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济链分析法与城市变迁,精神诉求与个人选择

一:经济链分析法

经济链分析法,是卢克文在《如何看透万物的本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方法论。卢克文是网络大咖,他在文章中说这个方法论帮助了不少人,特别是身处于社会底层的粉丝朋友。

所以,卢克文又发了一篇《掌握经济链分析法,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篇文章进行总结,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经济链分析法的总结是这样的:

一.人是经济动物,生下来就活在经济链环境里。

二.每个人生下来就会被经济链所压迫。

三.如果你生在最底层的经济链,你要想办法融入新的经济链,这个过程并不难。

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济链,每个人都不容易,要和别人相处,就得照顾好别人的核心诉求,要和别人做生意,就要让双方经济链一致。

五.找到自己所在经济链的坐标,制定计划改变坐标,就能改变命运。

六.与人相处,经济链才是问题的核心,文化、学历、乡土、语言、血缘等其实是次要的。

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打开这篇文章阅读的朋友,若是需要这六个结论背后的逻辑,可以通过百度去搜索卢克文的两篇文章。

任何一种方法论,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都有其应用的范围。经济链分析法的应用范围,就是在以城市为中心,且城市快速变迁的时代。

一方面,这个方法论,明显就是主义马克思哲学关于生产关系的一个很小的推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每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耳濡目染地学会主义马克思哲学的具体操作,尽管可能不是很懂主义马克思哲学。

另一方面,这个方法论所提出的经济链,实际上就是社会分工。只有那些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国家,才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在新的社会分工中,也就是新的生产链条中,需要大量的人口涌入,从而创造出一个个财富神话,助涨国家崛起。

经济链分析法,就是要让自身能够发现新的经济链,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改变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这个生产关系中的具体位置,为自己赢得财富,为国家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些快速发展的国家,需要更多的人口解放思想,特别是身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改变自身的生存模式,不断涌入新的社会分工中,涌入新的经济链之中。新的经济链之中涌入大量人口,才有发展起来的可能,才能摆脱在经济全球化之中只能从事低端制造业的位置。

经济链分析法,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来源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脚步,来源于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的需要。

所以,经济链分析法,其应用范围:地理范围只适合于那些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国度,人群范围只适合于底层民众。

如果是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比如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国家等,这个方法论是不可行的。这些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阶层固化,底层民众是没有上升渠道的。

这一点,那些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很突出,经济链已经被垄断,不可能出现新的社会分工,底层民众无论选择哪一条经济链,都是被压迫的。

同样的,如果是社会上层,包括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使用经济链分析法,等于是零和博弈,是在垄断社会生产,进行恶性竞争。

经济链分析法,只是进行经济活动的一个方法,不能涉及到其他关系。人类是群居的物种,个人在社会中,文化、乡土、语言、血缘这些精神与血脉的关系才是所有关系的核心。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社会生产,要去赚钱,就是为了维系精神与血脉的关系,为了养孩子、养家,给亲人和朋友提供经济支持等等。生产关系与生活关系不能划等号,金钱只是一种媒介,失去了其他关系,金钱是没有意义的。

人类是群居物种,人类与自然建立关系是以群体的方式,个人无法直接与自然建立关系。经济链,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结果。

经济链分析法的前提,就是文化、乡土、语言、血缘这些关系。我们之所以在平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经济关系,在于其他关系,已经通过国家与法律建立起来了,不需要刻意地去维系。

所以,卢克文在经济链分析法的总结中,认为与人相处,经济链才是核心,这一条显然是错误的。其没有意识到政治关系,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文化关系等等,这些不涉及经济活动的关系,早已经确立。有了这些已经确立的关系,才有经济关系的发生。

经济链分析法之所以具有可操作性,也是因为其他关系的建立给予了平台。没有其他关系给予平台,经济链分析法,分析到最后,只会让人绝望。

二:适用范围

经济链分析法,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就是个人发现经济链的意识从何而来?很明显,这种意识是国家赋予的,是整个社会快速发展所赋予的。

任何人决不能超出他的个性。一种动物,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总狭小的限定在自然和社会所赋予他那种不可更改的性质之中。

每一个人都受自己意识的限定,我们并不能直接超出自己意识的限定而变成另外一个人。意识的限定,决定着个人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其实都是按照经济链分析法的操作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从主义马克思哲学中延伸出来的推论非常多,甚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办法。

现实的具体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也是不断在改变的,任何一种方法论都是有适用范围的。所以说,每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都必须去发现或者是总结出适合自身的经济链分析法。

在社会分工中,哪条经济链赚钱,哪条经济链赚不到多少钱,这是由涌入这条经济链的人口数量决定的。

一种社会分工,最开始涌入的人,无疑是最赚钱的,也是最辛苦的。随着涌入的人越来越多,只能是赚取降低生产成本的钱。

这就带来了一种选择,到底是在这个社会分工中继续深耕好,还是另外发现一条新的经济链好。这就取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精神需求等等因素了。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后,精神需求无疑是所有需求中的核心需求。

