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晓春|明末清初杭州回回丁澎家族的史料及其谱系重构

明末清初杭州回回丁澎家族的史料及其谱系重构

杨晓春

提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收集了明末清初杭州回回丁澎家族的基本史料,对人物名字、生卒年代、人物关系等予以必要的辨析和考证,得出一幅包含30多人的谱系图。

关键词:丁澎  家族  谱系  杭州  回族

相对于单个的回回人物,包含多个人物的回回家族是更利于展现社会状况的。明末清初杭州府仁和县丁澎家族,虽然家谱尚未发现,但是现在可以比较明确地查考出从明代后期到清代乾隆年间共八世男女三十多人的情况,其中丁澎及其父丁大绶两代人中的多数人物还有比较详细的历史记载,可以将它作为反映江南回回士人家族状况的一个典型个案来对待,用以说明回回家族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关系、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丁澎其人,留存史料比较多,研究较多,但是以丁澎家族为研究对象的,似乎还不多见。清末丁丙编《武林坊巷志》倒是以丁氏家族为主要对象,收集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1]关于丁澎,白寿彝先生早有关注;[2]邓长风先生利用丁澎以及其他人的诗文集考证了不少丁澎的生平特别是交游的情况;[3]杨大业先生则有更详细的研究,特别注重丁澎以及丁澎家族的回回身份;[4]最近,多洛肯、胡立猛两位先生就丁澎生平中的一些记载作过辨析,并对于丁澎家族的一些人物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钩稽工作,有很好的参考价值。[5]对于丁澎,从文学方面进行研究的则更多。[6]

本文的目的则在于比较广泛地收集地方志、文集、笔记等各类史料,予以必要的辨析和估计,大致恢复明末清初杭州丁澎家族的谱系。

一、有关丁澎家族的基本史料

有关丁澎家族的主要史料是文集中的传记资料和方志资料两大类。前者主要有丁澎好友林璐撰《丁太公传》、《丁药园外传》二文,优点是成书时代早、记载细节多、并且所载可靠,[7]因此史料价值也最高;不过数量比较有限,不能反映一百多年间丁澎家族全貌,需要其他史料的补充。后者包括清康熙至乾隆时期的多种《浙江通志》、《杭州府志》、《仁和县志》、《钱塘县志》以及相关的一种乡镇志《唐栖志》,优点是涉及到丁澎家族的众多人物,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家族成员状况,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类基础资料;不过往往根据文集中的传记资料而来,并且后代的方志常常抄录前代的方志,陈陈相因;当然,有时也会增加少量的新信息。此外,则有一般的史书如《清史列传》、《清史稿》,丁澎家族的文学著作包括著作的序跋,有关杭州的笔记等各类史料。

现在可以得知比较具体生平状况的主要是丁大绶、丁锡绶一辈,丁澎、丁溁、丁景鸿、丁灏、丁元瑛一辈,丁介一辈共三代人。

本节根据丁澎家族男性和女性成员的不同,大致按照人物生活时代的先后,列出有关丁澎家族各人的基本史料,以供底下三节的具体讨论和分析。

(一)丁澎家族男性成员的基本史料

有关丁澎自己及其父、祖、曾祖三代的基本情况,《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会试三百八十五名进士三代履历便览》有载,名列浙江省杭州府:

丁澎,飞涛,易二房。壬戌年二月十七日生。嘉善籍,仁和人。壬午五十八名。会试六十四名,二甲十二名。礼部观政,钦授刑部广东司主事。

曾祖相。祖明德,乡饮宾。父大绶,□□乡饮大宾。[8]

有关丁大绶,林璐所撰《丁太公传》所述生平最为详实。丁澎称“林子鹿庵(鹿庵为林璐字)与余同闾巷,父祖三世相友”,[9]林璐所撰应该可信。而康熙《杭州府志》、雍正《浙江通志》、乾隆《杭州府志》所载有关丁大绶抚养其弟之子的故事,内容大略相同,也都出自《丁太公传》。光绪《唐栖志》所载则出自《浙江通志》、《乡贤留祀册》、《仁和赵志》。[10]《仁和赵志》即康熙《仁和县志》。林璐《丁太公传》载:

丁太公名大绶,字曰步玉,仁和人也。世家盐桥西,与林生邻。望衡联宇,晨炊樵汲,蚤暮皆知之。公尝过市门,余从篱下窥公,葛巾藤杖蔼如也。吾父尝指公与予言:“汝日习见公,亦悉公生平乎?吾与尔言。公五岁丧母,父娶后母。新妇纱扇笼头,里媪指曰:‘是汝母也。’公啼于户,母爱之,呼与同寝。母生弟,当就塾时,怜弟幼,掖之行,雨则偏其盖以覆弟。父殁,自伤少孤,奉其母如父。既壮,季能文,公自谓不如。果先公补博士弟子。公弃书,挟计然策,养母及弟。妇死,遗簪珥,先为弟娶妇,始再娶。其季亦下帷攻苦。承兄意而又先生子,公喜语季曰:‘母得含饴弄孙矣。’公后季三岁,又生男,一堂两世,兄弟相乐也,嗣此各再得雄。吾家群从与公弟同学,数贺两公羊酒。而季卒以诵读劳,病矣。公衣不解带,视汤药。疾益亟,目视两儿至再。公呼季,大恸曰:‘汝襁褓至生子,未尝与兄一日离也,今已矣。汝子即吾子,敢负弟九京!’呼四子前,长曰景仪,次曰澎,次曰景鸿,又次曰溁,雁序参差,犹一父子也。学同塾,食同器,寝同被,衣裳履舄共之。负郭田析为四,授室先于己子。呜呼!友于雍睦,与沛国、涑水争烈矣。公痛弟殁,命四子力学。通宾客,亲四方贤豪长者。用不给,公妇顾命苍头上市,贸迁有无,以供饮馔。公笑曰:‘汝爱儿,宁出陶母下!’久之五都市,贸迁云集,家益饶。户外鸣琴、蹴鞠、吹箫,乞食之徒,献技乞钱,与布算声相闻。公母闻而乐之,欲往观。公奉板舆入市廛,景仪辄从,乐而忘返。时届上元,吾家犹袭仕宦旧,鱼龙百戏,杂陈于门,两家妇女,倚户遥相语。吾母春秋高,与公母迭为宾主,观灯宴饮,辄话少年时事。公闻益喜。壬午,澎举于乡。公奉母观鹿鸣,孙簪花马上,喜溢老人颜色。癸未,值公诞辰,四方诗文赠公者,列堂中,拜手诵之。及见大司徒倪文正公、御史大夫彦台刘公、娄东受先张公文,惊曰:“是清流巨公耶,乃宠及我!”公口不言财,贷子钱,凡百数。尝宿逆旅,客窃公金,公见之,急避去。暮过懿戚门,一人挟匕首立庑下,似贷钱不获者。公密召语曰:“若以钱故轻生耶?且缓急人所时有也,我代为酬若。”其阴行善,类若此。戊子,鸿举于乡,公奉觞上寿母前,曰:“可以报吾弟矣!”又七年,澎成进士,郎比部,䝯封比大夫。每蜡腊召故时贫贱交与饮,更从父老作上巳游。今老矣,犹健步履,瞿铄哉老翁。”呜呼!记吾父语予时,岁在丁酉,公以是秋殁。越五年,吾父又殁。余惧老成凋谢,典型不再,谨述其本末而为之传。

