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仕沛:读《伤寒》,用经方,联系临床,还仲景本源

       导读:《小吹谈医》创刊以来,还是第一次引用别人的文章。独家量贩,值得期待!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伤寒,治百病。只读半部论语的赵普,终被淘汰;说背部伤寒,能治百病也是自欺欺人。但是,不代表读中医,可以不读伤寒。用哲眼看世界,从临床的角度读伤寒。

错过上周六上午广东省中医院经方学习班的同道,小吹给你们“转播”啦,有谁比小吹更熟悉经方大咖黄仕沛的学术思想,有谁比小吹更大胆直言!


读《伤寒》,用经方,联系临床,还仲景本源

         黄仕沛

陈瑞春教授说:我们研究《伤寒论》走了很多冤枉路”。“总是希望把《伤寒论》说得更透彻一点,说的更明白一点,有时候不免为注而注,失却了注疏的本意。所以对初学《伤寒论》的同志,你不要看张说李说,陈修园的注解是陈修园心中的《伤寒论》,柯韵伯的注疏是柯韵伯对《伤寒论》的理解,这都不能代表张仲景的本意。”


《伤寒杂病论》是一本临床纪实,它基本上如实反映仲景当时诊疾施治的情况。

《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方大多是经过前人反复使用,而行之有效,经得起重复的。

 

大家常说:学经典,用经典;学伤寒,用伤寒。”学不得其法则不得其门而入。

 

因此,学伤寒必须紧密结合临床,通过临床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通过临床的实例,才是最好的注疏


让《伤寒论》回归到现实之中。


正如曹颖甫先生在《伤寒发微·凡例》上说:“鄙人以考验实用为主要,间附治验一二则,以为徵信,非以自炫,特为表明仲师之法,今古咸宜,以破古方不治今病之惑。”

 

兹把个人的心得体会略述,望同道指正。

 

一、以仲景释仲景,从仲景书中探索其用药规律

 

例如:干姜一药,《神农本草经》载:“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辟下利。生者尤良。”可见《本经》中生姜、干姜不分的。

而仲景用干姜《伤寒论》24方次,《金匮要略》32方次。

我们注意到一个共同点,在使用干姜的诸首方证中,如:甘草干姜汤、理中汤、肾着汤、四逆汤、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以及小青龙汤衍生的苓甘五味干辛汤等方,四逆汤衍生的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等方。

都会有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如“吐涎沫”、“遗尿、小便数”、“鼻塞清涕出、“下利”等属清稀的,临床上甚至引伸到疮疹分泌物、白带等是清稀者。

分泌物,排泄物等属清稀的,符合《内经》“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干姜辛温,此功能是他药难以取代的。

 

案例:我经常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疹分泌物多而清的。甘草干姜汤治不明原因的口吐清涎,又肾着汤治一例妊娠羊水过多等。都是根据这个规律选方用药。

    (小吹按:详见名著《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续》) 


二、结合临床理解条文,毋庸过多暇想

 

    1.关于麻杏甘石汤证的思考

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历代注家多觉得此两条不可解。此两段条文前半段仲景郑重其事指出:“不可更行桂枝汤”,应该与桂枝汤证鉴别,这好理解。

 

但后半段:“汗出而喘,无大热”就不好理解了。

1)用石膏怎么还说“无大热”

2)用麻黄为什么还说“汗出”

 

所以有些注家干脆认为“无大热”是错简。或者应该是“无表热”才对。


但陆渊雷不同意,他说:“今考本论,麻杏石甘证两条,皆云“汗出而喘,无大热”知非传写之错误。”但我觉得他仍说不出所以然。

 

其实,联系临床,我们可知:

(1)大凡汗出的,必无大热。

无大热并非无热,而是热邪蕴于内,经汗出体热稍泄而已。


(2)汗出并非绝对禁用麻黄。

所谓“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这是指太阳病桂枝汤(太阳中风)证和麻黄汤(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越婢汤“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加术汤“腠理开,汗大泄”;麻杏苡甘汤也因于“此病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都用麻黄。此时喘憋厉害,急需改善气管通透性,故以麻黄为主。


(3)麻杏甘石汤证,大家要注意,此方重用麻黄是仲景方中居第二位的。

大青龙汤、越婢汤、续命汤之用六两。此方用四两,重于麻黄汤、小青龙汤。

大青龙等六两是日三服,每服是二两,“一服汗者,停后服”。

而本方是四两,却是分二服,也是每服二两了。

为什么汗出、无大热还要用这么重的麻黄?

