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库访谈丨顾平:超越专业局限的美育与美术教师路在何方

顾平

字大平,号沚阜、于湖,安徽芜湖县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早年读过中专与广播电视大学,先后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曾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前后任教于中小学、中师、多所大学,熟悉各层级美术教育。

主要著作有:《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美术教育学导论》《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沚阜文存》等10 余部,出版画册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获第三届全国美术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上海市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

美育是人文教育,更是审美经验的建立

《上海教育》: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有关美育的话题愈久弥新。您是如何看待美育的价值的?

顾平:美育,简单理解就是审美教育。从大众的角度,提及审美教育首先都会想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将美育的价值放在非常高的高度。然而现实中人们对美育的认知又常常是模糊的,甚至可有可无。当年民国时期的一代教育家为什么要在中国大声疾呼展开审美教育?这涉及一系列非常复杂的问题,诸如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美对于人为什么重要?在教育中,我们有这样的共识:审美作为人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明辨美与丑的现象与事物,而且人的情绪也会在过程中受到感染,获得精神慰藉。简单说,美的现象与事物,让人愉悦,充满幸福感;丑的或不美的现象与事物,会引起感受上的不快,产生厌恶情绪。这种关联情绪的反映,影响着人的行为与态度,甚至改变人的思维。由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人的审美观的提升,也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那么,如何表征一个人具备了审美能力?一般认为,当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经验,就有了评判美丑的标准。这个标准虽不清晰,但它就在人的感觉之中,一个人在面对审视对象的一瞬间就会呈现出来。由此,美育事实上就是教育者“审美经验”的建立。

《上海教育》:目前教育现实中对美育存在一些误区,您能不能谈一谈您的见解?

顾平:中学艺术教育基本是欣赏为主,比如在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为观众提供了可欣赏的作品。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尽管欣赏普遍存在,然而美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何在?

从专业层面看,美育虽然不纯是艺术的教育,但艺术是实行美育的基本手段与途径。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借助“艺术欣赏”为媒介。以美术为例,人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会同时获得两类信息:第一类,作为视觉的审美形态。作品只要以视觉呈现,就必须符合视觉法则,以实现“被看”而完成的感觉上链接。学生面对作品,就是基于这种“感性”的干预——审美体验,形成视觉经验,实现“审美经验”的积累。第二类信息,作为人文的意义。任何作品都可以通过描述、分析、解释与判断,找到作品的人文意义。面对作品,要用我们的知识与积累,去分析作品创作背景、了解艺术家创作意图,从而对作品人文意义做出合理的判断。

一般意义上的欣赏课,较多侧重第二类意义的实现,受教育者获得了作品人文知识,但视觉感悟却一直不能激活,而美育的侧重点在第一类意义的实现上,人文知识虽然也重要,但它离不开作品形式的视觉呈现,否则这些知识就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美育就是用艺术作品来干预我们的感觉,从而形成审美的经验,审美能力也随之获得。

从审美经验,寻觅美育的实施途径

《上海教育》:美育认知的复杂性为实现教育目标带来了困难,所以其实现的途径就显得特别重要。对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顾平:美育实现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各类人群应该接受的一种诱导性课程与活动。从少儿到中小学,从大学到成人,包括专业与非专业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实施着各种途径的艺术教育,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因为受教育者类别的差异性,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其理念与方法又存在着多样性。比如,低龄儿童受到认知心理的影响,当以感染为主,所谓“玩中学”;中小学则依据年龄差异,审美教育应与孩子身心发展以及综合素养提高相合拍,不能过于强调专业性,视觉素养的提升与人文知识的积累以合理的递增方式转化为课程;非专业的大学生与成人,则应侧重于美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对视觉形象的敏感与经验积累、艺术人文知识的丰富等,实施方式以诱导性自我教育为主。