林璐曰:吾少时过太公,每与诸君同饭。爱少子溁,不令出,藏帷中如新妇,其兄仪尝笑之。吴君百朋,里中名士也,公延馆,与澎同学,命鸿师之。明年,澎与吴君同举。鸿最后举,知人哉!然溁卒以诗名,与两兄峙,称三丁云。

方文虎曰:犹想见先辈典型。

张祖望曰:是一幅天伦图画,牵连照应,极有波折。[11]

康熙《杭州府志》载:

丁大绶(字步玉,仁和人。五岁丧母,父娶后母郑。大绶啼于户,母怜之,呼与同寝。郑生子锡绶,俱就塾。大绶以弟幼,掖之行,雨则倾其盖以覆弟。后妇卒,悉以遗簪珥娶弟妇。亡何,弟病亟,目视己两子者再。大绶曰:“汝子吾子也,敢有负耶?”呼己子与侄俱前,长景仪,次澎,次景鸿,次溁,曰:“汝辈虽同堂,当如一父之子。”故景仪兄弟出入起居无勿同者。负郭田,四析之。为弟子娶妇,先于己子焉。壬午,澎举于乡。戊子,弟子景鸿举于乡。大绶奉觞上寿母前为喜笑。又七年,澎成进士,为仪部郎。)[12]

康熙《仁和县志》载:

丁大绶,字步玉。五岁丧母,父娶后母。绶啼于户,母爱之,呼与同寝。母同生弟当就塾时,怜弟锡绶幼,掖之行,雨则倾其盖以覆弟。已而弃书□□母及弟。大绶妇□所遗簪珥,悉以娶弟妇,己始再娶。已而季先举子,绶喜语季曰:“母得含饴弄孙矣。”居亡何,弟以应庚午乡试,攻苦积劳致病。绶衣不解带,视汤药。疾益亟,目视两儿者再。绶呼季,大恸曰:“汝子即吾子,敢负弟九原乎!”呼四子前,长曰景仪,次曰景鸿,又次曰溁,曰澎。语曰:“汝曹虽群从昆弟,犹一父子也。”故景仪兄弟学同塾,食同器,寝同被,衣裳履舄皆共之。负郭田,四析之。为弟之子娶妇,先于己子焉。壬午,澎举于乡。戊子,弟子景鸿举于乡。绶奉觞上寿母前,曰:“可以报吾母矣!”又七年,澎成进士,为仪部郎,封奉政大夫。越三年卒。[13]

雍正《浙江通志》载:

丁大绶(《杭州府志》:字步玉,仁和人。五岁丧母,后母郑生子锡,俱就塾。大绶以弟幼,掖之行,雨则倾其盖以覆弟。及妇卒,悉以妇遗簪珥为弟娶妇。亡何,弟病亟,目视两子者再。大绶曰:“汝子吾子也,敢有二视耶?”呼己子与侄俱前,长景仪,次澎,次景鸿,次溁,曰:“汝辈虽同堂,当如一父之子。”故景仪兄弟出入起居无弗同者。负郭田,四析之。为弟子娶妇,先于己子焉。《乡贤留祀册》:所著有《家训辑略》行世。)[14]

乾隆《杭州府志》载:

丁大绶,字步玉,仁和人。五岁丧母,后母郑生子锡,与俱就塾。以弟幼,掖之行,雨则倾其盖以覆弟。及妇卒,悉以所遗簪珥为弟娶。弟病亟,目视两子者再。大绶曰:“汝子吾子也,敢有二视耶?”呼己子与侄俱前,长景仪,次澎,次景鸿,次溁,曰:“汝辈当如一父之子。”故景仪兄弟出入起居无勿同者。(《浙江通志》。)所著有《家训辑略》行世。(《乡贤留祀册》。)[15]

有关丁澎,传记资料比较多,最重要的一种是清初林璐所撰《丁药园外传》。此外,《国朝先正事略》、光绪《唐栖志》、《清史列传》、《清史稿》等均有传。《丁药园外传》载:

丁药园先生,名澎,杭之仁和人也。世奉天方教,戒饮酒。而药园顾嗜酒,饮至一石,貌益恭,言愈谨,人咸异之。诗、赋、古文辞,自少年未达时,即名播江左。其后仲弟景鸿、季弟溁,皆以诗名,世目之曰三丁。然香奁艳句,四方闺秀,尤喜诵药园诗。家有揽云楼,三丁读书处也。客乍登楼,药园伏案上,疑昼寝,迫而视之,方观书,目去纸仅一寸,骤昻首,又不辨某某。客嘲之曰:“卿去丁仪凡几辈?”药园戏持杖逐客,客匿屏后,误逐其仆,药园妇闻之大笑。一夕娶小妇,药园逼视光丽,出与客赋定情诗。夜半,小妇灭灯卧,醉拥鸳鸯被,芗泽不如。诘旦视之,爨下婢也,知为妇所绐,药园又大笑。延陵大姓,遣一姬,姬能诗,素诵药园句。誓曰:“主人令吾自择配,愿得如丁郎足矣。”阳羡吴参军,与丁世讲也,诡以药园意请约姬,姬许之。丁有侍儿,小字冬青,主讴,善鼓琴。主妇不悦,将遣,府吏纳千金,聘为妇。里媪知其诈,不以告。久之,延陵姬登舟,泣曰:“吾旦夕冀事丁郎,为幕府绐入掖庭,缘已矣。”方扣舷欲堕水,冬青忽至。延陵姬道故,冬青亦泣曰:“吾故主人翁,相对啼不止。”护骑以告,药园废寝食者累月。然药园数得孺子妾,犹鞅望主妇贤,家人多不直丁君。药园郎比部,署中白云司,即王李唱和所也。日作诗,与施大参愚山、宋观察荔裳、严黄门灏亭辈,称燕台七子,诗名满京师。吏人窃其牍换鹅炙,灶下养思染指不获。明日讼于庭,药园复赐吏人鹅炙。时药园官京师,犹守天方教。同舍郎故以猪肝一片置匕箸,吏人以告获免。上方册立西宫,念无娴典礼者,调入东省,兼主客。主客即古典属国也。贡使至,必译问主客为谁。廉知公能诗,以貉皮美玉赂吏人,吏人窃药园诗赆之归国,长安缙绅以为荣。晨入东省,侍郎李公奭棠从东出,药园从中入,瞠目相视,侍郎遣驺卒问讯,药园偕同官趋谢。侍郎笑曰:“是君耶?吾知君短视,奚谢为。”药园退而笑曰:“吾短视,与诗名等。”谪居东,崎岖三千里,邮亭驿壁,读迁客诗,大喜。孺子妾亦喜曰:“得非闻中朝赐环诏耶?”药园曰:“上圣明赐我游汤沐邑,出关迁客皆才子,此行不患无友。”久之,渡辽海,望长白诸山。土人以鱼为饭。粮尽馁而啼,孺子妾慰劳之曰:“卿有友,必箪食迎若。”药园笑曰:“恐如卿言,当先以酒疗吾渴。”至靖安,卜筑东冈,躬自饭牛,与牧竖同卧起。然暇辄为诗,诗益温厚,无迁谪态。国子藩公,闻其名,欲枉见药园,迟不往。一日乘牛车入城,车上执《周易》。骤猝遇藩公节,低头读《易》,不及避。藩公归,语陆子渊曰:“吾今日得遇药园先生矣。”子渊问故,藩公曰:“此间安有车上读书,傲然不顾若此人者乎?必药园无疑也。”嗣此西园飞盖,必延药园饮酒赋诗,礼为上客。然药园初至时,亦困甚。塞上风刺入骨,秋雨雪,山川林木,带白玉妆。河冰合,常不得汲,樵苏不至五日,爨无烟,取芦粟小米和雪齧之。孺子妾辄生子。当尔时,坐茅屋下,日照户,如渥醇酒。畏风,避日亲火。日晡,山鬼遥啼,饥鼯穴语。忽闻叩门声,翩然有喜,童子从隙中窥之,虎方以尾击户,药园危坐自若。腊尽无钱,与迁客磨墨市上,书春联,儿童妇女争以钱易书,后至者不得,怏怏去。其任诞若此。居东,凡五迁,家日贫,诗日富。登临眺览,供其笔墨,作《归斯轩记》以寓意。友人林璐闻之曰:“卿归矣!曩者邯郸道上吕仙祠,即卢生授枕处也。仕宦过者,疾驱去以避不祥。卿典中州试,停车徐步入,道人方坐蒲团不起。卿异之,索笔题壁曰‘向翁乞取还乡梦,留得凌云化鹤飞’之句。得非诗谶耶!”贻书报药园,惘然悟。又一年,始归,果如林生言。

