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徽宗的创举:世界上最早的美术教育机构——画学

刘金华(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原载《艺术百家》2010年2期


摘 要:宋徽宗赵佶于1104年在开封首创了国家最高美术教育机构即画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学院。画学有系统、健全的美术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优秀画家,孕育出众多绘画理论著作及作品,对后世绘画及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最早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的确立,对当今美术教育仍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在北宋时期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美术教育机构——画学,这比西方早3、400年。画学的建立主观上是为了特定的统治阶层创作绘画作品,客观上却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画学所规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管理机构、教学组织形式、招生与命题、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对当今的美术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瑞鹤图

[宋] 赵佶

绢本设色 51×138.2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画学产生的背景


画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美术文化根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宋代画学是在画院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产生的


不断完善的画院制度,日益健全的画院组织形式,为画学的出现提供了直接的雏形。


我国早在汉代就在宫廷设有少府、画室、画工和署长,称画家为黄门画者、尚方画工。唐开元初年(713),翰林院添设了术艺待诏一职。唐末,朝廷中已出现授予御用画家以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等职称的做法。唐末战乱,促使西蜀成为五代绘画艺术的中心。与绘画中心的转移相应,前蜀王建统治时期(907-918年),已在此建立了内廷图画库。到了前蜀后主王衍统治时期,画艺更是被朝廷所重视,凡是能作画的人都被搜罗到皇宫之中。明德二年(935年),后蜀孟昶创建了西蜀翰林图画院,用来容纳御用画家和掌管宫廷绘画事务,并在画院中设待诏、祗候等职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画院。


珍禽图

[五代] 黄筌 

绢本设色 41.5×70公分 故宫博物院藏

黄筌(约903-965),字要叔,成都(今属四川)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早以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滕昌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学李昪,人物龙水学孙位,鹤师薛稷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而自成一派。


山鹧棘雀图

[五代] 黄居寀  

绢本设色 97×53.6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居寀(933-993以后),四川成都人,字伯鸾,黄筌之子。善画花鸟山水。初为西蜀孟昶(934-965在位)朝翰林待诏,为宫廷作画。乾德三年(965)随蜀主降宋,进京供职宫廷,仍授翰林待诏,负责收罗和鉴定名画,淳化四年(993)曾出使成都府。太宗尤加宠遇,委以搜访名画,诠定品目之重责。黄筌父子之画艺,在北宋初期尚成为图画院评定优劣之标准。


宫廷画院的建立为画学的产生储备了绘画人才。画院中不但集中而且也培养了一批绘画名手,其成就直接影响到了北宋的绘画。其中许多画家入宋,成为北宋前期的重要画家。继西蜀和南唐设置画院,宋代也建立了类似的机构,史称翰林图画院,设在当时宋代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即位后,他在书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中国绘画及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其中之一是在画院的基础上,于都城东京(开封)首创了国家最高的绘画教育机构:画学。崇宁三年六月(1104年),宋徽宗将画学纳入科举制之中。由于画学的建设,正是“以太学法补四方画工”,[1](p.99)画工因此增强文学修养,宋画的文学化于是成为时代潮流。 


(二)绘画的分科为宋代画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五代前后,各种绘画题材分立的趋势明显。其中宫廷美术、民间美术、文人美术在这一朝代分门别类。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山水画进入黄金时期,流派林立,技巧上有不少创新。花鸟画亦迅猛发展,出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迥异风格。人物画也开始朝着新的方向迈进,水墨人物、风俗画、历史故事画都非常兴盛。至北宋时期,有些画科已经分类成熟,《宋史·选举制》中提到:“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2](p.94)至此六门,中国古代绘画的门类大体已定,从而结束了绘画作为知识体系的混沌状态,这也为画学规定了分门别类的学习科目。


潇湘图卷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50×141.4cm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文苑图卷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31.3×58.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曾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工冕服、车器、人物、仕女,多以宫廷或文人生活为题,以“用意深远”著称。


雪霁江行图

[五代] 郭忠恕  

绢本水墨 74.1×6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忠恕(?-977)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人。工画山水尤擅界画,楼观舟楫皆极精妙。所画重楼复阁建筑颇合规矩,“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比例十分准确精细。作石似李思训,作树似王维,每当自画屋木,王士元便给其补人物,合作颇为默契。兼精文字学、文学,善写篆、隶书。尤其“界画”为世人推重。


鉴于此,宋代画学的建立适应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古代画院的发展中孕育并发展起来,同时绘画的分科为画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画学体制


