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之道让中国人开悟(二)

【经典研习002】

声明一下:我们不是标题党

可能朋友们看到题目会说:‌‌‌‌《大学》之道‌‌让中国人开悟?感觉像是标题党,一篇经典就‌真的能让中国人开悟?‌‌‌‌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 大家都知道,‌‌在西方的文化和宗教里,他们会有所谓的‌‌末日审判,最后再决定‌‌他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在印度的‌‌文化里,‌‌他们有所谓的三界之说,‌‌有六道轮回;在这两种文化里,‌‌他们都‌‌制造出了一个‌‌彼岸世界。此岸世界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彼岸世界‌‌就是‌‌我们‌‌死后要去的那个世界,‌‌那个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真的,‌‌不知道!

‌‌ ‌‌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是没有彼岸世界的概念,‌‌很多人会说:“我们道家也会有‌‌天宫啊,有神仙啊,有升天啊,所以也是有所谓的彼岸世界”。‌‌其实‌‌,说有彼岸世界的那不是道家,那是道教,‌‌道教是一个中国本土的世俗宗教,和道家是两回事。‌‌在我们中国的道家文化里是没有彼岸世界说法的,‌‌在道家的思想里,‌‌我们人的生命‌‌来源于道,‌‌最后‌‌又归寂于道,‌‌所以中国人会把死亡叫做‌‌视死如归。‌‌在儒家的文化里边,‌‌我们也是‌‌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不知生,焉知死?所以,在中国的‌‌文化里,道家和儒家都是‌‌反对这些宗教学说的,‌‌或者说是不认同这种神化魔化类型的文化设定。

‌‌ 中国的文化是关注在现实的世界,是关注在我们今生今世如何能够活好,如何能尽最大努力、最大可能性地活好。‌‌中国文化更加着眼于,今生今世‌‌如何真正的‌‌能够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出色的人,‌‌成为一个君子,甚至成为‌‌一个圣贤,‌‌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所在,‌‌充满了真正的人文精神,‌‌而不是充满着所谓的神文主义或彼岸世界。

既然我们中国人不关注什么彼岸世界,不关注投胎转世,那中国人一定是关注现世的生活和修行。那我们来看看《‌‌大学》之道到底能不能让我们中国人开悟呢?能不能让中国人找到安身立命和活出幸福的依据呢?

‌‌‌‌今天我们先来共同研习一下《大学》篇章的第一段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小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的大学之道,‌‌对应的一定有小学之道,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我们八岁的时候要入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的‌‌‌‌做人‌‌礼数规矩。‌‌那么到了15岁左右我们就会进入到所谓的‌‌大学阶段,‌‌去学习《‌‌大学》之道,学习去‌‌如何成人?‌‌如何成为一个大人?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如何‌‌成为圣贤之人?如何能‌‌达到我们这一生最高的一个理想境界,最理想的‌‌一个做人境界。‌‌所以说,《大学》之道,就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就是成为大人之道。

‌‌‌‌明明德。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明肯定是彰显,‌‌或者说弘扬。‌‌第二明就是光明正大的意思,或者说是对‌‌‌‌更高层德性的定义描述。

‌‌ ‌‌在亲民。‌‌所谓的亲民,我的理解是,‌‌人活在一个关系的‌‌社会里,‌‌跟你所有的关系能够保持特别好的融洽相处,包括和家人、朋友、同事、社会上所有的一切关系,‌‌都能够非常好的‌融洽‌相处,或者叫共生共长,相互滋养,‌‌那是一种很美的境界。当然了‌‌,《大学》这个篇章里的“在亲民”在‌‌其他版本里是讲“在新民”,所谓的“在新民”强调的是‌如何‌‌弃旧图新,如何让一个人脱胎换骨,进行彻底的改变,从而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是另外一种理解。我更多的‌‌倾向于“在亲民”的‌‌讲法。

‌‌ 在止于至善。‌‌这句更关键了,‌‌止于至善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至善的境界就是我们此生此世‌‌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做人高度,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生命境界,‌‌或者说什么样的品德修为的境界,这就是至善的境界。‌‌有了这样的生命成长方向和高度,那‌‌我们就每天照此去修为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最后成为自己,‌‌这是一辈子要去追求的一个境界,‌‌一个方向,这就‌‌叫做“止于至善。”

‌‌ 这三点“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儒家的思想里,‌把它们定义为三纲,‌‌就是‌‌学以成人和个人修身的三个基本纲领,‌‌如果能够‌‌秉承这样的纲领修行生活一辈子,那么,‌‌这个人的这一辈子就过得非常的圆满了,‌‌非常的出色了‌‌,这辈子就算是过好了,他也根本不用去‌‌在意来生来世会怎么样?先把这辈子尽心尽力地活好再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再来看下一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边涉及到有六个字特别重要,‌‌止、‌‌定、‌‌静、‌‌安‌‌、虑,得。‌‌可以说这六个字描绘了我们‌‌中国人修为的途径和方向。

