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送别南宋,你不应该只记住文天祥,降将王立之死

1278年,重庆钓鱼城,南宋守将王立,打开城门,向蒙古人投降。

元军打了36年,才将堡垒吞下,按照蒙古人的尿性,必然会屠城。

然而蒙古人没有杀一人。

百姓能安然存活,得益于王立的周旋,是一场平等谈判后的结果。

不过,王立的人生并未因此受益,投降之后,命运几经颠簸,从授职封官,到最终被赐死,结局与文天祥并无本质不同。

不同的是,文天祥是作为俘虏被杀,而王立是作为降将被杀。

文天祥死于不仕元廷的气节,而“贰臣”王立,作为全活一城百姓且一度被元廷接纳的大将,为何又最终死于非命?

错位的投降

1276年,忽必烈派遣大军进攻四川和重庆,并在掌管军事的枢密院之下,又分东西行枢密院,以合丹、阔里吉思领东院,主攻王立坚守的钓鱼山,以不花、李德辉领西院,主攻重庆。

两院合攻,两年后,坚守36年的钓鱼城军民,开城投降。值得注意的是,王立并未向主攻钓鱼城的东枢密院投降,而是转降了攻占重庆的西院。

钓鱼城之战油画

其间,西枢密院副使李德辉引导了这一投降进程。

李德辉是通州潞县人,此时担任元安西王、忽必烈之子忙哥剌的王相,主攻重庆的他,原无机会参与钓鱼城之战的事务。然而某一天李德辉抓获了王立派去成都的十二名情报人员,这让李德辉看到了劝降、邀功的机会:

既而合州(今重庆合川,此处指王立)遣李兴、张却十二人诇事成都,皆获之,释不杀,复为书纵归,使谕其将王立如谕珏者,而辞益剀切。

李德辉不光放了12名俘虏,还写信劝降王立,“辞益恳切”。

在钓鱼城中抗击蒙元多年的王立,此时亦有降心,然而,“立亦计夙与东府有深怨,惧诛”,与主攻钓鱼城的东枢密院有夙怨,担心投降之后被杀,所以,“即使兴等导帅干杨獬怀蜡书,间至成都降”,约定不杀城中一人,便将降书交给了与钓鱼城之战八竿子打不着的西枢密院,即李德辉手中。

李德辉不费吹灰之力,攫取了本属于东枢密院的功劳。

生死争议

王立与李德辉达成的投降共识为何又快又好?除了约定不杀一人外,另一原因便是与主攻钓鱼城的东枢密院人有夙怨。

统领东院的合丹、阔里吉思,是元蒙哥汗的旧部,“行东川院者则宪宗带御器械哈丹、库哩济苏二人”,钓鱼城是他们的伤心之地,1259年蒙哥汗亲率大军围攻钓鱼城,最终死于城下。

更让王立担心的是,“东川枢府,犹故将也”,钓鱼城下俱是长期以来跟随蒙哥汗围攻的蒙古士兵。

可以说,面对东院,投降也好,被攻下也好,王立总是逃不了要被诛杀以报仇雪恨的命运。

歌剧《钓鱼城》,右一为王立

几经权衡,王立向更为温和的李德辉投降,起码能获得一线生机。

而李德辉这一边,至元十三年“辛酉,安西王相府请颁诏招合州张钰,不从,”亦早有招降王立的意思。

这次,二人一拍即合。

西院争功、仇人没死,看在眼里的东院,能咽得下这口气?合丹、阔里吉思等将领,很快将此事上报枢密院,状告李德辉“争功”,而王立“立久抗王师,尝指斥宪宗(蒙哥汗),宜杀之。”并立即将其“下长安狱”。

前线战事正酣,将领不宜内讧,考虑到这一点,枢密院接东院奏报后,立即告知忽必烈。

忽必烈自然知道东院将领的用意,但面对这个特殊敌城的守将,想必也是犹豫不定,恰在此时,一支“暗箭”,飞向王立。

原南宋大臣李谅向忽必烈揭发王立,“讼立前杀其妻子,有其财物”,王立杀了李谅的妻子,并占有其财物,这让忽必烈顿感王立不仅同蒙元有仇,在宋人中亦声誉不佳,于是当机立断,“遂诏杀立,籍其家赀偿谅。”

安西王的实力

朝廷说要杀王立,李德辉震惊了,便向当时远在六盘山、他的主子安西王请示。

安西王忙哥剌是忽必烈第三子,至元九年或十年封王,驻于六盘山,在各种史料中,忙哥剌被塑造为一位有才干的皇子形象,据马可波罗说,“此忙哥剌善治其国,颇受人民爱戴”。

忙哥剌在诸王中的地位十分特殊,“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他还有节制方面的军政大权。

