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士论文选题缩小细化的六步操作
userphoto

2023.04.14 上海

关注

本文根据徐老师和杨老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


课后资料:

点击下方卡片

回复【论文写作】

可获取

《论文写作完全指南:从选题到发表一本通》

在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选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选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后续研究开展的大方向,以及博士论文写作的质量高低。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或高质量的)题目,是每一位博士研究生必须考虑的问题。关于博士论文如何选题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曾给出过自己的建议,这方面的著作也是数不胜数。但今天要介绍的,是由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英语教学研究所主任德斯蒙德·托马斯[Desmond Thomas]教授所撰写的《博士生写作手册》[The PhD Writing Handbook]一书。该书是近两年国内引入的有关博士论文撰写的一部指南类力作。作为拥有十多年博士研究生写作技巧课程讲授经验的资深专家,托马斯教授在《博士生写作手册》一书中为我们全面展现了博士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从确定研究主题,到搭建文章框架,甚至到最后的完成全稿,作者都一一给出了详尽的意见解释与建议。对于论文选题这一环节,作者分析了初步选题时常常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找到并展开具体且有意义的选课题”的“六个阶段”。

一、选题时常见的问题及其反思

研究主题的选择过于“宽泛”,是许多博士生在选题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但作者却直言,“在最开始阶段,这(选题宽泛)未必不是件好事”。(第25页)在作者看来,在选题的初步阶段,宽泛的选题意味着我们仍保留了选题的各种可能性。换言之,如果过早将选题范围缩小,其实极有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对所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的情况下,就一头扎入到对该问题的研究,最终由于研究思路存在问题,甚至该研究主题本身存在问题而导致论文的写作无法开展。这些都是及其危险的。
尽管主题“宽泛”在博士论文选题的最开始是没有问题的,但作者也进一步指出“更大的风险在于选题不够具体”。(第25页)刚才还认为宽泛是件好事,但为何此处又说它是更大的风险?乍一看似乎前后矛盾,但其实不然。如前所述,选题“宽泛”在“最开始”是可以被允许的,但随着思考的深入以及选题的逐步进行,如果还是没有能够缩小最初拟定的研究主题,那么无疑会影响选题的成功,并进而影响论文的整体写作进度。对此,作者在书中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后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变革”。表面上看,这一选题还算合理,但它显然经不起推敲。首先,“后共产主义社会”,具体指哪一时间阶段、哪一地区、国家的后共产主义?研究时间界限不明确;其次,“教育变革”,具体针对小学而言,还是中学,或是大学?研究主题也不明确。显然,该主题仍停留在选题的初级阶段,即太过宽泛。其实,笔者日常在做选题策划的沟通时也时常会面临这个问题。许多作者提交的研究主题往往会存在“范围过大,亟待缩小”的问题。更有甚者,面临博士论文开题仅仅还剩两个月,自己的研究主题仍是这种情况,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总结作者的观点,在选题的最初阶段,研究主题的宽泛不仅不是劣势,某种程度上还能够拓宽我们的选题视野,为后续的选题保留一定的可能性。但随着选题的深入,问题的关键则演变为,如何在有了一个宽泛的研究主题之后,逐步缩小该主题,并最终找到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焦点。

二、缩小选题的“六个阶段”
作者首先在书中引述了布兹、科洛姆以及威廉姆斯(Booth, Colomb & Williams 1995)提出的结构化流程方法,来分解研究主题,提出不同层次的研究问题,并最终形成选题。而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将研究主题缩小的过程细化为“六个阶段”,以此展现了最初那个“宽泛”的研究主题是如何通过逐级缩小,形成论文标题的。
(一)确定大致的研究课题范围
这一阶段要做的其实很简单,作者需要在确定选题的最初阶段,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我正在研究……”
“我对研究……感兴趣。”(第26页)
不难发现,对上述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就是要求作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确定一个较为宽泛的研究主题。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其实作者反思。笔者认为,在进行这一步操作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有时甚至可以单凭直觉行事,跟着感觉走,先确定出一个大致的研究主题,只有有了主题,才能进行之后的深入思考。
(二)在课题细化中提出具体问题
所谓提出具体问题,就是根据第一阶段中那个“宽泛”的研究主题,进一步向自己提问:
“我有兴趣研究……因为我特别想探讨……”(第27页)
简单来说,这一阶段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研究主题选定的依据进行解释,即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某一个研究主题。这一阶段看似简单,但稍不留神,就可能会陷入到一两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中”。(第28页),这其实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我们在选题中,往往会主观倾向于某些特定的研究方向。这时,按照作者的观点,我们应当围绕着研究主题,尽可能从不同的方向提出上述问题,这么做的意义便是使我们尽可能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问题,并获得不同的潜在可能性。
(三)发现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如果说第一阶段属于对研究主题“可行性”的思考,第二阶段是对研究主题具体性的思考,那么,本阶段所关注的则是研究主题的“独创性”,而这也正是博士论文的一个“硬性”要求。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回答如下问题:
“我对研究……感兴趣,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第31页)
可以看到,作者在这一阶段的选题细化中,对于“独创性”的思考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在作者看来,与其说论文的独创性,不如说论文具有某种“重要意义”,这种意义即是能否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需求。从这一角度来思考博士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能减轻作者的“心理负担”(不再为“创新”所困扰),另一方面也能督促作者从更为实际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的文章选题。
(四)增加与实际应用相关的研究问题
对于某些专业的研究者而言,他们所提出的研究主题可能涉及到对于某些实际问题的全新看法,这个时候,就需要作者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
“我还希望读者能够思考……的方法。”
对于这一阶段,作者也指出,在没有完全搞清楚问题的性质的前提下,就直接思考博士论文的研究结论及其能够解决的某些问题,实际上存在巨大危险”。(第33页)因此,对于大多数没有此类需求的研究者,可直接跳过这一阶段。

(五)将研究问题转为一种主张或假设

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自然科学在此暂不讨论)来说,在明确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后,自然而然会提出对该问题的某种假设。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你将提出哪种主张?”
“你的读者会认同课题的重要意义吗?”(第34页)

在此,作者的思路仍然是从论文本身以及论文所面向的读者群体来思考研究问题的细化的。也就是说,早在规划博士论文选题的初期阶段,就将读者的期待与论文本身的选题相结合,往往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找到具体的研究问题。当然,这必须建立在作者对于本领域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有较为扎实的掌握这一基础上。

(六)陈述主张

这一阶段实际是对第五阶段的更深入思考。换言之,在从读者的角度提出具体而有意义的主张后,需要紧接着思考如何更准确地将博士论文的研究问题表述出来。在此,作者提出了增加“限制条件”或使用“模糊限定语”这两种方法。简言之,即是通过给研究主张的表述增加补充成分,以此达到明确呈现研究问题的目的。

作者:李超楠(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学术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文选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怎样判断自己的论文主题是否可行?
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关系
对学生各阶段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的看法
取经!师姐一年发表4篇C刊,原来她是这样做的,3大点、11小点请牢记!
证据法学的知识地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