韦六象曰:娓娓千余言,读者恐其易竟。药园风流文采,名满海内。鹿庵写生妙手,药园亦当相视而笑。

陈际叔曰:笔墨别有兴会,得之天授,非人力也。药园不朽矣。[16]

《郭西小志》有“盐桥三丁”条,涉及丁澎、丁溁(作潆)、丁景鸿三人,一并录此:

丁药园,名澎,字飞涛。弟潆、从弟景鸿同居杭城之盐桥。澎与潆步玉公(大绶)所出,景仪、景鸿为步玉后母弟锡绶所出。其先世本西域,南宋迁杭,犹奉西方教。故林鹿庵作《药园外传》有误食猪肝之笑。药园,崇祯壬午举人,顺治乙未进士,官礼部郎中。上方册立西宫,念无娴典礼者,调入东省兼主客司。贡使至译馆,问主客为谁。廉知丁,持紫貂、银鼠、美玉、象犀,从吏人易其诗归国。长安缙绅以为荣。曾与宋荔裳、沈愚山、周釜山、张谯明、严灏亭、赵锦帆称七子,唱酬日下,继王、李西曹觞咏之风。少年即受知陈黄门,与陆京丽、毛稚黄诸公称西泠十子。严灏亭云:“祠部少有《白燕楼》诗,流传吴下,士女争相采摭以书衫袖。”婺州吴器之有句云:“恨无十五双鬟女,教唱君家《白燕楼》。”为时人倾倒如此。后典试中州,惜爱才过甚,不检于例,以试录蒙,谴居塞上五载。卜筑东冈,躬自饭牛,与牧竖同卧起。暇即乘牛车行游紫塞中,执《周易》一卷,吟咏自若。初有子名梓龄,号丹麓,亦有文名,早卒。谪塞外,携妾同行,复生一子。赐环后闭门撰述。著有《扶荔堂文集》二十二卷、《诗集》十二卷、《词》六卷。

潆,字素涵,号天庵。初与毛稚黄合刻诗集。吴梅村《怀药园》诗有“兄弟文章入选楼”之句,知天庵并为名公推重久矣。著有《青桂堂集》、《秉翟词》,又有《青桂堂新诗》。毛稚黄为之序云:“其诗大略以思为主,以才辅之。才与思交纬,而情于是生。”药园与潆书曰:“省弟才藻,远得嘉州。今唯大复,茁彼初英,独抽新楚,亦足了立自豪矣。”

景鸿,字弋云,事兄澎,诗文颇相似。与弟潆相唱和。顺治戊子举于乡。尝结社于两峰三竺间,有鹫峰十六子之订,因号鹫峰。善书画,有求之不得者设酒与饮,饮酣濡墨,缣素立就,或以诗跋纸尾。坐客争攫去,醒即无片纸存者。鸿诗多因画掩。屡蹶公车,作老孝廉三十二年,不得一官。就选至金阊,抑郁而卒。[17]

《国朝先正事略》载:

丁君名澎,字飞涛,号药园,浙江仁和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礼部郎中。少有隽才,与弟景鸿、溁并称三丁。吴梅村赠诗,有“兄弟文章入选楼”之句。早岁有《白燕楼》诗,流传吴下,士女争采摭以书衫袖。婺州吴器之赠诗云:“恨无十五双鬟女,教唱君家《白燕楼》。”其为时倾倒若此。初与同里陆圻、柴绍炳、毛先舒、孙治、张纲孙、吴百朋、沈谦虞、黄昊、陈廷会诸君称西冷十子,通籍后,与宋荔裳、施愚山、张谯明、周釜山、严灏亭、赵锦帆酬唱日下,又号燕台七子。后以事牵累,谪居塞上者五年。卜筑东冈,躬自饭牛,吟啸自若。所作诗,语多忠爱,无怨诽之意,其所养可知矣。著有《扶荔堂集》。[18]

乾隆《杭州府志》载:

丁澎,字飞涛,号药园,仁和人。顺治乙未进士,官礼部郎中,典河南乡试。罢归,不问户外事,而自娱于文。工为诗,顿挫清壮,有沉郁之思。(《浙江通志》。)年未壮时,即名播江左。其后仲弟景鸿、季弟溁皆以诗名世,目之曰三丁。(林璐《丁药园外传》。)[19]

光绪《唐栖志》载:

丁澎,字飞涛,号药园。(《浙江通志》。)漳溪人,家于杭。天资颖悟,文名振一时。(《栖水文乘》。)崇祯壬午科举人。(《仁和县志·选举》。)顺治乙未进士。官礼部郎中,典河南试。(《浙江通志》。)科场事波及,放谪,遇赦还家。素贫,当谪塞时,妻子薪水几不给,赖族兄韵含、弟弋云、素涵经纪其家。澎归,(《栖水文乘》。)不问户外事,而自娱于文。工为诗,顿挫清壮,有沉郁之思。(《浙江通志》。)著有《扶荔堂乐府诗集》、《药园诗文集》、《扶荔词集》、《读史管见》、《存笥日抄》行世。(《栖水文乘》。)年未壮,即名播江左。其后仲弟景鸿、季弟潆皆以诗名,世目之曰三丁。(林璐《丁药园外传》。)[20]

有关丁溁,光绪《唐栖志》载:

丁潆,字素涵,号天庵,仁和人。有《青桂堂集》。素涵与飞涛澎、弋云景鸿,有盐桥三丁之目。与张步青坛、诸骏男九鼎,有《三子新诗合稿》之刻。毛稚黄评其诗,以为夷犹而静,韶逸而令。景鸿善书,与同里王岳生齐名。又工画。[21]

