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际歌》是一首激励着无数人前行的不朽战歌

震撼全球,永恒不朽

——歌曲《国际歌》的国际精神及美学精髓

向阳光

一、诞生背景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就是传唱世界的《国际歌》。这首歌曲是如何诞生的呢?说起它的由来,就必须提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

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同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即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法国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1816-1887)

当选为公社委员,后成为巴黎公社的活动家。他为保卫公社政权,与资产阶级政府作英勇的斗战。随之,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同年5月21日至28日,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拉雪兹神甫公墓。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革命失败了,全城开始了大屠杀,无数烈士横卧在血泊之中。

面对着这一片白色恐怖,英勇的巴黎公社战士、工人政府的领导人之一、群众爱戴的诗人欧仁·鲍狄埃,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他隐藏在巴黎城郊蒙马特尔工人区一间简陋的顶楼里,怀着满腔沸腾的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闻名于世的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并且用“国际工人联盟”的简称“国际”来命名——《国际歌》(歌词)。

诗人:欧仁·鲍狄埃

伟大的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功绩不可磨灭。公社成员高扬起国际主义精神,把工人运动的事业推向了高潮。欧仁·鲍狄埃的这首《国际歌》(歌词)就充分展现了那些深受剥削、压迫折磨的劳苦大众一样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巨大的威力,开创人类社会的全新历史。马克思曾宣称:“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巴黎公社意义非凡。

《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就是巴黎公社的一名幸存战士,他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的崇高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欧仁· 鲍狄埃是法国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在《国际歌》的歌词中揭露了资本主义“毒蛇猛兽”吃尽了劳动人民血肉的暴行;阐明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是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表达了公社英雄们“要为真理而斗争”,要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的决心;论说了无产阶级的团结战斗,必然能使“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伟大真理。这首歌词曾临时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几年以后,欧仁·鲍狄埃在贫困中,于1887年11月6日病逝,葬于拉雪兹墓地。为纪念欧仁· 鲍狄埃这位街垒战中的英雄,特将这首歌词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鲍狄埃的诗集《革命歌集》中。

在《革命歌集》出版后的第二年6月份,法国北部工业重镇里尔市的工人合唱团,委托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为这首歌词谱曲。当比尔·狄盖特阅读诗歌时,立刻使他产生了为之谱曲的强烈愿望。

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

他回到居住的地下室,在一架破旧的风琴前度过了一个激动的夜晚,就这样,一首震撼世界的不朽之作——《国际歌》问世了。1888年7月底,里尔市的一次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不久就传遍了整个北部工业区。1899年,法国共产党在里尔市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有德国代表出席。里尔市反动的国家主义者企图利用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煽起群众对德国人的宿仇来达到破坏大会的目的。国家主义者与群众发生了公开的冲突。他们唱着《马赛曲》来蛊惑人心,而群众则针锋相对,唱起了《国际歌》。唱《国际歌》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响,最后以汪洋大海之势彻底淹没了《马赛曲》。这一事件轰动了全世界,从此,《国际歌》便威震海外,成为一首无产阶级不朽的战歌。

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下:当时作曲家比尔·狄盖特将《国际歌》的曲子谱就后,为了避免反动政府的搜捕,比尔·狄盖特没有在乐谱上写上自己的真实姓名,所以直到1922年,人们才知道他就是《国际歌》的曲作者——一个煤气街灯的管理员。1927年,他应邀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十月革命十周年庆祝大会”。年近八旬的比尔·狄盖特老人,站在列宁的墓前,听着成千上万的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高唱《国际歌》,激动得热泪盈眶。

二、美学分析

《国际歌》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国际歌》的歌词,原版有六个段落。1906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员柯茨,将《国际歌》译成俄文,只选了歌词中的一、二、六3节。随后,俄文版《国际歌》一直就只有3节歌词。故而,流传较广的中文译本(萧三版)的《国际歌》也只选用了3节歌词。

《国际歌》这首歌曲为行板,4/4拍子,降B大调,歌的旋律,是采用分节歌形式写成的,故此,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为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

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即第一乐段主题)昂首进入。这个乐段共有4个乐句,节奏深沉、有力,音乐庄严、雄伟,第一、二乐句之间以上行二度自由模进的关系进行发展;在第三乐句严格重复了第一乐句之后,第四乐句将节奏向前推进了一拍,并在旋律中使用了不协和音程“4—7”,以突出“要为真理而斗争!”的紧迫性和坚定决心,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

第二乐段加强了音乐的抒情性,表达了对斗争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变化音“#4”的出现,增强了乐曲的色彩。同时,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

副歌是全曲发展的高潮部分,并且这个高潮集中在副歌的最后一句。音乐综合了前面两段的旋律因素,节奏坚定有力,旋律线成浪涛型发展,象征着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也就是在全曲最高音区再次唱出“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意即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定要在全世界实现)。这是全人类的崇高理想,也是此歌曲的主题所在,宏伟的音乐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势不可挡气概。然后,在气势宏大的高潮中收束全曲,预示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国际歌》热情地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自1888年6月开始,这首《国际歌》就响彻全世界,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勇斗争。该歌曲向资本主义宣战,充分地表现了无产阶级不屈的豪迈气魄。

三、社会影响

《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20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并在1944年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的中文版《国际歌》。1923年由萧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唱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一)对苏联的影响

1900年12月,列宁将《国际歌》的第一、二、六段和副歌的歌词原文登载在《火星报》上。

1902年,俄国诗人柯茨(Arkadiy Yakovlevich Kots)将其翻译成俄文,发表在伦敦出版的一本俄国移民杂志《Zhizn'》(《生活》)第五期上。《国际歌》开始在俄罗斯工人中间流传。

1912年,彼得堡出版的《真理报》重新发表了这一作品。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决定以俄文版的《国际歌》作为苏联的代国歌。直至1944年,苏联政府选择了《牢不可破的联盟》作为苏联的国歌,同时把《国际歌》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党歌。在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歌》成为俄罗斯共产党的党歌。

(二)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转译自俄文版并于1923年6月15日发表,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国际精神)在歌词中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原来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的简称,有时表示国际共产主义。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中国,将《国际歌》重译。

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纪念时,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印行《国际歌》传单,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词中先音译为“英特尔拉雄纳尔”,再音译为“英特尔纳雄纳尔”。下面是一首升F调的《国际歌》: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中央苏区)成立时,决定以《国际歌》作为国歌。

1962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国际歌》还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演奏歌曲。从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闭幕时和党的重大活动结束时,都会演奏《国际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中学教科书上也有《国际歌》(五线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际悲歌歌一曲:你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历史上的今天——1888年6月16日,《国际歌》诞生。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
纪念《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诞辰200周年...
《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
重温《国际歌》,回顾先烈们走过的路,重拾战斗的激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