社会美术馆、博物馆等各种展事活动是最好的辅助手段,但学会自我赏析与思考显得尤为重要。美育实现的途径还离不开环境的营造。因为美是需要感知的,它依赖人的感觉器官,周遭环境每时每刻都与人的感觉相连接,必然也会潜在地影响着人。如果我们忽略了环境因素,审美教育的效果将受到挫折。以美术学科为例,它包括我们所熟悉的美术馆、博物馆举办的丰富的艺术活动;公共环境的艺术化;家庭环境的整洁与美化;个人衣着形象的修饰与行为表现的文明化。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环境,从建筑到街区,从公共空间到户外广告,以视觉艺术的角度去审视,它无时无刻不在感染与潜在地影响着我们的视觉感知。中国偏远地区的环境、普通城市环境、大城市环境有着明显的“递进”感,再与发达国家的环境相比,中国现代文明下的视觉美感明显存在着差异。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环境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美育进程。

当然,无论美育实现的途径多么复杂,审美经验的获得始终是第一要义。忽略了通过“艺术感知”的诱导而生成的审美经验,局限于通过“讲故事”式的欣赏教育,中国的美育就很难实现根本改观!

美育,离不开优质的艺术教师

《上海教育》:美育的执行者是从事美育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关乎美育的效果。最近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联盟”,着力于高校美术教师教育全面改革,您能谈谈这一方面的问题吗?

顾平:目前最突出的现象是:美术教师普遍重视专业水平而忽略教学法;教学观念过度自主化与自由化,没有学理支撑;相比其他学科教师,美术教师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顺应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包括美术教师在内的艺术教师是怎样一种职业,艺术教师是否仅仅为一种职业?艺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遍布在与艺术有关的教育各类各级部门与机构中。中小学教育中有数量庞大的艺术教师队伍,高等教育中艺术学科教育有对应的艺术教师。此外,大学通识教育、成人类教育、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等,只要展开关联艺术学科的教学,都有艺术教师的身影。从职业的特征看,艺术教师如同其他同层级教师,既要有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如何教”,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但艺术教师因其所在学科的特殊性,它在呈现其他学科教师的共性之外,美育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使得艺术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除了完成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工作之外,还多了一份责任。这一责任关乎情感与态度,链接品德,上升为精神,其实现最优化效果非惯常思路可理解。

以支撑美育的美术教育为例,来看看问题出在何处。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以三种形式呈现:第一类是学校美术教育,这是正规的各层次的美术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大学中还包括不同专业方向与学历层次的教育;第二类是社会美术教育,主要表现为公共场馆的美术教育活动与各类美术培训机构的教学活动;第三类是家庭教育,由于中国家长淡漠的审美意识,几乎没有具体效果的呈现,其作用也常常被忽略。三种形式的美术教育都需要优秀师资的保障,那么这些师资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他们的质量有保证吗?

《上海教育》:您能针对美术教师的具体问题展开谈谈吗?

顾平:首先是美术教师普遍重视美术专业训练而忽略美术学科教学法。美术院校是美术教师教育的主要场所,美术院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美院;一类是师范院校。前一类并非以美术教师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更多定位的是美术家的培养。这样一来,美院毕业的学生如果要去从事教师的职业,缺失了作为教师的职业训练。虽然目前很多毕业生也会依据需要考教师证,但他们对“学科教学法”大都是缺乏系统的课程训练的。后一类是师范院校,它的人才定位也不纯粹以美术教师作为唯一目标。师范专业在不断萎缩,美术教育被置入美术学之下成为众多专业之一。即使就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观察,也大多为美院方案复合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再缀上“美术教材教法”与实习,根本不是美术教师教育的科学与有效课程。这些不仅表现为课程的缺失,更是一种观念的使然,我们可以想象,没有真正“学科教学法”的教学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其次,如何顺应时代对教师高素养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职业有其多方面的素质要求,从美术教师教育生源来看,不少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现象,造成在教师职业整体素养提升上的困难。教师职业需要对应的文化素养,有观点认为,美术教师只要画得好就一定可以教得好。这恐怕只看到技术的单一层面,而且是没有消化的、对所谓技术的认识。其实美术教育的核心绝不仅限于技术,更应该侧重于一种感觉的培养。从专业角度看,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要远远大于单一的技术指标。如果一位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他何以体会这种艺术感觉?因为这是与技术关联不大但却是依仗人的综合文化素质的一种专业素养。

