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古今泰戏山与滹沱源

谈谈古今泰戏山与滹沱源

文/李宏如

 

生长在滹沱河两岸的人,特别是滹源之地的繁峙人,都应该知道滹沱河发源于繁峙县泰戏山。然而,泰戏山是哪座山,它的面积多大,主峰多高?却知者甚少。或知其名不知其山,或说法不同指山有异。甚至古今记载不一,至今也无统一看法。

先看看古代如何记载的。

《山海经·北山经》云: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䍶䍶,其鸣自訆。滹沱之水出焉。”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注:“今虖沱水出雁门卤成(城)县南武夫山。

汉代,今繁峙境内有卤城县,县治在今大营镇卤城村。武夫山即泰戏山,今名孤山,位于卤城南(实偏东南)二十华里。

泰戏山有多种称谓,如武夫山、戍夫山、泒山、泒阜山、派山、平山、鲁乎山、氏天山、孤山、大孤山、小孤山。清末方志名家《山西通志》纂修杨笃先生认为:

山多异名,实皆泰戏之转音也。《寰宇记》平山,盖乎山之讹。《淮南子·地形训》又名鲁乎也,氏天,盖戍夫之讹。派则泒之讹也。

其实,很早以前泰戏山就称泒山。只是以前的“泒”字与现在的“孤”字音同字和义却不同。2011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

泒 gū ,古胡切。泒水。起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从水,瓜声。

孤 gū ,古乎切。(幼年)无父也。从子,瓜声。

引申为单独、特出。《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葰人县,汉高祖七年置,东汉废,西晋复置,永嘉后又废,治所在今圣水头村东古城沟。戍夫山即泰戏山。

《墨子·兼爱中》有一段记载大禹治水的话,提到今繁峙横涧、大营一带的河流叫泒水,其文曰:

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标点依2015年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墨子》)。

 

清朝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所著《墨子间诂》引《说文》曰:

泒水,起雁门葰人戍夫山。

这段记载,把泒水的历史向前延伸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并把泒水与西河(黄河)同时列入大禹治水的系列中,不能不说泒水之古老,繁峙历史之悠久。这段历史,历代县志均无记载,应该补上。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思想家、政治家。《墨子·兼爱中》关于泒水的记载,可能早于《山海经》关于泰戏山的记载。近代学者多数认为《山海经》为战国和西汉初年作品(《辞海·山海经》)。

《墨子·兼爱中》只记载了大禹治理了泒水,未载泒水发源于何处。但是,我们通过后面的记载,可以推断出泒水就发源于泒山。古代的泒山即今之孤山。

唐朝贞观年间,由魏王李泰等著的《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又《序略》五卷。这是一部著名的地理著作,唐宋时人们多称颂、引用,可惜在南宋时散佚。唐代僧人释慧祥为五台山著过一本《古清凉传》,书中引曰:

《括地志》云:泰戏、武夫即一山也,今名泒音孤山,即在台东。去繁峙(畤)九十里。

书中原注“音孤”(也可能是唐以后所注),说明《括地志》是“泒”而不是“孤”,但“泒”字在社会上已很少流行,怕人们不认识,所以加注音。

唐贞元年间,杜佑著的《通典》曰:

繁畤,汉旧县,有虖池河,源出县东南泒阜山。

虖池河即滹沱河。泒阜山即泒山。

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著的《太平寰宇记》载:

泰戏山亦名武夫山,亦名平山,亦曰氏夫山,今曰泒山。在县东九十里。

明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李贤等奉敕编撰的《明一统志》曰:

泰戏山,在繁峙县东北三十里,俗名小孤(山),《山海经》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

大孤山,在繁峙县西北五十里,近法池口。

这里所说泰戏山与繁峙县的方位与距离大错,与实际相差甚远,毫无参考价值。但可以看出,泰戏山即小孤山。这里的小孤山,指孤山村附近之孤山。这里的大孤山,指今东淤地村附近之孤山。“近法池口”不明其意,似与滹沱河之发源地——大孤山附近的青龙泉有关。

