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季羡林叔叔
记得初识季羡林叔叔,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随父母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看话剧《沙恭达罗》。曲折感人的剧情、舞台上旖旎的异域风光和貌若天仙的演员,深深吸引了当时六七岁的我。听父亲臧克家讲,那次请我们观看演出并坐在他身边的,就是将这部印度剧目翻译介绍到中国、令我和观众大饱眼福的羡林叔叔。后来我知道了,叔叔精通多国文字,其中有几种已经是“世上能有几人识”了。他是东方语言学的世界级大家,我由此对他格外崇敬。

  多年前,我陪父亲去对外友协参加“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纪念会”。不少中外文化界名人到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派来了代表。作为会议贵宾、中国研究泰戈尔权威的羡林叔叔,依然是那身深灰色旧中山装,一双黑面圆口布鞋,这就是他自己笑称的“几十年一贯制”吧!但是,这位质朴老人身上的那种大学问家的儒者气度,却深深吸引了每一位与会者。羡林叔叔的生活一向非常俭朴。我曾听去探望叔叔的我母亲说过,他家中的四壁很久没有粉刷了,居室中没有一点儿装饰过的痕迹。然而,他的家是一座“藏书城”。一行行书架紧紧排列,其间只能容一人行走。羡林叔叔就在这样的“书城”中生活和工作。

  叔叔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依旧笔耕不辍,著书立说、翻译巨著、文学创作一样不落。叔叔曾对我讲起自己独创并行之有效的“大脑轮换休息法”:他着意将不同门类、不同语言、不同形式的文字工作轮番交替地进行,让大脑不同区域间或地得以休息。这种方式,他长期坚持,屡试不爽,成果显著。这是他将全部身心投入事业之中的佐证呵!

  我是羡林叔叔看着长大的,他对我的关怀,我一直深铭心间。我至今清晰地记得,1992年7月25日,《光明日报》刊发了我的散文《我的父亲臧克家》。刚从国外归来的他在给我父亲的来信中写道:“回来看到小平的文章,很有韵味,非常喜爱。为什么不提一提你那要活到120岁的豪言壮语呢?”叔叔的鼓励之情,溢于笔端。身为报纸副刊编辑,我常叨扰他,向他邀稿。电话中,叔叔的话不多:“我极忙,容我考虑一下。” 但,没过几天,一篇用小字抄写得非常工整的美文,就会寄到我手中。我知道,这期副刊一定又会颇为精彩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季羡林的故事
和原配妻子无爱情,婚后遇喜欢的女人,他的处理方法让好多人意外
季羡林唯一的儿子,70岁时娶30岁保姆,老来得子展现别样人生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决裂13年,只因为母亲抱不平,父亲临终前终和解
国学大师季羡林后人今何在:孙子与孙女已是美国籍,外孙在加拿大
季羡林与季承:相爱相杀,道是无情却有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