呼吸道感染甚至合并呼衰除“宣肺平喘,麻黄可以解痉通畅气道外,还可以兴奋呼吸中枢,纠正呼衰。”

 

所以,这个方证,其实是肺部重症感染甚至合并呼衰者。所以重用麻黄。


    小吹按:越婢汤“续自汗出,无大热”,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个人认为,都是在汗出的情况下,提出无大热,而这两方都没有桂枝,仲景有热象去桂枝,故这两方无疑是有热象的,只是体温不会特别高,因为有汗出,所以提出无大热

    越婢汤也好,麻杏石甘汤也好,用麻黄量都很大,并不是说汗出不能用麻黄

    于是说,越婢汤是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是麻黄汤的特例。这个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里面是提过的


案例举隅:

 

病案一:喘咳不能平卧案

 

某,女,83岁。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本次主因慢阻肺急性发作、肺部感染入院,症见: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喘息不得平卧,强迫坐位,指氧75-80%咳嗽,痰白粘难咳,不发热,全身汗出,额头汗出溱溱,因当时是夏天,患者赤身裸体,自颈部以下的前胸部位挂满了豆大的汗珠,成排成串,口干口渴,纳一般,眠差,因喘憋影响睡眠,舌红,苔薄白,脉沉滑。

 

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肺部感染,二型呼衰。

给予麻杏石甘汤,生麻黄10g,杏仁15g,生石膏60g,生甘草10g。三剂后喘憋汗出血氧明显改善。

 

病案二:发热咳喘案

 

某,女,78岁。患者因“肺部感染”在内分泌科住院期间每天静脉输液1000ml以上后出现夜间胸闷喘憋加重伴发热转入我科。患者转入后症见:皮肤白,体型胖,发热,体温38℃左右,胸闷咳喘,呼吸急促,咳嗽咳痰,痰少难咳(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2万以上,胸片提示肺部感染,高度指向重症肺部感染),额头及全身汗出明显,口干口渴,欲冷饮,舌淡苔薄白干少津(患者既往有糖尿病肾病,肾性贫血,所以舌淡),脉滑数。既往有冠心病、心衰、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慢阻肺病史。因患者白胖体型,反复出汗,所以体温不高。

 

给予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桔梗、紫菀、款冬花。3剂后体温降至正常,咳痰喘减轻。在治疗过程中,均同时合并常规西药治疗。(以上两案例均为北京广安门医院熊兴江提供)

 

小吹按:此两案是小吹不同意收录进《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续》的,原因有多方面:案例一,第一,作为一个入住ICU的病人,确诊Ⅱ型呼衰,光靠一个指尖血氧?第二,这个病人如果是重症感染合并Ⅱ型呼衰,有没有用机械通气,有没有用表面激素,甚至激素,用抗生素,凭什么说是中药的疗效。案例二,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再者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桔梗、紫菀、款冬花,是不是就是黄仕沛老师反复强调的架床叠屋的问题。我说到这里,可能会不少人有意见,诋毁中医在急危重症中的使用。我一而再,再而三说过,我没有说这样的医案,一定无效,或者辨证错误。但是,非亲眼所见,描述上欠缺严谨的东西,我不收录,也不传播。

    中医要立于医学之林,首先要严谨,同时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特别是危重症。用麻黄,首先要看心律、看心功能;喝中药,要看入量能不能承受;还有这里病人胃肠瘀血明显,能不能耐受胃肠反应。

    谈疗效,首先要在谈副作用的基础上


   再试问面色黧黑,喘息不得平卧,强迫坐位,为什么不是木防己汤证


2.白虎汤证的“是”与“非”

 

提到“汗与热”的问题,不得不提白虎汤证。时下流行的说法是白虎汤的使用指征是“四大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其实,这是误读了《伤寒论》原文,是误导了我们正确运用白虎汤。

 

看看白虎汤的条文: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

 

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同麻杏甘石汤证一样“大热”和“大汗”是不用同时出现的。

 

2)“大渴”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不是白虎汤证。

 

3)白虎汤脉象是“滑”而非“脉洪大”。“脉洪大”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小吹按:汗出发热甚至高热是会同时出现的,特别是小孩。汗出热度会降一些,但是很多时候,小孩体温调定点发育不完善,体温降一些,都会有38度、甚至39度。我自己就试过,全身汗出,但是仍然是有38度的。    

“四大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千百年的争吵,在于观察时点和表述的问题。汗出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患者体温最高的时候,汗出又不一定体温不高。

白虎汤其实是麻杏石甘汤、越婢汤一样,都是提出无大热,就是有热象而体温不高,张锡纯用阿司匹林加白虎汤治疗发热,我们用抗生素的病人,其实同时也可以用白虎汤

 

3.再读仲景大承气汤

 

再如:大承气汤证252条“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与212条“直视”不是同一个病症。

 

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溏,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病案三:高热烦躁案

 

2017512日,北京广安门医院熊兴江医生发来微信:

 

“黄老师又要打扰您了,有个65岁男性,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术后急性心衰高烧不退恶心呕吐,经过治疗后,心梗心衰改善,已经没有恶心呕吐。目前高烧不退,入院后一直波动在38-39℃之间,身热无汗,无咳嗽咳痰,纳可,进食少,无腹胀,昨天盐水灌肠一次后排出稀水,但没有粪便,小便淡黄。舌头特别红干,脉弦数。患者特别想喝凉水,每次物理降温时患者都想咬掉冰袋喝里面的冰水。患者神志不清,眼神发直,呼之片刻后才能答应。很像目中不了了。请黄老师把关啊。”

 