有关丁景鸿,康熙《浙江通志》、康熙《杭州府志》、康熙《仁和县志》、光绪《唐栖志》、《两浙輶轩续录》、《历代画史汇传》均有小传,其中《历代画史汇传》所载出自康熙《杭州府志》。[22]三种康熙志书,有一定的联系。光绪《唐栖志》自注据康熙《仁和县志》。[23]而林璐撰《丁孝廉寻姬记》则算得是一篇奇文,讲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考虑到丁景鸿的相关生平资料比较有限,也予全文转录。《丁孝廉寻姬记》载:

丁孝廉景鸿尝言:初与兄计偕至京师,舟中预作定婚帖,誓各纳一姬。酒酣,益狂叫赋诗。邻舟客疑盗至,呼篙师逐之。抵京师,兄先纳姬。孝廉绕户走,天未曙,叩门召媒妁。媒妁故不出,孝廉立风雪中。数日买一妾,妾姨姊妹俱来如媵。合卺毕,亟趋出骄兄曰:“妾貌如桃花,恐嫂羞见其颊。”试于礼部,俱报罢,各买舟归。孝廉迟未发,偶饮友人所。夜归,床空矣。询邻媪,媪怒曰:“吾子有妇,宁盗汝妾?”孝廉俯仰左右顾如中酒,徐曰:“得非梦耶?”同年某至,且慰且笑曰:“此间故习也。”忽俯首作思,急牵孝廉袂耳语曰:“卿知石虎张乎?其人故关外大侠也,张姓,京师呼曰石虎张。鞭雷叱石,呼吸通九天,视卿相,蔑如也。无论豪士,争隶门下,豢养游食,僧丐数千百指。秋官虑囚,行金于张,易以赴西市,无人知者。积财至金穴矣。苟匿其家,虽天子诏奈何?”孝廉颇蹀足,同年曰:“吾归,为尔伺之。贵官某,张弟蓄也,介以问讯。”迟数日,还报曰:“有之,诘朝可通刺。”孝廉喜,怀刺过其门,车填户外。见一老翁裹璮笠,衣敝衣,双目疑盲,然右目瞬瞬掀瞳子刚半视,年已七十矣。手握筹无算,呼车夫运水瓮入。孝廉授老翁刺,愿见主人翁。老翁曰:“小人便是。”迎而入,告以故。老翁笑曰:“失一姬,再买一姬,燕赵佳人多如荠。小人昨买妾,不乐居此,即开后阁驱之去。三千金,一抔土耳。”孝廉强为陈乞,忽拱手曰:“小人无暇。”命其季留馆孝廉。季盛服,广额丰颐,体肥可比安大夫。导孝廉入回廊,徐问曰:“卿钱塘客耶?”至一斋,即别去,但云且居此数日。稍选,一美人靓妆入揖而坐,不解何故。童子捧茶入,啜茗无语。未几,苍头携酒馔入,语美人曰:“可侑酒,听之。”苍头、童子、美人皆操钱塘音,孝廉讶之。美人曰:“此钱塘寓斋也。辟馆百区,各因其地则从其人,毋相杂处。”顾其壁,悬盛懋《西湖图》,方粲然一笑。日暮,老翁与季皆不至,美人荐枕席,欲侍孝廉南归。巫山有约,几移客子情。诘朝,季至,欣然曰:“吾兄已代君采访矣。荒斋寂寞,欲视洗儿会乎?”导孝廉出,路可半里许,层楼飞阁在焉。季嘱曰:“君但仰视可耳。”即别去。孝廉仰视虹桥复道,楼阁玲珑,隐隐闻乐声自云中出,渐吹入耳。笙歌队队,沿复道行,执花持节,恍如天女。最后一小儿坐锦车,靓妆婢数十人,簇拥而过。方骇叹间,忽闻哭声鼎沸,裂竹声间之。正四顾错愕,其季忽至,笑曰:“无与卿事。适嫂洗儿置车中,将车者欹侧,恐伤儿手,群婢皆受杖,故惊君听。”孝廉返斋,与美人叹息不置。明日,季至,招孝廉曰:“欲见妇乎?”至院外,遥望,孝廉指曰:“是也。”脉脉不得语。老翁忽至,呼季曰:“弟何易视人耶?既至,可归孝廉共饮酒。”孝廉携妾诘问,妾曰:“此母兄意也,妾岂杨家侍儿耶?”日与第三夫人同卧起。又问老翁:“洗儿为第几男?”妾大笑曰:“此木雕婴儿,第三夫人假此迎祥耳。”明日出百金寿老翁,笑不受。携其妾还寓,家僮千人,人人冀得孝廉一缣,茫无以应,夜乘舟遁去。

陆尽思曰:曲折点染,笔有化工,极文章乐事。

受业霍子厚曰:奇事艳笔,可续《虞初》。[24]

此文称丁景鸿“与兄计偕至京师”,其兄当指丁澎。又称“试于礼部,俱报罢”,则丁澎、丁景鸿此行都是去北京会试的,且都未考中。按丁澎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丁景鸿为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未中进士,[25]则此文所载时在顺治六年(1649年)或九年(1652年)。

康熙《浙江通志》载:

丁景鸿(字弋云。师事兄澎,诗文绝相似。戊子领乡荐。性恬淡,落拓不羁。善书画,好饮酒。有好事者求之不得,乃设酒召客饮,景鸿欣然入座,浮白大呼。酒酣,濡毫纵意,虽长缣寸纸立尽,或以诗跋纸尾。坐客争攫去,醒则无片纸存者。故其诗多因书画掩。屡蹶公车,就选吏部,非其志也。至金阊,抑郁而卒。其兄澎,弟溁,并以诗著名,世称三丁云。)[26]

康熙《杭州府志》载:

丁景鸿(字弋云。师事兄澎,诗文绝相似。戊子举乡荐。尝结社于两峰三竺间,有鹫山十六子之订,因号鹫峰。性落拓不羁。善书画,好饮酒。有求书画者不得,乃设酒饮鸿,酒酣,濡毫纵意,缣素立尽,或以诗跋纸尾。屡蹶公车,就选吏部,非其志也。至金阊,抑郁而卒。弟溁,亦以诗名。)[27]

康熙《仁和县志》载:

丁景鸿,字弋云。师事兄澎,诗文绝相似。戊子举乡荐。尝结社于两峰三竺间,有鹫山十六子之订,因号鹫峰。性恬淡,落拓不羁。善书画,好饮酒。书拟颜、张,画宗大痴、北苑。不治家人生产,以故家甚贫,惟一毛锥自随。尝曰:“童子鸿岂因人热者哉!”名公卿贵游,求书画者概勿与通。有好事者求之不得,乃设酒召客饮鸿,欣然入座,浮白大呼。酒酣,濡毫纵意,虽长缣寸纸立尽,或以诗跋纸尾。坐客争攫去,醒则无片纸存者。故其诗多因书画掩。屡蹶公车,就选至金阊,抑郁而卒。[28]

《两浙輶轩续录》载:

字弋云,仁和人。澎弟,顺治戊子举人。

孙治《纪略》:丁氏兄弟,诗文雅重艺林。弋云又兼绘事,在李唐、马晋之间。草书神俊,骎骎乎欲度越羊欣、梁鹄矣。

毛先舒《传略》:弋云诗文为书画所掩。作老孝廉三十年,竟不得一官以终。[29]

有关丁灏,《两浙輶轩续录》载:

字勖庵,号皋亭,仁和人。著《鼓枻集》、《北游草》。[30]

有关丁元瑛,光绪《唐栖志》载:

