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空白”艺术品为何价值亿元?敬悼极少主义大师:罗伯特·莱曼

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1930年5月30日-2019年2月8日

美国时间2月8日,世界“极少主义”(Minimalism)艺术史上一颗巨星陨落了。伟大的“极少主义”画家罗伯特·莱曼于纽约曼哈顿离世,享年88岁。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重温这位在繁华世界里始终“极简”如一的大师,与他“无形象的单色画”的圭臬。

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一直因其过于“玄妙”而让大众敬而远之,却又饶有兴趣。在2014年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幅几乎空白的白色油画作品以919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最终成交,掀起了艺术圈的“海啸”。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123.7×123.7cm,1961年

这幅让整个世界哗然的近亿元的天价作品,却是出自一位名叫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的前保安之手。而这幅完成于1961年名为《无题》(Untitled)的油画是莱曼在刚脱离保安岗位不久之后所完成的作品。究竟是艺术市场开了个玩笑,还是大众真的不懂艺术?

罗伯特·莱曼是谁?

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

上世纪50年代初,22岁的罗伯特·莱曼怀着从小对爵士乐的梦想来到了纽约这个新世界,并师从爵士钢琴家伦尼·特里斯塔诺(Lennie Tristano)。贫穷的他,一开始只能依靠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做一名保安来维持基本生计。可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止当代艺术绘画对他的召唤——或许,世界上从此少了一位萨克斯乐手,但因此多了一位杰出的极少主义绘画大师。

罗伯特·莱曼个人回顾展,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1993年

罗伯特·莱曼于瑞士巴塞尔艺术馆(Kunsthalle Basel)准备自己的个人展览,1975年

在MoMA的第二年,莱曼在工作中结交了丹·弗莱文(Dan Flavin)和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等日后美国“极少主义”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艺术家群体。莱曼的创作灵感由此得到激发,艺术生涯从此开始。

同年,他在公寓内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幅单色油画作品:《无题(橘色画)》Untitled (Orange Painting)

罗伯特·莱曼《无题(橘色画)》,油画,71.4×71.4cm,1955-1959年

1958年,他的作品首次在MoMA的员工展上展出;同年,其作品还被纳入了纽约布拉塔画廊(Brata Gallery)的团体展中。三年后,他开始全职作画,并开始实验多种创作媒介。随后,莱曼开始在铝、不锈钢等金属上创作。1972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了莱曼于1965-1972年间的38件作品,这成为了他在纽约博物馆的首次个展。

“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才是重点”

罗伯特·莱曼的创作过程

罗伯特·莱曼的作品向来以极少主义(Minimalism)与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著称,抽象与白色就是他艺术的“注册商标”。他的绘画既不完全抽象,也不完全是单色的。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160×160cm,1960年

他采用的是一种经验主义的,甚至机械的绘画方法,专注于绘画最基本的定义:一个平坦的表面、几个能得以固定的边角,用笔刷涂上颜料,签上姓名和日期,挂在墙上。但正是靠着这几样极为简单的表现方式,莱曼的作品在迸发出强烈活力的同时,也保持着一种严谨的精准。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27.9×35.6cm,1960年

他不断证明,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与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油漆和支撑面,以及不同的画笔和笔触,甚至不同的墙体紧固件以达到惊人的变化与艺术效果。莱曼说,他喜爱正方形的原因是因为正方形可以避免门、窗和风景画的具象暗示。

罗伯特·莱曼《表面的面纱》(Surface Veil)玻璃纤维纸油画,55.9×73.7cm,1970-1971年

罗伯特·莱曼《表面的面纱》(Surface Veil)细节图

他的作品可以是一小块展开的帆布,上面刷着粗线条的油画颜料;也可以是一块刷了一层薄磨砂磁漆的120平方厘米的冷轧钢板;还可以是一块褐色的生亚麻,上面是一道道厚实、有条理的水平条纹,闪烁着白色的光,犹如石膏和板条一般。

罗伯特·莱曼《档案》(Archive),油画于钢上,1979年

罗伯特·莱曼在绘画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肌理、质感、图层的薄厚、同色之间微妙的比例和反差,使之具有了类似于不断变光或变色下的逐变与徒变。莱曼把这些精妙的细节无不精准地传达给了观者,并在不同的角度为观者提供着不同的感观回馈与共鸣。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刷白墙”的过程,而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过程。莱曼也很少给他的作品命名;他认为在绘画中,标题是没有意义的。在标题上为观众指出一条明确走近他绘画的路,对于他来说完全是多余的。

“分离”创作法


罗伯特·莱曼《版本一》(Versions I),石墨铅笔和油画于玻璃纤维纸和蜡纸上,231×248cm,1962年

在莱曼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他一直在分离绘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并对它们进行实验。他的作品打破了艺术“物体性”和“表面性”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那些关于雕塑和绘画的区别、结构和装饰的区别,在其作品中都不复存在。

