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RT021现场之选,24位40岁以下华人艺术家的现在时及其作品推荐
第九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ART021)已于11月1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本届博览会将汇聚来自14个国家、29个城市的134家顶尖画廊,本届ART021迎来史上最多参展商,而来自于中国本土的画廊在本届艺博会上尤其活跃。


在ART021主打“本地化、年轻化”的策略下,本土画廊带来的年轻艺术家呈现出更多元、在地性更强的作品。本土画廊对于华人青年艺术家的发掘与培育,对于艺术生态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艺术原创性的未来,很大一部分的活力来自于新世代艺术家们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新媒介的大胆尝试以及对于不同题材的探索。在中国现实的艺术系统中,尚缺乏艺术机构与基金会长期有力的支持,以市场为主导的艺术环境中,植根于本土的画廊承担了更多与年轻艺术家共同成长的责任。

《艺术新闻/中文版》以ART021为轴,带来了24位在40岁以下年轻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推荐,他们大多有国内外重要展览的参展经历,表现出渐趋成熟的艺术发展面貌,也有从地方生发崭露头角的清新之作。在博览会之外,他们在本年度在展览和艺术项目中,多有活跃表现。

对于艺术市场而言,对艺术作品的选择可以不分国界,但在另一方面,对本土文化的原创性的持续发展来说,对新世代艺术家的支持也意味着对于艺术未来的投票。从个人艺术生涯的观察来看,艺术家没有进入到制式化范式操作之前的创作,往往最具原发性的生气和活力。

*艺术家按姓名首字母拼音排序

蔡坚


@ 没顶画廊 W29

蔡坚,1993年出生于广东潮州,201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广州和上海之间。

蔡坚,《Hyperfocus》系列在没顶画廊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蔡坚的艺术实践涉及绘画和装置,从对材料、对象以及对绘画过程中重复行为的关注出发,拓展到对波普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研究,通过对日常物件和文化符号的反复描绘,展开对材料、图像和当代视觉的探索。在《Hyperfocus》系列中,蔡坚描绘的镜头提供了一种错觉性的波普景观,这种对三维幻觉的追求也使空间具有了超现实气息,让人思考这些绘画的再现与重复的意义。作为“USB多端口链接展”的发起人之一,蔡坚的作品跟随展览在乔空间、Gallery Func等多个机构展出,并随没顶画廊参展此次ART021以及北京当代、DnA深圳、艺术厦门等多个艺术博览会。

蔡雅玲


@ BROWNIE Project E1-11

蔡雅玲1984年出⽣于⼭⻄省晋中市,2007年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学位,201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学位,2020年⾄今中央美术学院博⼠在读,现⽣活和⼯作于北京。

蔡雅玲,《秘密》在BROWNIE Project展位现场,图片来源:BROWNIE Project

在读博士蔡雅玲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作品与她现实生活的情感密不可分,包含强烈的女性色彩和贯穿始终的女性主题。其作品多运用自然质料、工艺材料以及身体素材,柔软细密的情感与隐忍的外表下,潜藏着极具爆发性的内核。在BROWNIE Project展墙上的《秘密》由家人的旧衣服做成,依然运用艺术家擅长的劳动密集型的创作去呼应社会对女性社会分工的认知,并隐喻当下女性在社会空间中的矛盾立场和疑惑。蔡雅玲在近年分别在狮语画廊、广东美术馆举行个展,曾获SAP艺术大奖年度新锐艺术家奖、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莱俪青年艺术奖等。同期,也可在BROWNIE Project新群展“#TGIF”中看到她的作品《宝贝儿》。

陈问村


@ BROWNIE Project E1-11

陈问村1991年出⽣于浙江杭州,201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赴英国于切尔⻄艺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取得双硕⼠学位,现⼯作⽣活于杭州,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陈问村,《尖》在在BROWNIE Project展览现场,图片来源:BROWNIE Project