宋代画学教育的直接领导者、创建者——宋徽宗赵佶,在画学的教育上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亲自施行,在画学一系列的教育体制中都充分体现出他的艺术意旨。画学教育思想不仅重视培养绘画人才,还设立了高规格的教育机构。其教育体制无论在招生命题、教学方法及内容,还是在课程设置、班级制度及人事设置上都已趋于完善。


(一)招生命题


1.招生


与以往招募的只有一技之长的画工有区别,画学招生有严格录用标准,


芙蓉锦鸡图

[北宋] 赵佶 

绢本设色 81.5×53.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目前流传于世题为赵佶的作品中,艺术风格呈现出工致细丽与简朴生拙两种迥然有别的面目,工致细丽者如《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简朴生拙者如《柳鸦图》(上海博物馆藏)、《枇杷山鸟图》等。通过笔墨风格的比较分析,徐邦达先生指出前者不是赵佶所作,而是画院画家的作品,后者则为他的亲笔画迹,这一观点为多数艺术史研究者所认同。


腊梅双禽图页

[北宋] 赵佶

四川省博物馆藏


红蓼白鹅

[北宋](传)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赵佶的绘画作品,多为画院中高手所代笔。因此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画院的艺术成就与水平。


2.命题


画学的考试多以古诗为题。画学学生入学考试不仅侧重于技能,而且更重视对古诗的理解,看其诗意“能通画意与否”①;俞成在《萤窗丛说》中载有“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轮选几许人也”。另据《画继》、《绘事微言》等记载,学生考试采用古人诗句为题,考验其对诗画结合的“诗情画意”的理解能力。譬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深山藏古寺”等这些富有意境、情趣的佳言妙句就曾经被用作试题。另有记载“夫画学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2](p.82)画学考试时还十分重视发现学生的创造性,这在宋代的选举制中可见:凡构思巧妙而不落俗套的上乘之作,作者将定会名列前茅。


清溪渔隐图(局部)

[宋] 李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约1085-1165),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勤奋好学,颖慧过人,诗文书画俱佳。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政和中(1114)参加画院殿试,以切题画佳中魁,补入画院。

李唐去考的这一年,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参加考试的人大多在“酒家”下工夫,只有李唐画小溪桥畔的竹林深处,斜挑出一幅酒帘,深得“锁”意。宋徽宗爱其构思,亲手圈点为第一名,李唐遂成为北宋画院的专职画家。(via《宋画——撑满到留白》)


通过画学在考试与命题方面的举措,可以看出以人文教育培养画家的方式正逐步与以工匠式训练画家的方式区别开来,既规范化的美术教育形态正在萌生。画学的学生显然不同于以前招募的只有一技之长的画工,这种注重古文字学典籍知识的入学考试,能够切实地考察学生的见识、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对当今我国的美术教育而言仍有其借鉴价值。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具体而言有名师指导、名画观摹和创作实践等多种专业训练方法。同时,在教学上十分重视“格法”。关于格法宋代画家韩若拙有比较明确的阐释:“人之无学,谓之无格:无格者,谓之无前人格法也。”另有“凡学者宜先执一家之体法,学之成就方可变为己格。”[3](p.79)赵佶除了要求格法外,还十分重视自然真实,作画要符合自然法则,严格要求“形似”,“无毫发差”,将自然属性与品格紧密相联系。据记载,赵佶曾布置了一个题目:孔雀绣墩图,结果大多数画家都画错了。他指出:“凡孔雀升墩,必先用左脚,而你们画的皆右脚。”[4](p.153)要求之精,可见一斑。画师们还经常有机会观摩历朝书法名画,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帝王的审查和训导。


千里江山图(局部)

[宋] 王希孟

绢本青绿设色,51.5×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在教学内容方面,录取的学生进入画学之后,通过类似“三舍法”教育(宋史·选举制)的培养,除学习绘画外,并且还“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②。 


从宋代画学的学习内容来看,通过对其教学内容的实施,画家具有了全面的文化素质,就不能以简单的“画工”而论了。这也正是我国学校美术教学内容最初的规范。


(三)课程设置


宋代画学确立了明确的学科结构。“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意观其能通画意与否”。[2](p.37 )由此可见,宋代画学的课程设置除六项绘画技能课外,还有四项文化修养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艺术家而不是普通的技术工匠。即画学的课程已经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类似今天的公共课,或称文化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还设置了有关画学理论的问答,用来提高画家们的文化修养。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十分重视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教育。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 张择端

绢本设色 24.8×528.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后改习绘画,并考入翰林书画院。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四)班级制度及人事设置


