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治病治病靠的是“味”——酸、苦、甘、辛、咸,而不是成分

以下文章来源于五味子医生 ,作者桑婉
中药的性能
“五味”
民以食为天,中医学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重视饮食保健是防病治病、健体延年的基础。各类食物均有他们独特的滋味,但不外乎辛、甘、酸、苦、咸,这五种基本味道的融合。
夏天多火、多热,身体多实火的情况下,中医五味中,我们需要一些苦寒的东西来降火,如凉茶。或一些诸如西瓜、黄瓜、苦瓜之类的凉性蔬果。但是,到了秋天尤其是深秋,就不再适合用西瓜、凉茶等寒凉之品,或导致腹泻。那么,秋天应该吃“五味”中的什么味道呢?

那秋天应该吃“五味”中的什么味道呢?

初秋,吃点辛味偏凉之品可以帮助我们舒展毛孔,对于打开肺部呼吸很有帮助。比如薄荷、菊花,都是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之品,对于我们清除多余的肺热,以及夏天积攒的热有很好的作用,还能够清利头目,润嗓,除烦,秋季用它来养生保健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提到辛,很多人首先就想到辣椒、花椒、麻椒,以及葱姜蒜之类的,其实,这些是辛热之品,并不提倡多吃。

尝味就能知道药(食)物的功效吗?
对习惯于一切相信实验室数据的现代人来说,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但事实上,人们在不了解中医“四气五味”理论时,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利用“五味”来调节身体。如口中粘腻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吃一些苦味的东西;口干时,会想吃酸甜的食品;情绪不好、抑郁的时候会想抽烟、喝酒,以“借酒消愁”等等。

这种人体的本能,被我们聪明、细心的祖先所重视,并发现了规律。下面就来看看中医所讲的味与药(食)物作用的关系是否有一定道理。



“辛辣”对于人有一个发散的作用,吃完辛辣的食物,人会觉得热,能感觉体内的气血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甚至大汗淋漓。根据这些现象,古人总结出辛味能够行血散气、发汗解表。因此,中医把有发散功效的药都归为辛味,以此来提示后人如何用药。



人对酸的反应与辛之发散明显不一样,因为酸味对于气血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所以能敛津而止渴,收气而缩眉。中药中味道酸的代表有乌梅和五味子,这两者都是行收敛之功的妙药,而有敛汗止泄等功效的药物也多为酸味。



人天生喜欢甜味,甘多能令人快乐,这是因为甘甜味的食物多有滋补的作用。甘还有个作用是缓急,这也是根据生活经验总结的。甘味的食物多有黏性,因为其黏性,进入人体后能缓和气机,而对于同行的药物还有缓和药性的作用。饴糖是有代表性的味甘的药,一般用于辅助补虚药,利用其甘味能缓,使药物缓慢、充分吸收,进而补虚效果更好。



五味之中,咸味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味道,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懂得腌咸菜的人就能很好地理解,腌咸菜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菜晒干,然后用水泡上一段时间,再放入以盐为主的调料,密封腌制一个月就可以了。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主要就是利用咸味软坚散结的作用将硬硬的大头菜软化变脆。而咸味在中医上多用于排出浊痰、瘀血,因此治疗浊痰瘀血这类病症的药也多为咸味。



苦味或许是我们最不喜欢的味道,但是别忘了一个词:苦口良药。苦味也是有其用处的。苦能泄、能燥、能坚,究其根源就是能通泄,主要是能泻火,因泻火能使阴津留存下来,脏腑得阴而能坚固,所以苦能坚。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得先尊重前人的经验,然后在生活中进行感悟。

中药不外植物、动物、矿物三类,人类的食品也由这三大类组成,在中医使用的药物中,亦食亦药者很多,如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全书共载药365种,而大枣、山药、蜂蜜、龙眼、黑脂麻、百合、薏苡仁、莲子、芡实、赤小豆、花椒等食品就有43种。所以有“药食同源”、“药食同性”、“药食同效”之说。

正因为如此,运用“四气五味”的中药药性理论,也就可以指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养生保健与疾病的治疗。反过来,利用食物防病治病,也要在中医“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下,方能准确运用,发挥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图识药:你知道中药的五味 都指什么吗?
中药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
⊙ 國醫箴言 | 徐文兵:80%的中医人没真正弄懂性、味、归经!
五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
中药的五味杂陈
中药五味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