首次参展的年轻画廊BROWNIE Project带来四件90后艺术家陈问村的大型作品, 运用蜡笔、石墨、丙烯、报纸、油彩、木板丝网印刷、平版印刷等多种材料与媒介,延续他在英国学习时所感兴趣的人之本性,语⾔和交流,集体经验及其价值等命题上的创作。装置作品《带有痕迹的纸》用两种印刷方式在表层模拟货币的诡影,给观众强烈的波普视觉冲击。陈问村倾向于将他的作品称为艺术习作,从自我寻找与探索的基本诉求出发,并将他关注的议题投射于他对于媒介与材料的敏锐感受⼒,通过绘画、装置、影像、现成品实践。他的作品《尖》正于BROWNIE Project新群展“#TGIF”中呈现,并在全国与欧洲范围内多次参与机构与大使馆群展。

丁世伟


@ Gallery Vacancy E1-12

丁世伟1989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丁世伟个展'信仰得来速'在Gallery Vacancy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艺术家与Gallery Vacancy

在Gallery Vacancy的展位入口处,丁世伟的互动影像装置《迷因坍塌 No.4》以一张emoji笑脸表情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靠近装置一米内后,该表情则将坍塌下坠,这也是对疫情之下人类生活的多个面向的隐喻。同期,画廊空间内正在展出艺术家个展“信仰得来速”,呈现其一系列新的装置作品,借“得来速”(Drive-Through)这一舶来概念的单向性来指代信息时代对人类生活改变的不可逆性,对碎片化的现实进行挪用与重塑。丁世伟曾在想象力学实验室、单行道画廊、北京现在画廊等空间举行个展。

Owen Fu

@ 天线空间 W28

Owen Fu,1988年出生于中国桂林,先后获纽约石溪大学哲学学士学位、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学士学位及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美国洛杉矶。

Owen Fu作品在天线空间展位现场,图片来源:天线空间

在2021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天线空间就已和Balice Hertling共同呈现过Owen Fu的新作《Untitled》系列,该系列中两张以“香蕉梦”和“圣诞节”为主题的作品则可在此次ART021天线空间的展位上看见。辗转纽约、芝加哥与洛杉矶求学的Owen Fu近期在美国和欧洲都受到关注,他的创作取材于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常常交替使用密集饱和的色调与纯粹或粗糙的油彩、潜藏一些隐匿的面孔以及其他时隐时现的细节。他熟稔线条的使用,呈现真诚而幽默、古怪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引导着观众进入肆意流动的状态。过去的两年里,他分别在Balice Hertling (2021年,巴黎),Gallery Platform LA (2020年,洛杉矶),Mine Project(2020年,香港)和O-Town House(2020年,洛杉矶)举行个展。

葛宇路


@ 北京公社 W16

葛宇路1990年生于湖北武汉,本科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在北京。

葛宇路,《副业》在北京公社展位现场

葛宇路今年在北京公社举办了首个以绘画作品为主的个展“一幅是画,另一幅也是画”,通过不加思考的静物写生为其已被高度关注的、充满社会性质的创作另辟蹊径,并在生产之时发出对生产的抵抗。此次北京公社也在展位带来葛宇路的装置作品,创作主题延续其从命名街道起对过往经验的唤醒和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学习影像媒体和实验艺术出身的葛宇路将其兴趣集中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的艺术创作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他的个展曾在北京公社和广州扉美术馆举办。

关小


@ 天线空间 W28

关小出生于1983年,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

关小作品在天线空间展位现场,图片来源:天线空间

关小的雕塑一直试图在矛盾的事物间制造平衡或者冲突从而实现它们的互相转换。此次天线空间在ART021展示的树根雕塑尺寸较小,它们由两部分树根拼接,加入其他金属和现成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艺术家曾受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剪纸作品的影响,追求迥异形色间的碰撞,因而这些根雕部件的人工颜色各有明暗深浅,并且与其天然的材质产生对比和张力。本次展出的作品特意以动物(《曾经,一只蜻蜓》)抑或植物(《蘑菇》《芽》)命名来指涉室外自然的概念,但这些雕塑却在展陈或尺寸上表现出室内的感觉,从而再次创造出冲突与平衡。关小在2020年于天线空间举办个展“8个故事”,并在2021年参与圣保罗双年展与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群展。

