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洛寒:语文课就是语文课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

文|洛寒

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

为什么一定要把语文课当政治课来教呢?有的同志这样说:“教育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难道语文课能够例外吗?”说得完全对。语文是中小学最主要的课程之一,当然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问题是首先必须弄清怎样为政治服务。谁都知道,要想为政治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有好的思想,一个是有好的本领,也就是既要红,又要专。对一个人来说,有好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有一套好的本领而没有好的思想,那样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可是如果只有好的思想,没有好的本领,便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好的思想便会落了空。

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才算为国家的需要服务呢?那就是我们各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达到了国家所要求的规格,也就是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他们升学深造,或到了各种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如果把语文课当作政治课来教,不注意语文的基本训练,那么小学毕业不能阅读通俗书报,不会写一封平常的书信,升了中学学习有困难;中学毕业不能阅读一般政治科学著作,不会写工作报告,不会写日常应用的文字,升了高等学校跟不上班;尽管这些学生思想很好,情绪很饱满,算不算很好的完成了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要求呢?显然不能够。这不但不能做到真正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其结果反而会使无产阶级的事业,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受到影响。

有的同志又说:“语文课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课,多讲一点政治有什么不好呢?”这些同志们的用意是好的,是对人民对组织负责的表现。语文课确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它这方面的作用,忽略了是不对的。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了解语文是一种工具。尽管它和数学有许多不同,但从工具这个意义上来说,却是同样的。学习数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计算的基本知识技能,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因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削弱语文的基本训练。特别是认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就包含着“语文差一点没关系”的因素,那样学生的语文基本训练不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不会完成得很好的。

还有的同志说:“政治觉悟提高了,文章自然就写好了。比如有的学生本来作文不好,可是参加了劳动,参加了社会活动,觉悟提高了,因此作文有了显著的进步。有的老干部,他们文化水平并不高,却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言外之意,进行语文基本训练没有什么重要,中心问题在于提高政治觉悟。不错,学生参加劳动或社会活动,对开阔思路,使他们言之有物,是有很大好处的,特别是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这一点更加显明。但是不是原来学生的文理不通,错别字多,在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之后,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纠正呢?显然不可能。语文基本训练的任务,非在语文课里完成不可,不但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代替不了,其他课程也只能起辅助作用。

总之,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不是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当政治课教。如果不是这样,一定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目的虽是为了政治服务,是为国家需要服务,但其结果恰恰对社会主义建设不利。因此,要把语文课教好,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认识语文基本训练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语言看作“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看成是进行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武器”,号召“学习再学习”。毛主席说:“我们的工农干部要学理论,必须首先学文化。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陆定一同志在《教学必须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全日制中小学的最主要的课程,是语文(包括中文和外国文)和数学,这是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和数学学得好,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就比较容易。”由此可见,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将影响其他课程,对国家整个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认识学习好语文的关键是多读多写,其它省劲的办法是没有的。马克思一生工作那样繁忙,还经常研读文学作品,并能背诵海涅和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他的文章写得十分准确生动。恩格斯直到逝世时一直精神饱满,孜孜不倦。大家都知道,他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语言专家,他所精通的语言有十种之多,为了阅读易卜生和凯朗特原著他开始学习挪威文,那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毛主席教导我们:“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正是这个道理。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从多读多写得来的。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欧阳修更是“以至尽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虽至晚年,暇日惟读书,未尝释卷。”因此,他们的文章,一直流传至今。清唐彪在《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一文中说:“谚云:‘读十篇不如作一篇。’盖常做则关机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我们要把这些道理,经常告诉学生,鼓舞学生多读多写。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苦功钻研语文,是不是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呢?不会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基本训练是不能分割的。在编辑教材时必须十分注意课文内容的思想性,注意思想内容和文字技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就是说,选文的最高标准应该是政治思想性强文字技巧好,这类作品,必须尽一切可能多选。有的政治上无害,文字确实很好的可以选一些,政治上有小害,但文字技巧特别好的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也可以选几篇,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讲授时只要向学生说明这一点,是不会使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基本训练统一起来,每讲一篇课文,就要认真讲清课文本身的思想内容,但不要过多的牵扯许多枝节问题。课文本身讲得透,学生自然就会得到启发,受到思想教育。然后就要讲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这方面,讲得越认真,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也就越深刻。这样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但语文基本训练可以进行得踏实有效,思想政治教育也会进行得有声有色。有的同志也许感到很难做,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处,只要认识这个道理,经过努力钻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

