觉和视觉知”(意识与无意识的信息加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希尔加德等著、林仲贤主编(1987)(心理学概论),第6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俊薰 著(2005)“意识之舞”,第20篇 意识论,上海三联书店. Bourget, D. (2004), ‘Quantum Leaps in Philosophy of Mind’,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11 (12). Chalmers, D. (1996),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ccles, J.C. (1994), How the Self Controls its Brain, (Springer-Verlag). Hagan, S., Hameroff, S.R., and Tuszyński, J.A. (2000), ‘Quantum Computation in Brain Microtubules: Decoherence and biological feasibility’, Physical Review E, 65. Hodgson, D. (2002), ‘Quantum Physics, Consciousness, and Free Will’, in R. Kane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wi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ckwood, M. (1989), Mind, Brain and Quantu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lhauser, G. R. (1995), ‘On the End of the Quantum Mechanical Romance’, Psyche, 2 (5). Penrose, R., Hameroff, S. R. (1996), ‘Conscious Events as Orchestrated Space-Time Selection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3 (1), pp. 36-53. Stapp, H.P. (1993), Mind, Matter, and Quantum Mechanics, First Edition (Springer-Verlag). Tegmark, M. (1999), ‘The importance of Decoherence in Brain Processes’, Physical Review E, 61, pp. 4194-4206.
分类: 心理学
认知科学
神经科学
心灵哲学
导航菜单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02: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翻】如果意识只是我们无意识大脑的产物呢?
意识 │ 每日糊图:20190408
一个人如何才能意识到潜意识?
英语单词博览070 无意识
unconscious
你不了解的,却时刻影响着你行为的力量,来自你的潜意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