林奥颉


@ 香格纳画廊 C16


林奥劼1986年生于中国广州,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于广州,工作于北京、上海。

林奥颉,《艺术家是怎么活的》在香格纳画廊展位现场,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香格纳画廊在此次展位外围墙面上展出林奥劼用iPad创作的绘画《艺术家是怎么活的》,也是其今年在画廊北京空间的个展“人造人”中的主要作品。该作品由题发散,以轻松直白的绘画语言向观者揭示艺术家的生存方法:出售作品、代笔、做设计、借钱,等等。虽然以iPad作为创作媒介,该幅作品仍为独版出售。林奥劼是香格纳合作的为数不多的年轻艺术家,画廊从2018年开始和他合作,是看重艺术家独特的观念、创作方式和媒介,扩充多元性的同时也保持开放的心态。林奥劼通过录像、摄影、绘画、文本等多种形式,从自身经验取材,以带有强烈即兴性和幽默意味的图像,敏锐而细腻地记录着日常生活或刻意安排的行为事件,试图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艺术家生存困境以及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嘲弄和批判。艺术家今年的展览包括在香格纳北京空间的“人造人”和在香格纳新加坡的“时过镜迁 IV”,也是画廊首次在新加坡集中展映他的作品。

李舜


@ HABITAT E41  @ 美成空间 E1-15

李舜 1988出生于江苏徐州,2011年学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开放媒体工作室,2015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李舜,《花-洛丽塔》在HABITAT展位现场,图片来源:艺术家

首次参展的上海画廊HABITAT带来艺术家李舜2021年的新作《花》系列,在呈现上延续了《互联网写生》系列的视觉形态,使用书籍页面油彩与氧化铝板艺术微喷,将网络图像或所拍摄的图像复制到书页上,再翻拍负像、将正像底片成像。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李舜以摄影为灵感进行创作,关注光的同时,将正负像画面的转换作为自己作品的逻辑根源。他的创作呈现出多样性的状态,尤其注重各种媒材的表现力。李舜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和收藏,曾在北京现在画廊、洛杉矶MakeRoom等地举办个展,《互联网写生》系列在2021年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洞见”单元展览中亦有呈现。其入选2020年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2021、2017年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摄影师,获得2020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等奖项。


林科


@ BANK画廊 W12

林科1984年生于浙江温州,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林科,《粉红色空中的圣母子》在HABITAT展位现场,图片来源:BANK画廊

继伦敦弗里兹博览会(Frieze)上的林科个展项目后,BANK画廊此次也带来了艺术家的“天空绘画”系列作品,延续其以非常规方式借由电脑软件创作的习惯,林科在此系列作品中将圣像的范围扩大到几近透明的虚拟界面中,探索了“icon”一词作为电脑桌面图标和圣像的双重含义。从相较传统的手绘水彩开始,林科开始了一系列演绎和分析,探索图像背后的本质及意义。“天空绘画”将水彩画的数字化遗迹再现于各种表面的UV图层中,通过分层,转曲、喷绘、数码印刷等再生产的方式,林科对艺术的媒介,图像的产生以及展览的呈现提出疑问。在Frieze、浙江美术馆和BANK画廊的个展之外,林科近年来还在OCAT上海、北京民生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参与多个群展。

毛冠帅


@ 德玉堂 W13

毛冠帅 1993年出生于中国宁波,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居上海。

毛冠帅作品在德玉堂展位现场,图片来源:德玉堂

德玉堂今年同时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ART021中带来首次正式合作的雕塑艺术家毛冠帅的作品。艺术家在四月于弥金画廊举办首个个展“透”之外,这是他的作品首次亮相艺博会现场,展出的作品《壳Ⅲ》与四件小型作品在开幕之初均已售罄。从2013起毛冠帅就开始了木雕创作,相较于最初多表现人型和动物造型的小件作品,艺术家自2017年之后逐渐转向更抽象,更强调个体的精神性表达,逐渐形成了既保留原始性又充满当代感的作品语言。在接近十年的创作过程中,他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诸多细节和动物化石转换、沉淀,成为其作品的故事性来源。他奉行“风行水上”的工艺处理方式,令其作品获得了柔软的肌肤质感。