几年来,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特别是中学的语文教学,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公式,每讲一课课文,差不多都是这一套程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段落分析、写作方法,如果讲的是故事、小说,还要加上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性格分析等。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识字的时候,提出所谓“故事化”,每教一个字,都要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它引出来。有位教师教“白天黑夜”四个字竟用了三课时,平均一课时仅认一个多一点的字。还有一位中学教师教鲁迅的《药》,用了八课时。不少教师因为强调分析课,一周五到七课时讲不完一课课文,甚至有的中学语文教师一学期只能讲十一二课。因此有的语文教师每天工作十小时到十二小时,还不能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课本自然也教不完了。

不光教师忙,学生也跟着忙。因为老师不光讲了就算,还要把多方面搜集来的资料让学生在语文笔记本上记下来。上语文课的时候,往往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实际情况,剪来一位高中二年级学生的两页语文笔记,请大家看看。下面是《药》的笔记:

鲁迅

一、中心思想:《药》这篇文章,通过夏瑜被杀,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事,表现了夏瑜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并且指出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脱离群众。

二、作者介绍及时代背景(从略)

三、文章分析:

第一场

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刽子手若干个、清兵若干个、观者若干人、小栓。

时间: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后来天亮了)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地点:先在华老栓的茶店里,后在“古□亭口”。

情节:一个秋天的后夜,①一个人被杀了,②华老栓用积下的钱向刽子手买了一个蘸了人血的馒头让他儿子吃。希望用蘸人血的馒头来治好儿子的痨病。

第二场

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小栓、驼背五少爷。

时间:同一天早晨。

地点:在茶店里。

情节:小栓子吃了蘸人血的馒头。

第三场

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小栓、茶客若干(花白胡子老头、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青年)、刽子手康大叔、提到的夏瑜、看守阿义、夏三爷、夏四奶奶。

时间:同一天的上午。

地点:在茶店里。

情节:茶客中的刽子手康大叔透漏被杀的人是夏瑜和牢里情况。

第四场

人物:华大妈、老女人、上坟者若干。

时间:第一年的清明节的早晨。

地点:西关外靠城根的乱坟地上。

情节:华大妈在坟地与夏瑜母亲相遇的情况,发现夏瑜坟上有一个花环。

四、人物分析:

华老栓:①善良(不敢看杀人,不敢接人血馒头,对孩子的爱。)②愚昧无知(不知人血馒头不可治病),他不知道杀的是谁,该不该用他的血,他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农民。

康大叔:凶狠的、残暴的刽子手。拿人血馒头,穿戴,进门,人们对他的态度。

驼背五少爷:游手好闲的没落地主。

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无聊的社会渣子。

茶客:不管老小,都对夏瑜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恨,他们说自己什么也懂了,其实什么也不懂的。

夏瑜: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者、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反对清朝,在牢中坚强,劝牢头造反,表现了英勇不屈。

五、写作技巧:①作者在写主人翁,用侧面的手法写的,写出夏瑜的勇敢坚强,并指出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失败的原因。②一年的秋天,再隔一个很长的时间,到下一年的清明,并且前三节在同一天的上午,所以本文结构简单。③本文共发生两件事。

六、人物描写:鲁迅先生对人物的描写是画龙点睛的,几大笔,把人的本质写出来了,(通过人物的行动、说话、外貌表示不同人)这些都是鲁迅先生写人物的特点。

七、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烘托气氛。

不光记笔记,还要抄许多大表,有的教师教一课课文竟列出长达四五百字的大表,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有的表多到八九层,因为篇幅关系,这里不再列举。

我曾问过那个记笔记和抄表的学生,是不是可以不记或少记一些笔记和表,他马上回答我说:“哪能行!老师考的就是这些笔记和表。”因此学生复习语文的时候,不是去诵读课文,大都是背诵那些笔记和表,特别是考试的时候,把本来不应当紧张的语文考试也搞得紧张起来。

建国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其他各科教师一样,工作是努力的,有些同志没有注重语文基本训练,而把语文课教成上面那个样子,根源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联系的。