丁元瑛,字韵含。崇祯癸未举于乡,留京邸。庚辰,怀宗有不次用人之诏,陛见,授太原忻州知州。时晋氛特炽,旱蝗蔽空,白昼剽掠,杀长吏,劫帑藏,无岁蔑有。元瑛单车就道,驰至,廉知其渠恶,毙之庭下。如是者数十,人始安集。抚军云怡蔡公知其才,事必询之。循资转江西饶州同知,去忻日,士民攀辕者数千人。癸未二月,抵饶江,时叛兵湖贼日炽,地界楚、豫、庐、凤间,山泽牵连,不可扑灭。元瑛以干强自矢,不名一钱。吏有持税羡以献。元瑛曰:“吾知羡为故例,不知为吾例也。”上台知其贤,委署乐平县事。乐民刁健,数持令短长告变。元瑛严惩其主者,皆不寒而慄。乙酉六月,国朝传檄诸将领解散,元瑛以亲老辞归,萧然一肩,由常山抵严州。知闽粤立主不能渡江,依同年邵隐淳安山中。江南平,始返故里,事八旬父母。终其身,寿七十七。里人以忠孝称著,有《寓鸿草》行世。(《栖水文乘》。)[31]

有关丁介,光绪《唐栖志》载:

丁介,字欧冶,邑诸生。颕悟沉潜,工词赋,著有《问鹂词》、《玉笙词》。(《栖水文乘》。)欧冶慷慨好持论,以任侠游公卿间。其诗歌乐府,铿金戛石,四方皆艳称之。(丁澎《玉笙词序》。)尤侗曰:“西里丁子欧冶,有《问鹂词》,予既为之序矣。无何,复寓其友王子德威书来,以《璧月词》索序于余。余谓丁子曰:‘昔西里卓珂月、徐埜君两先生有《词统》一书,予童时即喜读之。今卓君逝矣,徐君巍然独存,风雅嗣音,鼓吹不绝。何西里之多才也!河西善讴,河右善謌,盖有之矣。’”(《栖里景物略》。)[32]

(二)丁澎家族女性成员的基本史料

前引诸种文献,特别是《丁太公传》、《丁药园外传》二文,已或多或少涉及丁澎家族妇女的情况。因为丁澎家族涌现出多位节妇,地方志中对此类妇女往往有专门的记载,为我们探讨丁澎家族提供一批专门有关妇女的史料,难能可贵。

有关丁大绶父丁明德妻郑氏和丁大绶弟丁锡绶妻沙氏,康熙《浙江通志》载:

丁明德妻郑氏  丁锡绶妻沙氏(仁和人。郑,封礼部主事丁大绶之母。二十五岁,明德殁,苦节教子,年九十一寿终。沙氏,贡生丁景仪、举人丁景鸿之母。年二十七岁守节,奉姑孝谨,训子成名,五十四岁而卒。双节并峙,有司额其门曰节坚金石。)[33]

康熙《仁和县志》载:

郑氏,儒士丁明德妻,封礼部主事丁大绶之母。二十五年苦节教子,年九十一寿终。次媳沙氏,丁锡绶妻,贡生丁景仪、举人丁景鸿之母。年二十七守节,奉姑孝谨,训子成名,五十四岁卒。双节并峙,郡守表其门曰节坚金石。[34]

雍正《浙江通志》载:

丁氏二节(旧《浙江通志》:丁明德妻郑氏,年二十五明德殁,苦节教子,年九十一寿终。丁锡绶妻沙氏,年二十七守节,奉姑孝谨,训子成立,五十四岁而卒。人称双节,有司旌其门。)[35]

所谓旧《浙江通志》,指康熙《浙江通志》。

有关丁大绶妻顾氏,康熙《浙江通志》载:

丁大绶妻顾氏(仁和人,礼部郎中澎母,封宜人。澎六七岁时,顾即教读诗古文。大绶谓非所急,顾咲曰:“所望此子者,岂仅科名耶!”澎既登贤书,益以义方绳之。一日,澎袒服,顾不悦曰:“汝奈何衣冠不正见我?”澎长跪服罪乃已。乙未澎成进士,官仪曹,欲请终养。顾诫之以移孝作忠,语甚切。未几,以中州试录违例被逮,濒行,澎泣辞母,母慨然曰:“儿素清峻,行当自白,何用牵衣为?”后六年,释还。宜人年七十没。)[36]

康熙《杭州府志》载:

丁太宜人顾氏(仁和人,奉训大夫大绶之妻,礼部郎中澎母也。性贤明秉礼,训课二子严。澎六七岁时,宜人即教以诗赋古文词。奉训谓非儿辈所急,宜人曰:“所望此子者,岂仅掇巍科、给青紫耶!”澎弱冠知名,壬午登贤书。宜人绳以义方,不离膝下。一日,澎外出袒服归,宜人不悦,澎长跪伏罪,候色喜乃已。乙未成进士,官仪曹,以覃恩受貤封。因念二亲春秋高,欲请终养。宜人遗书诫之,曰:“君恩未报,何以家为?移孝作忠,汝宜念之。”未几,丁父艰归。以典校中州试录违例被逮,时同年慕天颜为钱塘令,请宜人与澎作别,宜人弗许,曰:“吾儿素清峻,诣阙当自白,牵衣何为?”乃解所佩环,及木绵深衣布褶袴予之,言且速还也。后澎戍辽左六年,遇赦还。宜人年七十卒。)[37]

有关丁元瑛妻徐宜人,光绪《唐栖志》载:

徐宜人,字尔芳,海宁人徐伯徵(尝任扬州太守)之女,忻州知州丁韵含之室也。有诗才,工楷法,遒劲如卫夫人。著有《徐宜人全集》。《咏忻署白榴花》曰:“卸却绯衣雅淡妆,玉音娇艳占春光。朝来错认梨花白,月下还疑茉莉香。素蕊乍开喷玉屑,琼英飘坠碾秋霜。金樽满泛菖蒲酒,惊见榴花似雪狂。”(以上节采《栖里景物略》。)[38]

有关丁澎妹,《闺秀词钞》录丁氏词二首,并拟有小传:

字一揆, 号自闲道人,钱塘人,祠部药园妹。有《茗柯词》。[39]

有关丁澎妾胡氏,丁澎二子丁梓龄妻严氏、丁榆龄妻唐氏,乾隆《杭州府志》载:

丁氏三节(《题旌册》:胡氏,原任礼部郎中丁澎妾也,主殁奉嫡室,谨抚子守节四十二年。严氏,丁梓龄妻。唐氏,丁榆龄妻。夫俱早世,孝事姑舅,各立侄为嗣。严守节五十三年,唐守节六十一年。  以上俱乾隆二年题旌。)[40]

关于丁谦妻王氏和丁寅亮妻杨氏,乾隆《杭州府志》载:

丁氏二节(《题旌册》:王氏,丁谦妻,年二十八而寡,事继姑,抚侄寅亮为子。娶杨氏,而寅亮殁。杨年二十九,事孀姑,抚子。子夭,继嗣又亡,复抚侄孙为子。后王守节四十四年卒,杨守节四十三年卒。  以上止于丁氏附题,余俱正题,乾隆四十四年旌。)[41]