孟阳阳


@ BROWNIE Project E1-11

孟阳阳 1983年出⽣于中国重庆市,2006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学位,2009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学位,现⼯作⽣活于上海。

孟阳阳个展'听吟'在BROWNIE Project现场,图片来源:BROWNIE Project

孟阳阳始终针对人物及其身体作画,她以轻盈流动的笔触将人物⼼绪与情感具象化,同时对人物形态进行东方气质的提纯与赋形。刚刚结束展出孟阳阳个展“听吟”的BROWNIE Project此次在ART021呈现《木偶小子》《对话》等一系列新作,画廊总监腊雪儿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家在几年的风格转变后开始多用留白,通过对色彩的把控勾勒出面部与性别更为模糊的肖像,并营造一种暧昧灵动的意境剧场。

孙一钿


@ inner flow E1-18

孙一钿,1991年生于中国浙江,15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

孙一钿个展'在黄昏时起飞'在BANK画廊现场,图片来源:BANK画廊

正在BANK画廊空间呈现个展“在黄昏时起飞”的90后艺术家孙一钿的作品,也出现在了inner flow的展位上。她的创作以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发现的色彩鲜艳的塑料充气玩具为灵感,通过绘画、装置、行为艺术、时装跨界等多种形式呈现极度抽象的视觉元素,多为生动的充气玩具和卡通人物画像。艺术家曾说:“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以我要以暴制暴。”她创造出一个充满塑料、硅胶、PVC的、充气感强烈的“童话世界”,并以此影射当今社会中精致美好的表皮与其下掩藏的虚假的人、事、物。

童义欣


@ Vanguard画廊 W19

童义欣,1988年生于庐山,2005年至2007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获得温哥华西蒙菲莎大学艺术荣誉学士、2014年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纽约。

童义欣作品在Vanguard画廊展位现场

有地质学学习背景的艺术家童义欣使用多媒介装置、场域特定作品、影像和声音来了解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动态关系。在Vanguard画廊展位上出现的是他最新的《石化海》系列雕塑作品,蓝陶激发对海洋的联想,延续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多态性的探讨。他的创作方式像是一位现代的漫游者、游走于城市的拾荒人,收集日常生活的碎片而转化为诗。作品常看似随心所欲,也不追求形式的精致,却是悉心布局的结果,在寻常表面下潜藏了层层诗的语言。在2020年的个人项目“世界河流图”之后,他的作品于2021参与了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多个群展,并获得了关注生态环境与创作互联的中法合作“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

王一


@HdM画廊 W23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W25

王一1991年出生于中国上海,2013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16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现工作生活在上海。

王一,《雅各宾》在ART021展览现场

从艺术家第一个个展““无物””时期就开始与其合作的HdM画廊在展位上呈现王一的《重叠2021-3》,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位同时展出了同系列的另一件作品。王一的抽象绘画在形式上显示出一种秩序感及理性特质,在颇具未来感的视觉表征背后是艺术家日复一日以传统 “罩染法”逐步推进的绘制过程。艺术家以三原色为主,通过自制的透明颜料对画面进行层层覆盖,呈现出一个个横向延展的不稳定平面,而画作边缘处颜料流淌的痕迹则显示了一种理性之外的溢出。此外,王一运用钢化玻璃、镜面、霓虹灯管等材料制作的大型装置《雅各宾》则在保时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评选单元中可见。明年十一月,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将举办王一的个展。