收到奏报后,安西王可能与王立达成协议,由他出面确保其安全,当忽必烈的处决敕书来到时,安西王以自己的权力阻止了长安狱对王立的行刑

当然,整个事件中,安西王本人一直远在六盘山,处理此事的应是安西王集团的成员。

安西王能得手,说明皇帝敕书与安西王之教在川渝地区具有同样的权威,足见其权力之盛。

有学者认为忙哥剌怀有政治野心,若这一观点成立,“王立事件”表面上看是东西行枢密院在争功,实际上可能是忙哥剌与其父角力。

忽必烈看到了安西王的政治力量,便开始有意识地削弱安西王。

忽必烈的心思

虽然王立暂免一死,但毕竟没有获忽必烈旨意赦免,安全还不够保险。

安西王府遂派官员吕前往大都,为王立做“无罪辩护”,几经辗转,找到了一位蒙古化的汉人——贺仁杰。

贺氏深受忽必烈信任,无疑是最佳人选。

而此时,忽必烈对于杀王立一事并未下定决心,之前的诏令,更多是出于情急。

当时,忽必烈迫切想结束西南地区的战事,巴蜀战事正紧,前线将领竟然越权争功,“上怒”,遂连续向长安狱发出三道诛杀王立的命令。

忽必烈

与其说这是忽必烈因王立而大怒,不如说是皇帝变向地严厉警告老部下李德辉,何况,若贸然杀掉王立,则不仅可能使已到手的钓鱼城再次起兵抗元,还会坚定其他尚未投降的宋军将领不降的决心

想到这里,忽必烈杀王立之心有所动摇,然而处死的诏书已经发出,若再改动,无疑又宣布自己食言。

皇帝有赦免之心,只是需要一个台阶

贺仁杰带来的“无罪辩护”,就是一个大台阶。

据贺仁杰墓志铭,安西王方面的说辞是,“立若诛,则钓鱼人皆当为俘虏。”

换言之,王立一旦出事,后果恐难以预料。

这一判断正中忽必烈下怀。于是,皇帝立即召枢密院官员加以斥责:“汝等以人命为戏耶!今召王立,立生则已,死则汝等亦从之。”赦免了王立。

最终,王立来到大都,谋了一个官,似能善终。然而,历史给他开了个大玩笑,1301年,忽必烈的继任者——元成宗将他赐死。

王立之死

王立降元时年仅28岁,赐死时是50岁,立于元廷二十二载,为何在这时横遭惨祸?

笔者暂未发现说明这一原因的直接史料,但不妨据当时的形势,来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1301年,元成宗治下的元朝,发生了三件大事:

一是西北战事大捷,多年与元朝为敌的海都去世;

二是年初,段丑厮鼓动百姓反元,后被处斩;

三是西南土官起兵抗元。

后两件事虽然均被朝廷镇压,但元成宗开始非常担忧西南地区,当时反元力量依旧存在,包括王立在内的南宋降臣,自然也会招来猜疑。

元廷担心的是,这些人一旦被反元势力拥戴,即使并不会真正参与其中,但在百姓中的影响力却足以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

偏偏在这个时候,昔日钓鱼城末代守将王立上表辞官。

对于一个武官来说,50岁仍是壮年,其长于武略,又曾担任抗元名城的守将,一旦在不稳的西南地区生事,灾难性后果难以估量。

面对这样一位敏感人物,辞官的举动,让皇帝起了疑心,为维护稳定,赐死他,最为保险。

而此时,那位愿意保王立安全的安西王集团,经忽必烈打压(忙哥剌在钓鱼城投降后不久突然去世,死因不明,一说为“尝谋篡父位,事泄为父杀。”),已经势残力败,元成宗动起手来,更是毫无顾忌。

王立之死,让人想起南宋另一名俘虏——文天祥之死。

作为俘虏的文天祥,忽必烈屡次劝降,未果,遂死于刑场,王立则是文天祥死后18年,以“贰臣”、降将的身份丧命。

王立之生,生于元廷内部的政治角力,王立之死,某种意义上说,死于其南宋降臣的身份以及抗蒙的经历。

这些“人生”资本,放在元廷,可以是笼络人心的样本,也可以是政治隐患,而其在错误的时间辞官,更扩张了“隐患”的版图。

与文天祥相比,全活一城百姓的王立,选择了一条在宋人看来最为不可取的投降之路,并没有在后世留下赞誉。

文天祥为气节而死的光芒掩盖了王立之功,对忽必烈的态度及其死亡,成了后人内心判断彼时南宋臣民对待元廷的样本,乃至政治正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史:钓鱼城守将王立向元朝献城投降,为何22年后被元成宗赐死?
晨雨声工作室||王长华:汪良臣在蒙元统一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舍名节求大义的悲剧英雄王立
上书皇帝救下几十万百姓于屠城——熊耳夫人
【东篱说史】孤城抗战三十载,浩气长存钓鱼台!
钓鱼城的悲壮长歌:抗战三十六年,南宋灭亡后守城将士集体殉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