二、丁澎家族系谱重构

虽然有关丁澎家族成员的历史记载比较丰富,但是现在缺乏仁和丁氏的族谱资料,其他各类文献的记载,还是有人物名字、人物亲属关系的记载不一致之处需要加以辨析,人物亲属关系、人物生卒年等各方面的情况也需要加以考证。以下主要对这两方面的情况作出考辨,以重构丁澎家族谱系。(所得谱系表,参见表一)

(一)人物名字问题的说明

相关人物的名称,文献记载略有不同,在此略作说明:

第一,丁大绶异母弟,雍正《浙江通志》、乾隆《杭州府志》作“锡”,康熙《杭州府志》、康熙《仁和县志》作“锡绶”,考虑到丁大绶之名,并且两种康熙志成书在前,取“锡绶”。

第二,丁澎,有的文献作丁鹏,[42]不确,丁澎兄弟名均有水旁。

(丁澎《天方圣教序》)

第三,数种杭州方志载丁澎有弟名溁,或作潆。从早期的记载如丁澎《与九弟溁》,[43]以及林璐《丁太公传》和《丁药园外传》二文均作溁看,另外的写法有可能为讹字。

第四,丁灏,有的文献作丁灦。如其文集《鼓枻文集》署“仁和丁灦勖庵著”,所撰《〈天方性理〉书序》署“康熙壬辰夏皋亭七六老人丁灦漫题于冶城清隐石室”,康熙壬辰当五十一年(1712年)。又丁灏《〈退谷文集〉序》署“康熙五十有七年岁在戊戌仲春之吉仁和同学弟丁灏顿首题于冶城清隐石室时年八十有二”,[44]与《〈天方性理〉书序》完全一致,可以判断为同一人。也许灏、灦二名实际是同时使用的,以下行文姑且用丁灏。可以确定丁灏生于崇祯九年(1636年),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八十二岁高龄时还在世。丁灏的年龄要比丁澎小十多岁。而丁景仪的生年要早于丁澎。显然,丁灏不是丁景仪或丁景鸿。

《〈天方性理〉书序》

第四,丁元瑛,光绪《唐栖志》一作元瑛,一作元楧,其他地方志亦或作元瑛,或作元楧。未知孰是,暂且统一作元瑛。

(二)人物亲属关系的确定

相关人物的亲属关系,文献记载略有不同或者不够明确的,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丁澎同辈四人,据《丁太公传》,按其年岁大小排列,分别是景仪、澎、景鸿、溁。据康熙《仁和县志》,景仪、景鸿为丁锡绶所出。但是还有不少记载说丁景鸿是丁澎之弟,如前引《国朝先正事略》,如《两浙輶轩续录》;还有称丁溁是丁景鸿之弟的,如前引康熙《杭州府志》。从具体的名字看,景仪与景鸿为亲兄弟、澎与溁为亲兄弟的可能性最大,也和前引康熙《仁和县志》所载同,并且康熙《杭州府志》也明载丁景鸿为丁大绶弟之子。所以后列“明末清初丁澎家族世系表”照此列出。

第二,《扶荔堂诗集选》卷四之末有“男丁梓龄丹麓、丁榆龄紫厓同校,孙丁焻远观光正字”字样,[45]《扶荔堂文集选》卷七之末有“男丁辰槃北升重校,孙丁坤、乾、谦、震正字”字样,[46]《扶荔词》目录首题下有“男梓龄丹麓、榆龄紫厓校”字样,卷三之末有“孙丁焻远观光校订”字样。[47]丁澎孙辈都为三子丁辰槃所出。丁辰槃有二子分别过继给了两位兄长丁梓龄和丁榆龄。康熙《杭州府志》列“续修杭州府志姓氏”,担任分编有“杭州府仁和县学增广生员丁焻远”。[48]姑且把以上两种书中的校字者的信息理解成丁辰槃有五子,分别是坤、乾、谦、震、焻远。

第三,丁澎至少有两个女儿,一嫁顾永年,一嫁孙氏,生子宏。顾永年,字九恒,号桐村,仁和人,钱塘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进士,官甘肃华亭知县。有《长庆堂集》和《梅东草堂集》。[49]《梅东草堂诗集》九卷今存,《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52册影清康熙刻本。孙宏,字卫郊,号南楼,钱塘诸生。著《南楼诗存》。[50]

第四,丁澎有一子娶钱塘顾王家女。顾王家,字翊明,官汝州从事。崇祯十三年,与子顾国死于李自成起兵时。[51]丁澎三子,早卒之二子,分别娶严氏、唐氏,因此顾氏以三子辰槃妻的可能性最大。

(三)人物亲属关系的估计

还有的人物,亲属关系不能完全确定,以下尽量作一些估计,以便重构的家族系谱能够有所反映:

第一,丁灏其人。杨大业先生认为丁澎有一弟灏,字勖庵,有《鼓枻文集》传世。理由是集前胡在恪序云:“余与勖庵伯氏飞涛同籍。”[52]杜浚《鼓枻集序》(载杜浚《变雅堂文集》卷一)云:“近今复有飞涛、勖庵兄弟并以才藻知名当世,世亦以二丁称之。”[53]多洛肯、胡立猛两位学者认为丁灏是丁澎族弟。[54]古人所称兄弟,常常不一定是指同父所出的兄弟,指堂兄弟乃至族内兄弟辈的关系都很常见。丁澎有亲弟丁溁、堂弟丁景鸿,但是事迹和丁灏都不能一致。丁灏又明确为杭州人,活动在清初。我倾向于丁灏并非是丁澎的亲弟或堂弟(具体理由见后文关于诸人的生卒年的讨论),而是迁居杭州的丁氏同族兄弟。从丁灏名字作水旁,各种记载都称他与丁澎为兄弟看,亲属关系也不应太远。因为丁澎父丁大绶只有一弟二子四孙,估计丁灏有可能是丁大绶父丁明德某一兄弟的孙子辈。丁澎称亲弟溁为“九弟”,[55]正是因为同宗的同辈还有其他的兄弟,丁灏即为其中之一。“明末清初丁澎家族世系表”姑且将之列出,以便讨论中参考。

第二,丁介其人。字于石,号欧冶,为丁澎侄。[56]从很早丁澎就为他的词集作序看,是丁澎堂兄丁景仪之子的可能性为大,因此暂且将之列为丁景仪之子。

第三,清乾隆八年(1743年)丁士绅撰《重修真教寺碑记》,碑文云:“康熙九年曾叔祖药园公序源流,详本末,镌之于石,较前称极盛焉。”从亲属关系看,最有可能为丁景仪、丁景鸿兄弟之一的曾孙。但是从时代看,丁士绅乾隆初年已能撰碑,如果以此时他30岁记,出生在30年前,再上推三代60年,在1653年,因为丁景仪比丁澎年长,丁澎出生于1622年,1653年丁景仪已经超过31岁。看来丁士绅完全有可能是丁景仪的曾孙,故称丁澎为曾叔祖。当然,也不排除是丁景鸿曾孙的可能。姑且将之列作丁景仪曾孙。

第四,“王氏,丁谦妻,年二十八而寡,事继姑”,“继姑”即其丈夫的继母,说明丁谦的生母已卒,其父丁辰槃另娶他人。

第五,光绪《唐栖志》之丁澎传提到丁澎有族兄韵含,此人即丁元瑛。丁韵含最有可能的还是丁澎祖父丁明德兄弟的孙辈,姑且将他列出。

(四)人物生卒年代的考定与推算

关于人物的生卒年代及生活的具体时代,可考的有:

第一,丁大绶,据《丁太公传》、康熙《仁和县志》,卒于顺治丁酉十四年(1657年)。

第二,丁锡绶,据康熙《仁和县志》,“以应庚午乡试,攻苦积劳致病,绶衣不解带,视汤药,疾益亟”,应试而病重,大约可以认为就卒在庚午年(崇祯三年,1630年),在丁大绶卒前。

第三,丁澎,其生年,据《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会试三百八十五名进士三代履历便览》,明确可知为壬午年(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十七日生。其卒年,讨论较多。杨大业先生提及丁澎为米万济《教款微论》作序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又据丁澎子辰槃(写作盘,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撰《扶荔堂跋》云“先大夫弃世二十有余载”,推测其卒年“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后,享年七十以上”。[57]多洛肯、胡立猛两位先生据丁澎子辰槃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撰《扶荔堂跋》和丁澎妾胡氏在丁澎过世后守节四十二年于乾隆二年(1737年)得到旌表,“认为丁澎卒于 1691 年之后,至晚不晚于 1696 年”。[58]几位学者引用了现在可以考证丁澎卒年的三条主要资料,分别罗列如下,并作综合分析:

据第一条史料,丁澎为米万济《教款微论》作序,署“康熙辛未嘉平谷旦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仁和丁澎拜题”。康熙辛未即三十年(1691年)。则丁澎卒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之后。

据第二条史料,丁辰槃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撰《扶荔堂跋》云“先大夫弃世二十有余载”,以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丁澎过世二十余年(21年至29年)计,丁澎卒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之间。

据第三条史料,丁澎妾胡氏在丁澎过世后守节四十二年,于乾隆二年(1737年)得到旌表,如果这是胡氏在世时,则乾隆二年上推42年,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如果胡氏卒后再旌,则丁澎卒年要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之后了,与上条不合。

综合起来,取丁澎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第四,丁景仪,年长于丁澎,《丁太公传》谓“公(指丁大绶)后季三岁,又生男”,则丁澎小丁景仪三岁,知丁景仪出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第五,丁景鸿,友人毛先舒谓“作老孝廉三十二年,不得一官,竟以游死”,[59]按其中举在顺治七年(1650年),则卒在康熙十六年(1681年)。

第六,丁梓龄、丁榆龄兄弟,据丁梓龄妻严氏守节五十三年、丁榆龄妻唐氏守节六十一年,于乾隆二年(1737年)得到旌表,从乾隆二年分别上推53年、61年,可以得到丁梓龄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丁榆龄卒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

第七,《郭西小志》载丁澎先生一子梓龄,后谪居塞上时妾又生一子,妾即胡氏。按丁澎谪居辽宁开阳堡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康熙二年(1663年)归里,[60]则此子出生当在此间。按照《郭西小志》的叙述,应该是丁榆龄。考虑到丁辰槃是丁澎晚年所得一子,如果在丁辰槃与丁梓龄、丁榆龄之间另有一子,丁辰槃跋中也会提到,那么丁澎蛰居时所生子只能是丁榆龄。上面考证了丁榆龄卒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那么他过世时大约为二十岁。

第八,丁辰槃,据其《扶荔堂跋》云“辰生命不偶,两兄蚤逝,仅存予季。年才五龄,苦遭祠部先大夫见背。未及再期,诰封宜人顾嫡母亦亡”,[61]前考丁澎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则丁辰槃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其母顾氏卒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第九,丁元瑛,光绪《唐栖志》载其乙酉(顺治元年,1645年)之后返归故里,事八旬父母,又载其终年七十七岁。丁元瑛中举人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如果估计此时他三十岁,则其卒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生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年岁仍要长于丁澎。


参考文献:

[1] [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5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3-137页。

[2] 白寿彝《两浙旧事》,《回教论坛半月刊》第3卷第 3-4期,1940年;收入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87-699页。

[3] 邓长风《周稚廉、丁澎生平考》,《戏剧艺术》1991年第3期。

[4] 杨大业《明清回回进士考略》(五),《回族研究》2006年第2期。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69-471页。

[5] 多洛肯、胡立猛《〈中国回族文学史〉中清初诗人丁澎生平考辨》,《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多洛肯、胡立猛《清初著名回族诗人丁澎生平补考》,《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6] 列举几种有关丁澎生平的研究:丁生俊《清初的回族诗人丁澎》,《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杨长春《清初回族诗人丁澎生卒年考补证》,《宁夏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杨长春、王玲《谈回族作家丁澎的拟作及收藏》,1989年第2期。

[7] 林璐文集《岁寒堂初集》中除了这两篇有关丁澎家族的重要传记文字,还有《丁孝廉寻姬记》,是有关丁景鸿的故事,有《与丁药园论文书》、《与丁素涵书》,是给丁澎、丁溁兄弟的书信。且《与丁素涵书》还是抒发林璐的失子之痛的,凡此都可以看出林璐与丁澎家族的紧密的关系。而其文集刊板时所署论定者三人,称“西陵同学”,丁澎也名列其中。

[8] 清顺治十二年(1656年)洪氏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我是从杨大业先生的论著中得知这一记载的,只是杨大业先生引述不全。(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69页。)

[9] [清]丁澎《扶荔堂文集选》卷二《林鹿庵文集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8册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文芸馆刻本,第472页。

[10] [清]光绪《唐栖志》卷九《人物·孝友》,《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8册影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第140页。

[11] [清]林璐《岁寒堂初集》卷三《丁太公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3影清康熙间武林还读斋刻本,第799-780页。

[12] [清]康熙《杭州府志》卷三十一《人物·孝义·国朝》,《浙江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7册影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三十三年(1694年)李铎增刻本,第639页。

[13] [清]康熙《仁和县志》卷十九《人物·孝子·国朝》,《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5册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刻本,第401-402页。

[14]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三《人物·孝友·杭州府·国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4册,第102页。[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三《人物·孝友·杭州府·国朝》,《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浙江》第6册影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影清光绪刻本,第747页。

[15] [清]乾隆《杭州府志》卷九十一《人物·孝友·国朝》,《续修四库全书》第703册影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本,第359页。

[16] [清]林璐《岁寒堂初集》卷二《丁药园外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3影清康熙间武林还读斋刻本,第807-808页。按《虞初新志》也载有此文,文字、措辞略有不同。

[17] [清]姚礼《郭西小志》卷十“盐桥三丁”条,周膺、吴晶点校,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82-184页。第三段“与弟潆相唱和”,“潆”原作“濛”,今改。又标点亦略作改动。

[18] [清]李元度辑《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七《文苑·丁药园先生事略》,《续修四库全书》第539册影清同治八年(1869年)循陔草堂刻本,第69页。

[19] [清]乾隆《杭州府志》卷九十四《人物·文苑·国朝》,《续修四库全书》第703册影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本,第409页。

[20] [清]光绪《唐栖志》卷十二《人物·耆旧下》,《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8册影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第173页。

[21] [清]光绪《唐栖志》卷十二《人物·耆旧下》,第173-174页。

[22] [清]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三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083册影清道光五年(1825年)吴门尚志堂彭氏刻本,第549页。