第三,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职业的边缘化。在美术教师队伍中,基础美术教育的教师队伍最为庞大,他们既承担了中国优秀素质中小学生的培养,同时也会兼及为高校美术专业输送优质生源。但基础教育的现实表明,目前美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并不核心。其原因有两方面。其一,美术科目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始终没有获得更高的认同度,尤其是高考指挥棒之下,美术的所谓“副科”定位一直很“清晰”。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年级的提升也意味着美术重要性的减弱。事实上,众多美术教育家强调的所谓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那是短期内看不到的,校长看不到,家长也看不到,等于是“自说自话”,美术教育的功能根本无法度量。其二,对于美术教师自身而言,在边缘化的职业生涯中,他要么改变现状努力跻身更光鲜的职业——比如艺术家、艺术行政部门等;要么得过且过,混混日子,根本无心投入教学。这两种选择都以“不敬业”的状态行事,这又谈何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建立标准,美术教师首先应是合格的教师

《上海教育》:您觉得就美术教师教育而言,未来有什么建议吗?

顾平:第一,强化师范院校美术学科的清晰定位。师范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师资人才,美术教师培养的重心也应该设定在师范院校。这当然会涉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从学术角度看,只有将教师职业的认定权统一设定在师范院校,才能真正体现学科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师教育一定要扭转过分突出“专业”的教育。师范院校美术学科教育应以“教师”作为学科本位,这是基本特色与定位,进而每所学校再在教师类别培养上凝练细化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美术教师教育的核心既要重视专业的提升,也要兼顾学科教学法,更应强调师德教育。美术教师教授的学科是美术,那么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学科的基本诉求,理应成为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我们要明确,美术教师教育不是培养美术家,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都要围绕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服务。为此,美术教师教育必须设定好培养的目标,然后才能规划出合理的课程计划,尤其是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作为美术教师,学科教学法是最为重要的课程。学科教学法既有共性的知识与技能,又涉及美术学科内容的教学对象。此外,这里强调的教学法还要考虑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对象,同样的美术学科知识,教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仅表现为年龄差异在认知心理上的异同,也与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应该有选择地展开教学。

美术教师教育更要强调师德教育。师德本是“教师”职业的统一要求,为什么美术教师教育还要格外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呢?因为美术学科教育,不纯粹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它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是一种精神的引导与品质的感染,教师的品德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非常之大。另一方面,美术教学的作用常常发生在“过程中”,单一通过课程结果难以量化。美术教师很容易得过且过混日子,孩子成长的期待在糊涂的教育规划与不负责任的美术教师教学过程中被忽略。

第三,建立美术教师职业标准。作为一种恒定的职业,美术教师应该有其对应的职业标准。美术教师是从事美术学科教学的职业人,那么这个职业就应该围绕美术(学科)与教育(性质)予以展开。美术教师对于美术学科,他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与技能?这里可能要考虑美术教师所胜任的教学类型,然后才能判定他应该拥有怎样的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能力的培养,既涉及知识层面,更在技能的掌握。教什么,怎么教,都是基于知识的一种技能的表现。整体上,作为学科的美术,更应重视基于学科素养的“视觉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而是实践表达。美术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摆正位置,拿捏恰当,显得特别重要。由此,顺着这样的思路去进一步完善与确认对应的职业标准,再用这一标准去培养优秀的美术教师,同时也用这一标准去选拔合格的人才担当美术教育的工作。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2018年9A刊,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关注“第一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善其身,成人之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陈铁梅访谈
甄巍:坚持以美育人 强化素养导向
美,引人向善的力量
【课题研究】中小学美术学科中表现性评价应用研究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积弱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直接导致青年一代审美能力不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