‌‌ 说到“知止而后有定”,‌‌很多人会把”止“‌‌定义为要树立目标,‌‌有了目标人就能够定下来,‌‌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止于一个目标?如果这个目标变化了呢?实现不了了呢?你还能定吗?‌‌所以这个理解‌‌一定是不对的。目标是一个外在的追求,如果止于一个追求目标,‌‌就把我们中华文化的内修理念引向了世俗成功学的外向导向,跟着目标走,不但不能定,相反会使人更躁更肤浅。‌‌所以,这里所讲的“止”‌‌不是外求的,是内求的。是指止于我们生命内在的三观,‌‌即止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善‌‌就是代表着我们‌的‌三观是‌‌什么样的?‌‌我们以三观做为我们生命的核心,‌作‌为内在的那个标准,‌‌内在的那个定海神针,这样生命才有根基,才有原则,才有定的基础。‌‌用流行的语言来讲就是你的“人设”是什么?‌‌你可以把自己设定为我是一个诚信担当的人,我是一个事业至上的人,我是一个热爱家庭的人,我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我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我是一个对朋友真诚友善的人,这个就叫人设,这个就叫内在的那个三观部分,‌‌‌‌不管外边的世界有多少变化,有多少动荡,我们都能守住自己的‌‌这个至善的‌‌人格修为,守住生命最核心的原则中心,这个就叫止于至善的‌‌“止”。‌‌这个止要强调一下,它不是止于外在的目标,而是止于内在的三观。是止于内圣,不是止于外王。

‌‌ 那“定”又代表什么呢?‌‌既然我们有了内在的定海神针,‌‌我们的生命就是笃定的,‌‌不管外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要努力活成设定好的那个样子,活成什么样子呢?活成自己的人设,如:‌‌诚信担当的,事业至上的,热爱家庭的,乐观积极的,孝敬父母的,真诚友善的······,‌‌不管是有钱没钱,不管是顺境逆境,我就照着这个样子活出这个样子来。不管外在的变化多么巨大,‌‌我内在的人设是不会改变的,是不会崩塌的,‌‌所以我的心是定的,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我最根本的生命志向,我‌‌就要活成这个样子。‌‌这就是“定”

‌‌‌‌ 定而后能静。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我们人生的三观是确定的,止于至善的那个“止”我是知道的,‌‌我要活成什么样子已经设定好了,我的人生已经确定了,‌‌而且我也设定了我人生的志向,不会改变不会动摇,‌‌如果能活成这个样子,我这一辈就OK了,我‌‌就活得很圆满了,‌每一天‌我的内心是很定的,‌‌不管外在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我每天就照着我的这个“人设”去活,我的心就可以真正的宁静下来,‌‌古语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是这个道理;‌‌在《道德经》里边也讲:“‌‌致虚极,守静笃。”‌‌这样的静‌会让我们更加的专注,‌‌更加的精进,不浮躁,‌‌不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这样‌‌我们才真正的能够‌‌宁静致远。

‌‌当我们能够静下来的时候,‌‌下一句就叫:“‌‌静而后能安”。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安下心来,安在当下,‌‌因为我们有了三观,能够有志向,能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安”字,安就是人们最常说的活在当下。安在当下就是:我们该干嘛就干嘛,‌‌‌‌‌‌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儿,‌‌该赚钱就去赚钱,‌‌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交朋友就交朋友,‌‌该锻炼就锻······,‌‌这才叫真正的‌‌安在当下,活在当下!过去大家喝过无数个“活在当下”的心灵鸡汤,今天我想让你明白,活在当下是要有条件的,‌‌前面必须有个前提,‌‌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才能安,然后才能够活在当下,躲在深山老林里并不是所谓的活在当下。

当我们有了前面的四个字做基础,‌‌才能走‌‌到第五个字叫“虑”,“虑”就是考虑,‌‌如何让我们的思虑更加的深远。‌当我们‌‌能够知止,‌‌能够止定我们的身心,能够安静,‌这时‌我们的‌‌思维自然放得更开,我们的思虑自然会更加的深远,‌‌对任何问题也就会考虑的更加周全,‌‌我们常讲:“谋定而后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还有这样一种境界,叫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是说,一个人修炼到绝对的止定和安静,‌‌内在的东西是很坚定的,不动摇的,我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有自己的生命原则和生命底线。但是,对于外在发生的所有事情我都会敏锐地积极地自然地应对,‌‌并且圆满地进行处理,‌‌这就叫“‌‌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内方‌‌外圆”的道理。‌‌我的内在是很方的,‌‌是有根基的,我的外在是很圆融的,外面的任何事情我都会处理的非常的圆满,非常的好,‌不管外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的方寸是不会乱的,‌‌外边所有的事情,‌‌我们都是可以把它做好的。