罗伯特·莱曼《版本一》(Versions I)细节图

为了突出感观与氛围在审美体验中所起的作用,他选择白色进行描绘,探索着白的多样性,也对材料、空间、光线进行探讨。他说:“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他从不具体描绘任何具象的内容,只是把“绘画的永恒变化”作为题材本身去创作。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160×160cm,1962年

莱曼还致力于分离艺术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如材料、比例和支持)。加强了限制,观者就能够关注空间中作品的物理存在。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莱曼在亚麻、玻璃纤维、黄麻和墙纸等不同的媒介表面上用不同的手法涂抹白色。微妙的光影关系,也是他使作品充满生命力的法门。

罗伯特·莱曼《二号塔》(Tower II),装置艺术,1976年

除此以外,墙上的紧固件和胶带也都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在创作的过程中,他通过悬挂、粘贴等不同的边界处理方式,加强了艺术品与展墙之间的互动。莱曼就这样呈现着一种视觉上的空间感,即二维平面作品中的三维体验。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左侧画框细节图,1958年

罗伯特·莱曼在一件全白作品的左上角用白色颜料重复签名两次

9190万元背后的价值

1961年的《无题》(Untitled)系列是他最早的作品之一。《无题》拥有厚重的肌理感,纯白的基调上透露着蓝与绿的痕迹,这无与伦比的纯净与坦率引发了争议。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瓷釉于麻布,25.7×25.7cm,1958年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27.3×26cm,1961年

温暖明亮的白色笔触层层叠加在绿色、粉色和黄色的基础之上,显得既平静又激动。尽管作品受到正方形画布的格式限制,但莱曼的激烈笔触仍赋予其强大的冲击力。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1962年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27.3×26cm,1961年

白,是一种非常符合当今审美和生活方式的颜色。“白色的艺术品”更越来越是艺术品收藏家们趋之若鹜的对象。这种趋势,也变相激励了众多进行此类创作的艺术家们去追求对白色的想象。


罗伯特·莱曼《无题(温莎)》Untitled(Winsor),油画,1966年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素描,1961年

而罗伯特·莱曼的“白上白(White on White)”从诞生之时就是“形式”的终结之日。其作品的精华在于用一种新式的观念将艺术创作的形式推向极致。他改变了历史,所以他的作品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罗伯特·莱曼《双胞胎》(Twin),棉布油画,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1965年

因此,苏富比的专家认为:作品的白色反而是主导《无题》这幅作品天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它之所以特别,是因为罗伯特·莱曼相似尺寸的作品现在大多都在博物馆里展览,甚少参与拍卖。这就是为什么它的艺术价值会这么高。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22×22cm,1964年

另一方面,也是市场机制决定的(例如画家的知名度、作品背景、现存作品的数量、拍卖时间的节点、经济形势、政策支持等)。如果非要刨根问底此画为何值那么多钱?因为这是莱曼的作品。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1956年

就如同上世纪50年代末,艺术家奥托·皮纳(Otto Piene)和海因茨·马克(Heinz Mack)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所发起的那场“零艺术运动”(ZERO Art Movement)一般,莱曼和“极少主义”艺术所获得的成功也正说明了当代艺术中极简趣味的再次回归:弱化艺术家的手法和技巧在艺术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专注于材料,以及材料所处的环境;打破传统艺术体裁的条框与限制,将艺术解放出来。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1959年

极少主义 or 现实主义?

即便莱曼以“极少主义大师”的称谓闻名于世至今,但他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位“现实主义(Realism)”画家。他对绘画所制造出的幻觉并不感兴趣;他认为自己只是在组合不同价值的材料而已。为此,他发出过一个声明:“我不是一个画家,我并不把任何事物抽象化。我介入真实的空间,使用真实的光线和空间来工作。”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26×26cm,1965年

极少主义,也是二战后的美国在与苏联冷战中进行抗衡的重要软武器之一。因它的出现,美国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但极少主义绘画的艺术理念所具有的特殊性,注定了它很难为普通人所欣赏。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乙烯基聚合物漆于铝上,45.7×45.7×2.2cm,1964年

通常情况下,绘画是主观意识的产物。艺术家将自己的主观情绪投入到创作之中,引发观者的思考。而观者也在参与品味的同时,映射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罗伯特·莱曼《无题》(Untitled),油画,1962年

但极少主义绘画的意义就在于剔除画作对观众的情感压迫和绑架:没有内容,单纯展现色彩、图形、颜料、画笔、画板之间的互动。极少主义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所具备的客观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极少主义也是一种现实主义。

罗伯特·莱曼于纽约的工作室,1999年

越是客观、纯粹的东西越容易引发观者在精神、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舆论引导思维的时代,极简的“客观性”必然愈发弥足珍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单的形状,不简单的经验:罗伯特·莫里斯的多维度创作
用最简单的画,卖出最贵的价
极少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
保安罗伯特·莱曼热衷绘画,奉行极简主义,被网友质疑故弄玄虚
1.2亿元人民币 罗伯特雷曼的空白油画暗藏什么玄机
保安逆袭成艺术家,一幅画估价1.2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