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死亡,我的看法

#寻找真知派#

原创 可可说可说

来自专辑

胡思乱想录

我其实是个很怕死的人,不瞒你说。

最早接触死亡,是在幼年吧,记不清几岁了,有印象,但很模糊,那时和家人吵架,我赌气坐在一个玻璃柜子里,一边哭一边等着家人来找我。

很悲哀的是,即使到最后,我也没等到家人来找我,可能是没想到我不见了吧,只记得意识越来越模糊,头也逐渐昏沉。

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我拉开柜门,大口呼吸新鲜空气。

对生的渴望让我感到耻辱,我打破了自己的赌咒;对死的恐惧却让我庆幸,还好,活下来了。

我以前很爱说的一些话:静默残生,活着是因为不敢死等等,现在想来引人发笑。

所以关于死亡,我很早就有印象。

1

之前自述交代了我从小就身体不好,也因此,我总是晕乎乎,总是病恹恹。

蔫这个字,形容我的过去,很妥帖,即使现在的我爆裂,偏激。身体的孱弱,让我无暇顾及我的思想。

在那之后的若干年。我一直在思考,死亡,究竟是什么?

对死亡的关注让我经常恐惧的手脚发凉,带着一种明天可能就醒不过来的焦虑失眠,是的,不超过14岁的我,已经尝试过失眠。

再之后很多年,我经过了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才又有了空闲来思考这个问题。

死亡对于我,对于生命,意味着什么?

多年之后,当我再度思考这个鲜有人提及的问题是,我已经是个身体健康,拥有一定知识的成年人了。

我不会再幻想死神、突发意外和人类的一万种死法。

我曾无比接近死亡:我曾溺水、病入膏肓、经历车祸、遇见抢劫等,但我从不曾触摸过死亡:我的家人俱在,身边的朋友也从未听闻谁突遭意外,我没有见过死人,连听闻,也只是媒体上听闻,即使疫情期间,我也没听说友人身患疫疾。

所以当我思考这个问题时,难免浅薄而可笑。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长在于其拥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其中之一,就是战胜恐惧。

2

我回想起那些思考死亡而全身发冷的日子,回想起疫情期间感冒,恐惧死亡而浑身冒汗的感受。

我是个正常人,自然人,对死亡的恐惧显而易见。

但这并不代表死亡征服了我,我屈居于死亡脚下。

真正的恐惧表现为两种:完全逃避死亡和对死亡过度关注。

前者表现为短期享乐行为,人生苦短,何不及时行乐?

后者表现为对长生的痴迷,冰冻人体技术、长寿秘诀、长生丹药、人脑移植计划。

当人们谈乱死亡时,最常说的是人生苦短无常,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个先来,没空思考。

但实际上,只要你静下心来,尝试摒弃恐惧和逃避,你对死亡的思考,可能比你自己想象容易。

有人逃避,有人痴迷,也有人思考,我就是第三种人。

大学接触到死亡,是社会学课上老师提到涂尔干的《谈自杀》,抑郁症患者或者年轻人很容易轻生,因为不理解生命的难能可贵,所以很容易放弃生存的权利。涂尔干提到,适当的谈论自杀,有利于个体降低自杀的念头。为什么?

按我浅显的理解,谈论自杀,会激起个体对死亡的恐惧,更会让个体理解死亡后那种虚无,黑暗的身后世界。与其说是恐惧死亡,不如说是恐惧死亡后意识陷入永恒黑暗的那种状态。

3

后来看过一些关于死亡的理论,还有自己的思考列在下面了。

生物学研究有一个海弗里克极限,简言之就是不同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极限的,人体的细胞分裂极限大概是5次,每25年完成一次分裂(这个自己查吧,我记不太清了)所以理论上人类的寿命极限是125岁。这个理论衍生出的一派观点就是癌细胞包含着永生的奥秘,因为癌细胞无限增殖。

第二个是细胞损伤累计说,简言之人每次身体损伤(疾病、外伤)都会导致细胞的基因片段碎裂遗失一部分,当人体细胞的损伤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不可逆的损害,时间长了,细胞无法自我修复,也不能继续工作,也就是死亡。(《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第三个则是我自己思考的部分,我对死亡没有任何设想,我只是在推测死亡为什么会存在。《百年法》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视角:死亡存在,变化存在。死亡是进化论实现的必要条件,没有死亡,生命无法实现迭代,更不可能进化。而进化,本质来说就是良性变化。换言之,死亡,等于变化。世间唯一不变,就是变换。也就是说,死亡永恒。

现实也是如此,你想想,要是地主的儿子天生是地主,农民的儿子天生是农民,而且世世代代不变,那世间该多无趣。

《自私的基因》提到了第四种说法:人体只是基因的工具,基因通过有丝分裂,选取更加合适环境的个体来寄生并持续繁殖下去,这样,优秀的基因就能实现另类的永生。这个说法我觉得有可取之处,比如说有些种群(榕树、海管、珊瑚、角安康鱼、水熊虫)采用自体繁殖,雌雄同体或者母体脱落繁殖,甚至自体分裂,再分裂,早期的母体可能早就逝去,但生命延续下来了,你可以说他是一体多命,也可以视为另类的永生。但这种永生,没办法应对外界变化,也因此是少部分物种的策略,更多的是有丝分裂的“另类永生”来对抗死亡,对抗变化。

医学上还有脑死亡和心脏死亡的区分,更有还魂等灵异事件,林林总总,算是证明了一件事:死亡,是对意识(活力)而言的。这里的意识也很有意思,动物有意识吗?单细胞有吗?植物有吗?这里做个阐明,我所指的意识,是指中国传统哲学中鸡三足,臧三耳(《中国哲学简史》)之辩的内驱力,也就是让鸡活动,让人目光转变,让生命生动的那股生命能量。

4

其实死亡本质来说是种手段,就好像我们清理电脑缓存垃圾一样,删除和清理只是我们的手段,我们的目的是电脑更快捷流畅。那么死亡的结果就是让生命进化到生命树的更高层,然后再面对终极命题:空无。

到这里,关于死亡,其实我已经说清说尽了我的看法:死亡,是生命力量的逝去,意识的终结,进化的手段,变化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虚无的人生以解脱:我们终于不用日复一日地对抗无聊、寂寞、孤独,一死了之。

谈论死亡这件事本身不会让我们恐惧,如前,让我们胆小如鼠的是死亡后那片无光之海。

有趣的是,人这一生,最不公平是出生,最公平,是死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生命没有选择永生?其实永生更像是一个“诅咒”
人生的困顿
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活着不好吗,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要进化出死亡?
《三说意识》杨焕文
呼吸停止后,意识还在继续。。。(如何面对死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