后经腹部CT检查,发现结肠很多大便。遂用甘油加大承气汤灌肠,口服大承气汤,次日热退神清。

 

对于“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直视”等词语,只有在临床多加体会,才会明白仲景的原意。

 

 

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证侯群

 

仲景提到的很多证候群或方证,与现代医学某些非常相似。

 

1、“木防己汤证”—“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肺源性心脏病)

 

2、“大结胸证”—急性胃穿孔合并腹膜炎。

 

3、“狐惑病”——白塞氏病。

 

很多人强调读仲景书要从“无句读”处读,而我认为当从“有句读”处读,这些描述在临床上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

 

 

四、仲景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其中不乏行之有效的经验方。

 

1、明示有来源出处的,如:越婢汤、侯氏黑散、崔氏八味丸等。

 

2、专方专药:如蜘蛛散、甘草粉蜜汤、甘草泻心汤、还魂汤、甘麦大枣汤等等。

 

对于这类方,临床辄用之每取奇效。

 

 

五、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仲景的条文

 

《伤寒论》条文有十五条均是仲景告诫不可妄用烧针、温针、火熏、火灸、熨等治法的。仲景用了这么多的篇幅可见此等方法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方法。此外仲景指出的"汗、吐、下"其实不是今天我们常用的"汗、吐、下"。那时的"汗法"常是"以火迫劫之"、"熨其背"等。"下法"则是"以丸药下之"等。退热常是"以冷水潠之"(141条)。这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大多以"外治"为主,颇为粗暴、野蛮。而且此等方法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如第六条仲景提出:"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同时此等治疗方法往往超出当时人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到了仲景时才大力推行煎剂(汤液家),规范了"汗、吐、下"等治法。应该注意到上列十五条条文中明显的心因性病症占了九条之多。如惊痫、惊狂、奔豚、惊、胸烦、谵语等。仲景称这些病证为火劫、火逆、火邪等"坏病"。

 

古时有病很多时採用汗法,当时怎样“以火迫劫之”的?《內经》的"渍形以为汗"怎样"渍形"?可能是一种加温浸泡的外治法。另《灵枢·痈疽篇》:"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坐陵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痈脓也用熏蒸的方法发汗。仲景是反对这种治法的。正如85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而这种熏蒸方法是"强飲厚衣,坐于釜上。"釜不是盆,釜下面仍有火,这样温度不好控制,病人存在心理压力是必然的,引发癔病性抽搐(痉)也不奇怪。

 

《汉书·苏武传》载:"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这段文字再次说明当时"火迫"等治法的流行、滥用。苏武自剌,伤到什么程度没有说,但也用"火迫劫"并且还"蹈其背,以出血"苏武当然承受不了故"气绝,半日复息"。

 

陈寿在《三国志·卷二十九·方技》载华佗的一则“以冷水潠之”的“成功”案例,足以说明当时此类外治法的流行:“有妇人长病经年,世谓寒热注病者。冬十一月中,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寒水汲,灌,云当满百。始七八灌,会战欲死,灌者惧欲止,佗令满数。将至八十灌,热气乃蒸出嚣嚣高二三尺。满百灌,佗乃使燃火温床,厚复良久,汗洽出,著粉汗燥便愈。”

 

所以这些治法做成奔豚、”剧则如惊痫,时瘈疭”是时有发生的,甚至“促命期”。与现在的灸法、温针等不同,当时未有不锈钢毫针。针具较粗,把针烧红扎进肌肤,做成"核起而赤"是必然的了。

 

六、从实际出发解读书中的细节

 

1.使用麻黄应注意的问题

 

例如: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88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已有研究表明麻黄碱通过交感神经的a效应,引发前列腺平滑肌收缩,后尿道括约肌紧张导致排尿困难等症状。

 

2.有关小柴胡汤的“去滓再煎”

 

又如小柴胡汤等方,为什么要先煎柴胡,去滓再煎的问题。

 

历代注家多认为此“和解”之剂。具有“和合寒温,协调升降,燮理阴阳,互济刚柔”的作用。所以凡以”和”法为主要目的之方剂,煎法多仿此。例如陈修园在《伤寒真方歌诀》中说:小柴胡汤”此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但是为什么此种煎法便可达到“和解”的目的,各家均未有说清楚。实际非所说那么复杂玄妙。


结语:

一、宋以后惟案可读,怎么读?还原到现场,用临床的思维读。中医的著作,不好读的原因,也在于难以还原,欠缺严谨。严谨并不是用西医的思维去量度中医,对于一切临床医学,皆应如此,因为并非创作文学。

二、读伤寒,要读原文,读原文,要对比读,才能知道其中的奥义。

三、实事求是,不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狂热,要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方案。

四、生命无价,并非大家的试验田,大胆用药,也要步步为营,处处谨慎


广告时间:何莉娜副主任中医师(小吹)周一到周五全  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五楼 海珠中路83号之一出诊,欢迎预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仲景心法探源》作者:姜廷洲
《伤寒论》汤方辨证探析
伤寒门医案
随师偶得 ——读《伤寒论》第20、25、26条有得
古今医案按(三)
全家感冒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