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在某一个生产领域,在某一个社会分工中取得成就,而不只是为了赚钱。

社会的潮流,是希望取得成就、服务于大众,得到认可的精神需求。赚到一大笔钱,然后挥霍炫富的自我安慰,越来越没有意义。

从本质上说,人类是群居物种,是政治动物,都是在他人的认可中获得生存意义的。只有在物资相当匮乏的时代,人类才会和其他动物一样,条件反射出生存本身就是意义这样的本能认知。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经济需求是基础,精神需求才是核心。对于底层民众来说,发现一条新的经济链,去获得经济基础,才能有心情和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有空间和平台去实践学到的文化知识。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文化学识。要更进一步,就是去帮助他人取得成就。先凝聚钱财,再汇聚人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底层民众要成为中产,无疑就是去发现稀缺性普及性更高的工作岗位,获得更多的报酬。中产要跻身富裕阶层,无疑就是去发现人才,让人才能够展示出自身的才华,从而形成社会经济组织。

所谓富裕阶层,实际上就是具有人主之能的阶层。这个阶层的使命是搭建社会框架,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社会生产。

当中产身边汇聚了一批人才,构建了社会经济组织,能够为更多的人口提供工作岗位,那就意味着其实现了从中产到富裕阶层的蜕变。

社会阶层的划分,从表面上看,是钱财的多寡,实际上是精神的诉求。

三:城市变迁

对于个人命运来说,选择一座城市,远比选择大学、行业更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因为只有身在城市之中,才能切身感知到社会发展的脉动,才能获得发现新经济链条的社会意识,才能发现更多的人才。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大脑,人类文明的兴起也是从拥有第一座城市开始的。城市的兴起,根源于某一个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且是其他地区的交通枢纽。

自然资源,交通枢纽,这两大因素,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社会生产成本相比其他地区很低。生产成本很低,吸引着大量的人口和资本流入,并营建出更为完善的经济基础设施。

完善的经济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了城市的生产成本,意味着身处于城市之中,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比身处于乡村更为赚钱,更能发挥自身的特长。无论你想做些什么,总是能够找到机会。

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地区的交通枢纽,决定着一座城市的主要功能,决定着一座城市内部究竟有哪些社会生产,会产生哪些社会分工。这就为个人的选择提供了空间。

东北以及草原,这两个地区,气候寒冷,生存成本和生产成本双高。这两个地区,人与人之间依存度非常高,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小族群,都无法单独生存。

这种情况下,只能发展军事手工业以及军队,通过战争和掠夺来获得财富。在历史上,唐朝之后,强大的军事武装都是来源于这两个地区。

到了和平年代,这两个地区,就会成为遗弃之地,人口和资本外流,一片蛮荒,始终无法得到发展。农业时代如此,工业时代也是如此。

农业时代,东北和草原,只有游牧渔猎经济,加上提供战马和骑兵。工业时代,东北和草原,只有农牧业和军事工业。这两个地区的大城市,都是坐落在山脉矿产的附近,发展的规模有限。

北方,也就是淮河以北,长城以南的这片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被称为中原地区。这片地区,气候不冷不热,各种地形相互交织在一起,生存成本极低,生产成本较高。

生存成本低,造成社会底层人与人之间依存程度较低。生产成本较高,需要通过兴建水利设施抵御天灾,保障社会生产,这造成社会上层人与人之间依存程度较高。

所以,在历史上,中原地区是最容易形成门阀世家的地区,也是门阀世家更换频率最高的地区。生存成本低,底层人口增长极快,冲击着社会结构。当人口增长超过了地理环境的负荷,就会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爆发瓦解了上层的组织结构。当门阀世家瓦解,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依赖,社会组织瓦解,外族进入中原。

农业时代,中原地区主要是农耕以及官营的手工业,加上提供人口和工程技术。生存成本低加上生产成本高,使得人口相当分散,人口的聚集来自于官营手工业的需要。

官营手工业,一般经营的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盐铁茶酒等行业以及为水利设施提供支撑的土木工程行业。官府需要,人力充足,官营手工业都是属于高端的制造业。

中原地区的城市,都是坐落在大平原的中心地带,随着国力兴衰而变动。国力不断上升之时,官营手工业发达,城市会持续扩张。

河西走廊以及西域,这片地区,沙漠占据大部分的土地,气候干燥,水源匮乏,农牧业生产不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主要聚集在少数几个绿洲地带。

所以,河西走廊以及西域,生存成本极高,生产成本极低。在唐朝之前,这片土地的发展依赖于丝绸之路的繁荣。唐朝之后,陆路运输衰退,海路运输兴起,这片土地的发展依赖于各个朝代兵团的屯垦。

生产成本极低,对生产技术要求不高,使得各个朝代,能够在这片土地上获得税收,所以不会放弃这片土地。到了工业时代,河西走廊、西域、青藏高原,这三个地区,主要是为东部地区提供矿产资源。