最后,就来到了第六个字“‌‌得”,这样一路走下来,‌‌到了最后一定会大大地有收获,‌‌有收获是必然的事情,因为你种下了这样的种子,它一定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它一定会有果实来回报于你的。‌‌这个“得”‌‌有的时候我们把它‌‌也等同于道德的“德”,‌意思是说,‌只有你在道上才会有真正的德性的积累,‌‌或者说你在道上才会有真正生命的收获,这是一模一样的道理。

‌‌所以这六个字‌‌特别特别的重要,‌‌它们清晰地描述出我们中国人‌‌在个人修为和生命成长的正确方向和途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个段落最后的一句话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任何的事情你都要分清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末节的东西,‌‌我们有一句成语叫:“舍本逐末”,‌‌我们太多的人天天都在舍本逐末,‌‌忘记了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拼命地追求外在的那些虚无的‌‌短暂的一些享受‌‌和获得,‌‌我们做过的很多事情‌‌经常忘记了它的根和本是什么,‌‌而偏偏又看重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舍本逐末到了最后‌‌一定会不了了之,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事有终始。‌‌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在道上,‌‌行进到终点的时候会是个什么样子,一定是沿着一个根本的道和原则才能一直走到终点的,所以,首先要把那个原则和那个根本的道设定好,然后我们再去上道,一直走在道上,到达终点时就会呈现出那个样子,所以,出发前知道为什么出发,终点是什么样,原则是什么,根本是什么,搞清楚这些了,就可以出发开始了,这就是事有终始的寓意所在。

‌‌假如未来你想成为一个‌‌诚信担当,事业至上,热爱家庭,乐观积极,‌‌孝敬父母,真诚友善的人,那你现在就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就好了,‌‌20年或30年以后,大家再来评价你时,你肯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事有终始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按照未来的样子现在就那样去活。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你知道‌‌什么是根,什么是本,‌‌知道什么是终点,什么是道,‌‌其实你就已经上道了,‌‌你基本上不会偏离了,‌‌你时刻警觉不要去舍本逐末,‌‌你始终如一地坚守大道,持续前行,所以也就不会有始无终了,‌这样的话,‌你的生命一直都会在道上,最终也一定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所以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正阳论道

‌‌我们把这个段落跟大家再简单的梳理一下,‌‌分享几条我自己的感悟:

1、我们要按照中国人的活法好好地活着。‌‌我们不要寄望所谓的来世会怎么样,彼岸世界会怎么样,‌‌那些都是摸不着的虚妄的‌‌东西,‌‌我们要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好好的活好当今当世,‌‌如果真有来世的话,那我‌‌活好了当今当世,来世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难道不是吗?‌‌所以我们要好好的活着,活出一个人样来。

2、不如来个直接开悟。‌‌什么叫直接开悟?就是你一下子想通了想透了!知道你这辈子到底想活成一个什么样子,知道你未来要止于一个什么样的至善,这个想明白不就是开悟了吗?‌‌还是刚才的例子,‌‌你想成为‌‌那个诚信担当的,事业至上的,热爱家庭的,乐观积极的,孝敬父母的,真诚友善的人,那就这样去活就好了,胡思乱想那么多干什么?现在只需要一个明白,只需要一个决定,‌‌直接开悟就好了。下定决心,止于这个至善,然后就是,‌‌知止而后有定,按照这个样子去活好生命的每一天,安静安住在每一天,该考虑什么,该谋划什么,就去考虑谋划好了,该干嘛干嘛!因为你知道,这样走过未来的10年、20年、30年,你就会活成这个样子,活成这个样子你这辈子就值了,就圆满了,就好了。

难道生命就不该如此吗?我们折腾的还不够辛苦吗?止于至善之时就是生命开悟之日,‌‌当我们止定身心以后,我们就能静、能安、能虑、能得,让一切都自然地发生,让一切美好都能够经历,这样的‌‌生活不是很圆满,很幸福吗?‌‌我们何必‌‌不停的去‌‌求神啊,拜什么东东啊,求大师给摸摸头开悟啊,‌‌还要不停的烧香磕头啊,祈祷许愿啊,发誓忏悔啊,感觉自己像个神经病似的,这样折腾‌‌累不累啊?

把人生看明白看透了就是开悟,这样的开悟才叫真正的清明,珍惜人生,珍惜所有,好好地活着,充分地活着,把自己照顾好,把爱人照顾好,把孩子照顾好,把老人照顾好,‌把周边的人也照顾好,把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也照顾好,充实饱满地活好每一天,这是‌多么多么美好的一种生命境界,难道‌‌生命不就该这样吗?

‌‌

‌‌有一天,你说:“‌‌我这一辈子就这样明明白白地去过了!”

‌‌我会说:“恭喜你,开悟了!”

开悟以后再干点儿什么呢?且听第三回。



图源|网络

希望大家转发

欢迎大家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常于自然,即止于至善
《大学》《中庸》的生命观(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问辨录卷一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原文解释翻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