1.画学班级分为三舍:外舍、内舍、上舍三级。


“及三舍法行,则太学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2](p.90)其班级编制低年级人多,高年级人少,呈金字塔形。其升留级是通过考试来决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外舍生:间岁一舍试,补上舍生,弥封、誊录如贡举法:而上舍试则学官不预考校。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生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又“凡内舍,行艺与所试之业俱优,为上舍上等,取旨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以俟殿试:俱平若一优一否为下等,以俟省试。”[2](p91)由此可见,画学考试不仅是升留级的简单问题,同样通过考试也可画优而则仕。


2.人事设置。


宋画学设置博士一名,下设画学论、学正、学录、学直各一名执掌教学、管理业务,学生以30人为限额。


当时“元章当置画学之处,召为博士”[5](p.48),“宋代书画名家米芾曾为画学博士”。[6](p.65)


云起楼图

[宋] 米芾

绢本水墨 149.8x78.9厘米 美国弗里尔美术馆藏

题跋1:徽宗『御书』小玺,下有『米芾之印』、『元章』印,盖元章为书画学博士时所进御,《元章状》所谓「珍图名画,须取裁圣鉴」者也。后有朱象玄印,此吾乡司成,好古具眼人。米画以此图为甲观。其昌。

题跋2:光禄澈如吴年丈,属余作《云起楼图》卷、轴、团扇共三帧。余未惬意,以此图贻之。又欲为补赵文敏《汲长孺传》,合成双美。澈如以文章气节名世,非古人名蹟,何足为云起楼重也?董其昌。


三、画学成就


宋代画学的历史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画学为后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画家。如韩若拙、许道宁、刘坚、李希成、李唐、苏汉臣等。并且由于采取考试制度,许多民间优秀画家被录入,使民间风格与院体并存,形成多元画风。在教学上重视培养学生诗书修养,从而拓展了绘画新局面,更使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画达到精微传神的新高峰,同时也使画院的体制更加完备。


秋庭戏婴图

[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 197.5×10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跟随宋室,迁居钱塘。详细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大致的活动时间为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中期。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徵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为人所赞赏。


其次,产生了大批珍贵的绘画理论著作。宋代在绘画理论方面,无论是门类的齐全,体例的完整还是观点的深刻,都堪称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典范。宋代不仅出现了绘画通史性著述诸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陈德辉《续画记》,还有地方性画史诸如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以及评传体断代史诸如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甚至还出现了著录性官修画史诸如《宣和画谱》、《秘阁画目》,著录及装裱裁制专著如《思陵书画记》,以及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专门的山水画论著如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以及评鉴专著诸如米芾的《画史》、张澄的《画录广遗》等。此外,在大量的丛辑、诗文、笔记、正史中,涉及到绘画理论的更是不胜枚举,许多重要的绘画理论观点都体现在文人的笔记之中,并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主要内容,至今仍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画学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措施,对美术教育有着物质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美术教育资料。


文会图

[宋] 赵佶

绢本设色 184.4×123.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一生爱茶,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若、斗茶取乐。曾亲自著茶书《大观茶论》以论茶道。上行下效,使宋人上下品茶之风盛行,《文会图》即是赵佶描绘当时文人会集宴饮吃茶、饮酒的盛大画面。《文会图》可看作宫廷画家根据宋徽宗赵佶的旨意,因频频举办茶会、文会应景摹写、创作而完成的作品。

此图右上角有赵佶的行书自题诗《题文会图》:“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左上角是蔡京所题的和韵诗:“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


四、结语


画学产生在特殊的历史时代,其不可避免的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它由于受到帝王皇室的倡导和重视,必然带有明显的统治阶级意志特征的局限性。纵观宋代“画学”的发展历程,只有短短的六年。在大观四年(1110年),宋徽宗赵佶关闭了画学。《宋史·本纪·选举制》载“将画学生并入翰林图画院”。


虽然画学的命运犹如昙花一现,但它为中国美术教育走向全面成熟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它结束了绘画艺术过去只在民间传承的状况,对民间绘画的传承起到修正、补充、完善的作用:开创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先河,首创了系统、健全的美术教育制度。


宋代绘画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而宋代画学则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为完备、规模最大的美术教育机构。在画学中由于画师文化修养和地位的全面提高以及中央政府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参与,从理论和学术上大大提高了美术创作、研究和教育的水平,促进了大量的美术历史文献的产生,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当时和此后中国美术及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复杂的、多方面的历史影响。


听琴图

[宋] 赵佶

绢本设色 147.2×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画面上方有宰相蔡京手书七言绝句一首,右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听琴图”三字。经考证,此幅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徽宗赵佶的绘画代笔
宋画小品
小游戏︱你懂宋画吗?测测你身上的古典艺术菌!
评析古代赝品书画的价值(图)
中国花鸟画赏析-----宋代
中国传世花鸟画(二)宋金卷 0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