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交通技术的革新,陆路运输,又有兴起的征兆,河西走廊以及西域一个个商业城市又会重新崛起。

南方,也就是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的地区。这片地区,丘陵、沼泽、河流相互交错,气候适宜,水运贸易发达。在唐朝之前,这片土地开发非常困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很难通过兴建水利设施开发起来。

这片土地,无论是生存成本,还是生产成本,都是极低的。这里的人口无法集中,社会分工很难发生,很难抵御外来人口的侵入。在历史上,一旦中原地区爆发战乱,大量人口就会迁入这片地区。

生存成本与生产成本双低的情况下,南方地区商业极为繁荣。但是,也使得人与人之间依赖程度极低,社会分工很难发生。

在古代农业社会,南方地区的资金大部分用来购买耕地,置办宅院,人口则主要是佃户,囤积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领域。无论是人口和资金,都不会用来持续扩大手工业生产。在现代工业社会,则是房产,低端制造业,借贷。

总体来说,南方地区两大成本双低的情况下,商业氛围浓厚,人与人之间相当地冷漠。村落之间的对立,宗族之间的对立是古代南方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使得南方不具有技术革新的能力,既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也缺乏技术应用的能力。历史上,南方的技术来源于北方,技术应用来源于北方人。古代南方人,一般的特质就是懦弱而守旧。

技术无法革新,使得古代南方的工商业发展,无法吸纳北方更多的农业人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而不发。在工业时代的南方,近现代以来,南方的工商业发展,主要是买办经济,依赖于人口红利和外来技术。

然而,生存成本和生产成本双低的情况下,古代各个朝代,大量人口以及资本都会被吸引到南方地区。技术无法革新,人力与资金投入大,收益低,使得南方地区成为了吞食国力的无底洞。

宋明清三个朝代,都是因为南方地区吸走了整个社会的财富,造成整个社会的贫困,大量的家庭破产,使得这三个朝代既没有能力扩张版图,也没有能力开发边远地区,更没有能力抵御外来入侵,最终走向覆灭。

为此,宋明清三朝,采用各种手段打压南方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历史惯例。打压手段,一般有三种:限制规模,征收重税,排斥南方士族。

南方地区的城市一般都是港口型城市,坐落在长江主流和支流的交汇之地。在朝廷的打压下,其城市发展,一般是向内辐射型,从长江下游向中上游辐射,从长江沿岸向内陆辐射。

长江流域两岸,城市会不断增加,规模则会不断地收缩,以便向有利于管理和征税的方向发展。

岭南地区,气候较为炎热,整个地区几乎被丘陵山地覆盖,只有珠江流域,河网与平原交错。这片地区,生存成本高,生产成本低,这非常有利于人口集中与社会分工。所以,从唐朝开始,珠江流域成为了中华文明主要的对外窗口。

生存成本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生产成本低,人口机械增长率很高。珠江流域,无论是在古代农业社会,还是在近现代工业社会,其特质,都很容易形成庞大的城市。其主要经济模式,依赖于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外循环。

古代农业社会,丝绸瓷器茶叶这三个行业的技术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北方官营手工业,一方面来自珠江流域商业贸易的驱动。

生存成本高,使得经济上的收益依赖于技术革新。生产成本低,使得高端制造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唯一的缺陷,就是气候较为炎热,降低了生存成本,使得这片地区的人口不会通过发展军工技术和强大的军队来获得收益。

所以,即便近代以来,一次次的革命号角都是在岭南吹响。但是,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辛亥革命,以珠江流域为发展核心,都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其北伐的脚步始终停留在淮河以南。

四:个人选择

不同地区,生存成本与生产成本的高低不同,使得各个地区社会运行的成本不同,发展的社会生产也各有不同,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与缺点互补,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了中华文明强而有力的凝聚力,无论是那一片地区都无法单独发展。

总结来说:

东北和草原,生存成本与生产成本双高。不利于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分工。不利于农牧业以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军工业的发展。

河西走廊、新疆、青藏高原,生存成本高,生产成本低。不利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利于人口的机械增长。不利于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北方中原地区,生存成本低,生产成本高。有利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利于人口的机械增长。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南方地区,生存成本与生产双低。有利于人口增长,不利于社会分工。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岭南地区,生存成本高,生产成本低。不利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利于人口的机械增长。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在个人选择上,有志于实业兴国的,就去南方长江两岸的城市;有志于科技强国的,就去珠江流域的城市;有志于军工强国的,就去东北的城市;有志于发展重工业制造的,就去北方的城市。

除了精神诉求,还有生存压力。生存成本与生产成本双低的南方地区,无疑是个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最好的选择。只是不要被这片繁华之地消磨了心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工智能消灭人类的故事
墨子经济思想述要(全文)
发展中小企业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
社会分工
浅析投资项目的社会评价
如果一个具备现代科学素养的大学生穿越到了史前时期,在有生之年是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