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交中的哲学有哪些?

哲学,古代中国并没有这个词。有这词是民国的时候,来自于日本,philosophia,热爱智慧、追求真理、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扩展一下,是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

也就是哲学这个名词实际是形容词和动词的意义转化来的。爱哲学、探索关系、追求真理,这些意义都是一种状态,一种过程,且永无止境。

奇妙的是,我们天天说哲学这个词,但是哲学这门学科却并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同的“哲学”这个定义。

那么社交中的哲学有哪些?这一题实际就是社交中的智慧有哪些?

社交中的智慧,没办法给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各个研究一辈子,就是在找人和与人相关的其他存在物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可是,从未有终极。

总体来说,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就是因时、因事、因人,这个智慧是不同的。

为了明确表达,先把大的设定因素否定一些。一、我们不说古代社交智慧;二、我们不说外国人的社交智慧;三、我们只说中国人现代的社交智慧。当然我们要借鉴古今中外的社会智慧。

中国人现代的社交智慧,这还有三个方面要区分:

一、具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的社交智慧;

二、不具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的社交智慧;

三、这两类人互相接触的社交智慧。

这里重点说具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的社交智慧,这是笔者认为的当今社会很成熟的社交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智慧方面,超越西方大约2000年。西方在社交这方面的智慧还处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人文的生存状态也是如此。

接下来这还需要再分三个方面:因时、因事、因人。如此细致,这题容易写本书,那么简单概括来说,具体的因时、因事、因人还是自行区分吧。

因人,这又是两方面: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这看似简单,但实际最很复杂,而且是基础。对此,对于别人,中国古代的表达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于自己,孔子态度是“吾日三醒吾身。”我们通常看不懂别人,看不清事情,看不出“火候”“脸色”“时机”,根源往往却是因为并未看懂自己。

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能明确划分,古代研究的深刻的有:

黄帝(人与自己的关系,反观自身)、周文王(人与社会的状态)、鬼谷子(合纵之术)、孔子(人自己、与人、与社会的关系)、孟子(人与社会的关系)、商鞅(术、势、法)、老子(人自己、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孙子(兵、国之道)、墨子(社会)、曾国藩(人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说的很不全面,但是只要你了解以上这几个人,你就已经很中国人了、而且很传统的中国人。以上这些人讨论的居然都是阴阳之道,就这两字之间的关系。待你明白中国的阴阳,你就知道,中国的这个阴阳,可不是西方人二分法的黑白,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阴阳,是唯心意义的全部。

对于普通人来说,看《四书五经》吃力、看《道德经》费劲,那么不妨看看《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千字文》这一类,浅显易懂一些。当然不是全盘接受,具体又是因人、因时、因事而不同。要设身处地的想事情,现在已经21世纪了。

举个例子,你八十岁的老父亲明显的这个问题说错了,你跟他来一通辩论,把他气得胡子立起来?这没必要。中国人这时候会选择虚伪。就当你对就行了,你讲的有道理。然后自己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去,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这个虚伪就是智慧。这说明:第一,你孝顺;第二、你有智慧,处理这事情处理的很稳妥;第三、你很坚持自己认定的原则。这个小例子里面,因时、因事(上文描述的状况)、因人(你和你的老父亲)都说明了。

这有点“神经分裂”的感觉,那就对了,你很中国人了。“两面三刀”,产生这个词,并无褒贬之意,是后来儒教站在道德高地,指手画脚,把它归为贬义词。中国人何止两面三刀,是多面、变化的面。这才是具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这EQ要求很高了。EQ又是什么东西?中国古人讲的“德”“城府”“修为”。

西方这些一根筋、二分法的定义,很耽误事情。你要比西方人的这些思想,脑袋里面多一根弦,也就是多一个或几个维度(维,又是西方人蒙中国人的词。好好说中国话,就是多一个因素的意思。)

再例如:《增广贤文》中说的“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小人的特征是什么?善变!所以不好应对。但是,周文王又说得很清楚,一切都是在变的。小人只不过是可能比你擅长变了一点点。你比他更了解变,还有小人吗?对付小人也很简单,脑袋多一根弦,做好“危机处置”的预案就可以了。

对于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历来褒贬不一。儒教为了自己的威信,不免要给孔子贴金,创造一个完美的圣人。但孔子说的是实话啊。小人不好答对,女人同样不好答对。不要总看东西看一半,断章取义。看孔子接着说的。“近则不逊,远则怨”,这就是小人和女人的特征嘛。“烽火戏诸侯”,女人玩大了,这是不逊。宝玉一日不见黛玉,你看黛玉怎么损他,这是怨。孔子这里并未说错。那么孔子自己跟乱纲常的“南子”的关系说得清楚吗?司马迁给挖个坑,子路气得够呛,八卦的人最喜欢这段了,因为历史没法说清楚。

对于一个一生不成功的思想家、哲学家来说,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他的话听一半,曾国藩的态度是“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另外半本哪去了?丢了?学不懂?不是,扬弃了!所以曾国藩很成功;如果你想成为哲学家,那么也学孔子折腾一辈子,就悟的差不多了。

具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是很成熟的中国人,城府、EQ、修养、修为很高的中国人。学明白这些还仅仅是开始,做到,很不容易。老子的态度是“勤而行之”就不错了。别听开着宾利让你捐款的讲经和尚的,道理说的再明白,也是人渣一个。差哪了,修为!这就是明白这些道理仅仅是开始的原因,可是明白道理就如此的不容易。

简单说一下不具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的社交智慧:针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人来说,不具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有社交智慧吗?不值一提了。学了点西方《社会心理学》、《心理学》、《读心术》、什么“成功秘诀”“做人道理”“丛林法则”“适者生存”的,就以为懂智慧了,这不免儿戏。这些都仅仅是中国古代“术”而已。西方的智慧更接近原始的生物性;而东方的智慧,更逼近社会性,强调人是人,与动物并不同。中国古人研究的是“道”,而西方研究的仅仅是其中的“术”而已。

在外企、私企中,这些短平快的“术”有点作用。在中国,这些东西,一被时间消磨,立马也就露馅了。年轻人重视学西方的理科,以为理科可以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等到了40岁,也就不这么想了。但是,到了四十岁才想起学中国传统文化,多少是有点晚了,该吃的亏你都吃过了。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的这些“术”还在春秋战国,年轻、莽撞、幼稚、少一根弦。

那么,这两类人互相接触的社交智慧:也就不用过多解释了。谁吃亏,谁占便宜,不用解释了。这就像年轻人和40、50岁的人比人生智慧,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而且互相鸡同鸭讲。当然了,这两类人遇到一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会选择少张嘴,“纳言敏行”,不多说,最后赢的肯定是他;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也许靠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能横行几日,但是,“看你横行到几时”,你已经输了。

这就是智慧,这就是没准的人生哲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 京报读书
对中华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东方三圣人
解孔子:无可无不可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人的智慧
易经学思录.(1、我的领悟:教学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