明成化年间进士、曾任吏部尚书的乔宇撰《滹沱源记》:

自王庄驿西行五十里,道平形关,饮孤山村下,村以小孤山而名。即《山海经》所载泰戏之山,滹沱之水出焉者”(引自光绪《繁峙县志》)。

这里的说法与《明一统志》一样,都认为泰戏山即今孤山村附近之孤山。

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齐召南著的《水道提纲》: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县东北泰戏山(原注:在平刑关南,岩头山西)曰青龙泉,西流经三泉镇北、孤山、大营南,有小水自南来会。

此条中的“原注”,用附近的岩(羊)头山和平刑关作参照,使泰戏山的位置更加明确一些。虽然只是大致的方位,不太准确,但知道泰戏山在岩(羊)头山西,而不会是东面桥儿沟的山。还有“青龙泉西流经三泉镇北、孤山……”句(应该是先经孤山,次经三泉镇),说明这里所说的泰戏山是今天东淤地村附近的孤山,而不是西面孤山村附近的孤山。

道光《繁峙县志》云:

泰戏山县东北百三十里,一名孤山。明《一统志》俗名小孤山。

光绪版《繁峙县志》则说:

泰戏山,高不逾三里,平原中突起二阜,孤立于群山之会,以滹沱所源,遂有名古今,著闻寰宇。

这里说的泰戏山是指今天东淤地附近和孤山村附近两座孤山。

该志又进一步解释说:

泰戏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俗名大孤山,周回约五里,山势峻拔,孤峙平川中,滹沱水潜源其下。其西北十里又一阜,周约三里,俗名小孤山。上有碉楼,盖明时筑,以置戍者。两山之侧,地多沮洳,泉水侵淫,若流若洑,悉滹沱所源也。

这段记载,进一步明确了东淤地附近之孤山与孤山村附近之孤山是泰戏山,两山之间为滹沱河的发源地。只是把东西两座孤山的周长颠倒了。实际情况是东面的山小,西面的山大。

编纂光绪《繁峙县志》的杨笃先生,为引起人们对泰戏山的重视,加了一段对泰戏山的综述,放在“山川门”卷首。他认为泰戏山是繁峙及周边地区群山之宗,南北之键,车之辖,门之轴。说的神乎其神,无比重要。虽然有些夸张,却表现了他对泰戏山的尊重和敬仰。不避赘言,全文录后:

县境山以滹沱河分南北,而群宗泰戏,为南北之键。由泰戏而北,东起枚回,西至夏屋,其山演迤深阻,多长涧峻坂,是为雁门十隘,在县北境。由泰戏而南,东起白坡,西至峨岭,其山崔嵬崒葎,多层峦危巘,是为清凉五峰,在县南境。泰戏高不逾三里,平原中突起二阜,孤立于群山之会,以滹沱所源,遂有名古今,著闻寰宇,而历来记载无不疏舛。盖恒岳之干,北通朔漠,东走辽蓟,南连太行,其西出者,又别为两大支。一支接雁门,蜿蜒八百余里而限以黄河;一支接五台,盘迴五百余里而环以滹水。扶舆磅礴之气不能有泄而无蓄,而此二阜以培塿介两大支之间,恃为关捩,结束地阞。于是乎限川流,于是乎积代、崞、繁三土,于是乎辟疆而廓宇。轮轴之运行也,寸铁为辖;门户之启阖也,尺木为枢。物固有以小制大者。爰首志之,而南北诸山以次相及。

光绪县志对滹沱河有这样的记载:

滹沱河源出县东南泰戏山,即大孤山也。水出山东南麓,曰青龙泉。脉络散漫,渟蓄不流,浸为沮洳者数里,以达于小孤山。山侧有泉潜与之汇,积而成流。西十五里至大营镇南,又二里至三泉堡,东有品字泉,自南与之会。泉甚清冽,三源并涌,故有品字之名。世以其泉流瀵涌,故亦目为滹沱源也。