王子平


@ 玛戈画廊(Galerie Marguo) W33

王子平 1995年出生于中国沈阳, 2017年本科毕业於罗德岛设计学院,2020年在纽约的普瑞特设计学院绘画系毕业,现居住和工作于纽约。

王子平作品在玛戈画廊展位现场

今年首次参展ART021的玛戈画廊(巴黎)刚成立一年,此次在展位上呈现了95后艺术家王子平的一系列布面和木板油彩作品。艺术家借以广告和插画的视觉语言,从数字时代的注意力经济带来的压倒性冲击中汲取灵感,选择商品包装、食物、装饰性元素、几何色块等作为绘画题材,呈现出一种幻象的叙事与空间。画廊联合创始人郭慊慊(Vanessa Guo)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她和艺术家相识于纽约,自那时起就建立联系并收藏。画廊开幕之时已在线上展厅“王子平3x3”中呈现过一系列艺术家的油画及纸上水彩新作,并计划在2022年1月于画廊巴黎空间内举办王子平个展。

向振华


@ 东画廊 W14

向振华1984年出生于中国重庆,200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赴法国巴黎戈布兰影像学院留学,后又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院学习,获硕士学位,现工作于上海。

向振华作品在东画廊展位现场

作为东画廊合作多年的艺术家,向振华新的影像作品《Catalogue》系列此次在艺博会上也有所呈现,由于场地限制,画廊将《Catalogue-CNO5》的视频截图等比缩小置于电子屏上。变换的尺寸容器中承载着日常图像经程序后呈现的难以识别的连续画面,探讨宏观的“像”与微观的“素”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在多次被读取中产生的新认知。在欧洲从事过多年时尚摄影的向振华在工作中目睹了资本与权力对人的物化,并在2020年画廊空间的个展““型录:平民、国王和无量佛””中表达了对这一物化机制的整体性反思。

翟倞


@ 千高原艺术空间 W01  @ 空白空间 W35

翟倞1983年出生于山西侯马,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取得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翟倞作品在空白空间展位现场,图片来源:空白空间

同样在今年备受关注的艺术家翟倞作品同时在千高原艺术空间和空白空间的展位展出,其中,从2010年就开始与艺术家合作的千高原艺术空间带来《回到大海》《民族主义者》等画作,空白空间则以悬挂的方式呈现了一系列纸本水彩作品和墙面上的布面油画作品,包括展前就多次被提及的《上海第一》。鲜活的单件作品、跳跃的创作主题中依然遵从某种严谨的视觉逻辑,都是关于——“我们如何虚构一个世界””。提及与年轻艺术家的合作,千高原艺术空间的创始人刘杰表示这取决于画廊的意愿和眼光,在他挑选艺术家时最看重的则是天赋、能力训练和文化素养。显然,被评价为“以知识作为绘画的养分””的翟倞就与此十分契合。翟倞曾在纽约的否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和空白空间做过个展。

张文怡


@ 没顶画廊 W29

张文怡,2000年出生于上海,纽约大学工作室艺术本科,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张文怡,《螃蟹琼斯》,2021年,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在没顶画廊开幕群展 “USB多端口链接展”中,张文怡的作品就大受欢迎。作为其中年纪最小的艺术家,她的实践以摄影为主要媒介,近期作品以研究当代图像造成的认知习惯变化为主,及其他社会因素所产生的对日常景观构造的可能性。在新作中,她着手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通过镜头下视觉焦点的变换创造出新的影像空间,为物体注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张巍


@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W15

张巍1989年出生,本科、硕士研究生均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工作和生活在武汉。

张巍作品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位现场,图片来源: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他的作品《有趣的房间》《明亮的房间》《傍晚垂钓》《雨后垂钓》在此次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位呈现。张巍的作品透露出对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微妙感受和执着捕捉,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里也交织着闲暇的状态。城市森林中的行旅,郊野湖边的渔趣,对古代艺术的凝视,琐碎敏感也朴实生动。艺术家在自述中说道,“虽然对作品的阐述可以极力的深挖注入,我们也或多或少的习惯这样去做,但更希望自己作品被呈现出来时,这个过程变得简单:人们看到它,可以感到浪漫、有趣或者平静。”艺术家曾在The Space Gallery、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星空间、湖北美术馆等机构空间做过展览。