[23] [清]光绪《唐栖志》卷十二《人物·耆旧下》,第173页。

[24] [清]林璐《岁寒堂初集》卷四《丁孝廉寻姬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3影清康熙间武林还读斋刻本,第822-823页。

[25] 相关情况出处,参见第三节所引。

[26] [清]康熙《浙江通志》卷四十二《方伎·杭州府·皇清》,《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浙江》第2册影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刻本,第607页。

[27] [清]康熙《杭州府志》卷三十二《人物·字学·国朝》,《浙江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8册影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三十三年(1694年)李铎增刻本,第49-50页。

[28] [清]康熙《仁和县志》卷十八《人物·文苑·国朝》,《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5册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刻本,第382页。

[29] [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685册影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浙江书局刻本,第34页。

[30] [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一,第58页。

[31] [清]光绪《唐栖志》卷十一《人物·耆旧上》,《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8册影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第165页。据康熙《德清县志》,丁元瑛(作楧)仁和人,德清籍,崇祯六年癸酉科举人。([清]康熙《德清县志》卷六《选举表·乡科·明》,《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91号影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抄本,第312页。)据雍正《浙江通志》,丁元瑛(作楧)德清人,崇祯六年癸酉科举人。但同书又作仁和人,崇祯十三年壬子特赐进士出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一《选举·明·举人》、卷一百三十三《选举·明·进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2册,第655、490页。)据乾隆《杭州府志》,丁元瑛仁和人,德清贯,任叙州同知。崇祯六年癸酉科举人,系特用出身。进士为特用出身(由贡生),注:“按朱彝尊《题名碑跋》:崇正十三年,帝厌薄进士,将下第举人与廷试贡生特用,仿进士例立石题名。”([清]乾隆《杭州府志》卷六十八《选举·明·进士》、卷六十九《选举·明·举人》,《续修四库全书》第702册影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本,第672、692页。)据同治《湖州府志》,丁元瑛号四维,仁和人,崇祯六年癸酉科举人。([清]同治《湖州府志》十二《选举表·举人·明》,《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4册影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第225页。)按光绪《唐栖志》此传有二癸未,当有一误。上引康熙《德清县志》等各书及光绪《唐栖志》卷八《选举表》(第131页。)均载其为崇祯六年癸酉科举人,则知前一癸未误。

[32] [清]光绪《唐栖志》卷十二《人物·耆旧下》,《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8册影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第175-176页。

[33] [清]康熙《浙江通志》卷四十《列女·杭州府·明》,《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浙江》第2册影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刻本,第514页。

[34] [清]康熙《仁和县志》卷二十《人物·节妇·明》,《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5册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刻本,第412页。

[35]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列女·杭州府·仁和县·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4册,第480页。又乾隆《杭州府志》亦载,全同雍正《浙江通志》。([清]乾隆《杭州府志》卷一百《人物·列女·仁和县·明》,《续修四库全书》第703册影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本,第504页。)

[36] [清]康熙《浙江通志》卷四十《列女·杭州府·皇清》,《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浙江》第2册影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刻本,第521-522页。

[37] [清]康熙《杭州府志》卷三十三《人物·贤媛·国朝》,《浙江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8册影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三十三年(1694年)李铎增刻本,第205页。

[38] [清]光绪《唐栖志》卷十三《人物·列女》,《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8册影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第212页。

[39] [清]徐乃昌辑《闺秀词钞》卷七,清宣统元年(1909年)小檀栾室刻本。

[40] [清]乾隆《杭州府志》卷一百《人物·列女·仁和县·国朝》,《续修四库全书》第703册影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本,第522页。

[41] [清]乾隆《杭州府志》卷九十九《人物·列女·钱塘县·国朝》,第485-486页。

[42] 《天方至圣实录》所录《天方圣教序》,署“钱唐药园丁鹏撰”。

[43] [清]丁澎《扶荔堂文集选》卷七《与九弟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8册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文芸馆刻本,第534页。

[44] [清]丁灝《〈退谷文集〉序》,载[清]黄越《退谷文集》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64册影清雍正五年(1727年)光裕堂刻本,第563页。

[45] [清]丁澎《扶荔堂诗集选》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8册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文芸馆刻本,第388页。

[46] [清]丁澎《扶荔堂文集选》卷七,第530页。

[47] [清]丁澎《扶荔词》,《续修四库全书》第1724册影福建省图书馆藏清康熙间刻本,第603、645页。多洛肯、胡立猛两位先生称《扶荔词》卷末有“孙丁谦、乾、坤、震校”字样,(多洛肯、胡立猛《〈中国回族文学史〉中清初诗人丁澎生平考辨》,《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但查此本未检得相关信息。

[48] [清]康熙《杭州府志》卷首,《浙江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2册影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三十三年(1694年)李铎增刻本,第499页。

[49] [清]吴颢汇录《国朝杭郡诗辑》卷三,清嘉庆五年(1865年)守惇堂刻本,第十三叶上;[清]吴颢辑、吴振棫重编《国朝杭郡诗辑》卷四,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钱塘丁氏刻本,第二十四叶上。[清]丁丙藏、丁仁编《八千卷楼书目》卷十七《集部·词曲类》,《续修四库全书》第921册影民国十二年(1923年)铅印本,第334页。也有认为其一字桐村的。([清]阮元、杨秉初等辑《两浙輶轩录补遗》卷二《顾永年》,《续修四库全书》第1684册影清嘉庆刻本,第550页。)

[50] [清]阮元《两浙輶轩录》卷十二《孙宏》,《续修四库全书》第1683册影清嘉庆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钱塘陈氏种榆仙馆刻本,第448页。[清]吴颢汇录《国朝杭郡诗辑》卷六,清嘉庆五年(1865年)守惇堂刻本,第十六叶下。

[51] [清]丁澎《扶荔堂文集选》卷九《汝州从事顾翊明公传》,《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8册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文芸馆刻本,第547-548页。

[52] 查原书作“余与勖庵伯氏飞涛南宫同籍”。

[53] 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70页。

[54] 多洛肯、胡立猛《清初著名回族诗人丁澎生平补考》,《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55] [清]丁澎《扶荔堂文集选》卷七《与九弟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8册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文芸馆刻本,第534页。

[56] [清]丁澎《扶荔堂文集选》卷十一《〈问鹂词〉跋》,第568页。[清]王昶辑《国朝词综》卷十二《丁介》,《续修四库全书》第1731册影清嘉庆七年(1802年)王氏三泖鱼庄刻增修本,第101页。

[57] 参考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69-470页。

[58] 多洛肯、胡立猛《〈中国回族文学史〉中清初诗人丁澎生平考辨》,《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59] [清]毛先舒《思古堂集》卷三《题丁弋云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0册影清康熙间刻思古堂十四种书本,第813页。按《两浙輶轩续录》引毛先舒《传略》作“三十年”,毛先舒撰《传略》,不载《思古堂集》及《巽书》,暂取“三十二”。

[60] 多洛肯、胡立猛《〈中国回族文学史〉中清初诗人丁澎生平考辨》,《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61] [清]丁澎《扶荔堂文集选》卷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8册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文芸馆刻本,第44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澎生平简介
清朝著名诗人,因高度近视屡闹笑话,包括洞房
王幼敏:丁敬晚年事迹三题
高珩《大司寇五弦李公感恩祠碑记》标点注释
七律·夏雨
词丽情深:影印康熙本《饮水诗词集》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