不仅古志把孤山载为泰戏山,即使近代也是沿用了古代的称谓。

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于1931年出版,1933年再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泰戏山,在山西繁峙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山海经》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元和志》一名武夫山。《通典》滹沱水(文津阁《四库全书》作虖池河)出繁峙县东南派(同上书作,泒)阜山。《寰宇记》亦曰乎山,亦曰戊(同上书作氏)夫山,今名派(同上作泒)山。《通志》泰戏山为大孤山,其东又有小孤山。(此条有误,文津阁《四库全书》曰:泰戏山俗称小孤山。大孤山,近法池口)。

民国出版的辞书,对泰戏山没有过多的解释,只说“泰戏山,在山西繁峙东北一百三十里。”这与道光《繁峙县志》说法一样。其余引用了《山海经》《元和志》《通典》《寰宇记》《通志》对于泰戏山的记载,错字不少。但可以证明,建国前没有桥儿沟、恒山余脉、目累坨等与泰戏山有关的记载。

以上摘录了春秋战国、唐宋明清和民国有关泰戏山和滹沱源的记载,可以证明,古代的泒水即今滹沱河上游的某一段。古代的泒山即泰戏山,也就是今天的孤山。何时何故将泰戏山改在桥儿沟附近的山呢?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是建国以后改变的。因为建国初,各行各业都积极开展工作,调查河流,登记文物。繁峙的工作更扎实,大概派人沿河调查,发现桥儿沟既远又有小水,便认为是滹沱之源,于是以讹传讹,形成了现在的说法。

199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

泰戏山,古山名。又名武夫山、戍夫山、泒阜山。约指今山西繁峙东北恒山山脉东段。

这条解释,只是约指即大概之意,没有明确泰戏山的具体位置。

1995年《繁峙县志》:

泰戏山,在县境东南,属恒山余脉,西北东南走向,从目累坨伸向灵丘县。

又云:滹沱河源于县境东南泰戏山脚下桥儿沟的青龙泉。

这是对泰戏山和滹沱源的最新注解,与历代记载不同,只有“青龙泉”与古代记载的滹沱河源头泉名相同,但古籍指明是大孤山附近的青龙泉,而不是桥儿沟村的青龙泉。

泰戏山的易位是我县传承历史文化中的一大失误,既无历史依据也不科学。很可能当时没有认真查阅历史资料,只是听说滹沱河发源于泰戏山,便找到了桥儿沟。其实,与桥儿沟相邻的朴子沟比桥儿沟还远一些,水量也比桥儿沟大的多。只是当时没有全面调查,认真分析比较罢了。历史上记载的滹沱河发源地,只在大孤山(东淤地)至孤山(前所村)之间的青龙泉和十余里长四五里宽的沼泽地。至于周围的山沟有东水沟、桥儿沟、朴子沟、贾家沟、四道沟、西泡池、小西沟等,论距离东水沟最远,论水量朴子沟最大。这些山沟的水均为小水,平时很少流到大孤山,只是一些节令河。只有大孤山与孤山之间的十里水滩才是名副其实的滹沱之源。

桥儿沟是滹沱河的发源地,已经称呼了七十多年。已扎根于这一代人们的心中,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投资建起了滹源景区,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从大范围讲,桥儿沟也属滹沱之源,建设、保护好桥儿沟的山水,有利于保护滹沱河。

泰戏山是我县第一座名山。是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标识和名片。凡是名山,都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都是历代先民保护和建设的结果。如果东岳泰山没有山下的岱庙,上山途中没有几十处景点,顶上没有南天门、观日峰,山坡上没有松柏和名人石刻,也只是一座人们砍柴放牧的山。为什么有名古今,闻名遐迩的泰戏山却被我们忘记,把本来是泰戏山的孤山变换成目累坨了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去保护她、建设她。有不少地方为一个历史地名或有历史典故的地方,争来抢去,而我们却把老祖宗创造的文化遗产弃之不用,这,实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为了解群众对泰戏山的看法,或许能帮助我们破解泰戏易位的原因;也为弄清楚历史典籍与民间对孤山的称呼为啥不同。我同几位朋友于2020年5月14日,去泰戏山附近的孤山、前所、横涧、东淤地、桥儿沟、朴子沟村及大孤山、小孤山、孤山及孤山水库进行了调查。收获不小,感触颇多:

一、多数人不知有泰戏山是泰戏山易位的主要原因。我们访问了泰戏山脚下的前所、孤山、横涧和东淤地四村二十多位老者,除一人知道滹沱河发源泰戏山外,别人都说:“只听说有太行山,没听说有泰戏山。”“只知道滹沱河发源桥儿沟,不知道发源泰戏山。”知道滹沱河发源泰戏山者,是东淤地七十四岁的张华老人,他是乡村文化名人,喜读书、爱写作,常为《平型关》杂志撰稿。他虽知泰戏为滹沱之源,却不知道孤山就是泰戏山。他认为羊头山即泰戏山。因为“泰戏有兽焉,其状如羊。”所以羊头山就是泰戏山。此说虽然想象的有些道理,却是一家之说,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从群众的反映可以看出,泰戏山是滹沱河的发源地、孤山即泰戏山,只是停留在历代地理著作和方志中,当地老百姓并不知道。其责任不在老百姓身上,而在历代官员和文化人的身上。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经验,把泰戏山建设好、宣传好,首先让当地老百姓认识泰戏山。

二、历史典籍和民间对几座孤山的称谓不同,民间的称谓较为合理,今后应该统一起来。

横涧乡共有三座孤山,从东往西,分别是东淤地村附近的孤山、横涧村东北的孤山,孤山村东之孤山。从山的大小看,孤山村东之孤山最大,东淤地附近的孤山次之,横涧村附近的孤山最小。从称谓上来看,典籍中称东淤地附近的孤山为大孤山,孤山村附近之孤山为小孤山,横涧村东北之孤山因离河既远又低矮未作记载。民间称东淤地附近之孤山为大孤山,称横涧村附近之孤山为小孤山(因其小于大孤山),称孤山村附近之孤山为孤山。民间的称谓即大孤山、小孤山、孤山,既可分辨也有道理。而典籍中把东淤地附近之孤山称为大孤山,显然是沿用了民间的说法,把山体最大的孤山即孤山村附近之孤山称作小孤山,不合实情。大概古代采集资料者听说大孤山西面有小孤山,而不知小孤山另有所指,以讹传讹,传至今天。实际这三座孤山都在滹沱河的发源地,都属泰戏山系。现将三座孤山的地理位置、海拔。别名等分别介绍如下:

大孤山,位于东淤地村南,在北纬39.259388°,东经113.901255°附近,山顶海拔1291.7米,山脚(北坡根)海拔1244米,周长1047米,面积120亩(周长面积由水利局提供,下同)。因山形似龟,又名龟山,头东北尾西南。滹沱河在山南,平时无水。山顶有某单位修建的蓄水池,池加水泥盖,不知是否有水。还有气象观察仪。20世纪修筑京原铁路时,从山之东侧开山取石,部分山体缺损。今山南脚下筑有尾矿坝,东侧有选厂房等建筑。此山距小孤山约3华里,距孤山约10华里。

小孤山,位于横涧村东北,因小于大孤山故名。其山形如鱼,又名鱼山。顶上有明筑烽火台。在北纬39.274178°,东经113.189462°附近,山顶海拔1264米,山下(北坡根)海拔1244米,周长662米,面积42亩。距孤山约7华里。

孤山,位于孤山村东,前所村西,北纬39.154926°,东经113.503363°附近,山顶海拔1343.36米,山下(孤山村)海拔1190米,周长4556米,面积1750亩。山顶西端有明筑烽火台,有近年所建两个石质凉亭,已倒塌(有的说是被风吹倒,有的说人为推倒)。山之东南有1972年建的孤山水库,库容1000立方,近年河水断流,已成干库。山之东、西、南有民间修建的各种庙宇多处。山阴有近年所植的松树。站在山之西南的小屯村看此山,形似头西尾东的一条行龙,故又名龙山。