(一)对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认识模糊。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基础和从事各种工作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达到能读会写,以适应继续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但近几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问题,许多人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模糊起来。有人说,语文的教学目的应该以思想教育为主;有人说,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也有人说,二者应该并重。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把语文教成了政治课,主张以语文教育为主的又往往把语文教成了文学课或单纯的语文知识课,主张两者并重的把语文教成了政治、文学、语文知识的混合课。三者尽管说法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没有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

(二)生硬地抄袭外国的经验,丢掉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国历史悠久,我们用的是方块汉字,它跟拼音文字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和其他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一样。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上来考查,我国从来注重文字的学习。过去蒙学,一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认识两千来字。清末兴办学校之后,最初在小学里设有“字课”,后来改称为“中国文字”,专教单字,慢慢由字读句,由句再读文,注意到笔画的繁简,生字的难易。如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蒋维乔编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开头是“天地日月、山水土木”;1912年庄俞等编的《共和国新国文》第一册开头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当时特别注意写字,每天课外都要写字,交作业。那时侯中学国文课本,选的大都是古今名家的范文,让学生大量诵读,学会写各种常用的文章,对文章的分析,采取我国传统的评点的办法,就文章讲作法,同时重视作文。如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吴曾祺编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和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都是这种情况。

建国以后,改编教材,改进教法,但是曾经有一个时期,学习外国经验,强调文学教学,从小学开始就着重学习文学作品,选了许多长课文,课程表上虽然订了习字课,但实际写得很少。在中学阶段,实行文学和汉语分科,编辑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文学课本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汉语课本系统地讲授语法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挖掘课文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挤掉了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等基本训练的时间。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应该明确,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掌握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从最简单的技能学起,扎扎实实地下功夫。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也不能例外。同时,我国语文教学有悠久的传统,方块汉字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吸取我国传统的经验,按照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

有人说:“为了加强基本训练,多给学生讲一些语文知识有什么不好呢?”“不讲杜甫其人和他所处的动乱不安的社会状况,要使学生真正了解《羌村三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些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精神是不可能的。”这里涉及一个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语文基本训练的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有些人提出几十条之多,是把问题搞得复杂化了。我认为语文基本训练主要指的是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四个方面。具体一点说,就是在小学阶段,要加强识字、写字、用词、造句等基本训练。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要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基本训练,学会适当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达到能切实掌握现代语文的要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理解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和句法,能使用一般工具书。语法、修辞、逻辑之类,也要学一些,但只能当作辅助手段,不能过多,更不应当脱离课文和学生的习作而孤立地传授知识。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课文,用几句话介绍一下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能喧宾夺主。目前的问题正是好高骛远,舍本逐末,过多地进行文学分析或过多地讲授语文知识,挤掉了语文课的基本训练。这种情况对提高语文质量是十分有害的。我们不妨以教人学弹钢琴为例来说明问题。要教人掌握钢琴这个工具,首先就要教人懂得钢琴上哪个键发什么音,手指要怎样按以及怎样识谱等最基本的东西。掌握这些之后,经过反复练习,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会弹简单的曲子到会弹复杂的曲子,才能逐步提高。如果摈开这些基础知识基本训练不管,只是高谈阔论去分析《马赛曲》如何激昂动人,贝多芬的作品怎样耐人寻味,以及一些乐理的名词术语,那么学习之后的情况会怎样呢?很可能是空洞道理能说一套,真正弹起钢琴来,却连最简单的曲子也弹不来。这样人对《马赛曲》、贝多芬了解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不重视语文基本训练,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或单纯的语文知识课不正是和这种情况相类似吗?

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突出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训练。在教学方法方面,要认真吸取我国传统的教学经验。有许多教师不把识字作为小学低年级的主要任务,不注意让学生练习写字,学生课外阅读只注意故事情节,不注意学习文字;只走马观花地读过了事,不加指导。在作文方面,只限于教学生练习写记叙性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写景、写故事,说明文和应用文却很少练习的机会。中高年级的考试,也只着重考文学分析或语文知识。这些做法都不是好办法。

总之,要本着教人掌握工具的态度来教语文,要教育学生多下基本功,同时要严格要求,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好。

(本文分别选自《人民教育》1961年第8期和1963年第1期,有删节。标题为编者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育本体论
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文教育之道
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他最大的感悟是: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学生
(第263期)学习时的胡思乱想(3)
鲁迅作品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于漪老师的教学与追求——一辈子学做教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