张心一


@ Tong Gallery+Projects E26

张⼼⼀,1987⽣于⼭东省济南。2014年获得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学⼠学位,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硕⼠学位。2019年交换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国⽴设计学院。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学位。⽬前⽣活⼯作于北京、深圳。

《松月夜》在'等待戈多巴胺'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ong Gallery+Projects

曾以emoji结合《山海经》创作表情包版“山海经异兽”而备受关注的85后艺术家张心一在今年于北京Tong Gallery+Projects空间内举办了在该画廊的第三次个展“等待戈多巴胺”。此次画廊在ART021展位呈现了艺术家的布面丙烯作品《松月夜》,延续其作品中强烈的图像学与艺术史视角,以现代化的视觉语言探讨互联网美学与文化消费的关系。在个展“等待戈多巴胺”中大量出现过的《陶罐系列》则是将“火星文”“颜文字”与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彩陶罐相结合,现代图像符号与古老的神秘图纹在时空中交叠。

张一


@ Tabula Rasa画廊 E1-19

张⼀ 1989年⽣于成都,获南加州⼤学经济学硕⼠、明尼苏达⼤学数学学⼠学位,现⼯作、⽣活于上海、成都。

张一作品在Tabula Rasa展位现场,图片来源:Tabula Rasa画廊

在伦敦和北京设有空间的Tabula Rasa画廊此次在ART021呈现艺术家张一的个展,展示艺术家近期一系列探讨人与宠物共生关系的新作。此前学习经济学、毕业后从事金融工作的张一将纺织物作为主要创作媒介,以女性在职场和生活中的经验处境紧密相关。在《平凡宠物》《币币狗》《星期五的敌人》等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就宠物的过度预期和人们实际付出之间的不平衡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在今年Tabula Rasa画廊北京空间举行的张一个展“Roarrrr”中,艺术家主要撷取了日常生活与《女史箴图》的历史文本中对于女性的塑造,对既有的叙事展开再想象。

赵一浅


@ HABITAT E41

赵一浅1982年出生于辽宁沈阳。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

赵一浅作品在HABITAT展位现场

近年来在收藏潮流玩具的藏家中炙手可热的艺术家赵一浅,其最经典《NEW IDOL》系列的新作,包括雕塑与画作,由2020年底成立的HABITAT画廊在ART021展位上呈现,也在今年内被狮语画廊带去了北京当代、艺术深圳等多个艺博会现场。此外,艺术家在今年七月于宝龙美术馆举办“寓言:赵一浅个展”,在其中首次公开从未面世的高达四米的巨型New Idol雕塑。从平面转向三维雕塑尝试以来,赵一浅被打上潮流、跨界的标签,也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其作品从大众视觉图像出发,以米奇为原型,挪用和叠加受难耶稣形象,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偶像”,试图激发观众对快消时代下精神与信仰的思考。

周轶伦


@ 北京公社 W16  @Gallery Sohe E1-04

周轶伦1983年生于杭州,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住工作于杭州。

周轶伦作品在Gallery Sohe展位现场,图片来源:Gallery Sohe

在北京公社的展位上可以看到周轶伦的大尺幅油画作品,同时,在设计画廊Gallery Sohe的展厅内可以看到艺术家的多件设计家具,均使用高密度泡棉、利用电脑3D建模制作。周轶伦的作品面貌庞杂,包含绘画、装置、雕塑等多种媒介,他通过拆分、重组、模拟等多重手法,延展日常材料的可能性,让艺术的创作充满突破边界的趣味,平衡手感与工业生产的审美张力。周轶伦今年参与了在四方美术馆、山中天艺术展览中心、ROOM 6x8、西班牙Side Gallery和阿那亚艺术中心举办的多个群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万字策展指南请查收!策展人李依佩、腊雪儿、马珏策展经验分享汇编
弗里兹洛杉矶艺博会 | 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
艺术北京之十佳展位Top10
展览 第二届弗里兹洛杉矶艺博会开幕:大洋彼岸,艺术市场依然活跃
YT现场 | 关于香港的26种情绪
深度 计划外的“UNSCHEDULED”会为香港注入新的活力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