上面三座孤山,古称泒山,今称孤山,其中大孤山与孤山(以前称小孤山,误)是典籍中记载的泰戏山。其主峰应该是孤山。

三、知道了大孤山附近的一个古泉。历史典籍中记载大孤山附近有青龙泉,是滹沱河源头的名泉。访大孤山附近东淤地村的张华老先生,不知有青龙泉之名,亦无大泉。在横涧村调查时,68岁的智七七和张进科二同志说,在横涧村东南,距大孤山不远(约一二里)的地方,地名叫“泉地钵”,古有大泉。二十多年前仍向地面喷水与泥沙,若用一根椽插入泉内,一松手椽就会被水冲出地面。有人怕牛跌入泉内,用大石头填泉,也无济于事。自改革开放以来,上面开铁矿,自然排尾矿沙,此泉被沙埋没,泉水断流。后来又平整为耕地。原来这里是凹地,现在比原地面垫高一米多。老智和老张引上我们去古泉处看了地形。此处在北纬39.260753°,东经113.883083°附近,海拔1224米。《明一统志》有“大孤山,近法池口”之语,我读了几次都不解其意,听了古泉的说法,忽然觉得可以解释为:大孤山附近有一大池口。这里的“法”可当大讲,“池”可当泉讲。这个古泉应该是古时的青龙泉。它与泰戏山的命运一样,也是停留在典籍中,老百姓不知道。(《汉语大词典》:法,通“废”。①废弃。②大,矜大。不一定对,请指教。)

四、为了解滹沱河之现状,我们于2020年5月21日步行观察了孤山村至水磨村一段滹沱河和孤山水库、老泉头、郝家湾、上狼涧、中虎峪、永兴桥、下茹越水库、圣水头等几个点,情况如下:

1.过去,滹沱河发源于大孤山(东淤地)至孤山(前所村)之间十余里长、万余亩的沼泽地,由于开矿和垦荒,湿地变成了耕地,河水断流了,孤山水库干枯无水了,只有像雨后院子里的一潢积水了。

2. 二十年前,孤山下面渗水很大,小屯至孤山村的大桥上下有不少稻田,现在一点水也没有了。

3.现在滹沱河的发源地转移至孤山村至小店村之间,因为这一带还有些湿地,除小店村东北有泉名曰“落栅”外,沿河渗出涓涓细流,汇成宽约二尺,深不盈尺的一“渠”小水,一直流到中虎峪村。

4.过去,滹沱河东起下汇村、西至永兴村暗流40里,因沿口河与羊眼河的洪积扇卵石多而渗入地下所致。现在砂河至永兴桥却有了河水,据当地群众说,自今年砂河有了污水处理厂之后才有了水。

5.过去,老泉头是滹沱河的主要源泉之一。二十年前我去老泉头,人造湖还有不少余水昼夜不停地向西流入滹沱河,今年却无一点余水可排,只有一池死水供人欣赏了,可见地下水减少之迅速。

五、关于泰戏之“戏”的读音。现在有人读xì(细),有人读hū(呼)。查《辞海》:戏,读音有四:一曰xì,比赛、歌舞、游戏、逗趣等义;二曰xī,通“羲”,伏羲。亦作“虑戏”;三曰huī,通“麾”,“戏下”同“麾下”。四曰hū,通“呼”。只有与“於”(音wū,乌的古字)合起来即“於戏”才读“呜呼”。而且自中古以来皆用“呜呼”而不用“於戏”了。我觉得,泰戏之“戏”应读xì(细),不应读作hū(呼)。

以上说了这些,其意只在于,恢复历史所载泰戏即孤山和保护滹沱之源,让历史悠久的泰戏山在建设美好繁峙,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请方家赐教。供领导参考。

2020年5月24日于家中

图片来源:蜂鸟相册—村路弯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家乡小店
高保民丨滹沱光韵
【乡愁一缕】寻根故乡母亲河/纪从周
万水赋(3)——《滹沱河赋》(一)——赵新月
高敬杰:林山担梨
孤山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